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預告片
如同電影名一樣,《第四張畫》最大特色就是「鏡頭如畫」,取任何一幀畫面都像極了一副畫。鏡頭的考究、光影的極致運用,這都突出了導演鍾孟宏的審美和攝影才華。
◎導演鍾孟宏
影片講述剛喪父的男孩小翔(畢曉海飾),不得不跟隨從小拋棄他的母親(郝蕾飾)來到新家庭,遇到了性格陰鬱、殘忍的繼父(戴立忍飾),逐漸發現自己其實還有一個被母親帶走的親哥哥小翼。而親哥哥就是被殘暴的繼父失手打死,母親卻渾然不知兒子小翼的死亡的真相。小翔在新家庭黑色恐怖籠罩下,從小混混朋友手槍仔(納豆飾),那和脾氣怪,卻對他很好的校工爺爺(金士傑飾)那獲取一絲溫暖。
劇情裡不斷出現的人物,畫清了小翔這個人物輪廓。以小翔為中心的臺灣底層社會也逐漸形成。小翔的改變和成長,也使導演的主要立意得以體現──讓臺灣失蹤兒童的社會現實得到關注。
除了小翔這一主角,劇中每個配角都是豐滿的,多角度,多元地立體呈現,沒有煽情,沒有道德審判,卻又濃濃的悲哀和無助。郝蕾飾演的母親,是一個原本純良的大陸人,以為嫁到臺灣會有更好的生活,可現實是為了一張證,改嫁、拋棄兒子、失去大兒子、在風月場所工作、被家暴……看似無知和麻木,造就了這無助的現狀,但也不得不說她像一片樹葉,任水流隨意漂打。小混混朋友手槍仔雖然是整部影片最溫情和幽默的部分,但這樣的角色仍透著悲情與可憐,邊緣化的社會角色和他樂天派性格形成強烈對比,反而令人對他心生佩服和可敬可憐之情。繼父這個殘忍的「反派」角色,也不是壞得沒有源頭,生活不得意、內心掙扎與越發病態的心理,無從排解的可怕不斷膨脹氤氳。校工爺爺從小經過戰亂,失去雙親,默默地在一隅角落到老,人生似乎從來只有自己,可自己卻無力與天抗衡。
電影主線除了以人物來解讀,也可以從四張畫來引發思考。四張畫的意義代表著小翔的世界和內心。第一張是父親,作為父親的遺像,代表著父親的缺失和交代小翔的無依無靠。第二張畫是朋友手槍仔的生殖器,小翔說是他朋友最顯著的特徵,小孩子的單純,眼裡也只是對朋友的重視與渴望。第三張畫推動著至始至終沒有出現過的「哥哥」的死亡真相。第四張畫並未讓它明確出現,這樣的開放結局,起著升華主題的作用,也喻示著小翔的成長和他的孤獨。
導演想要以寫實手法真實呈現,就需要每個人物的豐滿,不是標籤式的定位,或是紙片式的筆觸。導演的風格是壓抑也是詭邪的。打破臺式小清新,不學韓國煽情到義憤填膺。冷靜到看者積聚壓抑,無助悲嘆。
對這部電影,觀眾有褒有貶,其中爭議最大的便是電影的劇情題材,口誅筆伐者認為這部電影拍得漂亮卻沒有足夠分量的內容支持起高格調的情懷。另一面,力捧者認為電影寫實描繪了臺灣底層人民的生活,揭露出社會現實,引起關注。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歡迎關注我們
掃描下方二維條形碼,即可訂閱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