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今年暑期檔的黑馬之作。
從電影院復工這段時間以來,電影院大部分都是在重映之前的賣座電影,像《哈利波特》、《星際穿越》等等,除了《八佰》,很少有新電影會選擇暑期檔上映。大部分的電影都扎堆到了十月一的國慶檔,如《我和我的家鄉》和去年春節檔未上映的《姜子牙》、《奪冠》。還有部分電影轉戰2021年的春節檔,比如《唐人街探案3》。
可以說,導演管虎這部製作成本5億的電影《八佰》,是在冒著很大的風險乘風破浪。動用20萬平方的地基搭建四行倉庫和微縮的上海繁榮街道,導演管虎這回如果賺不回本,那是會虧5個億的。還好,這個暑假給了《八佰》一個機會,票房早已突破5億。
小帥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首先是對電影結尾有些不太滿意,強行煽情的敬禮和伸手動作慢鏡頭一度讓我覺得導演在摩擦觀眾的智商。如果有空伸手,直接拆開圍欄,放他們全部進來,比伸手喊加油有用的多。導演在電影中有幾處是存在模仿痕跡的,模仿的好萊塢的拍攝手法也好,還是對原電影《八佰壯士》的翻拍程度也罷。
但是,我對導演在翻拍基礎上的更新迭代和自我創新十分認可。
電影中有很多處煽情是由內而外地,沒有夾帶任何強行帶動觀眾情緒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鄭愷飾演的陳樹生綁炸彈跳樓炸日軍(倭寇)銅牆鐵壁的時候。當一個個英勇的戰士抱著必死的信念為了戰爭勝利奮不顧身地跳下時,他們喊著自己的名字隨後壯烈犧牲。這樣的場景在我心中的上演了千百遍,卻沒想到以這種方式呈現出來。
為了不讓眼淚滑出,我每次看到快要流淚時就會喝一大口飲料,這樣眼淚就會隨著水咽下去,不被旁邊的人發現。
電影看完後,我本以為結尾會有一場激烈的對抗戰,但是導演拍的是撤退戰。後來才想起來,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淞滬會戰,是當時1937年繼北京盧溝橋事變後的「八一三事變」。當時,蔣介石為首的上級命令這支國民革命軍撤退,所以才有了不同於以往八路軍戰爭的戰鬥模式。
電影中,李晨飾演的士兵說,「幾十萬東北軍被兩萬日軍逼出關」,這句話使我印象深刻。東北軍出關的那場戰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當時發動了柳條湖事件,但是因為蔣介石軍閥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才使得最終演變成日軍愈加猖狂的局面。
從1931年到1937年,日軍也逐漸的佔領了華北和華東,直到打到上海的淞滬會戰,也就是「八一三事變」,日本揚言「三個月滅掉中國」,並宣發刊登報紙。1937年的8月,中國共產黨逼蔣抗日,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關於《八佰》的歷史背景,還有一些非常震撼的數據。
在這次的淞滬會戰中,守四行倉庫的戰士八百人,實則為400人左右。但是蔣介石投入的這次戰鬥兵力遠不止400,而是大幾十萬人,而日軍因有精良的裝備,僅僅有幾萬人。最後的戰爭死傷統計數據宣布時,中方宣布有30萬人死亡,而日本方面僅宣布4萬人死亡。
所以說,真實的歷史事件遠不止我們看到的那樣簡單。800人的戰鬥,也只是一種表象。就像黃曉明飾演的上級來下達任務時說的一句臺詞,「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沒錯,這也正是為什麼八佰將士負隅頑抗的原因。
其實這次淞滬會戰的根本,並不是為了和日本打仗,打一個民族大義和復仇行動。因為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暫未形成,國民革命軍仍受米國上司指示,蔣介石當時命令這隻國民革命軍負隅頑抗,僅僅是為了做給國際社會看,以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甚至幻想依靠列強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幫助來平息這次事件。
當然同時,電影中最微妙的關係是,四行倉庫後面的上海國際租界區,是美、英等殖民國家的附屬地,他們強烈要求蔣介石保護這個地區。蔣介石因受其指示選擇了留守軍隊負隅頑抗,不過最終爭取到了日本方面和美、英列強的和解,他們才最終結束了戰鬥,準備撤離。
不過後來,在1937年8月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很快將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瓦解,而淞滬會戰的堅守的八百壯士們,也最終打破了日軍妄圖「三個月滅掉中國」的圖謀,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