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學藝的故事,原來是出自這個典故

2020-12-27 天藍色蝸牛LG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曾有這樣一個場景:

孫悟空聽菩提祖師講道而手舞足蹈,祖師問他幾樣技藝,他卻都不肯學,最終祖師在他頭上敲了三下憤然離去;孫悟空悟出這是祖師要他三更去求見學藝,最終學成了七十二般變化。

這當然屬於神話,孫悟空學的也是道學技藝,可是在佛家的記錄中,確實曾有過一個與之類似的故事。

相傳禪宗六祖惠姓盧,小時候因為父親做官被貶到新州(今廣東新興)而在此暫居;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以砍柴度日。

長大後有一天,惠能上街賣柴,聽見有人誦讀《金剛經》而入迷,得知黃梅雙峰山的弘忍法師講經講得好,又得到一位居士贊助十兩銀子奉養母親,於是辭別母親去拜見弘忍法師(禪宗五祖)。

弘忍問他是哪裡人,他回答說是嶺南人;弘忍說嶺南人野蠻,怎麼能夠學佛?惠能說:人分南北,但佛性無南北,嶺南人為什麼就不能學佛?

弘忍聽了覺得驚奇,但又不露聲色地說:你這野蠻人,先到廚房舂米去。

惠能也不辯論,就直接跑到廚房裡,一直舂了八個月的米,連頭髮也沒剃。

有一天,弘忍忽然叫所有弟子各寫一則示法偈,誰寫得好,就把衣缽傳給誰。

弘忍的弟子中,就屬大弟子神秀最為優秀,其他弟子自知不如,於是只讓神秀一個人寫;神秀考慮一番,到牆上寫下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看了,說你這不靠譜啊:佛家講無,四大皆空,你這又是菩提樹,又是明鏡臺,還得經常打掃,這不是「有」嗎?

但是弘忍沒有明說,只對眾弟子說神秀寫得不錯,然後悄悄把神秀叫來說:你這個偈,還沒有開悟啊!你最有希望繼承我的衣缽,你再好好想想、重新寫一個。

神秀回去,苦思冥想卻想不出再好的偈文,可是眾弟子都已經在唱誦他的偈文了,師父說好嘛!

惠能在廚房,自然也聽到了。這時候寺裡剛好來了一位別駕,姓張,惠能就對他說:我也有一則偈,大人幫我寫在牆上吧?

張別駕一聽:你一個舂米的,還能寫偈?不信!

惠能就說了一句話: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意思就是說:卑賤的人往往最聰明,高貴的人才有時很愚蠢。

張別駕一聽,沒話說了:那你說吧,我寫。

惠能於是接著誦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次吃驚的是弘忍了,他看了惠能的偈文之後嘆道:這是大悟啊!

可是一個舂米的雜工,連剃度禮都沒有行過,一下子就提上來做接班人,沒法服眾啊。於是就用鞋把惠能的偈文擦掉,對大家說:尚未見性,再去想。

晚上,弘忍卻跑到廚房來問惠能:你這個米舂好了沒有?

惠能說:米早就舂好了,就是還沒有篩。

一語雙關,篩字下面是個「師」字,那意思說:我是沒問題,就看師父了。

弘忍當然明白,於是就拿起禪杖在舂米的石碓(對)上敲了三下,走了。

惠能哪會不明白?於是就在當晚三更去找弘忍求教。

這個場景,像不像孫悟空半夜拜師?沒準《西遊記》當初就是套了這個故事寫的。

後來的故事,就按情節發展了:弘忍最終把缽盂和袈裟(衣缽)傳給了惠能,惠能在日後成為了禪宗的第六世祖。

惠能早早開悟,卻能夠安心在廚房舂米做苦力,可見越是大悟之人,越是懂得安守本分做事。

孫悟空雖然也聰明,但還是因為所經歷的人情世故太少,所以作者才安排他必須經歷雷劈火燒、五行壓身,苦修五百年,才明白了如何在今後的取經路上,合理運用各路關係來打通一條成神之路。

是不是這麼個道理呢?

#西遊記#

相關焦點

  • 這個成語原來出自這個典故啊……
    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這些你們肯定見過,但不一定知道是出自這些歷史故事的成語。快點學起來吧。1、傾國傾城出自《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聞此曲後,遂納納其妹為妃,即史上所稱的「李夫人」。
  •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的真實動機是什麼?
    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的真實動機是什麼?《西遊記》中,孫悟空是貫穿其中的靈魂人物,要了解他就需要知道他的人生軌跡:花果山為王、靈臺山拜師、大鬧天宮、五行山思過、西天取經、修成正果,等等。孫悟空有著通天入地的本領,又在花果山為王逍遙自在,為何還要尋思著拜師學藝呢?原著描述一:「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學爬會走,拜了四方。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看得出來,孫悟空自出世以來,像人類的嬰孩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對未知世界的摸索,已經漸漸適應所處環境,並且能自力更生,個人溫飽已不是問題。
  • 通臂猿猴是什麼來歷,指引孫悟空學藝,為何不自己去?
    這個猿猴不僅知道什麼人不死,還知道這一些人在什麼地方,而後來孫悟空學藝歸來,沒有稱手的兵器,這個猿猴又告訴孫悟空什麼地方有合適的兵器:「大王既有此神通,我們這鐵板橋下,水通東海龍宮。大王若肯下去,尋著老龍王,問他要件什麼兵器,卻不稱心?」
  • 【常熟閒話】「漉漉亂」個方言典故出自西遊記
    (小酒咪咪蟹腳掰掰,大家一道來聽《常熟閒話》。大嘎好,俄是金瑋,今朝是2015年10月9號,禮拜五。來德大嘎講一個常熟閒話個典故,一道來靡靡。) 嚴:金老師,我們今天講什麼典故阿?(金老師,俄裡今朝講阿里個典故加?) 金:小細娘,漉漉亂你總聽見過的吧,就是做事做得亂七八糟。
  • 六石映像之蝸牛看西遊 151、菩提在孫悟空後腦敲三下,真的是讓他半夜三更去學藝嗎?
    小時候看央視86版《西遊記》,印象最深的是孫悟空去學藝,菩提祖師在他後腦上打了三下,他眼珠亂轉,明白了其中奧妙,於是半夜三更去後門找菩提,菩提終於傳給了他牛逼本事。每看到這個環節,都不禁為孫悟空的聰明折服。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就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 原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典故出自這個故事,酸葡萄效應
    常聽有人說某人得不到一件東西或事物,然後發牢騷說:「其實那東西我就沒想要」等,就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來形容對方,那麼這典故是從哪來的呢?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山腳下有一個葡萄園,綠色的葡萄架上,掛滿了沉甸甸的葡萄,看著各個飽滿晶瑩透亮,非常誘人。
  • 孫悟空學藝時師兄弟去哪了?
    古怪的是,在孫悟空學藝離開之後,不單是菩提老祖消失不見,就連孫悟空拜師時那些師兄弟也再也沒有登場。  原著中明明寫著孫悟空初入三星洞時,洞中有數十百個小仙,孫悟空變成松樹時,周圍確實有不少師兄弟喝彩,就算是取經主要發生在西牛賀洲,也不該一個人也碰不到吧?  就像是孫悟空在花果山時期結交的六大妖王,作者也特意寫了一個大力牛魔王以作呼應。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話,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又牽扯到哪些著名的人物。這裡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這個典故出自東晉時期,而主人公也很著名,就是王導和周顗,兩人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 「舉案齊眉」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可是你知道它出自哪個典故嗎?
    「舉案齊眉」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可是你知道它出自哪個典故嗎?「舉案齊眉」這個成語通常是形容夫妻之間相敬如賓的相處之道,也是我們對家庭相處模式的美好寄望。可是,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你們又知道是出自古代哪對「模範」夫妻嗎?今天就讓我們探究這對神秘的夫妻。
  • 咬文嚼字 | 乘龍和快婿出自不同典故 大戲劇家湯顯祖把它們捏合起來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乘龍」和「快婿」卻是出自兩個不同年代的典故,而且「快婿」的最初含義也並非令老丈人快意之「快」。「乘龍」的典故相信很多讀者朋友都很熟悉。據劉向《列仙傳》載:「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那些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就好像是一隻蛇一樣,明明很小,卻幻想著能夠吞下一隻大象,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山海經》,原話是「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大概意思是說,有一種蛇能夠吃下一隻大象,它把大象吞下去之後,三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化乾淨,最後只能夠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
  • 菩提原來一直偷偷在這裡修煉,孫悟空差點說出了其中的秘密
    在86版西遊記當中,菩提祖師第一次出場是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孫悟空拜師那一集,在這裡才慢慢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孫悟空在一位神秘樵夫的指引之下來到了祖師跟前,看其神姿就會發現氣宇非凡,絕對是隱藏於大山深處的神秘大佬。
  • 【聽故事】孫悟空(中英文雙語)
    孫悟空生平 孫悟空(sūn wù kōng),中國神話傳說中人物,太乙散仙,出自古典小說《西遊記》,補天奇石孕育而生,混世四猴之一靈明石猴。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大鬧東海龍宮,終尋得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針鐵),盔甲戰袍龍王懷恨在心,上報天庭,要求緝拿孫悟空。悟空在第342歲,因壽命已到而大鬧地府,銷毀生死簿,返回人間。閻王再復上報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議招安。孫悟空被召上天宮,被騙封為弼馬溫,15日後知道原來這官只不過是個馬夫,大怒,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時,凡間已經過了15年。
  • 孫悟空的拜師學藝路,早有人安排,其中這兩人的出現很關鍵
    要知道孫悟空在剛出世之後,由於天生靈性的原因,跟山中的各種精怪都有來往,可就在其剛尋到水簾洞,感嘆壽命很短,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管理猴群,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一隻通臂猿猴大聲告訴悟空,想要壽命長遠些,就必須要跳出三界,唯有修仙可以做到。
  • 《大鬧西遊》定檔9月22日| 這個孫悟空有300斤?
    除了熟知的孫悟空變成300斤的胖悟空外,還加入了小藍猴孫伍元,藍猴的設定據導演說是出自歷史典故,孫伍元這個人物來源於印度,傳說中那時候取經的猴子是藍色的,所以就把孫伍元的顏色設定為藍色,同時也是為了和孫悟空進行區分。
  • 孫悟空的老家在哪裡原來《西遊記》的故事都有原型四
    說創造孫悟空的靈感,來自佛教文化;這個保護唐僧的猴子,原本是印度進口的神猴,這是可以考慮的學說。但在孫悟空身上,確實又有中國本土文化的元素,所以魯迅說他是國產的,也是不錯。我們現在看到的證據,要比魯迅的時代豐富得多,因此也就可能看的更清楚。重要的是劃分出階段,早期我們看到的是佛教,後來呢?道教!本篇和下一篇《孫悟空走進西遊記》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 唐太宗的水陸大會:孫悟空拜師學藝,或藏明代文人精神密碼
    事實上,歷史上的「唐僧取經」與《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差別很大,說一聲「天壤之別」也不為過;同樣,從宋代起出現在傳說故事及舞臺雜劇中的「西遊記」故事也與百回本《西遊記》也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士人也有他逐步成長的一生:青少年時期,儒家私塾、學堂倡導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必將會成為每一個學子的終極目標和理想,但一旦走進仕途,殘酷的現實會將美好理想擊得粉碎,忠臣良將往往沒有好的下場,很多士大夫紛紛辭官還鄉……因此,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孫悟空學藝過程中,悟空四次拒絕師父推薦的有關「學科」建議,理由就是學習這些學科都不得「長生」,孫悟空千裡跋涉
  • 土狗汪春|為什麼孫悟空非得是猴子?
    說起猴子,大概沒有人不會想到《西遊記》裡的那位住在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的齊天大聖鬥戰勝佛孫悟空……按照小說裡的描述,孫悟空是一隻天生地長的石猴。那塊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可這塊石頭為什麼要變成猴子,而不是其他生物呢? 據考證,孫悟空的形象與諸多神話故事頗有淵源。
  • 《煙花易冷》:「雨紛紛,舊故裡草木深」原來化用這個典故
    「雨紛紛,舊故裡草木深」一句出自周杰倫中國風歌曲——《煙花易冷》的副歌部分。《煙花易冷》發行於2010年5月周杰倫的專輯《跨時代》之中,歌詞由周杰倫的老搭檔方文山完成,周杰倫自己作曲,黃雨勳編曲。這次選取的版本是林志炫版本的《煙花易冷》,也一樣好聽,戴上耳機一起欣賞一下這首歌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