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孫悟空拜師學藝曾有這樣一個場景:
孫悟空聽菩提祖師講道而手舞足蹈,祖師問他幾樣技藝,他卻都不肯學,最終祖師在他頭上敲了三下憤然離去;孫悟空悟出這是祖師要他三更去求見學藝,最終學成了七十二般變化。
這當然屬於神話,孫悟空學的也是道學技藝,可是在佛家的記錄中,確實曾有過一個與之類似的故事。
相傳禪宗六祖惠姓盧,小時候因為父親做官被貶到新州(今廣東新興)而在此暫居;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以砍柴度日。
長大後有一天,惠能上街賣柴,聽見有人誦讀《金剛經》而入迷,得知黃梅雙峰山的弘忍法師講經講得好,又得到一位居士贊助十兩銀子奉養母親,於是辭別母親去拜見弘忍法師(禪宗五祖)。
弘忍問他是哪裡人,他回答說是嶺南人;弘忍說嶺南人野蠻,怎麼能夠學佛?惠能說:人分南北,但佛性無南北,嶺南人為什麼就不能學佛?
弘忍聽了覺得驚奇,但又不露聲色地說:你這野蠻人,先到廚房舂米去。
惠能也不辯論,就直接跑到廚房裡,一直舂了八個月的米,連頭髮也沒剃。
有一天,弘忍忽然叫所有弟子各寫一則示法偈,誰寫得好,就把衣缽傳給誰。
弘忍的弟子中,就屬大弟子神秀最為優秀,其他弟子自知不如,於是只讓神秀一個人寫;神秀考慮一番,到牆上寫下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看了,說你這不靠譜啊:佛家講無,四大皆空,你這又是菩提樹,又是明鏡臺,還得經常打掃,這不是「有」嗎?
但是弘忍沒有明說,只對眾弟子說神秀寫得不錯,然後悄悄把神秀叫來說:你這個偈,還沒有開悟啊!你最有希望繼承我的衣缽,你再好好想想、重新寫一個。
神秀回去,苦思冥想卻想不出再好的偈文,可是眾弟子都已經在唱誦他的偈文了,師父說好嘛!
惠能在廚房,自然也聽到了。這時候寺裡剛好來了一位別駕,姓張,惠能就對他說:我也有一則偈,大人幫我寫在牆上吧?
張別駕一聽:你一個舂米的,還能寫偈?不信!
惠能就說了一句話: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意思就是說:卑賤的人往往最聰明,高貴的人才有時很愚蠢。
張別駕一聽,沒話說了:那你說吧,我寫。
惠能於是接著誦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次吃驚的是弘忍了,他看了惠能的偈文之後嘆道:這是大悟啊!
可是一個舂米的雜工,連剃度禮都沒有行過,一下子就提上來做接班人,沒法服眾啊。於是就用鞋把惠能的偈文擦掉,對大家說:尚未見性,再去想。
晚上,弘忍卻跑到廚房來問惠能:你這個米舂好了沒有?
惠能說:米早就舂好了,就是還沒有篩。
一語雙關,篩字下面是個「師」字,那意思說:我是沒問題,就看師父了。
弘忍當然明白,於是就拿起禪杖在舂米的石碓(對)上敲了三下,走了。
惠能哪會不明白?於是就在當晚三更去找弘忍求教。
這個場景,像不像孫悟空半夜拜師?沒準《西遊記》當初就是套了這個故事寫的。
後來的故事,就按情節發展了:弘忍最終把缽盂和袈裟(衣缽)傳給了惠能,惠能在日後成為了禪宗的第六世祖。
惠能早早開悟,卻能夠安心在廚房舂米做苦力,可見越是大悟之人,越是懂得安守本分做事。
孫悟空雖然也聰明,但還是因為所經歷的人情世故太少,所以作者才安排他必須經歷雷劈火燒、五行壓身,苦修五百年,才明白了如何在今後的取經路上,合理運用各路關係來打通一條成神之路。
是不是這麼個道理呢?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