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
一言難盡的2020年快要到頭了,上觀新聞一年一度的「品區」時間也到了。
這一年的上海16個區,受到過衝擊,遭遇過挫折,也創造了不少奇蹟。這一年還為過去的五年劃上一個句號。「十三五」收尾了,「十四五」要來了,新的徵程開始了,每個區都有它的跑道,這個節骨眼上,每個區都在全力奔跑。
今年末的「品區」,我們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為了往前看。老規矩,一個區,一個關鍵詞,我們不怕一言難盡。
「當下城市群、城市圈越來越大,唯有一條萬變不離其宗:城市群的內核要有足夠的密度和能級。」去年7月,在上海舉辦的一場論壇上,北大教授周其仁談及了對全球城市競爭力的看法。
他說,如果內核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城市圈攤得越大,越拖不動。如果將對標對象從城市群、城市圈換做城市,一座城市的內核就是市區。而中國城市要與國際其他城市對標的部分,也就是城市中的市區。
周教授的這番話,引發了黃浦區幹部的深思。
黃浦是市中心的市中心。上海人習慣用與人民廣場的距離,來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離人民廣場越近,越接近上海的繁華與活力。而人民廣場就在黃浦。但一個區域能否成為城市內核,並不完全由區位決定,更與密度、能級等相關。多年來,黃浦都是上海經濟密度最高的城區,2019年,黃浦區域經濟密度為125.63億元/平方公裡,遠高於上海排名第二的城區,超過美國紐約的平均水平。要做上海心臟、窗口與名片的黃浦,也要做上海城市的內核。
黃浦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城市內核?黃浦幹部中流行一個有意思的比喻——捏「粢飯糰」。「粢飯糰」,是上海人鍾愛的早餐「四大金剛」之一。製作起來很有意思:在蒸熟的糯米飯上放入油條、榨菜、肉鬆,然後將這些食材包裹在糯米飯裡。成為城市內核的關鍵,就在於「集聚」——人口、資源、資本等各類要素的高度「集聚」,就像製作「粢飯糰」的手勢——捏得要足夠緊實,吃上去才有厚重感。
回顧黃浦的過去5年會發現,諸多動作都意在進一步「集聚」。如果要為黃浦過去5年送一個關鍵詞,那應該是「粢飯糰」。
(一)
今年9月,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亮相:原先到河南中路而止的步行街,向東延伸了約500米,連接上了外灘。一時間,步行街上人氣爆棚,熱鬧地像過年一樣。多少年沒來過步行街的上海人,興致勃勃走進來,都說「這裡真的不一樣了」。
像南京路步行街這樣的地標性商業街區,已發展多年,店鋪從屬關係盤根錯節,要進行大的調整,難度很大;但步行街過去5年變化之大,可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5年:商業體的騰空換鳥,品牌的大換血,首店、潮店以及其他新業態的大量進入,在東拓完成之後,步行街上的地標節點世紀廣場也啟動了改造。
步行街的變遷,可能是觀察黃浦過去5年區域經濟的一個好的切入點。「十三五」期間,黃浦卯足勁頭在有限的老土地上「翻花頭」。
上海可能沒有一個區,會像黃浦這樣對空間如此渴望。土地稀缺、區域建成度高,黃浦早於絕大部分上海城區面臨土地制約的「天花板」。
過去20年,黃浦曾經歷過兩次城區撤併,背後都有打破土地制約「天花板」的意思。
一次在2000年,黃浦區與南市區撤併,4平方公裡拓展到12平方公裡,合併後的黃浦區,在南京路步行街之外又有了豫園商業旅遊區,外灘跨過了人民路,延伸到十六鋪、董家渡,商業、金融都有了延伸之地。另一次在2011年,黃浦區與盧灣區撤併,12平方公裡拓展到現在的20.52平方公裡,合併後的黃浦,在淮海路加入後,基本奠定了三大商圈的格局,世博浦西園區成為城區發展的新空間。
但時至今日,黃浦還是上海區域面積最小的城區。
當向外延展告一段落,區域經濟進一步提升與發展,唯有向內生長。推動存量更新、城市更新,是「十三五」期間黃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線。
在有限的老土地上,資源要素是否足夠集聚,產業能級是否足夠強大,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高度與後勁。黃浦的手勢是:捏個緊實的「粢飯糰」——集聚體現上海城市形象與核心功能的要素資源,做厚黃浦的家底。
更新後的南京路步行街,客流如潮。高人氣帶來了高消費力,今年「十一」長假,南京東路商圈銷售額同比增幅超過30%,一掃新冠肺炎疫情給黃浦商業帶來的陰霾。
相比銷售數字,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結構的變化。原來的步行街一直被「100塊消費」現象困擾著:消費者在步行街上從頭走到尾,人均消費也就100元。這是因為街面上的商品供給缺少獨特性,部分商品相對低端,即便對抱著「來一趟上海總要到南京路逛逛」心態的外地遊客,也沒有很強的吸引力。
東拓後,變化的不僅是街區形態,新店、首店、潮店多了,一些別處見不到的產品出現了,原來競爭關係的商家為了生存開始抱團發展。上海人過去幾乎不逛步行街,現在的周末、節假日,步行街上講上海話的人明顯多了,因為可買的東西、可逛的地方多了,客單價往上走。這一切說明步行街消費能級開始提升了,經濟密度的提升也指日可待。
以「捏粢飯糰」的手勢,過去5年,黃浦的金融、專業服務業等強勢產業在存量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大、做厚:2019年黃浦區金融業增加值達破億元,佔黃浦GDP比重超過40%,上海14家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中有6家在黃浦,金融市場交易額約佔全市3/4;黃浦總部型企業總數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三成,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46家,總稅收億元樓達到67幢,其中月億樓9幢,環人民廣場、外灘、沿淮海中路等形成了三大高能級專業服務業集聚區。
2020年9月12日,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開街,外灘與步行街首次牽手,街面上遊人如織。海沙爾攝於2020年9月
(二)
「粢飯糰」的美味之處,在於食材雜糅的精妙:軟糯米裹上脆油條,吃口香酥綿軟,風味絕佳。在黃浦,民生改善與產業發展,並不是一個花錢、一個賺錢的關係;而就像「粢飯糰」中的糯米與油條,很多時候,是相互成全。
過去5年,是黃浦城區撤併以來舊改力度最大的五年,預計完成約5萬戶舊改,超原定目標近一倍。舊改,是黃浦最大的民生改善也是最大的發展。
黃浦老城廂,是上海城市之根、文化之源,但也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難點。大量居民住在破敗的二級以下裡弄內,居住環境窘迫不堪。「十三五」期間,黃浦在老城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舊改。康家弄18號,70多歲王阿婆與20多歲的外孫,再也不用擠在不足13平方米的小屋裡,再也不用躺在伸不直腿的床上仰望窗外高樓大廈。福佑地塊、喬家路地塊,很多上海人耳熟能詳的地塊都列入了舊改範圍內。
老城廂舊改,讓百姓生活得到最大的改善,亦為城區經濟能級提升騰出空間。在黃浦規劃中,圍繞老城廂將架構「一軸三心多組團」,打造一個商業、商務、人文、旅遊等多元要素集聚發展的區域。
「十三五」期間,伴隨5萬戶居民圓新居夢,還有一大批市中心優質的「大衣料子」地塊騰出。對這些優質地塊,黃浦區將創新推動資源二次高效率分配,因地制宜地進行更高容積率的空間資源開發利用,讓城區核心功能發展的各類要素更加集中。
城市空間有限,黃浦的民生改善,必是在小尺度中回應人的需求,要極度追求空間的細節和品質,手勢則如捏「粢飯糰」——有足夠的包容性與精細度。
2016年,一種叫「微更新」的城市更新模式走進上海人的生活。這是一種「針灸式」的微改、微激,以此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北京路上的貴州西社區,成了上海第一個在裡弄小區推進「微更新」的社區。
有著80年多歷史的貴州西社區,政府在前幾年進行過大修,公用廚房能修盡修、衛生間能裝盡裝,樓內樓外也都修繕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但居民更高層次的居住與心理需求以及個性化需求,卻很難通過政府大修項目得到實現。
這個社區所在的南京東路街道請來專業設計團隊,集合居民的力量與智慧,通過「微創手術」盤活了裡弄閒置空間:原來利用不高的居委會活動中心變成了小區鄰裡中心,搭建了廚房、擺上了桌椅,家裡沒有空間招待客人的居民,可以將這裡作為臨時客廳;原來閒置的空中閣樓被設計成公共書房;弄堂口難看的廁所功能保留,但外觀被打造成養眼的「花房」;被居民用來堆雜物的小廣場,改成了可以共享的中心花園。
結果很美,過程其實很曲折:「微更新」多多少少要觸動部分居民原有的空間利益,因此「微更新」之初遭遇過居民吵鬧、反對。社區幹部將工作做得更細緻,深入居民家,一戶戶了解需求,包容他們的訴求,將他們的利益盡最大努力地體現在「微更新」中。最終,「微更新」不但提升了老社區的功能,也團結了民心,激活了居民對於社區的歸屬感。
過去5年,通過社區「微更新」、老城廂「拆落地」改造、石庫門「抽戶」改造……黃浦探索了如何在小尺度中實現民生的最大化改善。
貴州西社區實施」微更新「後,提升了老社區的功能。唐燁攝於2019年5月
(三)
這幾年,上海郊區進入了發展的空前高漲期,大量土地資源被激活,隔三差五就有大項目、大產業落戶郊區的新聞,郊區的曝光度明顯提高。反觀中心城區,先後進入產業調整期,因多是原有項目、產業的調整,能拿出來說的新項目、新產業不多,曝光度普遍沒有郊區那麼高。
黃浦也有此尷尬。而曝光度背後,反映的還是發展「天花板」的問題。
但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天花板」。瞄準不同的功能定位,處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城區之間的發展速度不可能一樣。黃浦,已處在一個比較高的發展階段,再向上生長需要更多的時間。黃浦幹部中流行一句話,叫「傳承經典、打造精品」,而經典與精品,需要時間來磨礪。所以,黃浦並不必在乎一時之間沒有處在聚光燈下,相反,厚積薄發,必有大放異彩的一天。
但「天花板」如果不用力突破,始終會在那裡,即便它是階段性的。
黃浦要突破什麼?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學強認為,未來五年,黃浦應該走出一條基於城市更新、促進產業生長的新路,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時尚創新和金融創新的「疊合」。對黃浦來說,眼下要做的除了回顧「十三五」做了什麼,還要精準識別錯過了什麼,並在新發展格局下謀劃好曾經想突破而沒有突破的地方。「十四五」能否在這些地方取得突破,將決定著黃浦未來發展的系統性重塑與整體性重構。
黃浦有哪些精品值得期待?
北京東路一條街轉型調整,經歷了好幾年,規劃也做了幾輪,但除了街面整潔了一些,沿街店鋪的業態變化不大,曾作為北京東路科技轉型引領者的科技京城似乎轉型力度也不大。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條街煥發出新的活力。
世博浦西園區,在上海世博會結束後曾蕭條了數年,在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落址後,場館利用在「十三五」期間有所改觀,無界美術館去年落址、外灘大會今年選址世博濱江召開,再加上黃浦濱江的貫通,為世博浦西園區增添了活力。不過,活力指數似乎還不夠。記者曾從無界美術館走到上海兒童藝術劇場,一公裡左右,人跡罕至,周邊連個像樣的便利店都沒有。集聚產業,開發商業,進一步激發整個地塊的活力,世博浦西園區未來可期。
外灘「第二立面」的開發,老大樓內使用情況非常複雜,涉及國有企業、私有房產、居民居住等,存在法規、稅費、資金平衡、招商引資等瓶頸與難題。黃浦正採用「一樓一策」方式進行開發,其中有不少政策瓶頸需要突破。
還有老城廂,居民搬走了,騰出這塊優質「大衣料子」,要將這些地塊打造成更加理想的空間,以此來發展城市核心功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方面,要有更大的突破。
黃浦在「十四五」必將打一場硬仗,現在就要籌謀,做好充足的政策準備。
再回到那場引發許多上海乾部思考的論壇。
周其仁教授在論壇上列舉了杜拜的崛起,他說:杜拜只用20年,就把沙漠變成了世界最著名城市。從杜拜的變化,人們或許能窺知全球城市競爭中正在顯現的新格局——「『家底』已不再是決定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新技術和全球化的加持下,城市自身的努力、遠見,以及與外部的投資、交流和互聯互通,才是孕育一座全球城市的新內核。」這句話,對於黃浦區,以及其他擁有豐厚家底的上海中心城區,同樣適用。
上海外灘燈火璀璨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