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張廖家族移民臺灣研究: 以臺灣苗慄銅鑼灣張姓為中心

2021-02-13 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

福建漳州詔安客家「張廖同宗」家族,系約七百年前張元子傳承下來,在海內外人數眾多。在今日臺灣張廖家族已有不少成為「福佬客」,但有些仍維持能講客家話的張廖家族則較少人知,譬如臺灣苗慄張肇基家族。關於張肇基家族之研究,目前學界多認為主要散居今苗慄縣通霄、頭份、三灣、南莊等鄉鎮市,但其實張肇基家族另有一房支在清代開墾今苗慄縣銅鑼鄉與縣城一帶,是為臺灣苗慄銅鑼灣張廖家族。此亦深化討論了閩臺客家一脈相連的歷史關係。

 關鍵詞:

漳州客家;張廖同宗;臺灣苗慄張姓;張肇基;閩臺關係;1895乙未抗日;歷史失憶

明清以來,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靠山區的客家「張廖同宗」家族,自明初洪武年間,始世祖張元子傳承約七百年以來,海內外開支散葉人數眾多,其中亦有與簡姓合組為「張廖簡」宗親組織。在今日臺灣,張廖同宗家族有些已演變成為「福佬客」,也就是雖為客家後裔,但已改講閩南語的人,譬如今日臺灣臺中市西屯區張廖家族宗廟之族人即已幾乎「福佬化」;又有些則分布在臺灣雲林、嘉義兩縣一帶,但大多數同樣也已「福佬化」,只剩雲林縣崙背、二崙等鄉的一些村落,還有能講漳州詔安腔客家話的客家人,人數約一萬人左右,但因其周圍村落大多是臺灣閩南人街庄,所以他們平常也能同時講流利的臺灣閩南語。

至於在今臺灣桃園、新竹、苗慄等縣市內「北臺灣客家地區」,也有漳州詔安「張廖同宗」家族分布。其中有一支是在明萬曆年間西移粵東,再於清初移民臺灣,自清代至今仍是臺灣新竹、苗慄一帶能維持客家本色講客家話的,即清代臺灣淡水廳「中港堡」的「御賜六品頂戴、三灣墾戶」張肇基家族後裔。關於「三灣墾戶張肇基」家族,目前較為學界所知的是其「來臺祖」張宗琦,其先祖即福建漳州詔安「張廖同宗」始祖張元子,而張宗琦為張廖家族第十一世,張肇基則為張宗琦之曾孫,為張廖第十四世。

但其實「張宗琦-張肇基家族」另有一房支,亦在清代時自「中港堡」再遷徙到當時臺灣淡水廳「苗慄堡」的銅鑼灣一帶拓墾,其後裔概多居今臺灣苗慄縣後龍溪與西湖溪兩溪流域(即清代苗慄堡地區),即今該縣以縣城苗慄市為中心的縣核心區。

根據《銅鑼灣張氏家譜》記載,張宗琦先祖在張廖第六世張良達時即明朝萬曆年間已移居粵東。至張宗琦時已世居清代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再於清初雍正年間在臺灣淡水廳「吞霄堡」之吞霄港一帶登陸臺灣,張宗琦後裔在清代臺灣中港堡內較有名者即前述「御賜六品頂戴、三灣墾戶」之張肇基[2-3]。爾後學者多因對張宗琦、張肇基之研究,從地緣關係認為張宗琦派下的張廖同宗家族後裔,多居住清代臺灣淡水廳「中港堡」與「吞霄堡」一帶[4]。

「張廖同宗」傳說,據前引陳運棟二文(以下稱「陳氏二文」)與《銅鑼灣張氏家譜》,以及廖漢奎、張元錦等人研究[5-6],概大同小異記述約在明代洪武年間,有原籍於今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境古稱和尚塘之張元子(又稱張願子),入贅今漳州市詔安縣境官陂廖三九郎之女,並生一子即張廖第二世張(廖)友來,理應繼承廖姓。然廖三九郎恐元子、友來父子日後再改回張姓,便跟張元子說:「得我業而承我廖姓者昌;得我業而不承我廖姓者不昌」,要張元子立誓。張元子亦立誓曰:「生當姓廖,死當歸張」,這便是有名的「生廖死張」、「張廖同宗」之由來。而《銅鑼灣張氏族譜》亦載:「是以世代相承,則戶籍書廖,神主書張,蓋不忘木本水源之意雲。」

然隨時代變遷,在海內外華人各地張廖家族「生廖死張」規則或有演變。如在臺灣,有些改為姓「張廖」,有些如臺灣雲林縣一帶仍維持「生姓廖、死姓張」的風俗,至於臺灣苗慄張宗琦派下這一支,已全都回復張姓[2]22。陳運棟認為這可能系因張宗琦這一支,在第六世張良達於明萬曆年間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往西遷入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當時尚未設陸豐縣),又再經約百年後「來臺祖」第十一世張宗琦才遷臺,因史上數次遷徙使風俗變異有關[2]22-23。至於苗慄銅鑼灣家族這房支亦然。

三、張宗琦派下移民臺灣簡史:並述張肇基幾品頂戴問題

雖《銅鑼灣張氏族譜》未詳載張宗琦生卒年,不過據陳運棟依苗慄縣頭份、三灣等鄉鎮市(皆位於清代「中港堡」境)張氏家族所傳族譜之研究,張宗琦生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卒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可知頭份、三灣之張宗琦派下之張肇基後裔所傳族譜有記載,否則陳氏無依據可寫。張宗琦娶胡、徐等二氏,生永富、永能、永金、永廣、永鵬等五子,依前引陳氏研究,只有永富與永廣定居在臺灣且有後裔,而清代史上三灣墾戶張肇基,即張永廣之孫,本名張宏興;而臺灣苗慄銅鑼灣張廖家族乃張宗琦長子張永富後裔。又依陳運棟所考,張永富一系主要住在今苗慄縣通霄鎮與頭份市后庄一帶[2]23,換言之仍與張永廣一系分布地大同小異。然其實張永富後裔尚有一房支移居清代臺灣苗慄堡銅鑼灣,即今苗慄縣銅鑼鄉,今日多住在清代苗慄堡境即今苗慄縣城附近數鄉鎮。

張肇基與其派下在清代到日據時代開拓頭份、三灣等地之史,「陳氏二文」已載之詳細,茲不累敘,謹再補述若干相關於張肇基史料與簡史如後:

張肇基本名張宏興,為苗慄張廖家族第十四世「宏字輩」(詳後「表一」)。又依據《淡水廳築城案卷.淡水同知造送捐貲殷戶紳民三代履歷清冊底》史料所載:

監生張肇基:年三十二歲,淡水廳民籍。道光五年(1825)由俊秀遵常例捐納監生,於道光五年八月十七日奉部頒給執照。道光六年建築(竹塹)城垣,該監生自捐番銀七百元,一四折銀五百兩以上,理合登明。三代:曾祖父宗琦,祖父永廣,父裕孝。

又同書《淡水廳築城案卷.福建布政使司札淡水廳》則載:

監生簡朝陽、遊於藝、張肇基……民人杜廷瀚、廖錦麟……等,各給予八品頂戴……具題於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 

由此二段史料,可知張肇基因為納捐、助築竹塹城等功,逐漸得到御賜八品頂戴,此已見述於前引「陳氏二文」。而當時捐納須報三代清白,張肇基還曾上報到「來臺祖」張宗琦。

然又依《臺案匯錄己集.臺灣總兵武攀鳳等奏摺》所載:

道光二十七(1848)年六月二十日,內閣奉上諭:武攀鳳等奏遵旨查明臺灣漳、泉民人械鬥案內,捐輸撫恤及獲犯出力之官紳、義民人等,據實保奏一折,並分別開單呈覽。前年漳、泉匪徒乘機滋事……悉數就擒。所有在事出力及捐輸之文武員弁、紳士、義民人等,自應量予恩施,以昭激勸……徐英超、張肇基、周德芳、林廷綱,均著賞給六品頂戴。

故上引史料可知三灣墾戶張肇基,並不僅止於因捐獻竹塹城築城等功而被御賜八品頂戴,又在道光二十七年的一次「臺灣漳泉械鬥」中有所貢獻,再為朝廷賞給六品頂戴。這在當時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境內亦算是地方軍功型顯赫人物,亦可藉此凝聚家族向心力,此可見後之「表一」與前引「陳氏二文」,可見中港堡張肇基家族歷代世系「字輩」嚴謹亦可證,以上為張肇基家族史跡之考補。

依據《銅鑼灣張氏族譜》記載「來臺祖」張宗琦之長子張永富生六子,而依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人「歷史集體記憶」為其三子張裕寬之後,且亦為裕寬之三子,「張廖」第十四世張宏全之後。但張裕寬其餘二子之後裔,今日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中已無人熟識(依該家族十七世耆老張耀桂口述),故推估真正移居苗慄堡之「張廖」家族始祖可能不是張裕寬而是張宏全,加上張宏全有四子,綜合演變下來,今日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歷史集體記憶」自稱是「裕寬公派下四大房」後裔。此處先將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並參前引「陳氏二文」所整理中港堡張肇基家族略作下表:

「表1:張宗琦派下苗慄張廖家族簡表」(第一世張元子、第二世張友來)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宗琦

永富

裕寬

宏楊









宏祿









宏全

展任

金松

維鏞

紹珍

森田





裕明









琳傳

福智

耀錦

宮田

文峰








金田

文煥








松田

文謙







耀桂

正田

品翰









品仁





源清






永廣

裕孝

宏興(即張肇基)

展魁

玉韞

子標

奕祥

世賢









世龍









世明




宏安

展佑

玉創

子炳

奕星

世居



裕寧

宏龍

展文

玉振

子垣

奕俊


上表概顯出「來臺祖」「張廖」十一世張宗琦派下若干房支子孫:(一)、中港堡的張肇基這一房;與(二)、苗慄堡銅鑼灣一帶「張廖」家族等兩房支概況,由客家莊「排字輩」風俗來看,可見留在中港堡的「張廖」房支,歷代字輩大抵多嚴謹,依序是「永、裕、宏、展、玉、子、奕、世」等字輩。時至今苗慄縣的頭份、三灣、南莊等地之該房後裔,概是在「奕、世」兩字輩,若由前引「陳氏二文」所排世系表,與實際田野調研查訪來看,此兩字輩眾人名字大抵仍是字輩排序井然。(三)、所謂「張裕寬派下四大房」的歷史記憶,其實是裕寬之子張宏全的「張宏全派下四大房」之「記憶變化」,因為張裕寬只有三子,且銅鑼灣「張廖」族人也無人知道張裕寬另外二子宏楊、宏祿後裔在何處,但張宏全卻有四個兒子。

但苗慄堡銅鑼灣張裕寬、宏全父子派下家族,就沒照中港堡那邊諸房支如此排字輩,甚至族規中也沒有井然有序的字輩。依前述耆老張耀桂口述,苗慄銅鑼灣張廖家族中早已「自行排字輩」,其第十七世理應是排為「豐字輩」、十八世則是「盛字輩」,但其實據實際田野調查,張宏全派下各房支並非都如此井然有序按此排字輩。如耆老張耀桂之父張福智在年輕時自銅鑼灣搬到今縣城苗慄市經商後便另行「排字輩」,以其子為「耀字輩」,孫為「田字輩」、曾孫為「文字輩」,但仍回銅鑼灣與族人共同掃墓(客家話稱為「掛紙」)。

由此參酌上表,可再推估銅鑼灣這支「張廖」可能在歷史過程中,與中港堡那幾房曾有過類似「分家分房」之舉,故張宏全除長子張展任外的三個兒子,都不再遵守中港堡那邊字輩,是故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風俗又再變易。且據實際田野調研,今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後裔掃墓時亦只到今苗慄縣銅鑼鄉祭拜張宏全派下歷代先祖,從未往中港堡那邊「掛紙」。如此則苗慄堡銅鑼灣「張廖」家族概是在哪幾世代時與中港堡那邊分家?

首先由《銅鑼灣張氏族譜》記載的各世祖葬處顯示,第十二世祖張永富葬處尚在「新竹縣地名吊神牌三河壩唇」,「吊神牌」此地雖今屬苗慄縣頭份市境,在清代則屬中港堡所轄,而清代中港堡卻屬新竹縣管轄,故如此書寫乃遵古,推知張永富仍居住在並葬在中港堡。加之由前引「陳氏二文」來看,張永富後裔仍多數居住在今苗慄縣頭份市的后庄一帶,故無誤載。但是《銅鑼灣張氏族譜》記載,從十三世張裕寬、與其妻彭氏、以及十四世祖張宏全等三人開始,皆改葬在「苗慄堡銅鑼灣莊土名上芎蕉灣」之處,由此可見若非是十三世張裕寬時由中港堡再次移民至苗慄堡,就是十四世祖張宏全遷居至苗慄堡後,再將父母遷葬至此等兩種可能性。

清代芎蕉灣莊是今苗慄縣銅鑼鄉一帶頗具歷史知名度之自然村,曾與中心埔、七十份、石圍牆、老雞籠、新雞籠等莊共組「芎中七石隆興聯莊」,學界也有專文研究之[9-10]。芎蕉灣莊又再可分為上、中、下等三個小自然村,無論是上芎蕉灣莊還是中、或下芎蕉灣,都位於今苗慄縣銅鑼鄉朝陽村至銅鑼村的正東側,土名「崩崗下」或「紅崩崗」(客家話「懸崖下」、「紅懸崖」之意)靠近後龍溪的左岸。但這三小自然村皆毀於臺灣光復後一次颱風大水災,造成後龍溪河道西移,使整個芎蕉灣莊全毀,如今已變成後龍溪的河床地。故《銅鑼灣張氏族譜》記載張裕寬與其妻彭氏以及子張宏全等三人之舊墳皆在1961年遷葬「銅鑼莊背墓地」。又由前述然由張裕寬、宏全的舊葬地似可推估始移居苗慄堡之居地,可能是先居在鄰近不遠的「上芎蕉灣莊」 而不是一開始直接住在較熱鬧的銅鑼灣莊。

又再由《銅鑼灣張氏族譜》記載,張裕寬有三子,長子宏楊、次子宏祿,然《銅鑼灣張氏族譜》非旦都未詳載其生卒年,且今日銅鑼灣張廖家族數百人記憶中皆不知其後裔在何處,加之實際調研亦見每年「掛紙」掃墓的該家族數百人皆是張宏全派下後裔,而不見張宏楊、張宏祿之後裔。由此可推估,宏楊、宏祿等二房支,在清代很可能並沒有遷至苗慄堡。故可推論首次遷徙至苗慄堡銅鑼灣附近的是十四世祖張宏全。或許在張宏全於苗慄堡銅鑼灣一帶發展事業有成並與中港堡家族的族房、兄弟談妥後,再將父母張裕寬夫妻遷葬至苗慄堡銅鑼灣旁的上芎蕉灣莊,也在銅鑼灣一帶繁衍苗慄堡銅鑼灣張氏家族。

又據耆老張耀桂口述:「我幼時為臺灣日據時代(1895-1945),即聽說頭份、三灣這些地方,也有一支我們『張姓人』,也是我們『張廖』的人,但當時到頭份、三灣交通不便,所以沒什麼來往也不太認識」。這代表了苗慄銅鑼灣這支張廖家族對頭份、三灣那幾房,在清代晚期後就彼此來往雖已不熱絡,但仍認知是「我們張廖」的歷史記憶。

在前已述中港堡那幾房的「張廖」家族,歷代以來的字輩都井然有序,且祭祀公業至今亦尚在,亦可知中港堡那幾房支家族向心力,兩百餘年以來還算強。但這也並非表示苗慄堡這支「張廖」家族凝聚力並不強,而是演變成另種「不需藉彰顯『排字輩』的集體行為」的方式,來顯示「我族」之家族凝聚力新模式。

五、銅鑼灣「張廖」家族曾參與「1895乙末抗日戰爭」蛛跡

公元1895年,臺灣在「馬關條約」籤訂後被迫割日,出身銅鑼灣南鄰樟樹林莊的苗慄縣秀才吳湯興,曾奉師丘逢甲之命,統領今臺灣桃竹苗一帶的北臺灣客家抗日義軍抵抗日軍侵略,史稱「1895乙未抗日戰爭」。當時苗慄一帶客家人從軍抗日者不少,故日軍在擊敗北臺灣抗日義軍後為了報復,便在今桃竹苗一帶展開「無差別掃蕩」,不分老弱婦孺對臺灣人「種族屠殺」。日本對臺五十年實行恐怖軍政殖民統治,所以日據初期臺灣抗日事情,在臺灣各家族中竟成某種隱晦,大多不敢與家族中年輕一輩說以免再被日人整肅,以致造成一定程度地歷史記憶斷裂。這也造成臺灣日據五十年中,較後期的臺灣人世代,竟多數已不知父祖輩曾在1895年後十餘年間的英勇抗日事跡。

由《銅鑼灣張氏族譜》可發現,銅鑼灣張廖家族的十五世中,竟有張展任與其妻羅氏與弟張琳傳等三人,都不約而同逝世於1895年。但遍詢該家族人已不知緣由。然依耆老張耀桂口述:「聽說我們銅鑼張家曾經整家族『反日本』過,當時先父張福智尚年幼,故由我張家女性等帶領下一起都躲到深山裡面躲日本人,但當時詳細狀況我也不清楚。」由這點來看銅鑼灣張家在1895年間,可能有不少人曾追隨吳湯興一起抗日,或保鄉戰死或被日本人整肅死。但今日除耆老張耀桂外仍知這一小段「蛛絲馬跡傳說」外,其餘族中耆老已不記得此歷史記憶。

茲將《銅鑼灣張氏族譜》相關1895乙未抗日的「文字蛛絲馬跡」記載分述如下:

《銅鑼灣張氏族譜》載:「十五世祖展任,生於壬寅年正月初二子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卒於光緒乙未年六月初一日子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陽壽五十四歲」。按1895年6月時,銅鑼灣吳湯興所統領北臺灣客家抗日義軍正與侵臺日軍戰爭激烈,當時位於銅鑼灣的張展任很可能是追隨同鄉的吳湯興一起抗日而戰死、或被日本人整肅死。

《銅鑼灣張氏族譜》又記載張展任之妻羅氏:「生於甲辰年二月初一日子時(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卒於光緒乙未年八月十二日戍時,陽壽五十二歲」。到1895年八月時日軍已佔領苗慄,由此處或可推估羅氏可能是隨夫展任殉死、或是被日本人整肅死,所以才52歲過世。

《銅鑼灣張氏族譜》未記載張展任之二弟張裕明之生卒年。而張展任之三弟張琳傳則是記載:「生於甲寅年八月十一日辰時(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卒於光緒乙未年七月廿一日子時,陽壽四十二歲」。張琳傳在虛歲四十二歲時就壯年逝世,該年七月二十一日,北臺灣客家抗日義軍正與日軍戰爭激烈,推估張琳傳也可能是因乙未抗日戰爭戰死或被日本人整肅死,則張琳傳也可謂是當時臺灣抗日先烈。又因張琳傳英年早逝只有一親生子張福麟,所以張展任之四弟張源清,會將其四子張福智過繼給張琳傳為後,其前述耆老張耀桂之父。

又《銅鑼灣張氏族譜》又記載張琳傳之妻吳氏「生於丙辰年(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所以小夫琳傳二歲),卒於(日本年號)大正十二年(1923年),陽壽六十八歲」。終吳氏之世,尚是清朝末年到臺灣日據中期時代,可能是吳氏在張琳傳於公元1895年不幸逝世後,尚因為須照料家族子女如福麟、福智等,繼續活了二十八、九年。又「四大房」眾兄弟中,除未載生卒年的張裕明外,唯有張源清一人活到1925年的日據中期才過世,享壽六十歲,所以子嗣繁昌,生育含過繼給張琳傳為後的張福智等八子。

若由以上三位張家先輩,都是在1985年過世的蛛絲馬跡,或可知苗慄銅鑼灣「張廖」家族,曾在當時為保家衛國做過犧牲奉獻。可惜今日該家族中已無人知曉其中抗日過程之細節詳情,這應該是1895年日據時期以後,還苟活下來的銅鑼灣張家後裔,在當時恐於日本人恐怖高壓殖民統治,不敢向當時張家新一代子孫述說這段抗日事跡!所以連該家族中張維鏞於日據時期的1916年傳抄《銅鑼灣張氏族譜》,也隱晦未書,而徒在生辰與逝世年月留下蛛絲馬跡供後人探詢。故至今苗慄銅鑼灣「張廖」家族「四大房」之展任、裕明、琳傳、源清派下的各個子孫,大家雖仍相互有聯絡凝聚力亦強,卻也無幾人詳細知曉其先祖是否曾參與抗日歷史過程。

綜論以上,大致可得以下幾點:

一、 清代臺灣苗慄張宗琦派下,在苗慄中港堡三灣開墾的張肇基,其功績已有學術專論並稱其「八品頂戴」,但此處補述清廷最終是賞給張肇基到「六品頂戴」。又中港堡這支「張廖」家族,仍是在臺灣內部能講流利客家話之客家「張廖」家族。且此支家族仍延續客家「排字輩」方式以示向心力強,歷代至今仍然字輩井然有序。

二、 苗慄「張廖」家族「來臺祖」第十一世祖張宗琦後裔,並不只如學界目前所知僅分布在臺灣苗慄縣的頭份、三灣與通霄一帶。在清代苗慄縣城的縣核心區「苗慄堡」,亦有張宗琦曾孫張宏全派下後裔分布,即苗慄銅鑼灣的客家「張廖」家族,亦是臺灣尚能講流利客家話之客家「張廖」家族。且也同於中港堡「張廖」房支般,姓氏習俗上是「生死皆張」不再「生廖死張」。而苗慄堡這支「張廖」家族凝聚力,已經演變成不須靠嚴謹的「排字輩」方式來展現。

三、 雖然由中港堡再遷徙到苗慄堡銅鑼灣的「張廖」家族有上述演變,但仍是閩臺客家歷史文化一脈相連下的小區域歷史演變,大致上「來臺祖」張宗琦派下在這兩堡地區的兩房支「張廖」,仍是不改客家本色能講流利客家話,而未演變成「臺灣福佬客」。苗慄堡銅鑼灣家族耆老仍記得自己是「張廖」後代,且《銅鑼灣張氏族譜》中仍大篇幅記載張元子入贅廖家的「張廖同宗」歷史亦可證。

四、 苗慄銅鑼灣「張廖」家族的張宏全眾子、媳中,至少有三位是逝世於1895乙未年,或因地緣關係使當時張家加入同鄉吳湯興乙未抗日戰爭保家衛國義舉,或之後日軍在桃竹苗一帶的「無差別掃蕩」的對臺灣人「種族屠殺」。可惜,因日後存活下來之張家人,恐於日本人殖民統治高壓威嚴下,不能再向新一代張家子孫提及這段往事,故銅鑼灣「張廖」家族今人對約一百二十年前該段歷史記憶已經模糊,呈現了某種「歷史失憶」,甚至於日據時期1916年傳抄《銅鑼灣張氏族譜》,也隱晦未書而徒留蛛絲馬跡供後人探尋。

圖1:《銅鑼灣張氏族譜》關於「張廖同宗歷史記憶」的記載(一)

圖2:《銅鑼灣張氏族譜》關於「張廖同宗歷史記憶」的記載(二)

圖3:《銅鑼灣張氏族譜》關於「張廖同宗歷史記憶」的記載(三)

參考書籍:

[1] 張維鏞傳抄,《(苗慄銅鑼灣)張家族譜》,1916年手抄本。

[2] 陳運棟,《三灣墾戶張肇基》,《苗慄文獻》,2003年第10卷24期,第21-31頁。

[3] 陳運棟,《三灣墾戶張肇基考》,《苗慄文獻》,1991年第6期,第127-152頁。

[4] 王幼華,《清代早期苗慄縣的移民模式》,收入王幼華,《考辯與詮說:清代臺灣論述》,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34頁。

[5] 廖漢奎,《從「張廖」見證閩臺「血緣」》,《政協天地》,2006年第9期,第56頁。

[6] 張元錦,《兩岸「張廖」同血脈》,《炎黃縱橫》,2008年第1期,第52-54頁。

[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1種,1963年版。

[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匯錄己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1964年版。

[9] 羅苡榛,《臺灣苗慄地域社會之構成:以「芎中七石隆興」為例》,臺灣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0]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慄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2005年第56卷3期,第182-242頁。

歡迎關注公眾號 :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

公眾號上更新文研會公告,活動,研究成果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的原創文章,版權為我會所有,

欲轉摘者,需徵得我會同意方可,否則視為侵權。

熱忱歡迎張廖氏宗親提供相關資料素材。

郵箱:gbkjylwhyjh@qq.com

或直接聯繫管理員

管理員聯繫方式:18759650003

相關焦點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由於早期前往臺灣拓荒的大陸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其中又以閩南地區為主)及廣東,所以在臺灣民間信仰的體系中,大部分神祇都是從福建和廣東傳播過去的,其中又以地方性神祇為多。臺灣民間祭拜媽祖據臺灣總督府社寺臺帳所載,臺灣各寺廟所奉祀之神明,其祖籍出於四省,即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及浙江省。
  • 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中新社漳州10月27日電 題: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作者 龔雯「觀摩參訪唱歌戲,海峽兩岸好情誼……希望日後多來往,來來往往萬事通。」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23日以來,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 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又大陸客家學者謝重光,為福建武平縣客家人,本為研究唐史之歷史學者,後來對華南族群史與客家史多有論著,反成為中國大陸研究客家史的大家之一。謝氏在最近十年間出版的《客家文化述論》、《客家、福佬源流與族群關係研究》等書,亦對大陸原鄉與臺灣客家歷史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 羅智強宣布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羅智強,1970年生,中國臺灣花蓮縣大陳一村人,祖籍為浙江省大陳島,前新黨籍人士,現中國國民黨籍。臺灣中山大學畢業。曾任馬辦發言人。對於決定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羅智強說,他執著的不是個人的勝負,而是國民黨的改造、臺灣的未來。
  • 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獲批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
    電視劇《掌中之物》開機儀式在漳州開發區舉行,演員蔡文靜、劉凱、彭冠英等主創團隊悉數亮相。 施靚妮 攝中新網漳州12月20日電 (彭莉芳 鄭少君 莊曉玲 施靚妮)記者20日從福建省漳州開發區獲悉,坐落於漳州開發區的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近日獲批成為福建省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成為漳州市唯一具有影視特色的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場所。
  • 張姓遷徙史——張氏文化
    第二節 秦漢時期    張姓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早見於公元前316年,秦國惠文王派張若為蜀國守,組織秦民萬家入川今雲南、四川的白族張姓,相傳是戰國時期從隴西遷來的,估計就是張若組織的移民。此後代有張姓移人,並且主要是從關中、隴西地區而來。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鄉愁的一種
    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 臺灣的先民多是從大陸移居而來,這些先民在開發寶島的過程中,或是拿自己大陸原籍作為地名,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或是將肇基創業的人物作為地名,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臺灣各地,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
  • 【焦點】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然回到清代臺灣,北臺灣桃竹苗客家地區中的苗慄地區,義民爺信仰就相對不發達,此有張正田於 2013 年出版《被遺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慄堡客家義民信仰研究》一書, 13 系由其博士論文改寫出版。16 此外,又有黃阿彩對先祖黃驤雲進士進行研究而出版《黃驤雲進士家族》一書, 17 作者謂黃驤云為臺灣客家第一位進士,並以其為中心,介紹黃驤雲先祖世系與家族後裔發展。黃驤雲本是清代的六堆美濃客家人,後來移居也是客莊的頭份,晚年生活亦皆於此,子、婿亦多為竹苗一帶人,其中包含閩籍中赫赫有名之林佔梅,故本書列入此小節介紹。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將於今年7月—11月在福建漳州...
    央廣網福州7月22日消息(記者萬存靈 實習記者陳佳惠)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2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將於今年7月—11月在漳州舉辦。福建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卓少鋒表示,本次活動旨在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作出貢獻,是深化閩臺民間基層交流交往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擴大閩臺文化交流的具體舉措。活動將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線上特色和青年特色等四大特色。
  • 福建漳州兩岸影視製作基地成熱門拍攝地 臺灣業者指前景可期
    中新社漳州12月14日電 (張羽 吳晟煒 彭莉芳)得益於山海勝景與人文景觀,位於廈門灣南岸、福建漳州開發區內的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正受到越來越多兩岸影視劇組的青睞。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由海峽世紀(福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福建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與臺灣萬星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2016年6月投入運營。臺灣萬星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臺灣影視傳播行業30多年,近年將大陸市場作為其「最好的發展方向」。
  • 臺灣 | 狂!便利商店作補給站,還有1200雙跑鞋免費抽!臺灣馬拉松IN苗慄
    它是由臺灣馬拉松管理協會主辦的賽事,第一屆在新竹,第二屆在桃園,第三屆臺灣馬拉松10月15號在客家文化之鄉苗慄開跑,旨在讓大家更深入了解臺灣,也促進兩岸文化的交流!同時邀請20多個國家地區的運動愛好者參加,活動人數上限達到1萬2千人。
  • 海峽兩岸水仙花文化論壇在福建漳州舉行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9日電 (張金川 沈毅玲)海峽兩岸(漳州)水仙花文化論壇18日在福建省漳州市舉辦。180多位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相聚在「凌波仙子」的故鄉,共同聚焦多元視角下水仙花產業與文化的研究和發展。水仙花是漳州市的市花、福建省的省花,以及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 臺灣美食,來自咱福建?
    看著臺劇長大的一代裡,只有一種人對臺灣數不清的美食免疫:福建人。唱著「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的閩南人,明清時期就已經渡海去臺灣大開發了。所以當你炫耀起去臺灣吃過的美食,福建人總會略帶高傲地說:「噢就這個啊,我們那裡也有,幹嘛跑臺灣去吃?」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其母語為閩南語臺灣話,未受戰後國語政策的影響,亦以標準漢語為通用語。在此族群的組成中,祖籍位於福建省泉州府以及漳州府的泉州裔和漳州裔人數超過五分之四,其餘為福建其他各地的移民、廣東省潮州府以及惠州府的潮州人和海陸豐人。閩南人是「綠營」的主要支持者,尤其在臺灣南部。
  • 西鄰臺灣海峽的竹南苗慄丘陵(一)
    西鄰臺灣海峽的竹南苗慄丘陵(一) 時間:2001-05-11 16:08   來源:   竹南苗慄丘陵位於港溪以南,大安溪以北,東接雪山山脈, 西臨臺灣海峽,南北長約55公裡,東西寬約14公裡,面積約750平方公裡。
  • 水乳交融、情意相通,「親情中華」走進臺灣苗慄
    幾天來這樣熟悉的場面已在高雄、埔裡、苗慄一次次地出現。由於今年「親情中華·歡聚臺灣」文藝演出的主辦方採用了團體發票、自由入座的形式,為了能搶到觀看的最佳位置,觀眾們常常在演出開始前一個多小時就在劇場外排起長龍,耐心等候。檢票後更加快步伐,踴躍入場。
  • 祖籍根之所在 福建臺灣同名村海峽論壇續鄉情
    (郭熙嬋)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7日透露,將於6月中旬登場的第五屆海峽論壇中,閩臺「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周作為論壇新增活動之一,將邀請來自臺灣新北、臺南、彰化等13個市縣,28個鄉、鎮、村、裡負責人及村代表62名鄉親組團前來參加活動。
  • 【簡氏頭條】漳州南靖簡氏大宗祠:臺灣簡氏宗親的心靈家園
    2005年底,《雲水謠》劇組到漳州南靖縣一個小村莊取景拍攝,村子因此聲名大噪,此後便更名為「雲水謠」。這個村子就是長教村。張簡複姓簡德潤成親後,入籍張姓,所傳八子,承張簡血脈,兼兩姓之宗,於是有了「張簡」這一複姓。長教簡氏從第二代起就向外移人口。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
    7月27日,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在東山縣開幕。 張金川 攝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27日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開幕。此外,還重點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雲平臺,研究發布兩岸影視、音樂創作交流計劃,實現兩岸線上定期文藝創作交流研討、文藝精品展示、文創項目合作。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27日開幕
    央廣網福州7月27日消息(記者萬存靈通訊員陳佳惠)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於今日在漳州東山島開幕,這是今年以來閩臺兩岸共同主辦的首個大型綜合性文化交流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指導,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廣播電視局、省電影局、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漳州市人民政府和臺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臺灣電影文創產業協會、臺灣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等共同主辦,由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中共東山縣委、東山縣人民政府等承辦,由漳州電視臺和中共東山縣委宣傳部共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