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2020-12-24 文史包袱鋪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

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臺灣民間信仰的早期形態是從大陸移民傳播過去的,帶有明顯的大陸化色彩。由於早期前往臺灣拓荒的大陸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其中又以閩南地區為主)及廣東,所以在臺灣民間信仰的體系中,大部分神祇都是從福建和廣東傳播過去的,其中又以地方性神祇為多。

臺灣民間祭拜媽祖

據臺灣總督府社寺臺帳所載,臺灣各寺廟所奉祀之神明,其祖籍出於四省,即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及浙江省。而江西省只出張天師,浙江省只傳普陀山觀音菩薩,廣東省有嘉應州即今梅縣傳嶽帝及祖師公;潮州即今潮安區則傳三山國王及觀音,其它皆傳自福建省。

地方性神祇傳入臺灣後,其信仰圈的形成,多與移民的地緣祖籍、移民數量等有著密切的內在關係。

澎湖是大陸漢人移民臺灣地區的第一站,宋元時期,泉州一帶人民就已在島上結茅為屋居住,形成一定規模社區後,有關宗教信仰及漸次展開。先到澎湖的泉州人大多居住於澎湖本島及漁翁島,較後到的漳州人主要集居於白沙島,另有少數散居於馬公市(位於澎湖本島)及漁翁島。望安、七美等離島,則為最後來的移民所居住。位於馬公市長安裡正義路上的澎湖天后宮(俗稱媽祖宮),是臺灣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祀奉媽祖的廟宇,其創建的年代及有關情況未見有確定的記載。由《湄洲媽祖》編委會、湄洲祖廟董事會編的《湄洲媽祖——紀念媽祖逝世一千周年》說:被稱為臺灣門戶的澎湖列島,是臺灣省開發最早的地區,也是大陸移民到臺灣本島的落腳點。早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已「遣民屯戍澎湖,編管臺灣戶籍」。可以想像,媽祖作為首批大陸移民在海上的保護神也就到達了島上,並成為他們精神信仰的支柱。

媽祖神像

媽祖女神是閩南漁民最早帶到臺灣島嶼的民間神祗之一。

澎湖也有客家人移民,但人數甚少,無人供奉三山國王為守護神。澎湖先民多數來自泉州,但其原籍主要是當時同安縣,故他們所供奉的保國安民之神是同安縣人所崇拜的保生大帝,而不是南安縣人所崇拜的廣澤尊王、惠安縣人所崇拜的靈安尊王、安溪縣人所崇拜的清水祖師等。在漳州人群居的白沙島,各廟宇並無以開漳聖王為主、副神祇供奉,這種情況與臺灣本島凡是漳州人集居的地方開漳聖王廟最多的情形有所不同。聯繫到歷史上臺灣地區曾經的分籍械鬥,客家人無供奉三山國王與漳州人無供奉開漳聖王的不正常情形,當與泉州人的勢力在澎湖佔絕對優勢有很大關係。

臺灣民眾供奉神像

明清時期,大陸漢族移民開始進入臺灣本島,其原籍地主要是福建及廣東兩省。其中明代末年隨鄭成功進入臺灣的主要是泉州人,清代前期從施琅進入臺灣的主要是漳州人。清代臺灣漢族移民的祖籍地構成比例,大致來自福建及廣東兩省者佔98%,其中45%來自福建泉州、35%來自福建漳州、18%來自客家人聚居的廣東東部和福建西部兩個地區。這些進入臺灣的大陸移民,其地理分布也呈現出高度的地域聚居特點,移民往往按照地緣關係聚居在一起,來自不同鄉貫的移民在不同地區形成個個相對集中的聚居區。由於遷入時間先後及職業不同等原因,臺灣上述三大漢族移民群體的地域分布,也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人數較多的泉州移民,由於入居臺灣的時間最早,職業大多以商業貿易為主,故多分布在沿海港口和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區,其中來自泉州西部山區縣的移民以農為主,居住地區則靠近山地;漳州移民主要是在施琅統一臺灣以後大量遷入臺灣的,職業多以農業為主,故多分布於距海稍遠的西部平原內緣、北部丘陵地帶、宜蘭平原以及東臺縱谷的南北兩端;客家人移居臺灣的時間稍晚,大多在清代中期以後,其時平原地區已被先期到達的泉州和漳州籍移民佔墾完畢,故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客家人移民只好進入臺灣西北部丘陵、屏東平原的北部和東部以及東臺縱谷的中部。這種分布的格局相當穩定,一直延續到當代。

據臺灣學者林衡道先生的介紹,今臺北市、臺北縣、新竹市、臺南縣、臺南市、高雄市、高雄縣和澎湖縣等漢族居民原籍以泉州為主;在苗慄、臺中、彰化、雲林、嘉義等縣的沿海鄉鎮,泉州籍移民也佔了多數;就連號稱漳州人天下的宜蘭縣,也有泉州安溪移民蘇土尾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開發的蘇澳鎮。漳州人的足跡也遍及臺灣各地,尤以雲(雲林)嘉(嘉義)南(臺南)平原、臺中盆地、臺北平原最為集中。臺中平原及其附近的丘陵地帶,漳籍移民所佔比例甚高,北部的桃園、板橋、五林、萬裡、石門一帶更是漳州移民的聚居地,宜蘭更是號稱漳州人的天下。遷臺時間稍晚的客家人,可供選擇的空間較小,主要分布在今桃園、新竹、苗慄等地,尤以中壢、竹東、首粟、大湖等地為最。

大陸人移民臺灣分布圖

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的早期形態都是由大陸移民移植過去的,上述三大漢族移民群體的地域分布格局,直接導致臺灣民間信仰早期分類階段不同信仰圈的形成。

大陸移民去臺到達目的地之前,臺灣海峽對他們來說是充滿危險的生死關,不少人因船隻沉沒而葬身魚腹,萬幸者到達陌生的目的地後,又立即面臨變化不定、餬口艱難的處境,因此,他們在離開原籍地時,都會攜帶家鄉寺廟的香火袋或神明,希冀能得到神明的保佑,平安到達目的地,開墾成功,並能安居樂業。一旦闖過臺灣海峽這一生死關,順利抵達墾殖地後,就把自家鄉帶來的香火袋或神明作為守護神早晚祭拜。

如同安賴氏一二千人移民自家鄉奉保生大帝香火渡臺,卜居於臺北樹林鎮潭底,從事開墾,即在卜居地築茅房奉祀;乾隆初年,漳州南靖簡姓人也攜帶媽祖神像移居臺北樹林鎮;臺北景美集應廟,始建於早期泉州張氏、高氏移民開發景美時,祀奉保儀大夫為他們的保護神;宜蘭壯圍永鎮廟的由來,據說是以為早期前來開墾的陳姓漳州人,自家鄉廟宇分香來此。但由於臺灣早期的開發尚處於試墾階段,收入不豐,且移民聚居的規模也有限,故尚沒有經濟實力修建廟宇,自祖籍攜帶來的神明大都祀奉於簡易的草寮、茅房,被研究者稱為無廟時期。

臺灣廟宇

其後隨著開發的深入和經濟條件的好轉,以及鄉村和聚落的形成,簡陋的草寮、茅房已無法滿足民間信仰者的祭祀要求,於是祠廟的規模也就逐漸擴大,祠廟的規制不斷完善,不同的神祇都擁有了自己特定的信仰群體,並以某一尊神祇的祭日或某一座廟字為中心,構成了一個個信仰圈。例如清水祖師祭典在正月初六,寺廟中心在臺北市艋胛清水巖、臺北縣三峽鎮長福宮、臺北縣淡水鎮清水巖,信奉者為泉屬安溪籍民;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祭典,寺廟中心為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巖、內湖區碧水巖、桃園縣景福宮、基隆市奠濟宮等,信奉者為漳州籍民;五月十三日為霞海城隍祭典,寺廟中心為臺北市迪化街霞海城隍廟,信奉者為廈屬同安籍移民。這就是研究者所說的分類信仰階段。

臺灣民眾祭拜神明

清代以後,臺灣民間信仰進一步發展。1918年、1930年、1960年、1966年、1975年和1981年,臺灣當局曾先後對臺灣地區各種寺廟的主祀神進行統計,在歷次調查統計名列前20名的主神中,影響最大的除了三山國王自廣東傳入,開臺聖王、有應公、義民爺為臺灣土生土長的神明外,其餘的均是隨閩南移民傳入臺灣的。

臺灣學者吳瀛濤先生在《臺灣民俗》一書也指出:據民國19年(1930年)調查,臺灣有主神175種,3580尊,其中福德正神674尊,王爺534尊,媽祖335尊,觀音菩薩329尊,此四神約佔寺廟主神的半數。「而此等祭神大部分都是由福建以分身、分香、漂流三種方式傳來者,也有傳入後在傳播本省各地者。如北港的媽祖分出最多,其次為彰化之南瑤宮、鹿港之舊媽祖宮等,均表示其靈聖興盛」。其中,天上聖母(其中自湄洲傳去的稱「湄洲媽」、泉州郡城傳去的稱「溫陵媽」、廈門同安傳去的稱「銀同媽」、保生大帝、清水祖師、開漳聖王、廣澤尊王等為閩南籍移民奉祀的祖籍神明,被稱為「桑梓神」,受到臺灣同胞的特別敬奉。

這些臺灣民間信仰像一條條時隱時現的線,編織著臺灣普羅大眾的每日生活,鼓勵人們積極向上,給予人們歡樂安康。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的承載艦。

大家對大陸移民如何將自己熟悉的神明傳入臺灣,並且發揚光大,有何看法?請大家@文史包袱鋪,並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神明信仰:五王府傳說背後的歷史真實與文化認同
    這是曾經風靡臺灣的青春小說《未央歌》的第一句。這句話剛好可以用來形容石獅市蚶江鎮澈漢五王府的許多歷史傳說。但是,在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背後,卻是兩岸往來歷史真實的一個折射,揭示了兩岸五王爺信仰背後共同的文化認同。   在12日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落成慶典前後,海峽之聲《閩臺走親鄉鎮行》報導組實地走訪了五王府,採訪了相關民眾和專家學者。
  • 閩南移民的「島嶼情結」:海南、臺灣以及閩浙沿海的小島們
    跨越瓊州海峽後,閩南人終於「發現」了新的移民寶地——海南島。以此為標誌,從海南到淅江,再到臺灣、東南亞諸島,閩南語的擴張進入了「海島時代」。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本文以歌仔戲分析族群認同對戲劇的影響,以及戲劇承載的族群認同,並非沿襲移民攜帶「家鄉戲」在移民社會傳播的傳統路線,因為歌仔戲是移民「在地化」後形成的新劇種,其傳播亦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從移民所在地向故鄉傳播。作為臺灣本土產生的戲曲劇種,歌仔戲以閩南語為基礎,以閩南流行的民間歌謠「歌仔」命名,以「歌仔調」為主旋律,承載著臺灣閩南移民對故鄉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承載著已經紮根臺灣的閩南移民的族群認同。
  • 民間信仰和一尊尊「神明」映照下的共同家園
    如果說,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態,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那麼,閩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民間信仰更是如此。無論是媽祖、關帝、保生大帝、王爺,還是田都元帥、九龍三公等,這一尊尊「神明」,支撐起的是一個世界閩南人的精神家園。  戲神田都元帥「很忙」  「家住泉州府,一生愛鑼鼓。有人攀請我,登臺舞一舞。」
  • 臺灣電影《陣頭》——消失中的閩南傳統技藝
    陣頭陣頭是閩南民俗技藝,是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臺灣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政策解讀】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基於「共同性」與生活共同...
    走遍臺灣,不論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鄉間的田野山川,寺院、宮廟、教堂、宗祠隨處可見,甚至在各處城鄉社區內,也遍布佛堂神壇,方便信眾人群就近禮拜參修;各種宗教信仰團體不光致力於傳教修行,也熱心於救災救助、助學濟貧、扶危濟困、行道為公,在公益慈善等社會事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連政府與市場都難以替代;信眾數量也是長期不衰,即使是在國民黨「戒嚴」的高壓限制結社時代,各種宗教信仰的民間傳承也未曾斷絕,解嚴後信眾更是蓬勃增長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歡迎收聽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我是冬冬。  配樂廣告: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王爺信仰在臺灣迅速傳播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隨著漢人的增多,各種神廟包括瘟神廟被相繼建立。
  • 廣西平樂縣媽祖文化:由粵人帶來,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因此,媽祖文化傳入平樂的時間大約為明朝中後期,不會晚於明萬曆14年,並在清代有了很大發展。其次,平樂是一個廣西東北部內陸縣城,沿海地區的媽祖文化為何會傳入此地並在此擴散盛行?這得益於粵籍商人、移民、船民和官方統治者的「合力」推動。
  • 有拜有保庇|關於閩南信俗文化的起源
    從天庭陽界到陰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組成一個與民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仰體系,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博取功名,到消災解厄,都蒙上一層濃厚的神明保護色。外地人往往對閩南人的信仰不甚理解,要理解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閩南的歷史發展狀況、人口與地理的因素。其次是這些所謂的神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得到閩南人的敬拜?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也不能;說是道教嗎?也不是。那麼媽祖到底屬於哪一派的呢?至今無人能答。
  • 問道武當: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玄天上帝信仰
    自宋真宗封真武為靈應真君之後,真武得到了宋元明三代皇室的尊崇,其信仰迅速遍及全國,香火極盛。入清以後,真武在官方祀典中的地位逐漸衰減,但在民間仍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一、信仰概述臺灣地區的真武信仰是由大陸移民傳入的,其中主要是福建移民。
  • 臺灣歌仔戲《陳三五娘》之(第一集)
    閩南名人秀即將開播這是一檔面向大眾的走進閩南網紅,閩南名人的世界這檔節目將採用訪問閩南網紅還有一些名人的模式
  • 民間戲劇
    民間戲劇 時間:2001-04-10 16:44   來源:   正音  最早傳入臺灣的是傳統京劇的前身一一次簧曲調(即西皮、二簧)。
  • 閩南,唱同一首歌,還是三個世界三種曲調
    閩南移民的到來,不僅增強了漢人在臺灣的力量,也帶來更先進的農耕技術,臺灣一舉從類似原始社會的狀態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但很不幸,有一次和弟兄們外出打獵染了風寒,顏思齊就此一病不起,最後撒手人間,死時才37歲。
  • 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兩岸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習俗,臺灣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生存、勞動的地方,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文化進入臺灣有二種途徑,一是官方所為,以維護統治秩序、宣揚儒學等統治倫理、主辦官學和科舉考試為主;一是移民的到來,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間技藝,加快臺灣的開發。
  • 臺灣人愛拜神之謎?為什麼有一大堆陰廟 迷信的起源
    所以說來說去,能不能成為公務員,好像還是人為因素最為重要呢。陰廟則是合同工,他們沒有經過國家考試,但任然可以服務你,且有機會轉正職,變成有牌的神明。所以你可以解釋,為什麼通常陰廟比較靈驗,因為約聘人員為了轉正,在服務鄉裡上會特別賣力。
  • 臺灣老闆為什麼那麼摳?
    導讀:2009年底,《我們臺灣這些年》首次獲國臺辦批准,在大陸出版,這是第一本非官方的、關於臺灣的書,作者廖信忠以一位普通臺灣70後平民視角,向大陸同胞講述,30年來政治巨變下,臺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言下之意,就是「我以前都能撐得住,為什麼你不能撐」。當然這樣用對自己的要求來要求員工,大陸員工自然就不爽了,因為會覺得,你是老闆我是員工,負的責、領的錢本來就不一樣,至於臺灣員工呢?雖然被老闆壓榨得很慘,抱怨也很多,但普遍來說還是會想辦法將任務完成,在做員工的時候努力負責,但如果一有機會,馬上跳出去自己創業。
  • 風物民藝 青少年哪吒,從臺灣到閩南
    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他被奉為統帥宮廟五營神兵中壇的「中壇元帥」。從大陸漂泊到臺灣的哪吒信仰,在今日臺灣又雜糅出一種新面貌——電音三太子。電音三太子突出了哪吒活潑可愛的英雄少年性格,並且用各種手段增加對年輕人的親和力:掛著奶嘴,戴著米老鼠手套,跳著「臺客舞」。電音伴奏下,青少年哪吒這位歡樂神仙「返回」閩南,俘獲了一眾閩南仔年輕的心。
  • 咱們的閩南民謠,你知多少?快搬凳子啦,孟孟開課了!
    閩南地區的小調又稱「裡巷之曲」;傳入臺灣後,與閩南原鄉的同名小調差別不大。當初自閩南入島墾殖之先祖移民中,並不被允許攜家帶眷,臺灣史上就有「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之說。在眾多單身男性移民之中,一些涉及男女情愛或逗趣的歌曲,更容易滿足離鄉背井之苦悶,發揮心理補償作用。同時,這些小調歌曲中亦不乏呈現移墾先民生活寫照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