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內卷!學頂級創新者的思維秘密 | 21讀書

2020-12-20 和訊網

  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內卷」一詞在最近一段時間風靡網絡。在內卷大潮下,同質競爭、過度競爭非常嚴重,即使十分努力,也很難突破自己,取得優勢。

  那麼,在過度競爭、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的當下,怎樣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唯有不斷創新!

  21讀書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學會創新》

  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思純

  圖片來源丨網絡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什麼能夠激發自己。

  題記

  近日,「內卷」成了很多人的心頭梗。所謂內卷,就是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複的狀態下,缺乏發展。在內卷大潮下,同質競爭、過度競爭非常嚴重,即使十分努力,也很難突破自己,取得優勢。

  如何在過度競爭、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的當下,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唯有不斷創新!

  怎樣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讓自己遠離內卷的侵蝕?《學會創新》一書揭示了賈伯斯、可可?香奈兒、史匹柏等頂級創新者的思維秘密,被翻譯成15種語言風靡全球,被很多讀者推崇。

  01 別成為別人

  「

  不成為其他人,做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你是最好的一件事。成為他人意味著你要去做世上最困難的戰鬥,窮極一生無止境的戰鬥。

  ——卡明斯(美國詩人、作家、畫家、編劇)

  」

  「為了無可替代,你必須不同。」法國的怪才先鋒設計師可可?香奈兒說。從她事業的最開始,香奈兒便無視傳統。

  她不喜歡女人為了看起來時尚而被迫穿得不舒適。她不喜歡緊身胸衣,所以用更加隨意、簡約又舒適的款式來取代。她被時尚媒體瘋狂抨擊,卻非常堅定地宣稱:「奢華必須是舒適的,否則就不是奢華。」香奈兒的新美學視角讓她成為了時尚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在20 世紀20—30 年代,她廣泛推廣時尚運動系列,香奈兒的小黑裙和經典款的套裙——這些跨越時間的設計在今日仍然流行。人們嘲笑她的穿著,但這卻成為她成功的秘密:看起來和其他人不一樣。

  (香奈兒經典小黑裙和套裙)

  「最勇敢的行為是始終保持獨立思考,並勇於表達。」她說。

  她第一次成功來自一個寒冷的冬日把舊球衣改造成針織裙,很多人都問她是從哪裡買的,「我可以為你做一件。」她答道,「我的一切來自我穿的那件舊球衣,因為戴維爾實在太冷了。」她的作品閃耀著自我反抗的光芒,她要做她自己。

  像香奈兒一樣,你需要去表達你的與眾不同。沒人擁有你的童年和少年,沒人經歷你的求學故事,更沒人有像你父母那樣的爸媽。

  每個人都在尋找原點。諷刺的是,原點就在我們身上,但大多數人都忙於做別人。創新人士準備好了做自己。他們善於運用自己所有成功與糟糕的經歷。做自己的優勢在於最原始、最真實——沒人和自己一樣,所以做出的任何事情都獨一無二。

  我們花了太長的時間去成為那個不真實的自己。在我們肩上有巨大的壓力,我們要為其他人的期待而活——成為完美的父母,忠誠的員工,無私的伴侶,或者具有偉大成就的兒女。我們失去了成為自己的能力,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這個世界正在把你淹沒在傳統的海洋中,讓你無法和他人區分。去抗爭,則需要你鬥爭終身。

  要想成為成功的創新人士,你需要認識到做自己是可以的。我們都有弱點和長處,接受這些,並很好地使用二者。對你的公司、學校、事業或家庭來說,能夠表現出獨特之處是你最大的優勢。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什麼能夠激發自己。問問自己,有過的最棒的點子是什麼?這些點子從何而來?你最有創意的時候是何時?訓練個人方法,發展你的個性。

  成為最好的自己,比成為一個他人的影子要重要得多。

  02 做個「創造者」

  「

  有意義的小事,比沒意義的大事還要偉大。

  ——卡爾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

  」

  曾經有一個演員,對莎士比亞有強烈興趣,參加過很多次面試卻從未得到過角色。他需要得到劇場導演的認可,卻一次又一次失敗。於是他想到:為什麼不做自己的導演呢?自己做導演,可演員怎麼辦?沒有錢請其他的演員?那就全都自己演。沒有錢做道具?用紙箱自己做。

  這個演員成立了「一人莎士比亞團」。他演出《哈姆雷特》,飾演其中所有的角色。他的戲是如此特別、驚人和意外。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受邀在百老匯演出。

  這個原理可以應用在所有人身上。在你工作的地方,不同部門間交流不暢嗎?那就做個解決方案吧。你想成為一個作家嗎?別坐在那裡等你偉大的靈感降臨,開始寫吧。

  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創造了意義,我們便感覺活著。在創意的驅動下,把我們全部的能量和時間留給我們認為真正有意義的事。

  03 不要想別人所想

  「

  如果我是鋼琴家或者演員,即便所有人都認為我棒極了,我仍會很討厭自己。我甚至不希望他們為我鼓掌。人們總是會為錯的事情鼓掌。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作家,《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

  」

  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對自己的專業有狂熱的喜愛,可他的想法總是很奇怪,以至於其他科學家多年來都不能接受他。

  在芝加哥大學,錢德拉塞卡開設了一門天文學課程,授課地點在離主校區80 英裡的天文觀察塔。他對這門課非常期待,但報名的學生卻只有兩個,這讓錢德拉塞卡成為同事們的笑柄。

  錢德拉塞卡理應把這門課取消,因為他為了這兩名學生要在鄉間土路上來回開車160 英裡。但他並沒有,因為他愛這門課和這個班。

  (錢德拉塞卡)

  錢德拉塞卡理應把這門課取消,因為他為了這兩名學生要在鄉間土路上來回開車160 英裡。但他並沒有,因為他愛這門課和這個班。

  幾年之後這兩名學生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久後錢德拉塞卡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樣是物理學。他們笑到了最後,成為大學教育中最成功的一個班,班裡每個人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不要受其他人的觀點影響:集中在那些極度吸引你的、讓你有啟發的事物上面。

  最令人興奮的經歷是那些在頭腦中產生、由信息所觸發、挑戰我們思維的經歷。如果無趣,那麼根本不值得去做。如果一個主題讓你而不是其他人感到興奮,就說明你對它非常有興趣。能產生新想法的革命性思想者被興趣所驅動,並不是任何人都會有這樣的興趣。

  04 無用之用

  「

  他們不是最有天分的,他們只是無法脫離自己小宇宙的一群。

  ——哈羅德?布朗(美國前國防部長)

  」

  火星人榨汁器是一款無用的檸檬榨汁器。當然它是一款獲得巨大成功的經典設計。為什麼?整個設計是三條腿所支撐的水滴形機身,機身鍍有經常與現代和航空相聯繫的金屬——鋁。這款設計十分流行的原因是它灌注了設計師斯達克的個性靈魂與設計癖好。

  (火星人榨汁器)

  斯達克在設計這款火星人榨汁器時正在餐廳裡吃墨魚。當他把檸檬汁擠在墨魚上時,在想墨魚的形狀能否作為檸檬榨汁器的原型,他拿著一張餐巾紙就畫起了草圖(這張餐巾紙正在米蘭阿萊西博物館展出)。

  當斯達克還是個孩子時,他酷愛科幻漫畫,花了許多時間畫太空飛船。他的父親是飛機設計師,斯達克為那種鋁物件的金屬光澤深深著迷。他另一個著迷的東西是動物與植物的形狀。他把這些獨立的影響都放到了這款檸檬榨汁機的設計裡,結果非常成功,因為它極具個人化情感。創新很多時候是被熱情所驅動,而不是理性的野心。

  他並沒有讓廚師去測試原型,為他們的需求而設計,他只做他想做的。

  火星人榨汁器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無用。它腿長,穩定性不足,檸檬汁從腿上流下,它的腳尖會刮花廚房的工作檯面。你也許想這會讓它的名聲變差,但是沒有,這讓它變得更有名。

  它的高識別度讓公眾接受它所傳達的「形式大於功能」的理念。事實上它的不可用性成為它獨特的賣點。

  創新很多時候是被熱情所驅動,而不是理性的野心。創新需要人們把功用化的考量放在一邊,因為去想邏輯會導致過分理性,也會造成大腦無法擁有獨特的思考。

  贈書福利

  這本書中有賈伯斯、特斯拉、史匹柏、薩繆爾森等眾多大師的創新思維方式,用生動的案例教會大家如何像大師一樣創造性地思考問題。

  作者羅德?賈金斯是世界著名創意中心,中央聖馬丁學院極負盛名創造力導師,其創新思維課備受學生喜愛。這門課的精華,就在《學會創新》這本書中。

  《學會創新》

  作者:【英】羅德?賈金斯(Rod Judkins)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

  如何獲得?

  留言評論本期【21讀書】,獲得點讚最多(點讚數需不少於50)的讀者將獲得《學會創新》一本,同時,21君會在前二名以外挑選部分留言走心的讀者,也免費贈送《學會創新》一本。點讚截止時間為12月8日12點,屆時21君會給獲獎讀者留言,請各位留意微信提醒哦~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機會,每四期連續贈書的活動中,同一讀者只能獲獎1次(同一微信ID、手機號、地址均視為同一讀者)

  21君

  小夥伴們,你知道怎樣才能激發自己嗎?你有過的最棒的點子是什麼?

  來和我們聊聊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對比讀書提高思維穿透力
    對比閱讀,能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鍛鍊思維,推動自己走向思想深處  常聽人說,讀書如品茶,要「玩味」才能從書中品出「滋味」。問題是,如何玩味品讀?我認為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深入」,笨鳥先飛,反覆讀;一個是「對比」,他山之石,對比讀。前者自不必多言。對於後者,我從年輕開始,就堅持採取對比讀書法,幾十年下來,深感有趣且有用。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國家和企業: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最終走向衰敗。 個人: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缺少自我管理。 這和內卷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前不久,科幻作家郝景芳說,與其研究怎麼在內卷中勝過別人,不如研究創造新世界,讓世界不那麼內卷。對抗內卷的唯一辦法是把蛋糕做大。也就是創新。
  • 如何擺脫內捲化?
    古代中國有所不同,秦國的商鞅改革打破了階級固化,下等人只要砍得頭多可以往上攀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鐵打的龍椅,流水的皇帝,「家天下」輪流坐莊。隋唐之後,統治者使用了文官制度來管理國家,讀書人可以通過考試實現階級晉升。文官制度讓古代中國人比歐洲人更早知道讀書的價值,即考取功名,升官發財。在古代歐洲,產權限制與階級固化是一脈相承的,土地產權按階級等級分配,被限制流通。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01 內卷都捲起了什麼高校相對社會來說比較簡單,存在兩類人,一類老師,一類學生,老師的本職是教學、治學,學生的本職是學習,但是在這個大內卷的時代,似乎呈現出一種「教非教,學非學」有資格爭取機會和位置的人隨著教育能力、門檻的提高在不斷增加,內卷是特定環境下人們的無奈的最優選擇,機會有限,A不去爭取,B就會去,A認為苛刻,B就能接受,這個時候去談論如何讓校方去中止內卷,因為無論是校方還是未來單位,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學生的個人意願相對就很蒼白和無力了。
  • 《解神者》「紙片人內卷」上熱搜,紙片人怎麼也內捲起來了?
    今天,「紙片人內卷」這個熱搜赫然掛在熱搜榜上,這個話題說實話讓小編覺得有點懵,最近聽「內卷」這個詞聽得挺多的,但是「紙片人內卷」,這個話題還是挺新鮮的,成功引起了小編的好奇。點進去看原來是《解神者》為了新神格上線做的一波宣傳,連知名博主@梗百科bot也出來湊了一波熱鬧,「內卷已經出現在二次紙片人中了,這個身材好長相好、會機械會製造,能大家能當工程師挖土的白虎監兵」,你還別說,有這樣的紙片人存在,確實內卷。
  • 思維邏輯:頂級人才的思維
    什麼是總裁思維?這次我們選取出其中一個維度來解釋——「戰略型通才」。我們選取四個關鍵詞來解釋什麼是戰略型通才。第一, 未知。我們生活中會羨慕一種人,叫做臨危不亂的人。第四, 創新。第四個關鍵詞是建立在前三個關鍵詞之上的,當一個人具有通識,也就有了面對未知的能力,能夠應對和分析不確定性的人,也就有了戰略本領。最終,就能夠做到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情——創新。創新意味打破舊有邊界,創造出一個新的邊界。
  • 警惕公權力運行中的「內卷」現象 不能被裹挾
    近日,《咬文嚼字》評選出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一詞名列其中。所謂「內卷」,譯自英語「involution」,用來描述「簡單的自我重複」「沒有發展的增長」「非理性的內部競爭」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人們對「內卷」的警惕與反感、討論與反思,正是在中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大背景之下,體現了個體、組織在時代機遇中追求質的成長、希冀有所作為的強烈意願。
  • 985考研人數比二本多,「內卷」嚴重,考研成破解內卷最有效方法
    有人說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熱起的一個詞「內卷」,尤其是985大學「內捲化」嚴重,而考研成為破解內卷的最有效方法,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什麼是「內卷」?一直聽內卷內卷,到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包括筆者在內,其實在此之前筆者對於這個詞也沒有理解透徹,但網上舉得一個例子,才能白其中的深意。
  • 優秀管理者必懂的八個頂級思維方式!
    5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 管理者具備發散性思維,在面對工作時,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進行多方面的思維判斷,提出多種設想、方案、答案、建議,拓寬決策選擇餘地,面對工作困難時善於變通和創新。
  • 這些思維沒有錯,但可能把你害慘了 | 長江讀書263期
    比固化的商業模式更可怕的,是一成不變的思維。本期讀書,長小江為你推薦讓人重新審視自我的《體驗思維》一書,作者通過十餘年的從業心得與商業實踐,帶你了解真正的「以人為本」,探索「體驗」的本質與價值。思維。你有沒有拼體驗的思維,考驗著你能不能在複雜的商業環境裡,擁有比別人更系統的、對體驗價值的理解。脫離單一視角,以體驗驅動商業整體創新,持續創造人們可感知的價值。這就是體驗思維的深度內涵。
  • 如何在內卷浪潮中獨立潮頭,成為卷王?
    當大家不懂內卷時,沒有一個內行是無辜的。作為一名卷學先鋒,最近我對卷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撰寫了這份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卷學入門手冊,讓更多的人領略卷學的魅力!一、什麼是卷學?在系統學習卷學之前,我們要明確卷的定義。卷,就是把東西捲成圓筒狀。根據方向的不同分為「內卷」和「外卷」。卷學(rollology),就是一門研究「卷」的學科。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幼兒學編程、奧數成標配,在內卷下,孩子們開始提早適應了996甚至007。1 孩子也「內卷」北京10號線海澱黃莊,是北京教育培訓機構最扎堆的高地之一。路過地鐵口,巨大的編程貓廣告映入眼帘,上面的文案赫然寫著:4歲孩子樂趣學,10歲python好銜接。
  • 《天道》啟示錄:功夫在詩外,打破思維固執的圈圈
    《天道》中,劉、馮、葉三人,雖然都曾是商人,腦子裡面是具備一定的商業思維。很多時候,我們把生物學、醫學、計算機學、化學、物理學、市場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等等學科結合起來,做一個融會貫通,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 看一場電影,就能明白什麼是內卷、內耗、互害,還能想出解決辦法
    內卷就是無效競爭,不過這種無效表現為整體無效,而不是身處其中的個體。第一階段,開始啟動內卷模式。我們將第一排觀眾稱為頭部受益者,影院的資源向他們傾斜,他們有最好的視野,更大的腿部空間。看起來票價一樣,但他們佔了先機,電影院規則保護了這種先機。後面幾排站起來的觀眾,付出了額外的努力,也想獲得和頭部一樣的資源。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努力站起來僅僅是要比身邊人更優秀一點。第二階段,開始啟動內耗模式。
  • 如何避免教育內捲化?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內捲化?這是個社會學名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樣的解釋可能比較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 ——內卷時代,何去何從
    ,它不是往年輕人在焦慮職場的內卷,而看起來已經獲得職場一席之地的中年人,則開始焦慮於對子女教育的內卷——當然,這種焦慮最終還是為了孩子能在未來的職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當小學學奧數可以上好學校,有人會提前到三年級學,於是又有人會提前到一年級學,甚至提前到幼兒園學……內卷都卷到幼兒身上了,誰能不焦慮?」這段描述,算是對教育內卷的一種生動概括。
  • 21天的讀書寫作打卡真的有用嗎?《認知覺醒》:得耐心者得天下
    又或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量,踐行「一萬小時定律」,每天堅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終與成功無緣;更有甚者相信21天的讀書寫作打卡.........然而,收藏乾貨文章就能讓文章裡的知識成為你的知識嗎?做了計劃就一定能夠實現嗎?一萬小時定律你真的理解了嗎?21天的讀書寫作打卡真的有用嗎........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好奇心是創造性思維的激活劑  創造性思維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方式,能夠開拓人類認識的新領域和新成果,它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結合,尤其是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直覺思維。好奇心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探索和研究未知事物的心理傾向促使人們不斷求新求異,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並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