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思維沒有錯,但可能把你害慘了 | 長江讀書263期

2020-12-2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筆記俠 ,作者子墨、筆記俠001

筆記俠

中國新商業知識共享社區,3000多篇乾貨筆記,組織管理、商業模式等28個主題可精準搜索。

小到一杯咖啡、一包茶葉,大到一部電腦、一輛汽車,我們的消費越來越依賴個人感受,不斷為觸動人心的產品買單。商場如戰場,誰能持續為核心人群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誰就能在危機之中逆勢翻盤。

比固化的商業模式更可怕的,是一成不變的思維。本期讀書,長小江為你推薦讓人重新審視自我的《體驗思維》一書,作者通過十餘年的從業心得與商業實踐,帶你了解真正的「以人為本」,探索「體驗」的本質與價值。

《體驗思維》

作 者:黃峰 賴祖傑

出版社:湛廬文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4月

錘子手機問世,整個網際網路充斥著對產品思維的崇拜。如今,那個號稱「東半球最好用的智慧型手機」,早已賣身字節跳動。

胖東來的神話,至今仍深受用戶思維的影響。如今,5年過去了,「文字都難以描述」的極致服務,卻一直沒有讓胖東來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這幾年,好產品一茬接著一茬冒出來,流量從這一頭湧向那一頭。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來襲,好的產品和服務,早已步履維艱……

身處複雜的商業環境,每一個企業都在試圖通過各種思維範式,拉近與人的關係和距離。

一、你真以為,

這些思維就能讓你高枕無憂了?

1. 產品思維

在移動網際網路,盛行一句話:產品經理改變世界。

賈伯斯創造iPhone,張小龍創造微信,王高飛創造微博,無招創造釘釘,馬斯克創造特斯拉。

產品思維,是以產品的視角,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從而形成一套方法論、流程、工具和職能。

馬化騰說:

「資源只是加法,產品力才是王道。10個都弱不如1個很強。否則一堆做不起來的產品,只能減分、分散精力。行動要專注,做不好就要砍掉。」

過去10年,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用戶大面積往線上遷移,只要把一款產品做到極致,就有機會享受紅利。產品思維成為所有創新中特別關鍵的點。

但是,時代已經翻篇了。

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和人口紅利幾近消失,再用純產品思維的邏輯做產品,已經不能滿足用戶越來越多樣的體驗需求。

貓眼CEO鄭志昊就說,「產品已死,產業方興。」

能不能創造出業務流程上真正的增量價值, 這個突破常常不是產品思維能帶給我們的。

2. 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是以用戶的視角,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從而形成一套方法論、工具。

用戶是需求的產生來源,等到用戶認可之後,開始進行迭代,逐漸逼近成功的產品。

微信每一次版本迭代,從來沒有規划過未來,每次都是做完1.0版本再決定2.0版本要做什麼,走一步看一步。

好產品是隨著用戶反饋不斷迭代出來的、改出來的,不是規劃、預測出來的。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同理心,這是做產品研發必須掌握的能力,是非常難的。

如果不能形成對用戶的理解,做的很多事情會徒勞無功。

然而,當年的諾基亞就是非常關心用戶的。

全盛時期,諾基亞建了一個全球手機用戶資料庫,每當要做新產品,就調出目標用戶的各項數據,一張清晰的用戶畫像就出來了:

生活在哪裡、年齡多大、做什麼工作、有什麼愛好、願意花多少錢買一個手機、多長時間換機……

這個資料庫成為諾基亞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沒想到,蘋果用一個產品把諾基亞的鐵桶陣顛覆了。

賈伯斯說:「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因此,解決複雜問題時,光用戶思維是不行的。而且,用戶反饋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用戶思維的悖論就此產生:不關注人的需求,會死;只關注人的「過去式」需求,可能死得很辛苦。

3. 運營思維

運營思維,是以用戶增長的視角,以數據驅動,實現從獲取到轉推薦的全流程管理,從而形成一套方法論、流程、工具和職能。

運營的基本思維方式是:用戶使用才產生價值,使用越多產品就越有價值。最關鍵的是,使用越多就越知道用戶喜歡什麼,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消費者在用你的商品,你卻觸達不到他,你不知道他的體驗,也無法延伸到二次消費的可能。看似可以觸達用戶的企業,卻和用戶距離遙遠。

就像大多數會員卡,只是一張可有可無的積分卡,既不能觸達用戶,又不能洞察用戶。

於是,開始重視活數據的價值。

星巴克會員卡「星享卡」就是典型案例。這是一個忠誠計劃,裡面有三神券:三張咖啡買一贈一券、一張早餐咖啡券、一張免費贈杯券。這個會籍裡還有很多權益的設計。

過去,為了觸達用戶,獲取數據,運營思維的頂層設計一直是「免費或低價的入口級產品+高GMV(成交總額)」,砸錢、砸資源,大規模、高速度獲客。

瑞幸咖啡以流量池見長,以咖啡為媒介換取流量,然而一味補貼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隨著流量的爭奪和廝殺,流量成本越來越昂貴。

二、為何企業還是紛紛遭遇失速點?

在新的時代面前,諾基亞、瑞幸、大潤發、柯達、尼康……都紛紛遭遇了滑鐵盧。諾基亞CEO在被收購時說:「我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但是我們就是輸了。」

變量從何而來?正是基於商業與人群的基本盤發生巨變和迭代。商業日趨複雜性,人群日趨多樣性。

不僅輝煌如上的企業,還有更多在大潮中的企業亦是不知所措。很多企業想把這些思維裝到一個大籮筐裡,把所有思維一網打盡,武裝到牙齒,以為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就可以高枕無憂。

加上內部理解各自不同,又無法打破部門鴻溝,最後的結果是,每個團隊依然行著「以用戶為中心」之名,卻還是常常做著「以企業領導者為中心」或「以部門為中心」之事。

每時每刻大家都在拼,拼產品、拼用戶、拼運營,實際到底應該拼什麼?拼體驗。

無論什麼「價值」,只有被感知到,才是價值。

我們究竟如何拼體驗?思維。

你有沒有拼體驗的思維,考驗著你能不能在複雜的商業環境裡,擁有比別人更系統的、對體驗價值的理解。

脫離單一視角,以體驗驅動商業整體創新,持續創造人們可感知的價值。這就是體驗思維的深度內涵。

如果我們將拼體驗這件事放在一個更長的周期裡來看,就會發現,它就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一種用戶體驗所形成的認知要素:

時代發生了變化,我們就去迭代,如果這個過程中,客戶的需求有了更加豐富或者更加立體性的範式轉移,我們就要奮不顧身去滿足客戶需求。

今天,堅持用戶體驗至上,和用戶建立長期關係鏈,才是必須堅持的長期主義。

也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創新者窘境,實現跨越發展的非連續性,跳出供給與需求的周期性單元關係。

Zoom

疫情催生了一大批在線辦公軟體的新生,也有很多品牌遭到了人們的抱怨——線上互動體驗差。

但是用過Zoom會議室的人都說好,並且會主動把自己企業變成付費會員。這恰恰是因為10年來,Zoom的核心始終是堅持用戶體驗至上,並且把用戶口碑滿意度和推薦成功率作為重要內部KPI寫進招股說明書。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4年前,加拿大數字體驗公司Teehan+Lax調查發現,注重提供美好體驗的品牌將在股價上獲得回報。它們的驗證方式很簡單,在2006年分別購買10家提供美好體驗的上市公司股票:蘋果、谷歌、奈飛、耐克等。

這些公司在2006年並沒有現在這麼成功,那時蘋果還沒有發布iPhone,谷歌還沒推出安卓系統,奈飛也沒推出流媒體服務。但是這10家自那時起就著力於為其核心人群帶來行業中最佳的體驗。

拼體驗,拼出來的是可觀的前景與回報。

顛覆性體驗,成就顛覆性品牌。

微軟

微軟曾經只顧自己的「帝國思維」,在一段長期的時間裡,所有的一切是為Windows開發的,一切以自己為中心,而整整錯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如今,它再次重回王位,就在納德拉出任CEO之後,他說:「今天,我的首要任務是滿足我們的數十億用戶的需求,無論他們使用何種手機和平臺。」

是的,不管用戶使用什麼設備,微軟都願意合作,這其中就包括蘋果的IOS和Google的安卓平臺。

宜家

宜家還原了居家生活場景,它不是用品類去劃分家具,而是從用戶角度出發的整體體驗,它不是從企業角度或企業部門角度出發的商品思維、營銷思維。

用戶思維是「點」,產品思維是「線」,運營思維是「面」,體驗思維是「體」,體驗思維應運而生。

好的加法,是讓整體體驗滿分。

現在的人群越來越分化,圈層分化如島嶼,比如不明就裡的鄙視鏈。但每個人又逐漸原子化,空巢青年、佛系男子、御宅族、丁寵族、獨居主義者等獨身傾向的群體不斷出現。

如果說以前的品牌更關注「如何服務好所有人」,那麼現在則應該聚焦在「如何持續服務好一群人」。

人是一切商業變化的本源,也是所有顛覆的原點。

小罐茶

小罐茶正式進入茶行業才3年半,十足的行業顛覆者。從2016年起步到2018年,零售額就從0做到20億,成為零售額第一的中國茶品牌。

中國茶行業有歷史悠久,但分散落後,大而不強。反觀咖啡,叫得出口的全球知名品牌,有雀巢、麥斯威爾、星巴克等。

4700年的中國茶,到了今天,很多人的印象還是:土、老、繁、亂。包裝千篇一律,品質和價格參差不齊,分不清楚其中的差異與門道。小罐茶如何從7萬茶企中突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罐茶定位於正在崛起的年輕客群體,不太懂茶,但是關注品牌、注重品質,工作繁忙、經常出差,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想送茶,但不懂茶,所以對送茶很謹慎。

小罐茶4克標準「一罐一泡」,並且配套茶具,從容量到設計,解決了自飲、招待、差旅3大場景的問題。方便好用,這就是口碑。

然後進行全局品牌體驗規劃,帶來顛覆茶行業的零售體驗、營銷廣告、包裝、服務設計、數位化,360°體驗設計,形成一個整體,讓用戶滿意。

帶有雪茄和酒窖文化的小罐茶第一家體驗旗艦店開業時,其和蘋果體驗店設計師TimKobe的對話活動,在網易新聞的直播吸引了230萬網友在線觀看。落地旋轉門,通透。店員不推銷,需要才出現,舒服。

體驗思維,以找到核心人群為第一步,整合360°整體體驗。這是以全局角度考量不同干係、不同利益、不同組織、不同角色,尋求更一致而深入的平衡,以整體策略引領變革。

體驗不僅是CEO工程,更是全員工程。

我們熟知的迪士尼、蘋果、招商銀行等知名品牌,都是從「產品與服務體驗」、「溝通體驗」、「環境體驗」、「行為體驗」四個層面,給用戶帶來卓越的整體體驗。

不重視體驗者,終將被淘汰。

三、體驗思維,讓長期主義可落地

目前,體驗思維已經在餐飲、金融、零售等各個行業慢慢延伸開來。百年歷史的汽車行業亦如是。作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至今已經興盛了130多年的汽車行業如何進行整體創新呢?

人群分層、需求更迭,一個崛起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誰是核心用戶?如何讓核心人群感知?

同時,不能只從銷售的角度看用戶,還要明白:

誰會成為影響人群傳播品牌(他可能不是主要的購買人群,但可以幫你傳播)?

威馬汽車

2015年創立之初,威馬汽車迅速建立了將近40萬人的粉絲群。在威馬產品依舊在概念設計、還沒有可被觸摸的實體產品階段時,就已經接到1.7萬個訂單,對於汽車這樣的大宗、低頻消費品而言,令人震驚。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9年,威馬汽車旗下第一款「威馬EX5」以1.6萬輛銷量,成為造車新勢力單一車型銷量最高者。

威馬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品牌與人接觸的每一個環節,都在加強或減弱對品牌的認知與信任。換句話說,品牌想要被認知、被信任,必須用好品牌與人關係模型:陌生人——熟人——友人——家人。

從陌生人到熟人階段,往往是品牌拉新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品牌與人互不了解。

威馬的第一步,是明確核心人群——泛90後。

威馬走進他們,深入了解他們的多元出行場景需求。這批人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成長,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與以往代際差異明顯,比起產品功能的滿足,他們更樂於追求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

他們的購車需求從過去的「有面子」、「社會地位」、「趨同消費」,轉變為「我喜歡」、「我需要」、「個人價值」、「個性消費」。車對於他們而言,是代步工具,更是自己生活方式的外顯。

在陌生人階段,要以強接觸的方式刷新弱感知,不斷刷存在感,混個臉熟。因此,威馬主打生活方式服務,通過品牌宣傳、營銷活動、到店體驗等多種方式,來與他們建立聯繫、加深印象、增進好感。

威馬成立之初就定期與40萬「威盟」粉絲共同舉辦各類潮流活動,如「威盟卡丁車極限競速賽」、「威馬故事王校園行脫口秀」等,並通過KOL擴大活動影響力,藉助愛奇藝、嗶哩嗶哩等平臺進一步延伸口碑傳播。

基於粉絲間具有相近的興趣愛好及價值觀,「威盟」活動不僅拉近粉絲間彼此的距離,也進一步拉近好感。

靠著對用戶體驗的不斷加持,好體驗帶來關係的遞進。經市場檢驗,威馬在拉新階段表現不俗。體驗思維還加速了威馬的產品研發與迭代周期,將原來所需的4年縮短至2年。

雖然從陌生人進階到熟人、友人,再到家人,人群數量會越來越少,但雙方的關係價值卻越來越大。

熟人階段,人們對品牌略有印象,但並不深刻,品牌需要通過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進一步加深關係。

友人階段,品牌與人的關係趨於穩定,人們有購買需求時能在短時間內想到該品牌,也會主動推薦給其他人。

家人階段,是品牌與人關係的最深層次,品牌重視這些顧客的反饋,人們是品牌最忠實的粉絲,關注品牌動向並積極參與,甚至會在品牌有負面消息時主動站出來,維護品牌聲譽。

米蘭·昆德拉說,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邁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四、結語

擁有了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運營思維,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疫情後的新周期甚至新常態中,商業環境更加複雜。我們的思考需要更整體、更可持續,落地需要更精確、更可感知。

創新不止,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end

原標題:《這些思維沒有錯,但可能把你害慘了 | 長江讀書263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讓一個人越來越優秀的五種策略 | 長江讀書294期
    他們想知道外界和他的內心對自身都有哪些期望,然後會盡全力去滿足這些期望。此外,他們也會避免犯錯或者讓他人失望,當然他們也不讓自己失望。人們可以信賴支持者,而支持者更信賴自己。他們屬於自我導向型,並且在信守承諾、達成目標和按時完成工作方面沒有任何困難。
  • 太多人忽視了關鍵一點|長江讀書272期
    本期讀書,長小江為你推薦由兩位擁有多年管理經驗與紮實理論基礎的作者所創作的《故事力》一書,傳授給你通過「講好故事」獲得他人信任、決勝於未來的實戰策略,希望對你的有所幫助。沒有信任就沒有選擇。沒有信任也就沒有影響。別人需要先相信你這個人,才能相信你後面想要向他們傳遞的觀點。無論你的影響對象是誰,目的是什麼,都需要從讓對方了解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從彼此陌生到和對方建立某種合作關係,成為工作或是生活上的合伙人,都需要經歷這樣的五個階段:認識你,記住你,認同你,信任你,選擇你。
  • 用思維導圖教你分析《童年》內容,做讀書筆記
    以往為了更好地記憶書籍的片段或整理文章脈絡,會將整個段落摘抄下來製作讀書筆記,伴隨著思維導圖工具的出現不少小夥伴更加熱衷於藉助思維導圖來製作讀書筆記。思維導圖製作筆記的方式相比於傳統段落式摘抄可以更好地展現文章中存在關係的內容,使各內容之間的關係更加清晰明了,幫助閱讀和理解內容。但我們該如何用思維導圖做童年讀書筆記呢?
  • 人才越是高級,越要「放養」 | 長江讀書295期
    它提倡,給予員工行業最高薪水、無限期休假、沒有繁瑣制度與冗長的報銷流程,甚至還鼓勵員工出去面試……如此瘋狂的舉動,非但沒有搞垮網飛,反而讓這家公司得到了持續發展,市值增長到2000億美元,業務遍布全球190多個國家。就在這些耀眼成績背後,離不開一個人對此的辛勤付出,他就是網飛現任CEO裡德·哈斯廷斯。
  • 所向披靡的團隊,必備這4個特質 | 長江讀書269期
    本期讀書,長小江向你推薦「阿里鐵軍文化建設者」歐德張的《鐵軍團隊》一書。作者介紹了四大法則,以打造一支充滿戰鬥力、凝聚力、文化滲透力的鐵軍團隊,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每個企業都會定目標,但是這些目標很多時候只是數字,而員工對它們沒有什麼感覺。比如,你如果對員工說今年公司的銷售額要做到10億元,就是一個數字。如果是要超越隔壁的某某公司,他們就會更有感覺。回顧阿里的發展史,你會發現,阿里一直在挑戰權威。早期阿里B2B(商對商)挑戰的是環球資源,淘寶挑戰的是億貝。
  • 美容院的這些坑人的項目,害慘了多少中國女人?別再花冤枉錢了
    美容院的這些坑人的項目,害慘了多少中國女人?別再花冤枉錢了一、排毒養顏:你哪來那麼多毒啊?這些「排毒養顏」廣告都說的神乎其神排毒養顏,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騙局了。那句「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聽得人們耳朵都起繭了。
  • 對比讀書提高思維穿透力
    對比閱讀,能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鍛鍊思維,推動自己走向思想深處  常聽人說,讀書如品茶,要「玩味」才能從書中品出「滋味」。問題是,如何玩味品讀?我認為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深入」,笨鳥先飛,反覆讀;一個是「對比」,他山之石,對比讀。前者自不必多言。對於後者,我從年輕開始,就堅持採取對比讀書法,幾十年下來,深感有趣且有用。
  • 學頂級創新者的思維秘密 | 21讀書
    怎樣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讓自己遠離內卷的侵蝕?《學會創新》一書揭示了賈伯斯、可可?香奈兒、史匹柏等頂級創新者的思維秘密,被翻譯成15種語言風靡全球,被很多讀者推崇。這個世界正在把你淹沒在傳統的海洋中,讓你無法和他人區分。去抗爭,則需要你鬥爭終身。  要想成為成功的創新人士,你需要認識到做自己是可以的。我們都有弱點和長處,接受這些,並很好地使用二者。對你的公司、學校、事業或家庭來說,能夠表現出獨特之處是你最大的優勢。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什麼能夠激發自己。問問自己,有過的最棒的點子是什麼?這些點子從何而來?你最有創意的時候是何時?
  • 你那麼愛讀書,為什麼生活沒有改變?
    我禁不住反思:是什麼讓讀書變得如此有效?看了《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之後我明白了,原來,我是無意中實踐了樊登讀書法。為什麼那麼愛讀書,生活卻沒有改變呢?因為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比如,《活好》這本書,是與百歲老人的談話錄,它不是工具書,也沒有理論。作者就這樣說: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沒有機會和一位百歲老人交談?如果在人生當中有機會和一位百歲老人交談,他跟你暢談他的人生經歷,你願不願聽? 接著作者講了自己和一位百歲老人葉曼先生談話得到的感悟,大家聽到收穫,就會願意繼續聽下去,接著就自然過渡到《活好》這本書。
  • 精英MBA:申請長江 更好的選擇 ——關於長江英文MBA的十個問題
    而在學院內部,還有一個非常精英的脫產英文MBA項目,可以有力地幫助年輕的職場精英們做職業轉型或職業提升,大家可能還不是特別熟悉。長江商學院有什麼獨特優勢?又有什麼差異化?為什麼說「申請長江,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就此我們採訪了英文MBA招生老師,他對此話題作了精彩分享。一、為什麼選擇長江商學院?
  • 小夥擁有陰陽眼,可以看到不乾淨的東西,但卻害慘了女友
    「小夥擁有陰陽眼 可以看到不乾淨的東西 但卻害慘了女友」>青年奧德·託馬斯(安東·葉爾欽 Anton Yelchin 飾)生活在加利福尼亞某個僻靜小鎮,當年母親錯把Todd登記成Odd(怪人),以致於他也被人稱為怪咖託馬斯。
  • 從一個點子到上市,網飛的10個決勝瞬間 | 長江讀書280期
    本期讀書,長小江向你推薦網飛聯合創始人、首任執行長馬克·倫道夫的新書《復盤網飛》。在書中,倫道夫首次親述網飛從0到1的創業史與逆襲史。透過創始人復盤的「網飛傳奇經歷」,了解網飛從一個點子到市值千億的不為人知的諸多細節,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 幾米:很多書取悅了大人,卻惹惱了兒童,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
    幾米卻別出心裁地在繪本《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中,畫出寫書的人、出書的人、印書的人、賣書的人、讀書的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不要有罪惡感。讀書很好,但不讀書應該也有別的好。故事以書店老闆兒子的碎碎念開始:街上的書店,可能要關門了。以前常來書店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他們或許忙於功課,沉迷網上遊戲,或許直接在網上購物。
  • 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
    你有沒有好奇過,一本書的誕生,背後有多少人在付出辛苦努力?01作者篇「聽說很多作家脾氣都很怪!」「不知道寫兇殺案的作家,會不會真的很想殺人。」「喜歡寫愛情故事的作家,也許從來沒談過戀愛。」「說不定那些畫童書的人,其實最討厭的就是小孩。」
  • | 長江讀書288期
    本期讀書,長小江向你推薦華為大學的《熵減:華為活力之源》一書,書中剖析了任正非為何如此重視「熵」又如何進行「熵減」,希望能帶給你更多思考與啟發。作者 | 田濤(華為高級管理顧問)你在臺上舉著手說我要做到什麼,我不能做什麼,但是說到了卻沒有做到,甚至反著做,就叫言行不一致,言行不一致帶來的後果就是員工對你、對領導層的普遍不信任。
  • 不知道怎麼讀書,沒關係,看大師們是怎麼告訴你讀書的?
    ……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發現,通過你的感受、體驗、想像而內化為你的精神。一切決定於你自己。,是對思維、情感的一次衝擊。讓僵化的、落後的東西受到一次次刷洗,讓思維總處於年輕態。這樣的閱讀,真可以使你一日千裡,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 24部名人傳記:這樣讀書,你會上癮
    李源認為這種浮躁、偏娛樂化、沒有太多營養的體驗跟閱讀經典傳記所帶來的長久激勵和啟迪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他想要提煉這些大咖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既能幫助人們節約時間去了解名人故事,給予自己激勵;還能掌握他們的人生經驗,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方法。
  • 西西電影工坊第十六期《長江圖》
    時間沿江倒退,最終停留在了1989年的冬天:「我第一次見到你的笑容」。多重的隱喻及支離的情節給了觀影者以更多解讀可能,同時也彰顯了楊超絕非一般的野心。沿江而上,時間倒退,吳淞、江陰、南京、銅陵、鄂州、宜昌、涪陵、宜賓,「你不需要詩歌,你不需要再去經歷我所經歷的一切」當高淳與年輕的安陸跨越時空在江上交匯,他毅然決然撕毀詩集。
  • 長江商學院EMBA28期結課晚會暨頒獎典禮:長江情綿,永生不辭
    2017年11月10日,長江商學院EMBA28期結課晚會暨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由長江EMBA28期三班承辦,主題為《長江辭》。
  • 死讀書的梁元帝:讀書萬卷卻國破家亡,臨死前將萬卷書籍付之一炬
    當時陳壽亭感慨自己讀書太少,而盧家駒卻對陳壽亭說,這本事大小不在於讀書多少。不僅如此,這世界上有三種人反而不能讀書。第一種,是天分過高的人不能讀書,這種人讀書反而會限制他的天分,局限他的思維,讓他做起事情來會被約束住。第二種,是讀了書幹壞事的人不能讀書,因為有文化的人幹起壞事來,比沒文化的人更狠毒,危害更大,這種人書讀得越多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