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聽出專輯《進化論》的重點,需要先經歷一段Intro,這出現在開場曲《少年》的前端,持續1分30秒的時間內只是隱約樂器聲伴隨著生活場景裡的採樣聲,打開門再關上門?放下鑰匙?一切都需要你開動想像力來構成畫面。然後,重點出現了,傳統三大件搭建出了標準的Band Sound,尤其是律動鮮明。
如果還不確定,接下來的《南海姑娘》會有進一步提示,前面是頗具Hip-hop味道的節奏感,後面則是更加迅猛的Hardcore式動態。而再下來的《大摩羯》更是清晰傳達出Funk的跳舞氛圍。
所以,這張專輯的內核應該就是律動。隨後的歌曲也確實都在圍繞著律動進行充實,以不同形態的音樂風格來塑造多樣化的律動感。
滿江如此重視律動,為何?我個人猜想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即是,他希望打造出一張適合現場表演的作品。如果將其此前兩張專輯《Mr.Man》以及《冬某日》納入考慮,或許就是,在連續相對內斂表達的作品之後他訴求突破,達成外放的效果。
所謂「進化論」,在音樂層面就是進化到更具直觀的表現力。這對於滿江而言,算得上是不小的「實驗」。這決定了他要跳出過往一套已然成熟的思路去完成全新思路的鋪陳,還有就是,作為歌手他也需要同步適配全新的音樂形態。
不過對於滿江自己而言,這似乎並不是難題,我的依據是不僅每首單獨歌曲裡他表現得自如,而且整張專輯都散發著一氣呵成的潤順氣息。或許初聽會有些怪異,比如《南海姑娘》裡的說唱,再比如《失憶》裡的Downtempo緩拍,這些在常規印象裡似乎都不會出現在滿江的風格譜系中。但是當我們放下固有刻板印象,這些怪異的點就不再會困擾我們。
從這個角度來講,《進化論》這張專輯不僅是滿江的自我解放,更是對於我們認知的一番翻新。
本質上,這是講求體驗跟感受的音樂作品,也就是鼓勵你我跟隨律動去調動身體。這裡的音樂都具備強烈的現場屬性,你可以想像著是在Live House的場景裡觀看樂隊表演。
整張專輯專注於律動,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律動變得豐富。總共收錄十首歌曲,如果歌曲間的律動不夠有對比度那麼專輯整體很容易就顯得枯燥,不夠鮮活。這具體涉及到節奏型的變化,進而還包括編曲的設計,以及,歌手與樂隊之間的互動,畢竟,律動並不就是簡單的節奏呈現,而是一種整體的Groove感覺,它的成功塑造涉及到多個維度的平衡配合。
我特意關注了每首歌曲的編曲以及製作。都是滿江,他一人包辦整張專輯的編曲製作。了解到這個信息有助於加深對整張專輯的理解:很明顯,這是一張高度個人化的作品,他獨立自主地把控著大方向以及小細節。然後你再去聽每首歌曲就會跟我一樣,感嘆此刻的滿江可能是處於狀態最為出色的階段。
他放得很開,難怪做出的音樂充滿創意。挑選幾首讓我格外有新鮮感的歌曲:
《南海姑娘》,這首歌曲的特點是「拼接」,明顯的段落化設計,從最開始的說唱風格到後面的硬核風格,這首歌曲可謂是歷經了幾番起伏。它沒有遵循流行套路,甚至可以說沒有貼合任何常規套路,充滿了即興的偶然性與衝突感。然後是《尋光記》,非常電子化的作品,8-bit音效強化復古色彩,再配以弦樂團的互動呈現出現代與古典的對話模式。這首歌曲裡對於人聲的處理也足夠講究,是在氛圍音樂的框架中突出人聲的空靈感與戲劇化。
還有《失憶》與《十三月》,也都存在氛圍音樂的邏輯。可以看出,在律動的基底之上滿江此番是做足了功課。他沒有盲目地製造動感,而是圍繞著一個重點無限進行擴延。所以,律動顯露出了豐富立體的聽感。同時,實驗性也得到了充分彰顯。如《線索》這首歌曲,強烈的工業氣息,以機械化的Loop為總體思路打造出無限反覆的眩暈感覺。後段出現主歌與副歌套疊的形式,更是將紛亂奇異的景象生動地描畫出來。
對於音樂中的實驗傾向,滿江在對專輯進行概念化設置時完成了自洽呼應。《進化論》裡歌曲都是在講述夢境,由此,音樂上的誇張與肆意就都講得通了。進入到音樂人角色裡,滿江對於歌曲音樂性以及內容性的思考是有他的個性特色的。他沒有單純追求現場化衝擊的音樂效果,而是保證了這裡所有的音樂表達都有相應的內容進行註解。
如此一來,專輯中十首歌曲實質上是串聯起了一條敘事主線,從《少年》開始每一首對應一場夢,因此它們的音樂都極盡超現實的意味。而到最終的《黑鳥》,音樂風格瞬刻內斂起來,採用的迷幻搖滾式的大篇幅表達,滿江的人聲也更加清晰有分量感。這似乎是傳達從夢境走向現實的訊號,而歌曲最後以吉他音牆進行漸弱的收場,頗有留下無限回味的意思。
從錄音室專輯角度來講,《進化論》設計出了連續推進的情節感,它自然會有著電影化的詮釋。從現場音樂的角度來講,專輯中的歌曲都非常適合在Live的聲場裡進行表演,無論是多元律動,各樣電子音色,還是《黑鳥》那樣極富空間感的迷幻氛圍都會令現場翻騰起來。
我是想說,《進化論》值得收藏實體專輯,更值得去現場欣賞。11月7號,滿江將攜樂隊在上海的Blue Note演出,這是各位近距離接觸「進化」的滿江以及「進化」的音樂的極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