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抗聯將領。
少年時,他曾橫掃千軍,戰友犧牲時,他高喊復仇,還我河山。
艱難困苦時,他卻微笑著說,天將破曉了,太陽會給我們溫暖。
這個人就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李兆麟將軍。
李兆麟,原名李超蘭。
1908年他出生在遼寧省遼陽市,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在李兆麟念書期間有個書櫃,書櫃的兩側有兩個門,門前一半是橫掃千軍,一邊是運思出奇,幼年時的8個字,日後卻成了李兆麟指揮部隊作戰的最大特點。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李超蘭離開了燈塔老家,投身抗日。
1939年諾門坎戰役爆發,此戰日蘇兩軍都投入了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如果日軍獲勝則很有可能進而入侵蘇聯。
此時,李兆麟得知了這一消息,在日軍的後方展開了大襲擾,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李兆麟部隊切斷了日軍的運輸線,炸毀火車,炸毀機場。
除了指揮部隊,李兆林在抗聯部隊更重要的任務是做政治思想工作。
為了培養抗日的後備軍,他在部隊裡創建了抗日軍政學校,而為了鼓舞士氣,他創作了大量反映抗聯生活的歌曲。
這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露營之歌。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對抗聯部隊展開了大討伐,為了跳出日軍的包圍圈,1938年,李兆麟率部開始了悲壯的西徵,西徵途中抗聯將士們要和兩個敵人作戰:
一個是窮兇極惡圍追堵截的日本關東軍,另一個是東北嚴寒的自然條件。
在一次次超越人體生理極限的行軍後,為了鼓舞士氣,李兆麟向戰士們教授了一首他剛剛創作的歌曲,李兆麟給他起名叫露營之歌。
在西徵途中,戰士們卻一遍遍傳唱著他,因為這首歌裡記載著他們春夏秋冬的戰鬥歲月。
1938年底,李兆麟帶隊完成了西徵,此時他的部隊只剩下了不到500人,之後隨著日軍討伐力度的加大,東北的抗聯部隊人數從3萬人銳減到了1000人,為了保留革命的火種,李兆麟和其他抗聯領導人一起帶領部隊撤到蘇聯境內。
直到1945年,他們隨蘇聯紅軍反攻回國內。黑龍江光復後,李兆麟擔任了黑龍江省副省長,然而他卻遭到了敵人的暗殺。
1946年3月9日,哈爾濱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血案。死者頭部多處受傷,胸部有7處刀傷,其中一刀貫穿胸背。
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死者竟然是東北抗日名將、濱江省副省、長中蘇友好協會會長李兆麟將軍,犧牲時年僅36歲。
很快李兆麟的死訊傳遍了哈爾濱,關於將軍的死因一時間眾說紛紜,究竟是誰向李兆麟下了毒手?
一切還要從1945年的11月說起,當時根據雅爾達協定,應駐紮在哈爾濱的蘇軍衛戍司令部要求,解放軍機關必須全部撤離哈爾濱,把政權移交給國民黨接收大員。
此時,延安指示李兆麟以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的公開身份,留在哈爾濱繼續和國民黨鬥爭。
李兆麟不斷揭露國民黨真內戰假和平的面目,這讓國民黨特務對他恨之入骨,將他列為刺殺名單上的第一號人物。
如果我的鮮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醒人們的覺醒,我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這是1946年3月8號李兆麟出席婦女大會時的講話。然而僅僅一天之後,李兆麟就被敵人殘忍的殺害,兇手很快被抓獲,真相也隨之大白天下。
一代抗日名將沒有被日寇打倒,卻死在了自己同胞之手,這怎能不讓人痛心。
1946年3月24日,數10萬哈爾濱市民為李兆麟將軍舉行了追悼會,並將他的遺體安放在了當時的道裡公園內。為了紀念李兆麟,道裡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