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POP MART)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開盤股價最高漲至81.75港元,市值一度超1000億港元。據《2020跨境出口消費趨勢報告》報告顯示,盲盒線上消費呈爆發式增長,消費增速達400%以上。近些年來,中國文創IP也走出國門,輸出國外。泡泡瑪特、52TOYS、尋找獨角獸、十二棟等新興潮玩手辦品牌在淘寶平臺出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影響更多海外潮玩愛好者。
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10月,而它真正的走紅則是10世代後半葉。數據顯示,2017年雙11,泡泡瑪特銷售額只有100萬元;而到了2018年雙11,銷售額翻了幾十倍超過2800萬元;2019年突破8200萬元,成為雙十一天貓玩具類冠軍;到了今年雙十一,泡泡瑪特的銷售額達到1.42億元,成為大玩具類目中首家「億元俱樂部」成員。
泡泡瑪特的年利潤也以同樣的方式膨脹。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三年內,泡泡瑪特收入分別為1.58億、5.14億、16.83億,同比增長80%、226%、227%;淨利潤則分別是156萬、9952萬、4.51億,短短三年翻了289倍。
盲盒究竟有怎樣的魔力?為什麼讓Z世代如此上癮?泡泡瑪特又戳中了年輕人的什麼消費心理,讓業績爆發式增長?
盲盒的玩法起源於日本的福袋,最初是百貨公司用來處理尾貨的一種方式,福袋裡的商品價值往往高於福袋定價。隨著福袋銷售活動被固定下來,福袋的營銷思路也逐漸延續。八十年代,當時大量模型愛好者製作模型並將其商品化,開始出現了專門售賣手辦模型的線下「扭蛋機」。九十年代,盲盒的形式也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八零後九零後熟知的乾脆麵裡的水滸卡、NBA球星集卡,都可看作是盲盒形式衍生出來的「集卡營銷」。
泡泡瑪特就像是不斷更新的「乾脆麵卡片」,它以一定的更新頻率推出新的系列盲盒,一個系列從5款到12款人偶不等,一般情況下,集齊一個系列需要708元。以泡泡瑪特為例,其最受歡迎也是最早推出的人偶就是Molly,是由香港的知名設計師Kenny Wong設計完成的。據說,2019年,僅Molly一個玩具就賣出了4.56億人民幣。
購買之前無法預知盒子中的人偶樣式,拆盒的過程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買盲盒,只有0次和無數次」,而購買重複的人偶也為潮玩銷售帶來了社交屬性。由於交換和流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入了"盲盒"的坑後,逐漸會形成一個特有的圈層,用戶在這交流探討,同時自發交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社交圈。
除了盲盒的「未知性」,一個系列往往具有稀有款或隱藏款,泡泡瑪特的稀有款式抽中概率僅為1/144,即0.69%,由於其稀缺性,導致其在二手市場的價格不斷增加,在眾多二手平臺上超過30、50倍的溢價叫賣,逐步帶動了其收藏價值。2018年,原價59元到79元不等的Molly娃娃在二手平臺閒魚上的交易超過23萬單,均價270元,價格最高的一款漲價39倍。泡泡瑪特通過極小的概率衍生出了一個龐大的盲盒市場。
Z世代用戶為盲盒產品消費的主力軍,據統計,泡泡瑪特用戶畫像中18-24歲的消費者數量佔比最多,達到32%;其次是25-29歲,佔比為26%;30-34歲的用戶佔比為20%,這其中75%為女性消費者。這些群體多分布於一二線城市,不僅娛樂消費上有著強烈需求,並且還能夠快速吸收新技術、新潮流。盲盒熱銷折射出了當前年輕消費者的文化消費日益旺盛,更願意為精神需求買單。
除去專門的設計師設計人偶的自有IP以外,泡泡瑪特會跟知名IP達成合作推出聯名款,以豐富其內容形象。而許多品牌也會和泡泡瑪特展開開展了跨界合作,例如Molly與伊利的合作,Labubu和炫邁的合作,Pucky和歐萊雅的合作,Dimoo與娃哈哈的合作等等。
潮玩市場的未來不僅僅是泡泡瑪特,也不僅僅是Z世代,消費者正在快速從物質追求轉入到對精神追求,只不過是當下年輕人的精神需求更容易被發現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