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的晚年歲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難的江津客

2021-02-08 古今歷史人物

「相逢鬚髮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再見陳獨秀之時,身為晚輩的葛康素心中難免湧現出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在歲月的摧殘下,這位老人不復往日的榮光。可是在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出年少時的英姿颯爽。陳獨秀的一生輝煌過,落魄過,卻從來不曾屈服過。

陳獨秀的晚年歲月,靠吃粗米和青菜為生。從赫赫有名的精神領袖到落魄逃難的江津客,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

可換個角度想想,在抗戰全面爆發之時,依然可以找到一處容身之所,和自己所愛的人度過人生的最後歲月,實乃一樁幸事。在那個時局動蕩的時刻,這樣的結局已是難得。


陳獨秀為何會選擇江津

「江津獨秀畫中遊,翠峨碧波客不休。」江津隸屬於重慶市,是個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然而陳獨秀晚年選擇在這裡生活,並非是沉迷於這裡的美景,而是有著太多的無可奈何。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按理來說安慶才是他更好的選擇。可即便是陳獨秀,在現實生活面前也得低下頭。

陳獨秀選擇江津,源自於同鄉鄧仲純的邀請。二人不僅是同鄉,更是在日本留學時的同窗好友。

隨著年齡的日益增長,人會變得越來越念舊。由於戰爭的原因,陳獨秀與舊日的朋友失去了聯繫,因此鄧仲純的邀請也就顯得愈發可貴。為了不辜負好友的一片美意,陳獨秀也會來到江津。

除此之外,經濟壓力也是促使陳獨秀作出這一選擇的重要原因。最開始的時候,陳獨秀本想在重慶生活。可是相比於江津,重慶市區的開銷顯然更大。陳獨秀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又不願意讓愛人潘蘭珍辛苦工作補貼自己。此時的江津,成了他無奈的選擇。


更為重要的是,江津在戰亂之時還比較安全。陳獨秀的特殊身份,意味著他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選擇在江津度過晚年,標誌著他隱退的態度。陳獨秀已經顛沛流離了太久,親人的相繼去世令他身心俱疲。他只想有一處安身之所,靜靜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

考慮到以上種種,江津成了陳獨秀當時的最優選。這裡有著相對較低的物價,有著較為安全的局勢,更有著不少同鄉同窗。既然無法做到事事都如意,既然無法回到自己真正的故鄉,那麼選擇一個熟人比較多的地方,或許會讓漂泊的心多一些歸屬感。


落魄逃難江津客的真實生活

「除卻文章無嗜好,世無朋友更悽涼。」從陳獨秀晚年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換作普通人,這樣的晚年生活只能說是尋常。畢竟他身邊還有愛人的陪伴,還能勉強維持生計,還有房子可以棲身。相比於一般的老人,他還可以用手中的筆,寫下心中所想。

陳獨秀的晚年歲月是清貧的。他的餐桌上常常出現粗米和青菜,就連調料都非常簡單。但是深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道理的他,顯然不會為了生活上的小事兒苦惱。即便吃食簡單,他也會苦中作樂,稱自己的飯菜乃是仙人的食物,自然要清淡一些。

那時候,陳獨秀的收入主要有兩筆,一為《時事新報》主筆的虛銜,每個月可以為他帶來160元的收入。


二為北大每月匯來的300元,此錢的由來尚不可知。陳獨秀本就是北大的教授,即便出過入獄這檔子事情,北大也沒有公開表示開除他。因此出於對教師關懷的角度,發放這筆錢是很正常的事情。

單憑這兩筆收入,很難維持陳獨秀與愛人的開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陳獨秀還會向各大雜誌投稿,賺取稿費以便補貼家用。稿費的收入並不穩定,想要安穩的生活,陳獨秀還是要精打細算。幸好有不少朋友資助,他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開銷。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個道理,在陳獨秀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各界人士的饋贈,他有著自己的原則,絕不收下一分錢。可是出於現實的考慮,他也只能接受朋友的資助。可每每提及此事,他的心中都深感不安,覺得自己給周圍的人添了太多的麻煩。


陳獨秀晚年苦悶的根本原因

「於今老病幹戈日,十年匹馬走燕民。」從陳獨秀寫給朋友的詩作中,人們似乎可以窺見他內心世界的真實樣子。物質方面的匱乏,並不會對他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

但是各方面的壓力,以及沒有歸屬感的生活,讓他愈發感覺到孤獨與苦悶。而他的真實想法,卻沒有人可以傾訴。

在江津的短短幾年之中,陳獨秀先後多次搬家。此時的他年歲已高,頻繁地更換居住的地點,令他苦悶不已。身體上的力不從心,令他只能看著自己所愛之人奔波勞累。到了一個新的住所後,他又要花上不短的時間來適應新的生活。這樣的痛苦過程,陳獨秀竟然經歷過十幾次。


與此同時,周圍人對他的關照,竟也成了不小的壓力。陳獨秀並非貪慕權勢之人,不然他也不會將自己置於這般境地。可是昔日的友人看到他當前的情況,心中的同情幾乎寫在了臉上。每到這種時候,陳獨秀都顯得尷尬不已。朋友們雖然是好心,但卻讓他承受了太多無形的壓力。

迫於生計,陳獨秀不得不接受友人的資助。但時間久了,他在這些人的面前顯得拘束不已。他深知自己的人生就會這樣漸漸走向盡頭,對他的資助,似乎永遠也沒有回報的機會。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陳獨秀與不少朋友越走越遠。因為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再平等,他們似乎也沒辦法像過去那樣相處。

陳獨秀考上過秀才,出國讀過書,也參與過轟轟烈烈的事業。也正因如此,面對自己晚年悽涼的景象,他才更加難以接受。他想要的晚年生活,不需要有多麼豐厚的物質條件,只要有房住,有飯吃,能夠過平淡的日子就足夠了。但遺憾的是,這個簡單的願望,也沒有實現的機會。


無時不刻的監禁剝奪了他的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來到江津之前,陳獨秀經歷過一段不短的牢獄生涯。經過多方面的努力,他終於走出了牢籠,開始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可是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陳獨秀就發現,自己不過是從一個小的牢籠,搬到了一個更大的牢籠罷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國民政府也沒有放過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雖然陳獨秀曾多次表明自己不屬於任何黨派,但還是收效甚微。也正是因為這種監視,讓陳獨秀變得愈發孤獨。他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給身邊的人帶來禍患,保持距離成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如果陳獨秀僅僅是孤身一人,他似乎還可以忍受這樣的日子。可是他的身邊還有潘蘭珍,年紀還輕的她,人生本該有更多的可能。但自從與自己在一起之後,帶給她的似乎只有無盡的苦難和折磨。這種愧疚感,一直伴隨著陳獨秀。因此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很少有快樂的時候。

直到陳獨秀去世,為他處理後事的人還被全方位的監控。自由本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可是對於晚年的陳獨秀來說,一切都成了奢望。在這種環境下,陳獨秀的痛苦曠日持久,卻始終得不到解決。在各方面的勢力面前,他一個人的力量顯得微不足道。


沒有希望的生活最終將他打倒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1942年5月27日,貧病交加的陳獨秀與世長辭,享年63歲。從「新文化運動旗手」到無人問津的「普通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終以遺憾結尾。

生活上的窘迫,身體上的不適並沒有將他壓垮,可沒有希望的未來,終於將他打倒。從1938年8月到1942年5月,陳獨秀在江津生活的時間不足4年。在此期間,他見識到了人性中冷漠的一面。


投奔鄧仲純時,他的妻子以家中的房間有限的理由,將陳獨秀夫婦拒之門外。但他也見識到了人性中溫暖的一面,並不熟悉的同鄉人為他安排住處,讓身處異鄉的陳獨秀再次體會到了家的感覺。

陳獨秀是不幸的,他曾經備受矚目,理應得到眾人的關注,成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陰差陽錯之下,他的人生高開低走,最終落得個惶惶度日的結局。但陳獨秀又是幸運的,他的朋友、愛人、同事都對他不離不棄。在生活艱難之時,總會有人拉他一把,幫助他渡過難關。

從表面上來看,陳獨秀的晚年令人唏噓不已。可是當他躺在病床之上,回首這4年來的點點滴滴時,會發現身邊的人都以各自的方式默默關懷著他。他並不是孤身一人,他原來並不獨孤。


世界歷史回憶錄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陳獨秀之死:喝蠶豆花茶中毒,吃四季豆燒肉加重病情
    每天為您分享歷史知識和野史秘聞。新朋友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可以免費關注本平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晚年陳獨秀到底是怎麼死的?看完你別不相信
    陳獨秀晚年生活相當貧困,其主要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朋友接濟。江津德感壩九中教務處主任潘贊化曾對何資深說:「陳獨秀不行了,沒有了英雄氣慨,兒女情長。」何資深也說:「嗯,他現在講米價,過去是不講這些的。」其潦倒之狀,可見一斑。
  • 陳獨秀的最後歲月
    因其父陳獨秀早期任皖省柏文蔚都督府秘書長,恰好安徽都督袁世凱的親信倪嗣衝奉袁世凱之命派手下打手追捕陳獨秀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還聲明要斬草除根。陳獨秀逃亡日本,延年兄弟得到消息後後逃至懷寧鄉下躲過,免遭毒手。陳松年晚年回憶,他的祖父陳昔凡剛去世,靈柩還停在家中,倪嗣衝派來的一批打手突然來到家中,沒有抓到人,便抄了他的家,還搶走了陳家珍藏的一批字畫,並揚言要抓走陳獨秀的三個兒子。
  • 陳松年:回憶父親陳獨秀
    我父親陳獨秀的名字叫仲甫,家譜名慶同,考科舉名字是乾生,後來搞新文化運動才叫陳獨秀,筆名實庵。他是一八七九年陰曆八月生的,到一九七九年正好一百周年。  一般說陳獨秀是安徽懷寧縣人也可以,實際上是安慶人。
  • 陳獨秀和狎妓風波
    幾個人在墓前跪拜——這些人大抵知道他是中共創始人,而不知其晚年被開除黨籍吧。國人素有神化死者的傳統。墓地正對面的浮雕中,在五四運動的標語口號叢林中振臂高呼的陳獨秀,個子高出其他學生不止一頭——其實他無論如何不能算高,從1917年1月27日北大同仁合影可知,與魯迅相當。
  • 陳獨秀的兒子,先後失去兩個哥哥與一個姐姐,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陳獨秀,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同時陳獨秀也是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清正廉潔,是站在世界潮流之巔的傑出人物。但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尤其是個人生活方面,陳獨秀的故事很多。
  • 舒乙臺靜農·陳獨秀·老舍
    只不過,在兩歲我的記憶裡卻對此沒有留下任何印象。不過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們各奔東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臺靜農先生由北平南下,經過濟南、蚌埠到了南京。後來,輾轉到了四川江津,在白沙女子師範學院教書,任中文系主任。在江津他結識了剛剛出獄不久的陳獨秀,並結成忘年交,成了好朋友,也成了陳獨秀最後的日子的重要見證者。老舍先生是1938年8月14日由武漢撤退到重慶的。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從現實來看,傅斯年對共產主義向無好感,而陳獨秀恰恰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前五屆的書記、總書記。他們至少從1920年到1932年之間,分處於政治漩渦的兩極,各自行事,無所交集。1920年以前,關於傅斯年與陳獨秀交往的記載也很少。在北大,陳獨秀是著名教授、文科學長,而傅斯年是國文門的著名學生。
  • 蔣夢麟:陳獨秀的最後主張
    陳獨秀,現代中國社會變革時期嶄露頭腳、獨領風騷的風雲人物。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四川江津病逝。
  • 臺靜農與老舍、陳獨秀的私密二三事 塵封
    後來,輾轉到了四川江津,在白沙女子師範學院教書,任中文系主任。在江津他結識了剛剛出獄不久的陳獨秀,並結成忘年交,成了好朋友,也成了陳獨秀最後的日子的重要見證者。老舍先生是1938年8月14日由武漢撤退到重慶的。此時,他已經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總負責人,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文協」是當時的全國文人的抗日的統一戰線組織,相當「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家協會」的前身。
  • 陳獨秀的家事集錦:原生家庭有根源,四位妻子和七個兒女多磨難!
    陳獨秀聽了也一本正經地回答說:「我兒子才有資格組織這樣的團體,我可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幼便沒有了父親。」那麼,陳獨秀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呢?其妻子和兒女又都經歷過怎樣的磨難呢?  1913年,陳獨秀參加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時,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緝,被迫逃往上海。袁軍抓不到陳獨秀,就把陳獨秀的家給抄了,還到處捉拿延年和喬年等人,想斬草除根。延年、喬年二人翻牆逃走,連夜跑到鄉下,在親戚家裡躲了三天三夜,才躲過去。
  • 陳獨秀的鼾聲
    從1919年6月11日第二次被捕起,此後他每一次被捕,都成為大小報章的新聞熱點,成為轟動一時的政治事件,也都引起有關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積極介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曾出版《陳獨秀被捕資料彙編》一書,收錄了陳獨秀歷次被捕後報刊的有關報導、社會各界的反應以及陳獨秀在獄中的表現等資料,對研究陳獨秀頗為有用。   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時,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
  • 細數陳獨秀「四子二女」:入獄、暴斃、逃亡,人生一個比一個悽愴!
    延年和喬年,是陳獨秀子女中最為有名的兩個了,他們是我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1927年召開的中共五大上,他們和父親陳獨秀被同時選為中央委員,創造的「一門三中委」的神話。可惜,1927年和1928年,兩兄弟先後被捕入獄,並英勇就義,死狀極為慘烈。
  • 陳獨秀孫女苗玉:16歲參加新四軍 從洗衣員成長為革命幹部
    據2012年出版的《福建黨史月刊》報導,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四軍研究會、陳獨秀研究會以及福建、安徽兩省有關部門經過認真不懈的調查,確認苗玉就是陳獨秀的孫女、陳喬年唯一的女兒,其名應為陳長鴻。苗玉也已認祖歸宗,回安慶祭掃過陳獨秀墓,與族人團聚。
  • 江津酒話,你知多少?
    酒是逢年過節寄語抒情、溝通感情的載體,但逢紅白喜事,一直都有辦酒相聚的習俗:禾苗插田有栽秧酒,修房造屋有上梁酒,嬰兒滿月有滿月酒,迎娶新娘有交杯酒,金榜提名有謝師酒,化解糾紛有和氣酒……「酒賤無須知價飲,街平不必倩人扶。」江津是全國有名的高梁白酒之鄉,酒坊多,酒價也公道,喝酒無須問價,只管暢飲,不醉不罷休。
  • 張作霖與陳獨秀,什麼關係!義兄弟
    張作霖與陳獨秀,都是近代以來響噹噹名人,只是一個土匪出身、奉系軍閥首領、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亦為末代國家元首;而別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等。這兩個人,怎麼搞到了一起,還成了義兄弟?是的,還確實是真有其事。
  • 《覺醒年代》:陳獨秀回國,「德先生」和「賽先生」即將登場
    在該劇的第一集,袁世凱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將德國、南滿、內蒙古東部租借給日本,逃亡日本的陳獨秀認識了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的李大釗,二人相見恨晚,陳獨秀是由于和偉扮演的,李大釗是由演員張桐扮演。張桐這個扮相首先就先給個滿分,記得當年的歷史書上李大釗的畫像就是如此,尤其是那個「大鬍子」,不過張桐印象最深的角色還是《亮劍》中的和尚,李大釗因為學業問題不能和陳獨秀一起回國。
  • 《江津》這首新歌火遍全國
    曾經,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出了滿滿的大城市情懷,引起無數人的共鳴;曾經,趙雷的《成都》令成都這座文藝氣息十足的城市刷爆朋友圈;如今,23歲的江津小夥兒張文霰的一首原創歌曲《江津》,在網絡音樂平臺上掀起一眾好評和熱議。
  • 【國光專題:陳獨秀】韓福東:一九三三,陳獨秀受審
    陳獨秀、彭述之(又名張次南)、濮一凡、王武(又名宋逢春)、王子平、何阿芳、王兆群、彭道之、梁有光、王長堂等十人,被控組織以危害民國為目的之團體或集會,觸犯"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第六條。陳獨秀、彭述之以文字做判國之宣傳,犯罪所用及犯罪預備之物-共產書藉文件,全部予以沒收。
  • 李琦晚年三高找上門,三輪車代步顯落魄?「鬼畫符」暴露千萬家產
    但是他年輕時期的追妻往事,回想起也非常有魄力,和妻子相識不到24小時就玩&34;。讓人羨慕的是李琦和妻子在結婚幾十年,一直相敬如賓,婚後妻子還為李琦生下了一個兒子,高岱。坐在車上數著零錢,生活顯得拮据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