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陳獨秀到底是怎麼死的?看完你別不相信

2021-01-18 騰訊網

陳獨秀晚年生活相當貧困,其主要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朋友接濟。江津德感壩九中教務處主任潘贊化曾對何資深說:「陳獨秀不行了,沒有了英雄氣慨,兒女情長。」何資深也說:「嗯,他現在講米價,過去是不講這些的。」其潦倒之狀,可見一斑。但在貧困潦倒之時卻有許多熱心人來幫助他,這說明陳獨秀先前的名望相當高,也說明他的人格是值得別人相信和尊重的,因而在其困難時也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曾參加辛亥革命並擔任過安徽省都督的柏文蔚,與陳獨秀是同鄉,也曾在一起共過事。 1939年冬,他到重慶開會便順路來探望陳獨秀。當他看到陳獨秀在大冬天裡只穿著單薄的棉衣時,不禁泛起一陣酸楚,當即把身上的狐皮襖贈送給陳獨秀。但固執的陳獨秀堅決不收。柏文蔚說:「仲甫,你我辛亥革命時便是生死與共的老朋友了!當年你年輕有為,不怕殺頭坐牢,豪氣沖天。現在你窮困到這個地步,作為老朋友送你一點東西難道也不行麼?你再堅持,我就立即告辭!」見老朋友如此,陳獨秀只好收下。

對陳獨秀經濟上幫助最大的恐怕要算楊鵬升、鄧仲純等人和北大同學會了。陳獨秀曾寫信告知楊鵬升要去重慶治病。楊得知後即寄了300元給陳。此後楊鵬升又陸續給陳匯款達數千元之多。不僅如此,楊鵬升還先後轉交了名為「晉公」的匿名人士送給陳獨秀的2200元。這些在當時確實給陳獨秀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北大同學會」也每月定期資助陳獨秀 300元,而且還委託羅漢具體照顧陳獨秀的生活。羅漢在1939年5月重慶大轟炸中遇難後,該會委託何資深照顧陳獨秀。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陳獨秀的晚年生活將是不可想像的。

不過,陳獨秀是個個性強烈的人,無論經濟上如何困苦,他都不會犧牲原則去接受別人的幫助。他曾致信楊鵬升說:「素無知交者,更不願無緣受賜。」對不留姓名的晉公,他多次表示一旦得知將全部奉還。另外他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官員(以「北大同學會」名義除外)或共產黨的叛徒,不管是否出於何種動機,都一概拒絕。當時在國民黨政權中任職的羅家倫、傅斯年曾送一些錢給陳獨秀,但陳堅決不收。並說:「你們做你們的大官,發你們的大財,我不要你們的施捨,不要你們的救濟。」使得羅、傅二人相當尷尬。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朱家驊也曾給陳獨秀送過一張5000元的支票,但被陳拒絕了。後來,朱家驊又託張國燾轉交,又被陳拒絕了。張國燾又託鄧學稼寄贈,陳獨秀還是沒有收。對此,陳獨秀是有他的苦衷的。他曾對鄧仲純說:「這些人的錢是不能收的。我寧願餓死,餓死!收了他們的錢,是非多。王明、康生對我人身攻擊的那件事,弄得我夠苦的了。」為了避免捲入政治是非,陳獨秀才會表現得那樣近乎絕情。

1942年5月12日,陳獨秀聽信偏方,喝了發了黴的蠶豆花煮的湯,引起腹脹不適。13日,包惠僧來看他,他一高興,吃了許多四季豆燒肉,夜裡嘔吐不止。此後,病情一日重甚一日,不見好轉,最終在27日病逝。6月1日葬於鼎山山麓康莊,1947年由其子陳松年遷回安徽省安慶市重新安葬。

陳獨秀死後,《時事新報》《新民報》發表評論說:「年輕時代的陳獨秀,向偶像宣戰,一種凌厲之氣,不失為一個先驅者。」同時,文章也評價晚年的陳獨秀,說他「究竟是一個操守者,因為我們還得到了他身後蕭條的消息」。對於陳獨秀的個性,恐怕魯迅的概括更精煉:「假如把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樹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裡面有幾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這就形象地描繪出陳獨秀待人坦誠、耿介固執的鮮明個性。這種個性也是造就他成為一個「終身反對派」的悲劇人生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陳獨秀的晚年歲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難的江津客
    再見陳獨秀之時,身為晚輩的葛康素心中難免湧現出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在歲月的摧殘下,這位老人不復往日的榮光。可是在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出年少時的英姿颯爽。陳獨秀的一生輝煌過,落魄過,卻從來不曾屈服過。陳獨秀的晚年歲月,靠吃粗米和青菜為生。從赫赫有名的精神領袖到落魄逃難的江津客,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
  • 當初不識陳獨秀,再見亦是鬢邊星.
    陳獨秀在書法上確實下過一番功夫,臺靜農回憶說:陳早年喜歡書法,並用功於篆字。他以行草寫成一幅四尺立軸,體勢雄健渾成,不特見其功力,更見其襟懷,真不可測。此幅字寫於四川江津,是陳獨秀晚年作品。此時,陳獨秀已貧病交加,過著悽楚的日子,故臺說他「更見此老襟懷」。
  • 陳獨秀的兒子,先後失去兩個哥哥與一個姐姐,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陳獨秀,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同時陳獨秀也是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清正廉潔,是站在世界潮流之巔的傑出人物。但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尤其是個人生活方面,陳獨秀的故事很多。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在中國現代史上,傅斯年與陳獨秀是道不甚同、交往不多的兩位五四新文化運動名人。時人曾說,傅斯年與陳獨秀都是「急進的自由主義者」(程滄波《記傅孟真》),但那是就思想傾向而言。1923年陳獨秀在《〈科學與人生觀〉序言》裡把白話文運動說成是「胡適之陳獨秀一般人鬧出來的」,他把胡適排在自己前面,晚年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又說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之必然的產物,無論是功是罪都不應該專歸到哪幾個人;可是蔡(元培)先生、(胡)適之和我,乃是當時在思想言論上負主要責任的人」。而此次陳獨秀被捕後,胡適的《陳獨秀與文學革命》則有意突出陳獨秀的功績。
  • 陳獨秀的最後歲月
    鄭超麟回憶,某次,陳延年自外地來滬,鄭陪他往見陳獨秀。原以為相別數年的父子相見場景會很激動人,但爺兒倆卻平淡如路人——陳獨秀正在石庫門房子的天井裡等候,見到兒子出現,表情安之若素;而延年也一樣,隨手拖來張椅子坐下就談起了工作。昆仲雙烈陳喬年身體強壯,皮膚很白,兩頰同蘋果一般紅。
  • 陳獨秀之子陳光美身世考證
    陳光美怎麼突然就成了陳獨秀與高君曼所生之子呢?網絡查詢陳光美系1907年出生,據說那時候高君曼還不認識陳獨秀,不可能就生下了陳光美。並且,陳獨秀雖然晚年在四川生活,之前與四川並無往來,不可能將孩子寄養在四川。看來陳光美不大可能是陳獨秀之子。在四川,我們見到了陳光美的兒子,他對父親的身世更是輕描淡寫:前輩人的事,我們不清楚。既不承認,也不反對。
  • 張作霖與陳獨秀,什麼關係!義兄弟
    張作霖與陳獨秀,都是近代以來響噹噹名人,只是一個土匪出身、奉系軍閥首領、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亦為末代國家元首;而別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等。這兩個人,怎麼搞到了一起,還成了義兄弟?是的,還確實是真有其事。
  • 陳獨秀和狎妓風波
    幾個人在墓前跪拜——這些人大抵知道他是中共創始人,而不知其晚年被開除黨籍吧。國人素有神化死者的傳統。墓地正對面的浮雕中,在五四運動的標語口號叢林中振臂高呼的陳獨秀,個子高出其他學生不止一頭——其實他無論如何不能算高,從1917年1月27日北大同仁合影可知,與魯迅相當。
  • 陳獨秀之死:喝蠶豆花茶中毒,吃四季豆燒肉加重病情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陳獨秀兒子陳光美在父親誕辰140周年發文: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
    《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文章首次提到張學良深受叔叔陳獨秀家國情懷和民權科學思想影響,反對內戰,以致西安兵諫,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陳獨秀死死盯著板凳,突然抬頭看著我,「記住,你是陳大成的兒子,不是我陳獨秀的兒子,以後不要再來看我了。」說完,他的眼淚出來了,我知道,他的眼淚不是為我而流,而是那個他深愛的、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我的生母高君曼。「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我理解你流淌的熱血,但你能理解我心中的惆悵嗎?」得知陳獨秀去世的消息,養母告誡我不要去江津為他送終,因為重慶的人今後可能殺我們。
  • 陳光美 | 父親誕辰140周年撰文:《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
    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陳光美數十年來,那句訣別的話一直縈繞在耳邊:「我陳獨秀造了一輩子反,老蔣殺了我兩個兒子,還要殺我,判我坐牢,我不怕死不怕坐牢,但是,保不準今後有人還要殺我的家人。」陳獨秀死死盯著板凳,突然抬頭看著我,「記住,你是陳大成的兒子,不是我陳獨秀的兒子,以後不要再來看我了。」說完,他的眼淚出來了,我知道,他的眼淚不是為我而流,而是那個他深愛的、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我的生母高君曼。「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我理解你流淌的熱血,但你能理解我心中的惆悵嗎?」得知陳獨秀去世的消息,養母告誡我不要去江津為他送終,因為重慶和延安的人今後可能殺我們。
  • 陳獨秀的鼾聲
    對於捕獲的共產黨要人,國民黨通常只給予兩種選擇:要麼投誠,要麼赴死。1935年2月,國民黨捕獲前共產黨領袖瞿秋白後,勸降不成,便將其「就地處決」了。在國民黨眼裡,陳獨秀的「罪孽」應該比瞿秋白更深重,也是比瞿秋白更「要」的「要犯」。陳獨秀此番被捕的後果「兇多吉少」,是其時人們的普遍看法。   國民黨當局聞知陳獨秀在滬落網後,便令將其押赴南京受審。
  • 陳松年:回憶父親陳獨秀
    我的親母姓高,無名字(安徽霍邱人,一九三〇年去世),生了我們三兄弟(即陳延年、陳喬年、陳松年)和一個姐姐(一九二八年去上海治病,死在寶隆醫院)。我的繼母高君曼是我親母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媽,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生一弟一妹。我弟弟叫陳鶴年或陳和年,對外又叫陳哲民,聽說在浙江。  陳獨秀小時候在家讀私塾,由老夫子教他讀「四書」。
  • 【國光專題:陳獨秀】韓福東:一九三三,陳獨秀受審
    如果不是國際局勢的驟變-日軍入侵,中國在1930年代就可能開始逐步進入正常國家。    1、"政黨不想取奪政權,還叫什麼政黨?"    法官:第三國際對你滿意不滿意?  陳獨秀:有些地方滿意,有些地方不滿意。  法官:書記是怎樣一個職位?  陳獨秀:就是總秘書長,也就是中央主席。
  • 陳獨秀「萬惡孝為首」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但遺憾的是,以往研究大多只對陳獨秀與「萬惡孝為首」謠言的關係作了簡單的現象描述,而不把它當作一個可以細緻討論「五四」後文化運動與政治行動之演變的有趣個案。其實陳獨秀與「萬惡孝為首」謠言的關係尚有一連串問題需要釐清。其一,1920年末陳獨秀為何選擇赴廣州,而不留在北京或去上海、武漢繼續從事文化運動和政治行動?這個問題的答案看似簡單,實則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加以解釋之處。
  • 陳光美 : 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 ! (震撼)
    140周年,也是「五四」100周年,全球網際網路首次公開陳獨秀兒子陳光美的回憶文章《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文章首次提到張學良深受叔叔陳獨秀家國情懷和民權科學思想影響,反對國共內戰,以致西安兵諫,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 陶希聖:陳獨秀印象記
  • 蔣夢麟:陳獨秀的最後主張
    事實上北京大學只是主張「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凡教授和學生的思想,學校向來是任其自由發展,不加幹涉。這也就是戰國儒家的思想。這裡我來談談陳獨秀。他為人爽直,待朋友很好。我常常和他說:「我們兩個人,有一個相似的習慣,在參加筵席宴會的時候,一坐下來,我們總愛把冷盤或第一、二道菜儘量的吃,等到好菜來時,我們已經吃飽了。
  • 她是陳獨秀幼女,58歲離奇失蹤,92歲突傳死亡消息,遺體無人認領
    至死,她都保持著面朝窗外的姿勢,似在追憶往昔,又似在期待來人。這位孤獨悽涼而死的老人並不是一位尋常的老太太,也不是沒有後人的孤寡老人。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她的兩位兄長是為國捐軀的青年烈士「二陳兄弟」陳延年、陳喬年。
  • 陳獨秀給它取名,胡適對它情有獨鍾:上海亞東圖書館與新文化運動的...
    為此,胡適在《嘗試集》中,有「自視六尺軀,不值一杯酒。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說的就是這段往事。許怡蓀作為諍友,在寄往美國的第一封信中,就勸胡適去除舊習,胡適當然明白老友指的是什麼,回復「當書之座右,奉為箴言」,還希望許怡蓀「時時痛下針砭」。二人雖為摯友,但實際相見的時間並不多,胡適1910年去美,兩人一別就是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