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不識陳獨秀,再見亦是鬢邊星.

2021-12-30 交大org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一大至五大黨的最高領袖。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



蔡元培筆下的陳獨秀: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鐘報》社服的時候,知道陳仲甫君……我很佩服他的毅力與責任心。



魯迅筆下的陳獨秀:假若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


徐志摩筆下的陳獨秀:我諦視其貌,發甚高,幾在頂中,前額似斜坡。尤異者則其鼻梁之峻直,岐如眉脊,線畫分明,若近代表現派仿非洲藝術所雕銅像,異相也。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不僅在新文化運動中走在前列,作過一定貢獻,而且在書法實踐和理論上也有很深造詣。


陳獨秀在《實庵自傳》中回憶:「……至於寫字,我喜歡臨碑帖,大哥總勸我學館閣體,我心裡實在好笑,我已打定主意,只想考個舉人了事,決不願意再上進,習那種討厭的館閣字做什麼!」



陳獨秀在書法上確實下過一番功夫,臺靜農回憶說:陳早年喜歡書法,並用功於篆字。他以行草寫成一幅四尺立軸,體勢雄健渾成,不特見其功力,更見其襟懷,真不可測。此幅字寫於四川江津,是陳獨秀晚年作品。此時,陳獨秀已貧病交加,過著悽楚的日子,故臺說他「更見此老襟懷」。


1932年,陳獨秀被捕入獄,當時的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曾請他寫字,陳提筆寫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贈。據陳獨秀當年的下屬和朋友包惠僧回憶,陳還給一名偵緝隊長寫過字,內容為「還我河山」和「先天下憂」兩條橫幅。



畫家劉海粟也到監獄探望過陳獨秀。陳寫了一幅字送劉,劉也送一幅畫給陳。包惠僧說,陳獨秀能寫好幾種字體,看起來是相當挺秀的。包喜歡他的行草體和板橋體。包此語不假。早期的《嚮導》雜誌的刊名二字就出自陳獨秀之手。筆者曾在國家圖書館(當時為北京圖書館)期刊庫見過《嚮導》雜誌,刊名二字,清秀中透著一股英氣,外秀內剛,反映出陳獨秀的青春熱情。


對書法,陳獨秀也有一套理論:他認為寫字如作畫一樣,既要有天分,也要有功夫;功夫鍛鍊內勁,天分表現外秀。字要能達內勁外秀,那就有點樣子了,即所謂「中看」了。庸人寫字,只講究臨摹碑帖,難免流於笨拙,有點才氣的人,又往往不屑臨摹,寫出字來有肉無骨,兩者都難達妙境。



陳獨秀的朋友沈尹默是著名書法家,其作品在中國書壇頗受青睞。沈在《我與陳獨秀》一文回憶:「……陳到寓所來訪,一進門,大聲說:『我叫陳仲甫,昨天在劉之家看到你寫的詩,詩作得很好,字其俗入骨。』當時,我聽了頗覺刺耳,而轉念一想,我的字確實不好,受南京仇淶之老先生的影響,用長鋒羊毫,又不能提腕,所以寫不好,有俗氣。也許是受陳獨秀當頭一棒的刺激吧,從此我就發憤鑽研書法了。」


據沈尹默回憶,此事當發生在1917年之前。晚年的陳獨秀定居四川江津時,曾經給臺靜農寫過信,又談及沈的書法:「尹默字素來功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無字,視三十年前無大異也。存世二王字,獻之數種近真,羲之字多米南宮臨本,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那刻意學之,字品終在唐賢以下也,尊見以為何?」



信中「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米南宮就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歐」,為歐陽詢,是唐代書法家;「褚」,為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真」,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據《人民日報》文/胡北子)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陳獨秀蟄居武昌。在中共「八七」會議上,他被撤消了總書記職務。陳獨秀被撤職之後,回到上海,隱姓埋名,在熙華德路一座貧民窟石庫門房子的前樓居住下來,結識了小自己29歲的單身鄰居、英美菸草公司女工潘蘭珍。


虎落平陽,分外悽涼。當時的潘蘭珍不知道眼前的老先生就是赫赫有名的陳獨秀,只知道他是個賣字為生的孤苦老人而已。


那是陳獨秀最為孤寂的時期。正逢大革命失敗,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相繼壯烈就義,陳獨秀又犯下右傾錯誤,受到了黨內批判,同時還遭到國民黨的通緝捉拿,無奈地東躲西藏。婚姻生活兩度離合,年過半百孑然一身。



張寶明和劉雲飛在《飛揚與落寞:陳獨秀的曠代悲情》一書中記載說:


「在潘蘭珍的悉心照料護理下,陳獨秀的生活也逐漸地條理化。在吃上可口應時的熱菜、熱飯之後,他的身體與精神均有了很大的改觀。他換上西服,打上了領帶,染上秋霜的頭髮也梳得油光閃亮。頦下的鬍鬚也颳得精光。」


「在外人眼中,他們是父女,在二人心中,他們是師生,但是這種純樸的師生關係在時間酵母的催化中也漸漸地發生轉變。年齡已不足以成二人結合的障礙。」


「經過一場場激烈的思想鬥爭,潘蘭珍終於定下了心,在寒冷的冬季向陳獨秀表達了火熱的愛慕之情。」


經鄰居許大姐出面作媒,這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老夫少妻終於在1930年正式結婚了,後來還領養了一個女兒,隨潘蘭珍姓,叫潘鳳仙。


在江寧看守所的陳獨秀(左)與彭述之(右)(攝於1932年10月)


1932年10月15日晚,在國民黨巨額懸賞多年後,患病在家休養的陳獨秀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被上海國民黨當局逮捕,後送往南京老虎山模範監獄關押。經庭審,判處有期徒刑13年。


報紙登出後,潘蘭珍這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潘蘭珍當即辭去了工作,把女兒送往南通娘家,來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租了一間民房,靠做點女紅零活維持生計,照顧陳獨秀的牢獄生活。1937年8月,陳獨秀坐了5年監獄提前釋放,潘蘭珍為丈夫整整送了五年牢飯。




陳獨秀被捕後,國民黨各界紛紛致電中央要求「嚴懲」、「處極刑」、「明正典刑」、「迅予處決」。同時,共產黨也發表消息,指責他為資產階級走狗、反共先鋒。《紅色中華》發表標題為「取消派領袖亦跑不了,陳獨秀在上海被捕」的文章,《中央日報》亦發表社評,宣稱「反對並圖顛覆國民黨者,即為叛國」。


兩個自稱革命的政黨都欲把這顆「中國革命史上光焰萬丈的大彗星」(傅斯年語)除之而後快,相映成趣,後人評價這也許是三十年代初國共兩黨擁有的唯一共識吧。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給蔣介石拍電報,稱陳獨秀是東方的文曲星,而不是掃帚星,更不是囚徒,請求給予釋放。蔣卻無動於衷,說:「獨秀雖已非共黨之首領,然近年共產黨殺人放火,獨秀乃始作俑者,故不可不明正典刑。」


被捕後不久,陳獨秀與彭述之一起被解送南京,途中,在泥濘道路上陳獨秀依然酣然入睡,令彭述之十分羨慕。陳獨秀說:「吾已半老,別無所求。汝正青春,大有可為。萬望勿作他想。」

1933 年4月14日,國民黨江蘇高等法院開審陳獨秀,審判進行了三天,旁聽席上連過道裡都站滿了人。章士釗主動為陳獨秀辯護,十分賣力,陳獨秀卻不領情,說:「律師所云惟其本人觀點而已。吾人之政治主張,以吾本人之辯護狀為準。」法庭上一片驚嘆:「革命家!」陳獨秀慷慨答問,「態度安閒,顧盼自若,有時且雋語 鬨堂」。其《辯護狀》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上海滬江大學、蘇州東吳大學均選為法學系教材。



審判後,55歲的「老青年」陳獨秀被國民黨以「危害民國罪」判刑13年;後上訴,減刑為8年。即被押解江蘇省第一模範監獄,俗稱老虎橋監獄。


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東方不敗。


陳獨秀將監獄變成了研究室。他在牢房裡擺了兩個大書架,上面堆滿了經史子集。他甚至與給自己送飯的老婆潘蘭珍在獄中公然親熱,且斥罵獄卒:「老子人犯了法,老子的性慾卻沒有犯法。」成為千古彪悍之事,也被後人譽為真性情男人。


在監獄中,陳獨秀寫下了《獨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親自為這個在押犯人寫序。令國民黨大員們唏噓不已。


《獨秀文存》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


陳 獨秀被關押期間,宋美齡等顯要都曾前來探望,只有胡適路過南京而未至。陳獨秀怒斥之:「吾知適之是大忙人,此際正與達官貴人拜會飲酒,寧有暇訪我哉。不過 一舊朋友而已,失之可也。」胡適聞言急忙趕來,但兩人一見面即爭吵不已,陳獨秀託胡適設法把《資本論》譯成中文,胡適認真操作,經常寫信報告進展情況,叫 他放心。而本無深交的蔣夢麟特地前來探望,並攜來幾部章回小說,被陳獨秀視為知音。


八一三淞滬戰役後,日本戰機轟炸南京,老虎橋監獄被炸。陳獨秀幸臥桌下,沒有受傷。金女大中文系主任陳中凡(陳獨秀在北大時的學生)商請胡適等聯名保釋他。政府當局表示,本人寫悔過書,立即可辦。陳獨秀大怒:「我寧願炸死獄中,實無過可悔。」


——何等凜然正氣!



1937 年南京淪陷前,陳獨秀被提前釋放。胡適、張伯苓、周佛海、傅斯年等名流為其接風洗塵。席上,周佛海請陳獨秀到國防參議會掛個名,可保後半生衣食無憂,靜下 心來研究學問,陳獨秀的北大學生、時任浙江省主席的朱家驊也稟承蔣介石的旨意,動員陳獨秀出任國民政府勞動部部長,胡適讓他去美國寫自傳的邀請,譚平山要 他出面組織第三黨的建議,均遭陳獨秀嚴詞拒絕。


同時也拒絕去延安。在武漢時,董必武曾去拜訪,並對他說:「鄙人受中央之託,專程而來,歡迎你回黨工作。」唯一的要求是他寫個書面檢討。生性狂傲的陳獨秀說:「回黨工作是我所願,惟書面檢討,礙難從命。」又說:「時至今日,誰有過,誰無過,在未定之數,有什麼好寫呢!」


幾經輾轉,陳獨秀帶著潘蘭珍到來重慶偏僻的江津縣五舉鄉石牆村隱居,生活清貧悽苦、窮困潦倒。期間葉青送的200元、朱家驊贈送的5000元、蔣介石等從銀行匯的錢他都一一拒絕,說「無功不受祿。」



戰國初魏國丞相向魏文候說識人五法:


1、居視其所親: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


2、富視其所與:看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


3、達視其所舉:一個人處於顯赫之時,就要看他如何選拔部屬;


4、窘其所不為: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時,就要看其操守如何;


5、貧視其所不取:人在貧困潦倒之際是否不取不義之財。



送錢者是出於對陳獨秀的敬仰,而陳獨秀的拒收給人留下的是更多敬仰!此等性格和人品,歷史上有幾人能做到?


晚年的陳獨秀以大量的精力撰述了文字訓蒙的專著《小學識字教本》,但稿件送審時,教育部長陳立夫認為書名不妥,要陳獨秀改書名。陳獨秀堅決不同意,並說「一字不能動」,把預支的8000稿費也退回去了。



直至陳獨秀因病謝世,《小學識字教本》仍未出版,成了他晚年未了的一大憾事。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貧病交加,在四川江津去世,消息絕少見於報端,中共的機關報更是毫無登載。有報紙評論道:「如此一代人傑之死,此時此地,實有不勝寂寞之感。」

陳獨秀彌留前給潘蘭珍留下的惟有一句遺言:「蘭珍吾妻,望今後一切自主,生活務求自立……」


1943年1月,陳獨秀葬儀在江津「康莊」前坡舉行


話說當年,甘迺迪總統在白宮宴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包括夢露在內的演藝界名流。當時,正在自己的農莊裡鋤草的意識流小說大師福克納,給總統回信說:「為了吃頓飯去白宮實在太遠了。我年邁體衰,不能長途跋涉去和陌生人一起吃飯。」


名士總是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堪稱打不死、燉不爛的銅豌豆。


——歷史奈我何?

相關焦點

  • 張作霖與陳獨秀,什麼關係!義兄弟
    張作霖與陳獨秀,都是近代以來響噹噹名人,只是一個土匪出身、奉系軍閥首領、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亦為末代國家元首;而別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等。這兩個人,怎麼搞到了一起,還成了義兄弟?是的,還確實是真有其事。
  • 【國光專題:陳獨秀】韓福東:一九三三,陳獨秀受審
    如果不是國際局勢的驟變-日軍入侵,中國在1930年代就可能開始逐步進入正常國家。    1、"政黨不想取奪政權,還叫什麼政黨?"    法官:第三國際對你滿意不滿意?  陳獨秀:有些地方滿意,有些地方不滿意。  法官:書記是怎樣一個職位?  陳獨秀:就是總秘書長,也就是中央主席。
  • 陳獨秀的鼾聲
    輿論之中亦有主張處以極刑的。但他在京滬火車上酣然入睡,若平居無事者然。一時傳為佳話。」尉文則說:「記得民國二十二年春天,陳獨秀被捕受審的時候,轟動了全國的輿論。他在思想文化界人的心目中,投下的影子太深刻了。大家所談的種種,有一件事特別耐人尋思。就是他被捕從上海押解來京時,在京滬車上酣睡一大覺,車到下關才把他叫醒。本來坐火車打瞌睡的事太尋常了,不值得一提,但是他這段旅程卻不尋常,等於押赴刑場呀!
  • 陳獨秀和狎妓風波
    陳獨秀的叛逆性格似乎與生俱來,以至於祖父在其小時就曾斥其「將來長大成人,必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兇惡強盜,真是家門不幸」(陳獨秀《實庵自傳》)。政治和女人是他一生的最愛。他早年娶妻高大眾,兩人共同語言不多,陳獨秀後來與高大眾的妹妹高君曼同居,與高大眾恩斷情絕,兩人所生三個兒子也長期對陳獨秀不諒解。高君曼的下場並不比其姐更好,因陳獨秀另覓新歡,兩人最終也散了夥。
  • 陳獨秀的本事詩
    這才是一個革命者的態度,雲天霧裡的詩肯定不寫。因朋友問及陳獨秀的本事詩,特略解。其一:雙舒玉筍輕挑撥,鳥啄風鈴珠碎鳴。一柱一弦輕手撫,化身願作樂中箏。玉筍指彈奏者的手指,而所謂樂中箏,只為得近佳人手指。第二句與其說是言其聲,不如說是描其形。革命者是不一樣,敢愛敢恨,喜歡就是喜歡,愛就是愛,而沒有革命只會喊口號的就假心假意了。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傅斯年與陳獨秀© 尤小立/文在中國現代史上,傅斯年與陳獨秀是道不甚同、交往不多的兩位五四新文化運動名人。時人曾說,傅斯年與陳獨秀都是「急進的自由主義者」(程滄波《記傅孟真》),但那是就思想傾向而言。以後,傅斯年陸續發表了幾篇文章,或由錢玄同,或由陶孟和編輯發表在《新青年》上,其所關心的問題,亦與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老師輩們相一致。戲劇性的場面出現在五四學生運動「火燒趙家樓」事件之後。傅斯年由於不滿學生的過激行為而離開運動中的同學,隨後由山東公派出洋;陳獨秀則以大學教授身份在6月11日,替學生出頭,散發傳單,用行動支持學生,因此被捕。
  • 陳獨秀晚年
    近聞貴體欠和,時思趨承話言,回冗未果,不審比來尊恙如何,甚懸懸也。茲特邀國燾兄詣前問候,面致拳拳,並奉上醫藥費五千元,敬希哂納,並祈珍攝是幸。耑此敬頌臺綏。弟朱家驊3月6日第三封信不是朱家驊給陳獨秀的,是陳布雷給朱家驊的——騮先我兄大鑑:日前所談仲甫近況艱困,經呈奉諭示一次補助八千元,以吾兄名義轉致。
  • 舒乙臺靜農·陳獨秀·老舍
    魯迅先生曾對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寫下過這樣的評論:「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臺先生有學問,交遊廣泛,思想激進,曾被反動當局陰差陽錯地逮捕過三次。抗日戰爭後,到了臺灣,在大學教書,後來陰差陽錯地又遇上了蔣介石兵敗大陸移避臺灣。他不敢有任何言論,老老實實做學問,以教書和寫字為生,結果不僅是桃李滿天下的大學者、大教育家,又陰差陽錯地成了臺灣數一數二的大書法家。
  • 陳獨秀「萬惡孝為首」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但遺憾的是,以往研究大多只對陳獨秀與「萬惡孝為首」謠言的關係作了簡單的現象描述,而不把它當作一個可以細緻討論「五四」後文化運動與政治行動之演變的有趣個案。其實陳獨秀與「萬惡孝為首」謠言的關係尚有一連串問題需要釐清。其一,1920年末陳獨秀為何選擇赴廣州,而不留在北京或去上海、武漢繼續從事文化運動和政治行動?這個問題的答案看似簡單,實則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加以解釋之處。
  • 蔡元培與陳獨秀:一個為保全北大而辭職,另一個臨危不懼被捕入獄
    蔡元培便叮囑茶房不要叫醒陳獨秀,給自己一張板凳坐在門口等就行。最終,陳獨秀被蔡元培打動,接受了邀請。要知道,論年紀蔡元培長陳獨秀十多歲,論資歷蔡元培是前清翰林而陳獨秀只是秀才,論地位蔡元培曾任教育總長而陳獨秀只是一個自創雜誌的總編。這等禮遇,相信任何一個人都很難不被打動。
  • 陳獨秀兒子陳光美在父親誕辰140周年發文: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
    《陳獨秀,原諒我此生不敢做你的兒子》,文章首次提到張學良深受叔叔陳獨秀家國情懷和民權科學思想影響,反對內戰,以致西安兵諫,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數十年來,那句訣別的話一直縈繞在耳邊:「我陳獨秀造了一輩子反,老蔣殺了我兩個兒子,還要殺我,判我坐牢,我不怕死不怕坐牢,但是,保不準今後有人還要殺我的家人。」
  • 陳獨秀的最後歲月
    「鄰居們不知道我們和陳獨秀的關係,如果不是政審,學校裡也沒人知道我是『黑五類』子女。」陳長璞說。年近退休的陳長璞快言快語、為人直率,不過在談論家史時,她不無遺憾地說:「我們家的歷史是一部悲壯史。」延年、喬年陳延年1898年出生,他在安慶度過了私塾、尚志小學、全皖中學的求學生活。
  • 中共黨史研究︱陳獨秀「萬惡孝為首」的謠言是如何產生的?
    1921年3月3日,陳獨秀在《廣東群報》刊出大字啟事云:廣州晨報社社長夏重民先生:先生在今天《晨報》上發表不滿意於弟之三事,頗關弟之名譽,有何證據,請於廿四小時以內明白賜復。三月二日午後二時 陳獨秀這有關陳獨秀名譽的「三事」是什麼呢?筆者雖經多方搜羅,至今未見《廣州晨報》。
  • 「書摘」亦鏡|《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與陳獨秀先生...
    》幾個集子出版,針對陳獨秀的這篇短文,張亦鏡發表了一篇五倍篇幅的回應文章,不放過陳文的每句話,針對陳獨秀指出的上帝的全能與全善之間的兩難問題,張亦鏡用人非機械玩偶而有自由意志來加以辨駁。而對於基督教會在歷史和現實中所犯的罪惡,張亦鏡認為陳獨秀不免以偏概全,新教舊教有別、個中之人也有差別,各派亦可單獨看待,同時不能將他種原因,比如他國政府,乃至國人的過錯歸於傳教士身上。陳獨秀曾在文中批判教會和資產階級之間的聯合關係,張亦鏡認為這只是問題的一面,還應看到教會服務社會的一面,教會亦得到無產階級支持的一面。同時該文還反駁了陳獨秀「中國最大部分信徒是吃教之人」等說法。
  • 晚年陳獨秀到底是怎麼死的?看完你別不相信
    陳獨秀晚年生活相當貧困,其主要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朋友接濟。江津德感壩九中教務處主任潘贊化曾對何資深說:「陳獨秀不行了,沒有了英雄氣慨,兒女情長。」何資深也說:「嗯,他現在講米價,過去是不講這些的。」其潦倒之狀,可見一斑。
  • 章士釗為什麼暗罵陳獨秀是「陳毒獸」?
    望孫成龍的祖父下狠手打陳獨秀,陳獨秀也從來不哭,憤怒的祖父不止一次傷感地說,這個小東西將來長大了不成龍便成蛇!陳獨秀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個性從小就顯露無疑。1896年在祖父威逼之下參加科舉考試,陳獨秀在考場的舉動,卻令祖父瞠目結舌。
  • 【史海鉤沉】陳獨秀個人經歷
    寄語:陳獨秀是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現在對於他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他的歷史地位逐漸得到了恢復。
  • 陳獨秀之子陳光美身世考證
    陳光美怎麼突然就成了陳獨秀與高君曼所生之子呢?網絡查詢陳光美系1907年出生,據說那時候高君曼還不認識陳獨秀,不可能就生下了陳光美。並且,陳獨秀雖然晚年在四川生活,之前與四川並無往來,不可能將孩子寄養在四川。看來陳光美不大可能是陳獨秀之子。在四川,我們見到了陳光美的兒子,他對父親的身世更是輕描淡寫:前輩人的事,我們不清楚。既不承認,也不反對。
  • 陳獨秀的晚年歲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難的江津客
    再見陳獨秀之時,身為晚輩的葛康素心中難免湧現出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在歲月的摧殘下,這位老人不復往日的榮光。可是在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出年少時的英姿颯爽。陳獨秀的一生輝煌過,落魄過,卻從來不曾屈服過。陳獨秀的晚年歲月,靠吃粗米和青菜為生。從赫赫有名的精神領袖到落魄逃難的江津客,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
  • 蔣夢麟:陳獨秀的最後主張
    陳獨秀,現代中國社會變革時期嶄露頭腳、獨領風騷的風雲人物。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四川江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