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與陳獨秀,都是近代以來響噹噹名人,只是一個土匪出身、奉系軍閥首領、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亦為末代國家元首;而別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等。這兩個人,怎麼搞到了一起,還成了義兄弟?是的,還確實是真有其事。
張作霖比陳獨秀年長4歲。張作霖出於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貧苦農家人。陳獨秀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十里舖村,官僚地主家庭。這兩人搞到一塊兒成為義兄弟,完全是長輩們的事。陳衍庶是陳獨秀的叔父又是繼父,同時又是張作霖的乾爹,就這樣張作霖與陳獨秀就成了義兄弟,而且還在東北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
陳衍庶,字昔凡,1875年,他考中舉人,出任知縣,因治河政績突出,仕途高奏凱歌,由知州、知府,一路升到了道員領加四品銜、賞戴花翎。他先後在東北遼陽、新民等地任職,地方民聲很好,官做得不錯。然而,陳衍庶也有一件不稱心的事。他先後娶過三房妻子,未得一子,無可奈何之下,他將早逝的哥哥次子陳獨秀過繼了過來。
陳衍庶,官場老手,識人無數。他見陳獨秀17歲時考中秀才第一名,認為這個侄子將來前程遠大,於是就招其為嗣子,而且還在陳家祠堂舉行了隆重的過繼手續,族人無不感到欣慰和感動。陳行庶身為四品道臺,千裡迢迢地跑到老家辦這件事,而且如此認真,這也是陳氏家族的喜事,標誌陳氏家族必定再創輝煌。
為了培養和歷練陳獨秀,陳衍庶將陳獨秀帶到東北任上,一邊做些文書工作,一邊親自教導其讀書識禮。陳衍庶不僅是科班出身的官員,還是一位才子,詩文書畫有一定的造詣,酷愛收藏。為此,他還在瀋陽、天津、北京都開有古董鋪,經濟搞得也紅火。但他對侄子要求始終是:不得功名,何以為官?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先苦讀幾年,把書念好!
張作霖成為陳衍庶的義子,又一次說明陳衍庶慧眼識人。張作霖,家境貧寒,14歲時父親被人打死,隨母親前往鎮安縣投奔外祖父。為謀生,他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等,但都沒有成功。1894年,張作霖為報父仇,殺了人,流落至營口。適逢甲午戰爭爆發,張作霖投入駐營口田莊臺的毅軍當兵,後升任伍長。甲午戰爭失敗後,張作霖被遣返回鄉,不久投身草莽,成了響馬頭子。陳獨秀的養父陳衍庶時任新民府知府,以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力,成功招撫了張作霖。就這樣,張作霖成了清軍營官,任新民知府巡警馬隊幫帶。
張作霖在陳行庶身邊,耳聞目睹,心裡十分仰慕陳大人,便主動看磕頭請求陳大人開恩收為義子。張作霖這一舉動,令陳衍庶一徵,連忙要張幫帶快快起身。但張作霖又是連磕3個響頭,直到陳衍庶彎腰扶起張作霖。陳衍庶心裡想:張作霖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機靈勇猛,是一棵好苗子。於是,他欣然點頭同意,收張作霖為義子。就這樣,張作霖與陳獨秀也成了義兄弟,兄弟倆同在陳衍庶的指導下學習。張作霖珍惜這難得的機會,苦讀了幾年,也漸漸地粗通文墨。
1897年,陳獨秀離開繼父陳衍庶,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1909年左右,辛亥革命前夕,陳衍庶掛冠回安徽故裡安度晚年。至此,陳衍庶、張作霖、陳獨秀三人天各一方。值得一提的是張作霖對乾爹的恩德始終銘記在心。據史料記載,1916年,已當上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見到陳行庶的另一個侄兒,得知陳衍庶已於1913年病故,張作霖悲痛不已,說:「本人能有今天的紅運,全靠乾爹的栽培,張某永遠銘記在心!」(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