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聖:陳獨秀印象記

2021-02-13 陽光天明雅讀院

在中國現代史上,陶希聖與陳獨秀都是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們同是書生「政治家」,因風雲際會相遇、往來,後期兩人更是惺惺相惜。 下面是晚年陶希聖在臺灣《傳記文學》雜誌上發表的回憶陳獨秀往事的文章:

一、初見獨秀

我初見獨秀,是民國十六年。在武漢政權之下,各縣的農民協會喊著「打倒土豪劣紳」,「打倒指導地主」的口號,逮捕、拘禁、打殺他們指為土劣的紳士和讀書人,並且沒收這些人等的土地。到後來這種鬥爭與恐怖的影響,進入軍中。軍中官兵的家族被打殺,土地被沒收,陷入飢餓死亡的絕境。官兵的怨恨何如,可以想見。於是國民黨左派乃至共產黨右派,對於「農民運動過火」,提出糾正辦法。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特自到軍事政治學校,召集全校員生,表明他保障軍人家族土地的方針。

軍校員生隊伍在大操場列為方形,當中設一木製講臺。獨秀由軍校校務委員會常委惲代英陪同,進入隊伍的中間。他站在講臺上,四麵團團轉著講話。

我是政治教官,排在行列的前面。這是我看見獨秀的初次。

二、八七會議

武漢分共時期,共產黨內部已經分裂了。莫斯科有史達林與託洛斯基為了「中國革命問題」的鬥爭。莫斯科派到武漢的鮑羅延與羅易也起了爭執。「農民運動過火」就是兩派鬥爭的一個重大焦點。武漢分共之後,第三國際派羅民那茲到中國來,召開「中共中央全體會議」。開會地點不知道是漢口還是牯嶺,開會日期是民國十六年八月七日。這次會就叫做「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改推瞿秋白為總書記。獨秀被斥為機會主義者,解除了一切職務,仍存留其黨籍。八七會議之後,中共採取暴動路線。於是有南昌暴動,廣州暴動,汕頭暴動。另外有毛澤東在湖南煽動未成的秋收暴動,也都失敗了。

三、中東路事件

獨秀被共黨開除之後,匿居上海。在莫斯科,史達林與託洛斯基兩派鬥爭更加激化。中共也分為兩派,其一是幹部派,其二是反對派。幹部派跟隨史達林,大喊其「帝國主義第三期」和「革命高潮」。反之,獨秀的一派卻承認了「革命退潮」。

史達林的幹部認定中國社會,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因而中國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中心的農民革命」。託洛斯基的反對派認定中國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而現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

反對派的口號是召開國民會議。這口號就是俄國一九○五年革命失敗之後「取消派」的口號。所以幹部派指稱獨秀派為取消派。

民國十八年中東事件發生。蘇俄集中大軍於我東北的邊境上,並派大批特務工作人員進入我東北作破壞活動。東北地方部隊起而應戰,而有滿洲裡與赤塔的戰事。

幹部派在李立三的指導下,喊出「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及「武裝擁護蘇聯」等口號,到處鼓動風潮。獨秀力持異議,並指責幹部派,說他們不應採取叛國的口號和行動。

幹部派與反對派遂告決裂。陳獨秀、李季、彭述之、高語罕等百餘人被幹部派開除黨籍。

四、反對派的分合

反對派不止一個組織。

獨秀與彭述之等組織「無產者社」。

王平一等組織「戰鬥社」。

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生們發行「我們的話」。

任曙、濮一凡等組織「十月社」。

獨秀被共黨開除黨籍之後,力促各派合作。他們一度共同組織「聯合委員會」,後來又成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幹部派抗衡。

五、馬克斯主義理論家

反對派的內部雖不能統一,但在馬克斯主義的理論上卻佔優勢。可以說「嚮導」時期的中共知識分子最大多數都歸入反對派之列。

中共黨人真正讀過馬克斯全集,至少讀過《資本論》三大本者,如李季、劉仁靜以及彭述之等,都被幹部派開除而參加反對派。

我住在上海,參加新生命月刊,為它寫稿,同時主持新生命書局。我時常在新生命月刊上介紹反對派的理論,並加以批判,又在新生命書局接受這批「貧而無諂」的知識分子的書稿,為他們籌些稿費。

如李麥麥,就是經常來到新生命書局,介紹書稿之一人。後來,劉仁靜也間或見面和接洽稿件。

六、獨秀被捕與受審

幹部派對付反對派的手段,是向政府的警察機關和秘密工作組織告密。其實,反對派放棄暴力破壞政策,採取和平民主路線,已經不為政府所注意。但是幹部派告密時,警察機關無由辨別那被指為共黨組織者是那一派,便去破獲。

民國二十一年十月,由於幹部派告密,而獨秀的「交通」線索被捕。再由於這條線索,而獨秀被捕。這一事件已經掀動了學術界與出版界。次年四月,江蘇高等法院開庭審理,更使學術界與出版界為之震撼。

四月十四日、十五日、二十日,三次開審。二十六日宣判。

陳獨秀與彭述之共同以文字為叛國之反宣傳,各處有期徒刑十三年,褫奪公權十五年。

七、兩派在北平衝突

獨秀被捕與受審,激起北平各大學學生的關注和衝動。

首先是北京大學學生在三院(譯學館)大禮堂集會,請胡適之先生講述文學革命與五四時期的陳獨秀。適之與獨秀都是文學革命與五四運動有關係的人。由適之講述獨秀,可以說是最恰當,也可以說是唯一恰當的人。

有二三大學學生推代表來請我講演。我一概辭謝。我對他們說:「我參加了五四運動,卻未曾參加白話文學運動。當時我不認識獨秀,也沒有上過胡先生的課。我無法講演陳獨秀」。

朝陽大學的幹部派學生發起講演會,請馬哲民主講。馬哲民是幹部派的附和者。他講武漢時代的陳獨秀,批評他是投機主義。馬自稱他擔任武漢政府農民部長,實際上他在武漢時代不過是民國日報的編輯。

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學生發起一次大講演會,分途邀請許德珩、施復亮(存統)、劉侃元、和我參加說話。我仍然辭謝了。那施復亮來到我家,問我的意見。我勸他不必參加。到了演講會開會的時刻,象坊橋法商學院大眾蜂湧著,吵鬧著向大門裡擠進。門警們只得把大門關起來。許德珩未到。劉侃元不來。只有施復亮一人進入會場,登臺講話。

施復亮一腳踏上講臺,反對派學生鼓掌,幹部派學生蹉地板。施著了慌。他第一段講文學革命,推重獨秀的努力,那幹部派學生發出噓聲,反對派學生鼓掌。他第二段講到武漢時期,批評獨秀幾句,而反對派噓起來。第三段,他歸結到獨秀被捕不屈,又讚揚幾句,於是幹部派噓聲大振,他只得悄悄的溜出禮堂而去。

這位講演人出了法商學院,坐上人力車,直趨學院胡同,一進我家大門,氣急敗壞,三步做兩步走進客廳,見面就說:「我沒有聽你的話。我沒有聽你的話!」

我笑道:「吃飯就不必演講。演講就不好吃飯。」

八、列爾士的組織

獨秀被捕之後,反對派一時之間陷於渙散的境域。劉仁靜從土耳其見過託洛斯基,奉命回上海,重振旗鼓,成立組織。劉為總書記。

劉仁靜是北京大學出身。五四時期,他在學生運動中頗為活躍。他讀完馬克斯全集,是中共的一個理論家。他沒有獨秀那樣號召力,他的組織才能也不強他的組織才能也許不大。但是反對派的發展卻出乎幹部派意料之外。幹部派原以為獨秀入獄,反對派便會煙消雲散。他們未曾想到反對派在左傾的知識分子中間,比幹部派有更大的發展。

幹部派在共區裡,對反對派或被指為反對派的人們,大肆屠殺。在共區之外,仍然採取告密與暗殺的手段,加以迫害。

託洛斯基寫給劉仁靜的信,叫他是「列爾士」。劉以此自詡。反對派之中,見過託洛斯基,接受他的指示之人很少,也許只有此人。

相關焦點

  • 陳獨秀的鼾聲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曾出版《陳獨秀被捕資料彙編》一書,收錄了陳獨秀歷次被捕後報刊的有關報導、社會各界的反應以及陳獨秀在獄中的表現等資料,對研究陳獨秀頗為有用。   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時,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這是他第五次被捕,也是最後一次被捕。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此次也是作為「共產黨領袖」被捕的。我們知道,1927年後,國共兩黨便不共戴天。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在中國現代史上,傅斯年與陳獨秀是道不甚同、交往不多的兩位五四新文化運動名人。時人曾說,傅斯年與陳獨秀都是「急進的自由主義者」(程滄波《記傅孟真》),但那是就思想傾向而言。1933年2月5日,陳東曉在其編輯出版的《陳獨秀評論》(北平東亞書局1933年版)一書「序言」中寫道:「陳獨秀的被捕,這乃是目前中國政治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我們只要看在陳獨秀初被捕以至移送法院的那幾天,全國各地報紙無一不以陳獨秀的標題而作社論,甚至一次再次,表示全國輿論對於陳獨秀案的重視。
  • 【國光專題:陳獨秀】韓福東:一九三三,陳獨秀受審
    如果不是國際局勢的驟變-日軍入侵,中國在1930年代就可能開始逐步進入正常國家。    1、"政黨不想取奪政權,還叫什麼政黨?"    法官:第三國際對你滿意不滿意?  陳獨秀:有些地方滿意,有些地方不滿意。  法官:書記是怎樣一個職位?  陳獨秀:就是總秘書長,也就是中央主席。
  • 陳獨秀的最後歲月
    受到「託匪」的牽連,陳獨秀的子女們,自然處於被遮蔽的狀態。葉尚志少時離陳家故居南水關只隔幾條巷子,他初中時雖偶然聽說陳獨秀蹲在南京「模範監獄」的消息,但沒聽說過他的兩位公子陳延年、陳喬年的任何情況。在延安、在華北根據地的時候,他也未曾聽聞過這兩位昆仲英烈。
  • 陳獨秀「萬惡孝為首」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這一改變何時最早發生,已不可確考,但「萬惡孝為首」一說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並長久留在人們的歷史記憶裡,實和1921年在廣東的陳獨秀有莫大關係。關於這一問題,既有的各種陳獨秀傳記和相關文章都會提及。綜合各家研究結論和筆者對1921年陳獨秀在廣東時期之言論的閱讀,可以判定陳獨秀從未明確說過「萬惡孝為首」,這是一個謠言。正如《民國日報》所說:「陳君在何處曾演說過這些話?有何人親耳聽見?
  • 陳獨秀和狎妓風波
    事實是,雖然被毛澤東封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但1919年5月4日這一天,陳獨秀並無積極表現。彼時,他正陷入人生中一次事業低谷,媒體關於他「因爭風抓傷某妓下部」的輿論也正流行。胡適甚至認為,北大在3月26日開夜會決定棄保陳獨秀,是促成他思想左傾並創建共產黨的主因。 保守派污衊陳獨秀?
  • 舒乙臺靜農·陳獨秀·老舍
    當時酒友們喝這種酒,常常喝得很多,因為並不怎麼上頭,不易醉。他們喝酒是要划拳的,彼此挑鬥,高聲喧叫,酣暢淋漓,完全鬆弛,而且很頻繁,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宴,快活如神仙。這種場面,大概給臺靜農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差不多十年之後,他在四川寫下了這篇《我與老舍與酒》。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臺靜農先生竟然見過我,在我差不多快兩歲的時候。
  • 蔣夢麟:陳獨秀的最後主張
    陳獨秀,現代中國社會變革時期嶄露頭腳、獨領風騷的風雲人物。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四川江津病逝。
  • 張作霖與陳獨秀,什麼關係!義兄弟
    張作霖與陳獨秀,都是近代以來響噹噹名人,只是一個土匪出身、奉系軍閥首領、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亦為末代國家元首;而別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等。這兩個人,怎麼搞到了一起,還成了義兄弟?是的,還確實是真有其事。
  • 臺靜農與老舍、陳獨秀的私密二三事 塵封
    這種場面,大概給臺靜農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差不多十年之後,他在四川寫下了這篇《我與老舍與酒》。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臺靜農先生竟然見過我,在我差不多快兩歲的時候。我文章開頭說:「我沒有機會見過臺靜農先生」,看來是需要修正的。臺先生在那篇文章裡是這樣描述青島時期的老舍先生的:「……放著筆時,總是帶著小女兒,在馬路上大葉子的梧桐樹下散步,春夏之交的時候,最容易遇到他們。
  • 陳獨秀給它取名,胡適對它情有獨鍾:上海亞東圖書館與新文化運動的...
    現擬廢日記為札記,有事則記之,無事則不著一字。」胡適對札記十分看重,許怡蓀也心領神會,費心地將札記重新整理抄錄。當胡適還在國外忙於寫博士論文的時候,《藏暉室劄記》就已經在《新青年》上陸續連載了。畢竟,「這部札記本來是為他記的,它的印行也是他最盼望的」。在亞東版《自序》中,胡適寫道:「這些札記其實最初只是為自己記憶的幫助,後來因為我的好朋友許怡蓀要看,我記完了一冊就寄給他看,請他代我收存。到了最後的三年(1914年-1917年),我自己的文學主張、思想演變,都寫成札記,用作一種『自言自語的思想手稿』……有時候一天可以寫幾千字。」
  • 中共黨史研究︱陳獨秀「萬惡孝為首」的謠言是如何產生的?
    這一改變何時最早發生,已不可確考,但「萬惡孝為首」一說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並長久留在人們的歷史記憶裡,實和1921年在廣東的陳獨秀有莫大關係。陳獨秀陳獨秀1920年底到達廣州,1921年8月離開。已有學者就這段時間裡與陳獨秀相關的歷史作出較好的學術重建。這裡圍繞本文主題「萬惡孝為首」謠言,詳前賢所略地展開討論。
  • 中共紀念陳獨秀體現英明形象和偉大胸懷
    12月初,中共首次在黨刊黨網發表重磅文章《紀念陳獨秀誕辰一百四十周年》,這篇紀念文章尊重黨史、客觀公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共第一次發表紀念陳獨秀的文章,也是陳獨秀離開領導崗位後中共第一篇高度肯定其創黨地位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中共十九屆中央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及領導集體的英明形象和偉大胸懷。
  • 陳松年:回憶父親陳獨秀
    回憶父親陳獨秀© 陳松年/文
  • 晚年陳獨秀到底是怎麼死的?看完你別不相信
    陳獨秀晚年生活相當貧困,其主要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朋友接濟。江津德感壩九中教務處主任潘贊化曾對何資深說:「陳獨秀不行了,沒有了英雄氣慨,兒女情長。」何資深也說:「嗯,他現在講米價,過去是不講這些的。」其潦倒之狀,可見一斑。
  • 陳獨秀的晚年歲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難的江津客
    再見陳獨秀之時,身為晚輩的葛康素心中難免湧現出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在歲月的摧殘下,這位老人不復往日的榮光。可是在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出年少時的英姿颯爽。陳獨秀的一生輝煌過,落魄過,卻從來不曾屈服過。陳獨秀的晚年歲月,靠吃粗米和青菜為生。從赫赫有名的精神領袖到落魄逃難的江津客,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
  • 陳獨秀的家事集錦:原生家庭有根源,四位妻子和七個兒女多磨難!
    【陳獨秀原生家庭,四位妻子,六個兒女,都是怎樣的?】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1921年,陳獨秀在廣東省擔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時,有一次,廣東軍閥陳炯明一本正經地詢問陳獨秀說:「外間都傳說你曾組織過什麼『討父團』,真有此事嗎?」
  • 陳獨秀之死:喝蠶豆花茶中毒,吃四季豆燒肉加重病情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