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文豪間的別樣邂逅:歌德改編莎翁名篇《羅密歐與朱麗葉》軼事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蒂施拜因名作《歌德在羅馬平原》

莎士比亞畫像,畫家不可考 製圖:王梓含

暮年的歌德改編莎士比亞的經典,在藝術領域不斷開拓,甚至不惜採取準「實驗戲劇」的方式與專業評論界對立,大膽挑戰觀眾的審美底線。無論成功與否,這種對藝術理想永不「斷念」的姿態,令人折服。

莎翁名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德國幾經翻譯,其中不乏名家名譯,事實上這部作品在德國還經歷過一次話題度十足的改編,出自大名鼎鼎的歌德。

從某種意義上說,歌德改編《羅密歐與朱麗葉》,幾乎等同於當下IP劇改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擁有橫跨歐洲大陸的「粉絲群」,易於引發收視狂潮,改編者歌德的文採斐然也是舉世公認。然而,這場兩大文豪之間的碰撞與邂逅,真實情況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

引發爭議的莎翁名著改編

改編《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歌德生平夙願。1767年,經克裡斯蒂安·魏瑟改編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被搬上舞臺,彼時求學萊比錫的歌德在觀看演出後頗有微詞,年輕氣盛的他向友人透露了改編這部作品的想法。

我計劃寫一部新的羅密歐,因為魏瑟的那個版本我一點兒也不愛讀;願上帝保佑打算實施這一計劃的人。沒有哪個學生會以這麼難的一部作品初次登臺亮相的。

是的,我尊敬的批評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計劃創作一部在我看來比魏瑟那部更好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鄭霞譯)

直到40多年後,歌德才兌現了青年時代的諾言。理由倒也應景:為了給魏瑪大公卡爾·奧古斯特的愛女露易絲公爵夫人慶祝生日,歌德向這位大不列顛文化的狂熱崇拜者獻上了這份別出心裁的壽禮。從現存的歌德日記可知,這位已過花甲之年的文壇巨匠以驚人的效率和勤勉程度在1811年12月5日至26日間完成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編工作,又緊鑼密鼓地在1812年2月1日完成首演,地點設在魏瑪宮廷劇院。

這一時期歌德和友人的信件往來顯示出他對改編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充滿信心,期盼德國劇院的保留劇目中會有改編版的一席之地。然而事與願違。首演一結束,專業評論界一邊倒的批評反對之聲,且言辭激烈。有人嘲笑歌德的改編計劃「流產」,有人諷刺這是「一場難以理解的失敗的鬧劇」,有人指責他的改編「肆無忌憚」。老成持重的浪漫派代表人物路德維希·蒂克,作為莎士比亞作品備受肯定的德譯者,素以出言謹慎著稱,卻也難掩失望:「大概只有像歌德這樣偉大的作家才能被允許、被原諒如此粗暴地處理其他大師的傑作,我們在這個悲劇作品裡幾乎找不到原著的影子,只剩下奇怪的改造,面目全非,失去了作品真正的意義。」(馮曉春譯)

觀眾似乎也不買帳。改編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同年在柏林上演,後在維也納(1816)、布倫瑞克(1823)、德勒斯登(1823)和法蘭克福(1831)多地陸續上演,觀眾均反應冷淡,掌聲寥寥。這場兩大文豪間的「巔峰對決」,莫不是歌德相形見絀?還是他江郎才盡?

在筆者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作為戲劇改編者和劇院總監的歌德

對照莎士比亞原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施萊格爾德譯本和歌德的改編版,僅從結構和內容看,可以確定歌德版改動明顯:全劇場景由24個縮減為12個;開幕已是原著第一幕第五場,熱鬧非凡的化裝舞會取代了蒙塔古和卡普萊特家族僕從之間的對罵毆鬥;開篇兩大家族的世仇被一筆帶過,結局對和解隻字未提,以朱麗葉殉情而死告終;原著中奶媽和梅爾庫提奧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三位樂工、蒙塔古夫人和帕裡斯的侍童等人物完全被刪除,如此種種。

歌德改編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遭到嚴苛的批判和聲討,原因在於改編者大刀闊斧地調整了故事內容,造成情節歪曲,內容大幅縮水。但這些批評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歌德在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實施藝術再創作,而非重譯。質量上乘的譯本,自有施萊格爾等人珠玉在前,無需重複勞動。現存1812年該劇首演的節目單明白無誤地標註了「參照莎士比亞和施萊格爾,歌德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扮演羅密歐的皮烏斯·沃爾夫曾說:「他(指歌德)重新拾起了早先放棄的關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設想,為了取悅我們,他親自改編了這部劇。」此外,改編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約有四分之三的臺詞出自施萊格爾譯本,其中絕大部分經過歌德潤色和修飾,其餘四分之一臺詞屬於歌德的全新創作。以上種種跡象表明,歌德並非簡單將德譯本《羅密歐與朱麗葉》搬上舞臺,而是探索新的藝術形式。

因為歌德不僅僅是戲劇改編者。1791—1817年間他擔任魏瑪宮廷劇院總監,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大劇院院長」。和摯友席勒一樣,他堅信戲劇舞臺的教育功能,不滿足於只推出觀眾喜聞樂見但缺乏思想深度、流於小市民情調的作品,致力於拓展「高大上」的保留劇目。從舞臺效果考慮,他敏銳地意識到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戲劇演出的現場之間存在天壤之別。換言之,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文學史地位無可非議,但將其作品在移植到另一時空、從文學藝術形式切換到表演藝術形式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劇院總監需要衡量當時觀眾的品味和需求,以此建構他的舞臺理念,同時需要考慮劇場的燈光、音效和其他舞臺硬體設備以及技術等問題。歌德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自身兼具改編者和劇院總監的雙重身份,最後上演的作品自然不可能同步還原原作或譯作。他以劇院總監身份把《羅密歐與朱麗葉》搬上舞臺,同時強調:「我們減少場景變換,從而贏得更多發展人物的空間,大量採集表演元素,放棄很多東西,以便接近一個真正的舞臺形象。」(馮曉春譯)

可見,歌德並非意在使他的改編版經典化抑或不朽,而是將莎士比亞德國化,將其作品表演化,從而促進德國戲劇的進化。

「兩個」歌德對話「一個」莎士比亞

歌德一生至少有四到五次以文論形式嚴肅探討過莎士比亞,引起關注的是其中兩篇。青年歌德受赫爾德影響,對莎士比亞推崇備至,他曾在《慶祝莎士比亞日》中熱情謳歌莎翁不拘一格的創造力:「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稀世珍寶的美好藏箱,箱中的世界史沿著時代那看不見的線索在我們眼前一一演過。」(羅悌倫譯)

然而,「中老年歌德」關於莎士比亞的評價卻有所保留:「俊傑所幹的一切並非都幹得十二分出色。莎士比亞也是如此,他必定要進入詩歌歷史,但在戲劇史上則僅是偶爾出現而已。」(羅悌倫譯)

這段話出現在 《莎士比亞——難以盡述》一文中,文章第三部分「作為戲劇詩人的莎士比亞」直陳莎氏戲劇的不足。此文寫於1812至1813年之間,正是改編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魏瑪上演且遭遇口誅筆伐之際,這個微妙的節點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歌德貌似在為改編合理性做出辯解。他批評奶媽和梅爾庫提奧「幾乎完全破壞了該戲的悲劇內容」,將兩位「搞笑擔當」的戲份銳減,還在改編版中大幅調整了人物對話的措辭和文風。莎翁筆下,當朱麗葉得知蒂巴特被羅密歐殺死,在痛苦中哀嚎:「我要去睡上我的新床,把我的童貞奉獻給死亡!」(朱生豪譯)同樣情境到了歌德筆下,朱麗葉說的則是:「來吧,奶媽,來吧;我想進婚房。不是羅密歐,而是死神,當我的新郎!」(馮曉春譯)相比原著的情色意味和性暗示,改編版更委婉隱曲。歌德曾屢次抱怨莎劇人物對話過於直白隨意,甚至粗鄙,也曾批判莎士比亞向大眾品位妥協而甘於製造「不和諧的胡鬧」,頻繁改動劇中對話的原因大抵如此。

歌德擔任劇院總監的26年中,共有12種莎士比亞戲劇被搬上魏瑪宮廷劇院的舞臺,而《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唯一由他親自改編的作品,也是他畢生多次理論探討莎士比亞之餘,唯一改編過的莎翁作品。可見改編版對考察歌德的莎士比亞觀意義重大。

年少成名、意氣風發的歌德,曾高喊「自由、自然和天才」的口號。在他看來,所謂天才,不靠外在強制就能創造出富有原創性的作品。以此為標準,莎士比亞則是「天才中之最天才」。在人人爭當「德國莎士比亞」的年代,青年歌德不甘落後,對莎翁戲劇不吝讚美:「天性!天性!莎士比亞的人物是最具有自然天性的了。」(羅悌倫譯)

1788年歌德從義大利回歸魏瑪,重新煥發了創作活力,藝術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轉向:從此他將古希臘藝術確立為學習的楷模。古希臘的審美規範講究規則、客觀和平衡,強調自然與人為、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如此一來,莎士比亞曾因敢於突破規則,崇尚自然而受到狂飆突進主將歌德的追捧,也會因同樣原因遭到魏瑪古典文學主帥歌德的揚棄。與其說歌德失去了對莎士比亞的敬意,毋寧說他以莎士比亞為鏡,照見了自身也言說了自身。這是「兩個」歌德和「一個」莎士比亞之間的對話。歌德抱怨莎翁戲劇是「不和諧的胡鬧」,是基於魏瑪古典文學立場得出的結論。歌德改編《羅密歐與朱麗葉》,刪掉一半場次,將戲劇對白修飾得格調高雅,同樣是出自古典文學的審美訴求。他將莎翁「歌德化」「德國化」,以此凸顯個人的古典文學主張。

改編版首演後不久,歌德致信友人:「這項工作於我而言是浩大的研習,我從未如此深入透視莎士比亞的才華;但他就像他的才華一樣,是無法窮盡的。」(馮曉春譯)無論歌德改編《羅密歐與朱麗葉》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無論他如何自辯,毋庸置疑的是,他始於青年時代對莎士比亞的傾慕從未停止。然而另一方面,作為當時德國文壇的宙斯,歌德受眾人仰望,卻從未停下自我突破的腳步。暮年的他改編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在藝術領域不斷開拓,甚至不惜採取準「實驗戲劇」的方式與專業評論界對立,大膽挑戰觀眾的審美底線。無論成功與否,這種奮發向上,對藝術理想永不「斷念」的姿態,令人折服。(馮曉春)

相關焦點

  • 【演出推薦】 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看莎翁的愛情觀:情若真,不必相見恨晚
    儘管《羅朱》劇的原創作有虞,考究應來自古代羅馬詩人奧賽羅的《變形記》,然經過莎翁的巧手改編下,融合了過去歌劇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華麗語飾為特徽,適合高聲朗讀而非對話,過去多用來切換人物、場景訊息,莎翁則多用於探究人物思想
  • 英文原版 | 莎翁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
    》時間:2017年11月30日-12月2日 晚 19:30 (周四至周日,周六增加下午14點場次)地點:上海大劇院 中劇場 票價:380  280  180  120  60  50英文原版演出 配同步中文字幕   「TNT劇院《羅密歐與朱麗葉》堪稱當代英國莎翁劇中最令人滿意和最具表現力的作品
  • 莎翁永恆愛情經典,原版英文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莎翁經典著作之一,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也曾有人打趣道,「羅朱」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五」!足見人們對該劇的評價之高了。如果把「莎翁四悲劇」比作四騎士,那麼「羅朱」就如同是獨立於時代的吟遊詩人!
  • 莎翁情史:莎翁浪漫的愛情,成就了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那是東方,而朱麗葉就是太陽——《羅密歐與朱麗葉》啊!火炬不及她那麼明亮。我唯一的愛來自我唯一的恨。從莎士比亞的語言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她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是那樣熱烈,又是那樣的痴狂!享譽世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誕生,也許能從影片《莎翁情史》中找到答案。影片充滿了浪漫,情節或是虛構,但卻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同樣也使人們信服《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這樣誕生的。人們印象中的莎士比亞應該是一個相貌平庸的劇作家。然而影片中的莎士比亞卻是這樣呈現在觀眾面前:一個年輕英俊的男子,正在奮筆疾書。
  • Romeo & Juliet / 羅密歐與朱麗葉
    其實不單是中國,《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全世界也享有同樣的地位,雖說莎翁的四大悲劇裡壓根就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位置(莎翁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奧特羅)。但,按照被改編成各種體裁的文藝作品的數量和傳播範圍來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絕對勝出。《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於1579年,雖屬悲劇,但整部作品與作者同時期的喜劇精神相通,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情節既單純又曲折。
  • 藝術大講堂——經典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20世紀,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首次被改編成芭蕾舞劇。
  • 原卡「羅密歐」回歸!法語原版經典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首次登陸杭州!
    動人愛情邂逅極致浪漫的法國旋律莎翁經典,法式演繹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名劇。這部家喻戶曉的作品自問世之後,就被不斷地改編和翻拍,也頻頻獲獎。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法國樂壇教父級大師捷哈•皮斯葛維克耗費兩年心血作詞作曲而完成。
  • 萊昂納多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哪三大看點又有哪兩大缺憾
    小李子萊昂納多21歲時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底有哪三大看點?又有哪兩大缺憾呢?由萊昂納多和克萊爾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屬舊瓶裝新酒式的改編電影。該片雖比不上莎士比亞原著那般經典,但在眾多的改編影片中,也還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佳作。小李子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三大看點」和「兩大缺憾」。
  • 是悲劇,卻暗含喜劇色彩,《羅密歐與朱麗葉》莎翁筆下的千古絕唱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因其知名度以及故事的悲壯色彩常被誤認為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莎翁的四大悲劇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
  • 約會《羅密歐與朱麗葉》殿堂級法國音樂劇來了!
    11月18日至12月2日期間,時代地產|時代水岸與廣州大劇院攜手,帶來17場年度藝術巨獻。當最浪漫的愛情故事邂逅最動人的旋律,當古典經典遇上現代舞美,《羅密歐與朱麗葉》將在深秋的廣州擦出怎樣的火花?    「如果你一生只看兩部莎士比亞劇,這絕對是其中之一!」
  • 當音樂劇遇上《羅密歐與朱麗葉》
    今年,為紀念莎士比亞,廣州大劇院還將在11月迎來這部作品的另一個形式的改編,法國原版音樂劇將於11月18日起登陸羊城!昨天上午,我們專程從上海請來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知名音樂學家、樂評人韓斌,在中山圖書館為廣大觀眾舉行一場名為「當音樂劇遇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專題講座。
  • 鐵幕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劇何止羅密歐與朱麗葉
    比起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知名度似乎更高。對比莎翁四大悲劇中深刻體現的人性哲學,以及帶給人的反思,《羅朱》更多是讓觀眾心生惋惜之情。 說起來,《羅朱》大概是莎翁戲劇當中,被其他藝術形式改編最多的作品。光是影視作品,從1936年美國首版算起,到2013年義大利版,改編版本據說有十幾個。
  • 《莎翁情史》藝術服從於功利,婦女服從於男人,男人服從於金錢
    這部電影是由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引線,講述了一代文豪莎士比亞的人物軼事及其浪漫的愛情史,並點出其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因及過程。16世紀末期的倫敦正處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統治之下,這使得藝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一部又一部的好作品層出不窮,而其中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 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必(洗)聽(腦)神曲!
    除了400多年各版話劇製作,數量多到驚人的改編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激發出作曲家們的各種靈感:多部交響音樂,至少20多部歌劇與多部舞劇。不同版本的交響樂《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曲:普羅科菲耶夫)從《愛》到《恨》既然愛與恨是音樂劇的兩大主題,作者乾脆寫了兩首歌放在第一幕,標題直接就叫《恨》(La Haine)和《愛》(Aimer),《恨》是第一幕開頭第二首歌,而《愛》則是第一幕終曲。兩個音節的關鍵詞念唱起來都無比爽口,聽一遍就感覺自己仿佛學會了法語!
  • 10部經典電影觀賞:《莎翁情史》《天生一對》《阿甘正傳》《雲中漫步》《愛國者》
    《莎翁情史》是環球影片公司1998年出品的愛情電影,影片由約翰·麥登執導,託德·斯託帕德和馬克·諾曼聯合編劇,約瑟夫·費因斯、格溫妮斯·帕特洛、傑弗裡·拉什等聯袂主演。影片以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引線,講述了一代文豪莎士比亞的的人物軼事及其浪漫的愛情史,並點出其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因及過程。
  • 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以現代方式演繹經典愛情
    讓經典和時代平行  面貌一新,情感落地  今年正值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田沁鑫藉此改編莎士比亞經典愛情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希望用現代的語言方式和戲劇結構方式,讓觀眾感受到真實樸素的情感。  田沁鑫坦言,在國人排演莎翁作品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從導演到觀眾對待莎士比亞的戲劇都比較理性,更多的是在模仿。  「我希望把莎翁作品情感落地,讓觀眾真正感動,真的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底是在說什麼。」談起對改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最初設想時她表示,希望莎翁能夠真正走到中國人的身邊。
  • 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展現足尖上的「戲劇力量」
    在演員靈活的肢體語言和演奏者動聽的音樂中,觀眾既能領略到盛大華麗的貴族舞會,也能感受到街頭平民的生活百態,既有家族間殘酷的相互廝殺,也有戀人甜蜜的溫柔繾綣。日前,當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臺的大幕徐徐拉開,人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古老的義大利小鎮維羅納。在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之際,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人們都在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偉大戲劇家。
  • 跳水王子扮成朱麗葉和他的羅密歐舉行莎翁陽臺婚禮
    戴利與布萊克的婚禮在英國著名的博維城堡舉行,跳水王子被打造成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朱麗葉與丈夫在陽臺大秀恩愛。現場復古還原了莎劇中的經典一幕:戴利含情脈脈的向郎君說道:「羅密歐,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
  • 從《羅朱》看莎翁的愛情觀——情若真,不必相見恨晚
    儘管《羅朱》劇的原創作有虞,考究應來自古代羅馬詩人奧賽羅的《變形記》,然經過莎翁的巧手改編下,融合了過去歌劇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華麗語飾為特徽,適合高聲朗讀而非對話,過去多用來切換人物、場景訊息,莎翁則多用於探究人物思想)以及稍晚創作成熟期的呢喃自語
  • 《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渣男,羅密歐怎麼就這麼受歡迎?
    《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渣男,羅密歐怎麼就這麼受歡迎?今天突然想到這一點,或許也是看了《莎翁情史》這部電影吧。當然,《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劇小編我已經讀過很多次了,感慨於這個悲情的愛情故事。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一個悲劇,但是卻寫出了一種悽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