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10月是蜱蟲活動期,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日前收治了一位病人,兩天內遭遇3隻蜱蟲「攻擊」,一周後出現持續高熱難退,差點危及生命。
病人姓鄒,55歲,家住開化音坎鄉三早坂村。從小在農村長大,老鄒對蜱蟲並不陌生,以前就被蜱蟲咬過,但沒發病。
7月7日,他像往常一樣上山幹活,晚上回到家洗澡,發現左大腿上叮著一隻蜱蟲,蟲子米粒大小,黃褐色,中間圓圓的,邊上一圈腳。老鄒沒有在意,直接將蜱蟲扯了下來。第二天,他照舊上山幹農活,結果到了晚上,又發現兩腋下各有一隻蜱蟲,同樣是自行處理,只是這回硬拉下蜱蟲時,蟲子頭部已經深深嵌進肉裡拔不出來,蟲體裡也都是血,叮咬部位有些瘙癢和疼痛,但老鄒依舊沒放在心上。
一周後,老鄒開始發燒,感覺全身不適、乏力、頭痛,從村衛生院到縣醫院,幾天治療下來,老鄒的體溫始終徘徊在39℃以上,7月23日,轉到省人民醫院就診。
據了解,醫院皮膚科今年已經接診6例蜱蟲叮咬感染病人,但所有病人治療後很快康復,兩天內遭遇3隻蜱蟲「攻擊」的老鄒,病情比較嚴重,由感染科負責醫治。
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洪說,接診後經過檢查,病人體溫高,白細胞偏低,初步診斷為「蜱咬熱」,這樣的病人如果不及時診治,會有生命危險。所幸通過治療,老鄒的體溫已經恢復正常,但還需要留院觀察一段時間。
王洪說,「蜱咬熱」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潛伏期一般為7至14天(平均9天)。起病往往很急,主要症狀為發熱,其中大多為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還會出現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可有間質性肺炎、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少數病人會因為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如果不及時救治,可能因為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蜱蟲都會傳染疾病。蜱蟲生活在野外草叢,本身在大自然中有自己的生態圈,人類感染正是因為闖入了這個生態圈,但並非所有蜱蟲都帶「毒」,是否感染取決於蜱蟲是否帶有感染體,就像蚊子傳播瘧疾和登革熱,但並不是所有被蚊子叮咬過的人都會得這些傳染病。
「高危人群主要是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旅遊者等,如果被蜱蟲叮咬後出現高熱,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王洪說。
據每日商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