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美食有一部歷史,2014 年是耐人尋味的一年,很多難以解釋的飲食偏好變遷,都要從那年的一檔紀錄片說起。
2014 年 4 月,《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播出已有整整兩年,吃貨們早已嗷嗷待哺,第二部的開播儘管姍姍來遲,但也應了那句 " 好飯不怕晚 "。在第五集《相逢》中,中國最有名的吃貨、來自安徽宿州的陳曉卿,將鏡頭對準重慶火鍋,展現了麻辣鮮香的底料將各種平民食材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屏幕外,嗜辣在中國幾乎全民化,彼時已經名氣在外的重慶火鍋借著《舌尖》的東風,迅速地染紅了五湖四海。
那一集同樣是重慶火鍋與潮汕牛肉火鍋的相逢。
" 潮汕的牛肉火鍋,牛肉丸筋道多汁,吃的是韌。" 儘管對牛肉火鍋的描述只此一句,且鏡頭不過 10 秒,但潮汕牛肉火鍋意外走紅了,隨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一二線城市。
一時間,潮汕牛肉火鍋成為美食界的絕對網紅,大有趕超重慶火鍋之勢。此後多年,潮汕牛肉火鍋市場雖然經歷了跌宕起伏,但也因為特別的際遇再次翻紅。這個冬天,潮汕牛肉火鍋是否有機會擊敗重慶火鍋,制霸火鍋江湖?
嗜辣東風下 重慶火鍋的擴張
在 2014 年《舌尖上的中國 2》播出之前,重慶火鍋已經是火鍋界的扛把子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口的流動產生的嗜辣風潮。數據顯示,屬於嗜辣地區的四川、湖南、湖北、重慶、江西、貴州、雲南七省市,佔全國向外輸出人口總數的 43%,他們覆蓋了中國所有地區,所以我們能非常容易感覺到全國都在嗜辣。
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辣味的優勢凸顯——吃辣的人在食物品味上投入的注意力和時間相對較低。而且辣味本身具有一種刺激感,在網際網路的奇妙作用下,吃辣更是上升到社交高度。
在這樣的環境下,《舌尖上的中國 2》的播出點燃了中國人對重慶火鍋的追捧。搜索指數顯示,在第 5 集播出的當周,重慶火鍋的曝光量達到了一個峰值。
與此同時,重慶火鍋的開店速度陡然上升。天眼查專業版顯示,現有續存、在業的 " 老火鍋 " 企業有近 29000 家。其中 17.8% 的企業成立時間不到 1 年、56.3% 的企業成立時間為 1-5 年、成立 5-10 年的企業為 20.3%、十年以上的不足 6%。近四成企業集中在嗜辣的主要地區四川、重慶、貴州。
牛肉火鍋的掣肘 資本來解決
在全國嗜辣風潮之外,一股追求食物本味的健康飲食意識也悄然崛起。
潮汕牛肉火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
2014 年 ~2015 年期間,潮汕牛肉火鍋這種新奇、健康的美食通過《舌尖上的中國 2》《十二道鋒味》《天天向上》等綜藝節目的宣傳,很快引起了吃貨們的強烈興趣。
與此同時,資本也注意到這個潛力巨大的細分市場,據業內粗略統計,僅 2016 年,就有 400 億元資金投入到潮汕牛肉火鍋市場。
而這些錢大多都流向了牛肉供應鏈的打造上。
在 2014 年之前,潮汕牛肉火鍋只是一個區域性的美食。在清湯牛肉火鍋成為主流的 80 年代,中國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深圳被化為經濟特區。寧可當雜貨鋪老闆也不做打工人的潮汕人,紛紛來到深圳,也將牛肉火鍋帶到了這個前沿地。隨後牛肉火鍋從深圳走到廣州等廣東地區,但始終沒有征服全國。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牛肉火鍋對供應鏈極致的要求。首先,宰牛非常有講究。一般來說,電擊屠宰更為方便,但更加地道嚴謹的牛肉店,如潮汕火鍋代表品牌八合裏海記選擇了操作更為複雜的古法宰牛,先把黃牛打暈再進行屠宰。雖然這種方法所耗費的時間及人力成本會比較高,但可以避免肉質變硬,保持牛肉的原汁原味。
牛宰殺完成後,從屠宰場送到餐廳的過程就需要爭分奪秒了,一般一頭牛從被屠宰到進店分解,中途時間不超過 4 個小時。
另一個核心是切肉師傅。只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認準肌肉紋路下刀,去掉油膜、肉筋等,然後準確地將不同部位的肉分割開來。" 快準狠 " 是片肉師傅的基本功,他們決定了肉的出成率和口感。
在 2014 年之前,屠宰技術與切肉師傅集中在廣東地區,這也是潮汕牛肉火鍋如此 " 低調 " 的原因。
然而在資本的助力下,供應鏈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潮汕牛肉火鍋每到一個城市開店,都要先設置好屠宰場,門店位置以屠宰場為中心布點。潮汕牛肉火鍋得以開啟了徵服全國之路。
天眼查專業版顯示,現有續存、在業的 " 牛肉火鍋 " 企業有超 9000 家。其中 74.5% 的企業成立在 5 年內。而經過多年的發展,牛肉火鍋企業依然主要存在於廣東地區。這與麻辣火鍋企業主要集中在嗜辣地區的特點相吻合。
那在全國範圍內,潮汕牛肉火鍋與重慶火鍋的受歡迎程度如何?
麻辣火鍋的霸氣與牛肉火鍋的潛力
ZAKER 新聞通過大眾點評統計了國內 31 家主要城市中重慶麻辣火鍋與潮汕牛肉火鍋門店數對比情況,可以發現在調查的所有 31 個城市,麻辣火鍋均高於潮汕牛肉火鍋。其中麻辣火鍋佔比最高的三個城市為重慶、成都、南昌,潮汕牛肉火鍋佔比最高的三個城市為深圳、海口、福州。深圳的潮汕牛肉火鍋與麻辣火鍋門店數比最高,接近 1:1。
可以發現在絕對值上,潮汕牛肉火鍋的門店數量被麻辣火鍋牢牢壓制。
這一點其實在意料之內。
相較於潮汕牛肉火鍋受制於牛肉供應鏈以及切肉師傅,重慶火鍋發展歷程上的掣肘就要小得多。以重慶火鍋最重要的底料為例,無論是原材料還是炒制工藝都不受地域限制。甚至火鍋底料已經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2019 年,我國火鍋底料市場規模突破 200 億元。
而在食材方面,包容的重慶火鍋更是 " 來者不拒 "。眾所周知,海底撈是中國最大的品牌火鍋,市值高達 3000 多億港元,其創始人張勇夫婦也因為海底撈成為了新加坡首富。而除了海底撈之外,張勇夫婦的財富也來自於一家專注於火鍋食材等供應的上市公司——頤海國際。截至發稿,頤海國際市值逼近 1000 億港元。
雖然潮汕牛肉火鍋在市場的佔有量上被麻辣火鍋碾壓,但是企業年增長幅度高於麻辣火鍋。天眼查專業版顯示,2014 年 -2019 年,每年新增的牛肉火鍋企業數為 737、1210、1717、2258、1799、1940;每年新增的麻辣火鍋企業數為 3526、5185、6002、7507、6290、6340。
可以發現,牛肉火鍋在 2015-2017 年期間擴張速度較快,企業數增幅為 64%、42%、31%。同時期麻辣火鍋的增幅為 47%、15%、6.6%,遠低於牛肉火鍋。這從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那段時間,牛肉火鍋是火鍋界的第一網紅。
和很多網紅食物一樣,快速擴張的牛肉火鍋很快就遇到供大於求的問題。此外,牛肉火鍋的人均價格接近 110 元 -130 元,遠高於麻辣火鍋的 60 元 -90 元,加上清淡口味與多地重油重辣的飲食習慣不符。潮汕牛肉鍋門店很快迎來了一波倒閉潮,有業內人士估計,2017 年末,一二線城市陣亡率高達 50%-80%。
而重慶火鍋早就脫離的網紅的隊伍,成為人們日常飲食的基本選擇。儘管在增速上不及牛肉火鍋,但近年來重慶火鍋保持著大量且穩定的企業增量,基數不高、且增速放緩的潮汕火鍋註定無法實現逆襲。
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火鍋江湖將依舊由重慶火鍋統治。
文 / 李佳華
圖 / 陸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