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背景
F同學,15歲初二女孩,入學扶禾心理教育6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幼年時期曾因多動、調皮被學校勸退;
2、小學三到四年級因為不穿校服,被高年級校少先隊同學欺凌;
3、小學五年級,接觸到名牌,感覺有錢就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常常偷父母的錢分給同學,父母也給她買很多名牌的東西,認為名牌的手錶鞋子可以天天輪著炫耀;
4、六年級,家人發現孩子被欺負問題,跟校方進行溝通後進行處理,再沒被欺負,在也加入少先隊後,去欺負別人;
5、初中買入重點中學,進到班級後同學們都穿名牌,在同學之間找不到差距,便開始談戀愛,男朋友換了十多個,只是為了炫耀;
6、初二,因為覺得同班級的前男友欺負自己,便將前男友的書散到了教室的各個角落,還說謊求同情,之後真相大白,老師當眾說班級不歡迎F同學這樣的同學,感覺內心很受挫,沒有辦法繼續在原來的學校讀書,之後來到扶禾。
自我認知水平相對較高,內容較為清晰,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明白自己來到扶禾的目的。
02
諮詢分析
人際關係方面
F同學因受童年經歷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認知偏差;
首先,霸凌行為本身來說,是一種攻擊行為,霸凌者強加傷害,壓力和威脅於受害者;
是一種主動侵犯、長期存在的重複行為,大部分霸凌會重複出現,不會只有單一實例。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攻擊的霸凌行為會逐漸減少,但是言語霸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增加;
女生傾向用非直接語言例如群體排斥,散布流言,而男生傾向用直接方式攻擊。
另外,從霸凌者角度來說,會出現破壞公物、盜竊、曠課、逃學等行為,更多的暴力行為和反社會性行為;
1、他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自私性,並且有強烈的保護個人自私行為的傾向;
2、霸凌者會經常出現支配他人的言行舉止,並且傾向於將自己的侵犯意向強加於他人;
3、霸凌者善於使用具有逃避性、自我欺騙性和攻擊性的心理防禦機制,例如否定自我、拒絕面對現實等;
4、霸凌者具有衝動性的行為風格,並且認為侵犯行為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
5、霸凌者處理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
6、霸凌者能夠熟練尋找沒有人身威脅和地位威脅的受害者,並對他們施加壓力從被霸凌對象的角度來說,被霸凌的個體通常會具有一些共同性問題,即軟弱、孤獨、不善人際交往、對學校表現出害怕情緒、有厭學傾向,並且這些學生在同學中間普遍不受歡迎,且相對沒有威脅性。
F同學最初是被霸凌的對象,在長期的被霸凌之後產生的抗爭,演變為主動霸凌,作為對自己前期受霸凌的補償,在這一階段表現出暴力解決的理所應當,當自我認知中對於問題解決的辦法只有這一種時,會出現更多的衝動性行為。
學習方面
F同學學習技巧不足,存在文理偏科現象。
因此,學業成績也是隨著物理化學等學科的逐漸增加,開始逐漸下滑,從初二開始增加了物理,自覺學習變得吃力;
入校前剛參加完中考,因為考試焦慮,發揮失常,來校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學業壓力較大,存在輕度焦慮;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學家耶克斯(R.M Yerkes)與多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
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如學習的動機太強、急於求成,會產生焦慮和緊張,幹擾了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學習效率降低。
考試中的「怯場」現象主要由動機過強造成的。在當前案例中,F同學認為中考只有一次,對考試產生過高的動機強度,反而影響考試成績。
03
調整歷程
調整方向
緩解考試焦慮
人際交往困難
學習成績提升
調整策略
自我情緒與行為的控制訓練
認識自我在校園霸凌中的存在的問題
設定階段目標,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
通過心理疏導,調整自我認知、修復人際創傷
受童年陰影影響,個體對於人際關係十分敏感,同時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也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
從心理機制來看,F同學交友過程中,害怕被拋棄與被孤立,對友情強烈的不安全感導致個體對朋友存在較強的控制感,其次,在交友中常用的行為模式更多採用討好的辦法。
針對F同學的情況,首先通過心理輔導調整認知,讓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將個體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內容不斷意識化,讓個體認識到問題所在正視童年陰影,以更加客觀、讓自己更加舒服的姿態與同伴相處。
同時,教授其人際交往、禮貌待人、調節情緒、合理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技巧。
其次,通過角色扮演,認真面對和思考自己在問題中的扮演的角色和產生的後果及影響。
最後,通過團體諮詢中,主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問題的梳理,深入分析自己自傷的心理機制——繼發獲益。
通過一對一輔導,重建學習的信心
學習方面,F同學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改變欲,主動要求進步,重視學習,積極調整自我狀態,希望通過在扶禾的學習,改變自己在眾人眼中的形象,並且有主動改變的行為表現。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做到最大限度讓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
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飲食,會讓孩子的一天張弛有度,節奏有序,做事和思緒穩定
孩子制訂切實、可行、效的學習計劃,將知識點強化、細化、條理化,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整體水平。
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
作息飲食規律,保持鎮定心態
制訂學習計劃,學會時間管理
遵循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不懂及時提問,切勿堆積問題
細化每日時間表,量化鼓勵自主學
學會自我約束,準確評估狀態
通過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習慣差等問題。
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友愛同學
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
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學校作息時間
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
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02
後期回訪
回校後兩周反饋,回到學校後,學習狀態和學習主動性能意識到自己改變了很多,也可能是練出了學習習慣,現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長了,能好好地聽課、做筆記。
和班級的同學,可以逐漸比較好的相處,在交朋友上的想法也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在班上遇到和以前類似問題時,也不會衝動解決,而是先想後果,再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