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校園霸凌對青少年認知、行為及人際關係的影響

2020-12-22 扶禾心理教育

學生背景

F同學,15歲初二女孩,入學扶禾心理教育6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幼年時期曾因多動、調皮被學校勸退;

2、小學三到四年級因為不穿校服,被高年級校少先隊同學欺凌;

3、小學五年級,接觸到名牌,感覺有錢就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常常偷父母的錢分給同學,父母也給她買很多名牌的東西,認為名牌的手錶鞋子可以天天輪著炫耀;

4、六年級,家人發現孩子被欺負問題,跟校方進行溝通後進行處理,再沒被欺負,在也加入少先隊後,去欺負別人;

5、初中買入重點中學,進到班級後同學們都穿名牌,在同學之間找不到差距,便開始談戀愛,男朋友換了十多個,只是為了炫耀;

6、初二,因為覺得同班級的前男友欺負自己,便將前男友的書散到了教室的各個角落,還說謊求同情,之後真相大白,老師當眾說班級不歡迎F同學這樣的同學,感覺內心很受挫,沒有辦法繼續在原來的學校讀書,之後來到扶禾。

自我認知水平相對較高,內容較為清晰,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明白自己來到扶禾的目的。

02

諮詢分析

人際關係方面

F同學因受童年經歷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認知偏差;

首先,霸凌行為本身來說,是一種攻擊行為,霸凌者強加傷害,壓力和威脅於受害者;

是一種主動侵犯、長期存在的重複行為,大部分霸凌會重複出現,不會只有單一實例。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攻擊的霸凌行為會逐漸減少,但是言語霸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增加;

女生傾向用非直接語言例如群體排斥,散布流言,而男生傾向用直接方式攻擊。

另外,從霸凌者角度來說,會出現破壞公物、盜竊、曠課、逃學等行為,更多的暴力行為和反社會性行為;

1、他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自私性,並且有強烈的保護個人自私行為的傾向;

2、霸凌者會經常出現支配他人的言行舉止,並且傾向於將自己的侵犯意向強加於他人;

3、霸凌者善於使用具有逃避性、自我欺騙性和攻擊性的心理防禦機制,例如否定自我、拒絕面對現實等;

4、霸凌者具有衝動性的行為風格,並且認為侵犯行為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

5、霸凌者處理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

6、霸凌者能夠熟練尋找沒有人身威脅和地位威脅的受害者,並對他們施加壓力從被霸凌對象的角度來說,被霸凌的個體通常會具有一些共同性問題,即軟弱、孤獨、不善人際交往、對學校表現出害怕情緒、有厭學傾向,並且這些學生在同學中間普遍不受歡迎,且相對沒有威脅性。

F同學最初是被霸凌的對象,在長期的被霸凌之後產生的抗爭,演變為主動霸凌,作為對自己前期受霸凌的補償,在這一階段表現出暴力解決的理所應當,當自我認知中對於問題解決的辦法只有這一種時,會出現更多的衝動性行為。

學習方面

F同學學習技巧不足,存在文理偏科現象。

因此,學業成績也是隨著物理化學等學科的逐漸增加,開始逐漸下滑,從初二開始增加了物理,自覺學習變得吃力;

入校前剛參加完中考,因為考試焦慮,發揮失常,來校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學業壓力較大,存在輕度焦慮;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學家耶克斯(R.M Yerkes)與多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

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如學習的動機太強、急於求成,會產生焦慮和緊張,幹擾了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學習效率降低。

考試中的「怯場」現象主要由動機過強造成的。在當前案例中,F同學認為中考只有一次,對考試產生過高的動機強度,反而影響考試成績。

03

調整歷程

調整方向

緩解考試焦慮

人際交往困難

學習成績提升

調整策略

自我情緒與行為的控制訓練

認識自我在校園霸凌中的存在的問題

設定階段目標,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

通過心理疏導,調整自我認知、修復人際創傷

受童年陰影影響,個體對於人際關係十分敏感,同時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也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

從心理機制來看,F同學交友過程中,害怕被拋棄與被孤立,對友情強烈的不安全感導致個體對朋友存在較強的控制感,其次,在交友中常用的行為模式更多採用討好的辦法。

針對F同學的情況,首先通過心理輔導調整認知,讓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將個體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內容不斷意識化,讓個體認識到問題所在正視童年陰影,以更加客觀、讓自己更加舒服的姿態與同伴相處。

同時,教授其人際交往、禮貌待人、調節情緒、合理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技巧。

其次,通過角色扮演,認真面對和思考自己在問題中的扮演的角色和產生的後果及影響。

最後,通過團體諮詢中,主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問題的梳理,深入分析自己自傷的心理機制——繼發獲益。

通過一對一輔導,重建學習的信心

學習方面,F同學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改變欲,主動要求進步,重視學習,積極調整自我狀態,希望通過在扶禾的學習,改變自己在眾人眼中的形象,並且有主動改變的行為表現。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做到最大限度讓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

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飲食,會讓孩子的一天張弛有度,節奏有序,做事和思緒穩定

孩子制訂切實、可行、效的學習計劃,將知識點強化、細化、條理化,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整體水平。

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

作息飲食規律,保持鎮定心態

制訂學習計劃,學會時間管理

遵循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不懂及時提問,切勿堆積問題

細化每日時間表,量化鼓勵自主學

學會自我約束,準確評估狀態

通過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習慣差等問題。

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友愛同學

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

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學校作息時間

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

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02

後期回訪

回校後兩周反饋,回到學校後,學習狀態和學習主動性能意識到自己改變了很多,也可能是練出了學習習慣,現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長了,能好好地聽課、做筆記。

和班級的同學,可以逐漸比較好的相處,在交朋友上的想法也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在班上遇到和以前類似問題時,也不會衝動解決,而是先想後果,再採取行動。

相關焦點

  • 關於校園霸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遭受霸凌的孩子為什麼「不說」——為什麼會有「校園霸凌」關於被霸凌者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保護薄弱,缺乏安全認知,也沒有家長正確的告知遇到霸凌時該如何做,作為當事人沒有這個意識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過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效應,指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任聽擺布的行為,一些孩子被霸凌時如果父母教育得當,老師處理得當,孩子會告訴父母和老師,繼續尋求他們的幫助,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 這些日劇裡面出現的校園霸凌,現實中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校園霸凌的定義: 日本文部省(平成18年以後)對校園霸凌「いじめ」的定義為:在這樣一個封閉而特殊的環境下,校園霸凌有著隱蔽性強、易形成心理創傷、並且影響持久的特點。 被霸凌的學生,慢慢的會變得「不登校(ふとうこう)」,孤僻不願意與人交流,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自殘、自殺。
  • 電影《少年的你》,該如何保護孩子遠離校園霸凌的負面影響
    負責調查胡曉蝶死因的警官鄭易(尹昉 飾)隱隱察覺到校園裡的古怪氣氛,可他的調查卻屢屢遭到校方的阻撓......當陳念艱難地度過這段時期,長大成人,並成為了一個關愛學生的老師,並且與小北再次相遇。故事給了一個令人慰藉的結局,但發人深省。作為青少年家長,應該關注孩子內心的健康成長。其中,保護孩子遠離校園霸凌也非常重要。
  • 《誤殺》詮釋4種校園霸凌根源:校園霸凌面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在於導演安排的拍攝背景以及拍攝角度,他利用兩個相差懸殊的家庭,因為一場校園霸凌事件改變兩個家庭人生走向的故事。這部劇借用青少年素察逐漸走向犯罪的根因,以及李維傑一家人的遮慌行為來給予大多數家庭、校園、社會等對於校園霸凌的深刻思考,無論是電影裡,還是現實生活中,校園霸凌依舊在不斷發生著。為何校園霸凌事件層見迭出?真正要為青少年犯罪負責的是誰?
  • 聊一聊日本校園霸凌
    這兩天,伴隨「少年的你」的熱播,校園霸凌再度成為輿論的熱點。電影我沒看,不是不想,而是缺乏直面的勇氣。
  • 《悲傷逆流成河》:在你的少年時代,是否遭遇過校園霸凌?
    霸凌很多時候是無緣無故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受凌者沒做錯任何事,他們只是不巧被盯上的倒黴蛋。正如東野圭吾在《惡意》中所寫,當問及施暴者為什麼挑這個小孩欺負時,他們說,「沒什麼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而已。」圖丨攝圖網霸凌在校園中的頻頻發生打破了社會上的一個刻板認知:在象牙塔裡的未成年人都是單純、善良的,當他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才會逐漸被「帶壞」。
  • 校園霸凌|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疾風暴雨期」,是大腦的第二個發育快速期,諸多表現行為的背後,多源於對於引起注意、尋求同伴接納、追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表現優越感或者是興奮刺激的需要。此外,在教養方式上缺乏一致性,時而放縱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管,時而又對孩子設立極為嚴格的要求,若沒有達到就會給予嚴厲的懲罰,甚至是利用非常極端的語言羞辱孩子,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與扭曲的自我形象認知,容易讓孩子之後只要稍微受到刺激與壓力就會想馬上給予反擊,不容許別人反對他,久而久之,攻擊可能成為這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主要行為模式之一。
  • 從《少年的你》看媒體如何報導校園霸凌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學校暴力和欺凌,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倍受傷害。最高人民法院於2019年2月發布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近九成的校園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傷亡情況,超一成案件受害人死亡。校園暴力與霸凌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話題。
  • CIX裴珍映挑戰演技零NG一次過 校園霸凌、高壓教育全搬進微電影
    Hello, Strange Place》,並釋出五則微電影短片,將時下最敏感的校園霸凌、高壓教育議題搬上檯面,透過音樂和影像的藝術共同引發大眾省思。CIX裴珍映挑戰演技「零NG一次過」 校園霸凌、高壓教育全搬進微電影CIX由前Wanna One裴珍映領軍。
  • 孩子被「霸凌」,忍耐還是反抗,怎樣用力量與智慧解決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會成為一些孩子的煩惱,在這過程中不自信是持續遭受惡意對待的很重要原因,如果面對來自同學不好的行為時能保持自信去拒絕,去說不,情況會變得很不一樣。如何擁有自信的力量,是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來自家庭的支持。
  • 《哈囉少女》影評:總是被人們忽視的校園霸凌
    一直以來,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校園故事都是電影常見的題材,無論是愛情電影《陪你很久很久》、籃球運動的《下半場》,或者恐怖驚悚片《女鬼橋》,各種多元類型都對學生的校園生活作出不同的呈現,而這次《哈囉少女》則聚焦於讓許多人在求學過程中曾經煩惱的人際關係之上,相信都能藉由片中角色之間的相處互動,引發觀眾回想起過去個人經驗的共鳴。
  • 《哈囉少女》影評:總是被人們忽視的校園霸凌
    ,無論是愛情電影《陪你很久很久》、籃球運動的《下半場》,或者恐怖驚悚片《女鬼橋》,各種多元類型都對學生的校園生活作出不同的呈現,而這次《哈囉少女》則聚焦於讓許多人在求學過程中曾經煩惱的人際關係之上,相信都能藉由片中角色之間的相處互動,引發觀眾回想起過去個人經驗的共鳴。
  • 校園霸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
    言語霸凌以辱罵、羞辱等強硬方式,和取外號、說髒話、間接威脅性談話等軟性方式為主,社交霸凌則常見於社交孤立、誹謗、傳播流言等。鼓動夥伴孤立同學、散布謠言毀壞他人名譽、說點不好聽的話挖苦下同學、弄些惡作劇捉弄下別人……尤其是男性受訪者,更少地認識到這些行為也屬於校園霸凌,而霸凌者更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
  • 這部校園霸凌題材的美劇,讓人看得欲罷不能
    但是,這部劇在以慢條斯理的節奏重演漢娜自殺的那一幕起即昭示其野心,有的影視劇只看重故事一波三折的趣味性,有的旨在探討人性的幽微奧妙,同是以高關注度為目標,《十三個原因》選擇專注於社會議題,第一季的劇情中,涉及的敏感話題不僅有性侵和青少年自殺,還有性別歧視、藥物濫用和校園霸凌等等。
  • 校園霸凌:根本原因是不理解什麼是「惡」
    文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學院君說: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暴露了各方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漏洞,引起了社會重度關注。解決校園霸凌問題關乎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緩。今年召開的兩會,青少年健康成長話題備受關注,所以我們將跟大家討論,這個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的成因以及對大家的一些建議。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校園霸凌」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難題,困擾著無數的家庭和學校。為什麼說它是「教育難題」,主要原因有幾點:對如何判定某種行為,是孩子之間的一般衝突還是「校園霸凌」?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太一樣;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家長/老師說自己的事,導致校園霸凌不易被發現;像語言衝擊、孤立等軟暴力行為,更隱匿,更不易被發現;部分校領導/老師/家長,對什麼是霸凌行為認知不足,未能正確及時處理
  • 「以案說法」——校園暴力案例
    班主任離開教室後,石某等三名學生共同對黨某實施了侮辱、輕微暴力、辱罵等行為。導致黨某從位於三樓的教室窗戶跳下受傷,經鑑定傷殘等級為八級傷殘。【裁判結果】法院一審判決石某等三人分別對黨某承擔5%、30%、40%的民事賠償責任,因該三人均系未成年人,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由其監護人進行賠償。
  • 《格雷》錯置性認知、恐產生「虐待潮」 護家盟大力抨擊
    (劇照來源/環球影業;製圖/記者蔡宜倩)改編自「情色小說」的同名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於情人節當天上映,這是少數蘊含大量情色的言情小說作品,以主流電影姿態進入戲院大銀幕。「護家盟」等團體14日在臺北召開記者會,強烈抨擊該片涉及「性虐待」本質,恐混淆時下兩性關係的正確價值,誤導社會大眾對性行為健康的認知,並有損全體女性的身體權益。
  • 從《少年的你》中看校園霸凌的本質|淺談青少年的「暴力孤獨」
    校園霸凌就像是一個潛伏在學生身邊的魔鬼,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伸出手拍拍你的肩。它笑著對你說,「輪到你了。」導語去年上映的《少年的你》再次引爆了「校園霸凌」這個話題。不是因為它的特殊性,而是因為它的普遍性。根據2018年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遭受過校園霸凌。其中某些案件的惡劣程度,遠遠超越了人們的想像。
  • 《總有一天》:8.8分雄踞豆瓣熱榜數周,這部反映校園霸凌的電影看得人神共憤
    近年不同媒體對霸凌事件的報導,加深了人們對於此類事件的認知。今天要說的這部丹麥電影——《總有一天》,講述的故事,遠比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新聞來得更加殘酷,更令人絕望的是,它的施暴者,除了來自同齡人,校方管理層也參與其中。有了真實案例的基礎,這部講述校園暴力的電影才更加具備現實意義和反思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