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斯坦談教學丨「鋼琴家要不斷重讀樂譜,從中發現新的寶藏.」

2021-03-01 西方音樂評論

魯賓斯坦演奏蕭邦《第二諧謔曲》

   1920年初,在兩次南美之旅的間隙中,魯賓斯坦來到紐約。他的美國經紀人未為他安排多少像樣的演出。於是他便利用這段空閒,聽了許多音樂會。他聽了霍夫曼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會,聽了加布裡洛維奇(Ossip Gabrilowitsch,參見今日公眾號文章「加布裡洛維奇談鋼琴演奏的觸鍵問題」)充滿詩意的演奏。年輕的海菲茲在滿座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克萊斯勒依舊維持著自己的地位。這些藝術家中的大多數魯賓斯坦都認識,以前已聽過他們的演奏。他也有機會聽到自己的直接競爭者——本諾·莫伊塞維奇(Benno Moiseiwitsch 1890-1963)和米沙·萊維茨基(Mischa Levitzki ,also seen as Levitski,1898—1941)的表演。稍後,魯賓斯坦在阿根廷還聽了法國著名鋼琴家愛德華 · 裡斯勒(Joseph-Édouard Risler,1873—1929))的演奏。魯賓斯坦是抱著向諸位音樂家虛心學習的態度去聽音樂會的:首先下定決心,在傾聽他們彈奏的每一首曲子時,要做到就像第一次聽他們的演奏一樣,儘管他們的大部分曲目,魯賓斯坦自己都曾經彈奏過。——他下面的看法,可以說就是他邊聽音樂會邊思索的結果。  



「直接聽這些大藝術家的演奏,讓我學會了許多東西,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更使我確信,對當時普遍認可的彈奏方法不予理會是正確的。許多有才華的鋼琴學子都屈身於『萊謝蒂茨基方法』或者『布萊特豪普特方法』,或者其他的什麼方法。大師們那些才華稍遜的學生們則不知羞恥地推銷這些方法,並以此為生。我始終認為,教師就像醫生一樣,應該區別對待每個學生,設法找出其不同的音樂才能和不足。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己學生之間的生理差別:矮個子的學生彈奏樂器的方法就不同於高個子,有的人手小,有的人手太大,有的人手指太短,此外,還存在著手的伸展度不同的問題。教師應該仔細觀察所有這些不同的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適合於各個學生的曲子。我發現,最好的教師是職業教師,他們是由於熱愛教學工作才當教師的。跟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學琴往往很危險。因為他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強大的個性強加給學生,常常只是把學生變成自己蹩腳的模仿者。也有人對自己照料的才子過分關愛,就成年累月地壓制著他們獨立展翅飛翔的願望。」 

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普列文)

「我想對所有有希望的高才生提出一個最嚴肅認真的建議——這建議發自我的內心深處,來源於我長期的經驗:一旦完全掌握了鍵盤,並已很好地發展了技術,就可停止跟從老師,而自己去學習鋼琴音樂的二度創作。大部分十七八歲的年輕鋼琴家,已對藝術生涯做好了準備,這時就該開始自己和作曲家的直接對話了。演奏家和畫家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如果有十位畫家為你畫肖像,那麼,你在每個畫家筆下的形象都會略有不同,而每個畫家都會發誓說:『我看到的你就是這個樣子!』音樂的闡釋也完全一樣。每個演奏家都會把自己的才華投入音樂作品,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個性,儘可能把它表現完美。還有一個建議:不要公開演奏自己不喜歡或不理解、但在曲目中似乎有用的作品,因為演奏這種曲子,無論對作曲家還是對自己都沒有好處。」 

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海廷克)

「鋼琴家要不斷重讀樂譜,從中發現新的寶藏。在巴西演出時,「我演奏的蕭邦的作品比以往都多。我彈奏了兩首奏鳴曲,我在其中發現了新東西。蕭邦《降b小調奏鳴曲》(作品第35號)第一樂章,我聽過的每位鋼琴家,包括我自己,都彈得很快。通過仔細讀譜,我意識到這樣彈不對。蕭邦太清楚奏鳴曲曲式了,不會對「第一樂章的快板allegro」(在這裡,就是把開始的廣板『largo』加快一倍變成『doppio movimento』)給出這樣一個快板速度,這種速度首先更適合於最後樂章,然後才是奏鳴曲結構的基礎。如果將此快板彈得慢些,以便讓短小的大調動機聽得更清晰、明亮,那麼神秘的尾聲也能得益。許多新的想法都是在重新研讀常彈的作品時產生的。我們鋼琴家們時常因為反覆演奏同一作品,會面臨產生壞習慣的危險。年輕的鋼琴家們,常應以新的目光不時地審視音樂,努力去發掘以往沒有見到的珍寶。」 


《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5),第三樂章著名的送葬進行曲先作於1837年,當時蕭邦在馬略卡島療養結束,住在喬洛•桑的故鄉。舒曼稱之為「神秘莫測的,好像面帶嘲弄的笑容的獅身人面像」。這自然不是像海頓或莫扎特奏鳴曲那樣「從前好世道」的音樂,這是蕭邦獨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這部奏鳴曲包括四個樂章:

01、第一樂章,降b小調,2/2拍,極慢板-快一倍的速度,從呻吟般的極慢板開頭,接著用雙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題。

   這第一主題一直 情緒不安,直到第二主題出現,才趨於安靜。但安靜的第二主題馬上也激動不安。到了呈示部,突然衝破了平衡,結束在降A及降D音的不協和的屬七和弦上。展開 部先對第一主題進行展開,較為接近即興曲,之後,第二主題以降B大調出現,再現部省略了第一主題。結尾陰沉不安,它並沒有帶來寧靜的氣氛,沒有使人感到戲 劇已經結束,而使人急切期待著以後將發生的事件。

   以陰鬱開頭,情緒逐漸高漲加強其恐怖的氣氛。尼克斯說:「猶如低雲密布, 雷鳴隆隆,狂風咆哮的感覺。尤其是後面的六度和弦的連續半音階,更是明顯地把這種氣氛描繪出來,使聽著心生恐怖。」速度轉慢後,有天籟般的甜美。在諧謔曲 的最後,低音區中低沉的八度敲擊聲也說明已經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降b小調,4/4拍,慢板。


   這首進行曲是整部奏鳴曲的核心部分,是蕭邦於 1837年為哀悼失去祖國而作。進行曲的開始部分是在低音部模仿送葬隊伍即將出發時,喪鐘的低鳴。卡拉索夫斯基說:「象這樣的送葬進行曲,是把全國國民的 痛苦及悲嘆反映在他的內心,才能寫得出來。」中部有一段寧靜的來自上帝的安慰,帶有「模糊的回憶」般的抒情,然後再重複進行曲部分,又一次將人們帶入悲傷 的情景。最後音樂逐漸消失,猶如送葬隊伍走遠,直至遠去,留下的是虛無的世界,一切都是空的狀態。

   全曲由始至終都是齊奏的三連音,奏出七十五小節猶如在廢墟那種孤獨感覺的不可思議的音 樂。蕭邦要求這個樂章,要「左手與右手基本上齊奏同音。」舒曼評述:「這是非旋律,沒有歡樂的樂章,像是強有力的手壓抑了叛逆的靈魂,使那特別恐怖的幽靈 與我們對話。」結尾「像是帶著被獅身人面像愚弄過的微笑終了。」尼克斯對這個樂章的評述是:「葬儀之後,那邊有兩三位鄰居在議論這位已故者的為人,沒有惡 意的批評,只有善意的讚揚。」而克拉克則認為,「像是秋風吹散枯葉,飄落在新墓上。」

未完待續


魯賓斯坦訪談錄丨如何不用鋼琴進行練習

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討厭孩子的霍洛維茨和喜歡孩子的魯賓斯坦

歡迎關注古典音樂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古典音樂群加入聯繫微信179747611

北上廣音樂會轉票群開放

點擊閱讀原文,今天公眾號推薦購買的音樂圖書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世界動蕩之際,她卻借錢錄製《哥德堡變奏曲》丨朱曉玫說:「30段變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個章節,我人生的各種經歷都能在裡面找到。」丨陳薩讀過很多音樂家傳記丨拉赫的音樂是在「沒有勝利希望的地方開始的鬥爭」丨十九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鋼琴音樂丨朱曉玫首次回國巡演訪談丨勃拉姆斯的戀母情結與偶像情結丨紀念維瓦爾第丨從舒曼早期鋼琴套曲《大衛同盟之舞》看他的雙重性格丨論格裡格的音樂風格丨傾聽拉赫的自我救贖丨蕭邦說:「必須讓每個音符歌唱起來!」丨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悲愴與激情」丨高雅、嚴肅,就是這倆字阻礙了古典音樂的普及丨如果不從現在開始練,你後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靈魂就少了一塊避難的場所。

相關焦點

  • 魯賓斯坦的鋼琴藝術
    紀念魯賓斯坦:1、他用鋼琴寫自傳丨紀念偉大鋼琴家魯賓斯坦;2、大跌眼鏡丨鋼琴家魯賓斯坦論女人;3、鋼琴家魯賓斯坦丨「鋼琴好像一口棺材,正是這樣,我得努力使聽眾感到高興」;4、魯賓斯坦的鋼琴藝術指南;5、鋼琴家魯賓斯坦的秘密情人;6、鋼琴巨匠魯賓斯坦丨莫斯科音樂會現場;7、魯賓斯坦何以成為偉大鋼琴家?
  • 魯賓斯坦何以最終成為大鋼琴家?
    紀念魯賓斯坦丨談鋼琴教學及一些著名鋼琴家的演奏    1938年9月,英法對納粹德國奉行「綏靖政策」,並與之籤訂了慕尼黑協定,導致了捷克斯洛伐克被納粹德國吞併。正是由於在那些年裡大量錄製其保留曲目中的所有協奏曲、獨奏曲以及大量的室內樂,兩相對照,魯賓斯坦有了相當多的體會。  例如,對室內樂魯賓斯坦有了一些新發現。室內樂,應該在室內條件下聆聽。那樣,偉大的義大利前輩們以及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及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才能充分地顯示其天才。
  • 魯賓斯坦與蕭邦夜曲
    推薦閱讀:1、九十歲的魯賓斯坦訪談丨「我二十歲的時候想到自殺」;2、九十歲的魯賓斯坦訪談丨「我不會去怕任何東西,不順心、沒有錢,或是沒有得到女人的愛情;我總會給自己勇氣!」 3、魯賓斯坦談教學丨「鋼琴家要不斷重讀樂譜,從中發現新的寶藏」;4、魯賓斯坦談聽鋼琴大師演奏的經驗丨青年鋼琴家如何才能取得成功?5、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6、魯賓斯坦何以被稱作蕭邦演奏史上的裡程碑人物?
  • 鋼琴家魯普演奏特色簡析丨「他把刮鬍子的時間都用在練琴上了」?他為何要用帶靠背的椅子演奏?
    11、討厭孩子的霍洛維茨和喜歡孩子的魯賓斯坦丨霍洛維茨的「鋼琴狗」丨談兩位鋼琴家的個性差異丨「和霍洛維茨在一起,決不要提魯賓斯擔。」12、布朗寧談鋼琴演奏丨當今鋼琴學生們的問題所在丨體型和體重與鋼琴技術的關係丨不要把鋼琴踏板當汽車變速器丨鋼琴家應學會不用踏板演奏巴赫;13、鋼琴家霍夫曼丨魯賓斯坦教我彈琴丨用鼻子去彈吧丨在手指觸鍵前必須在思想上開始演奏;14、波蘭總統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丨他將蕭邦作品中浪漫主義的內涵提升到無以復加的極致丨唱片文獻裡的蕭邦演奏大師(三); 15、熱愛中國文化的霍洛維茨弟子格拉夫曼丨郎朗、王羽佳、張昊辰
  • 魯賓斯坦何以被稱作蕭邦演奏史上的裡程碑人物?
    魯賓斯坦具有極強的讀譜能力及超常的記憶力,據說他能將上百首作品的樂譜存儲在腦海裡。無論是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只要稍加視讀,便能夠登臺演奏;即便是那些陌生冷僻的作品,他也只需在趕赴下一場音樂會的途中,將樂譜稍讀幾遍,便能輕而易舉地在演奏會中呈現出來。他說:「我彈琴時譜子在腦子裡一頁一頁地翻過去,我甚至看得見譜子上咖啡的汙跡。」其驚人的才華和充沛的精力常使人大為震驚,且不得不為之嘆服。
  • 內田光子訪談丨「每一天都要探索新東西」
    紀念魯賓斯坦丨談鋼琴教學及著名鋼琴家不要因為聽過太多音樂,而忘了為何聆聽魯賓斯坦問畢卡索:「為什麼總畫相同內容?」九十歲訪談丨我想談談生命中一種新的美霍洛維茨與魯賓斯坦丨浪漫鋼琴的兩大旗手魯賓斯坦說「第一樂章徹頭徹尾是悲劇性的」「只要李帕蒂在演奏,我們就沒法再混下去了」我看魯賓斯坦丨「是魯賓斯坦讓我了解了蕭邦。」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 內田光子丨我必須彈出樂曲本質的聲音
    紀念魯賓斯坦丨談鋼琴教學及著名鋼琴家不要因為聽過太多音樂,而忘了為何聆聽魯賓斯坦問畢卡索:「為什麼總畫相同內容?」九十歲訪談丨我想談談生命中一種新的美霍洛維茨與魯賓斯坦丨浪漫鋼琴的兩大旗手魯賓斯坦說「第一樂章徹頭徹尾是悲劇性的」「只要李帕蒂在演奏,我們就沒法再混下去了」我看魯賓斯坦丨「是魯賓斯坦讓我了解了蕭邦。」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 鋼琴家尼古拉耶娃丨她的巴赫與蕭士塔高維奇最值得借鑑
    她所演繹的蕭士塔高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可以說是最體現其水平的作品,可以作為最佳教學示範;而她錄製的大量巴赫的作品,技術上無懈可擊,卻因情感過多地投入而賦予了過於豐富的表情。   編者按:音樂之光為大家推出【20世紀鋼琴大師演奏風格極簡指南】,每次通過千餘字,來給大家介紹一位鋼琴家及其演奏風格或理念。歡迎大家關注!    第一期:鋼琴家阿勞:「演奏是什麼?」
  • 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義大利鋼琴家北極浮冰上演奏歌曲    一位記者問鋼琴巨匠魯賓斯坦:「大師,請問怎樣才能區分演奏大師和學生呢?」他回答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從鋼琴教學來講,我們音樂學院的傳統還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留下的,改革開放後也作了各種嘗試和摸索,總的來說底子還是好的,不斷有好的人才湧現出來,還有一些年輕人在國際比賽上拿獎,但還是需要改進和豐富。歸根結蒂還是因為中國離鋼琴音樂出生、成長的土壤太遠了,所以需要我們這些接近過那土壤的人回來,使它富有生命力,充滿新鮮血液。
  • 一首費爾德風格的蕭邦夜曲丨《降b小調夜曲》(Op.9 No.1)教學探微
    本文針對此曲進行分析進而總結在教學中需注意的一些要點。 蕭邦夜曲主題閱讀:1、以四部作品為例丨談蕭邦《夜曲》的演奏技法;2、阿勞的「蕭邦圓舞曲氣勢宏大,夜曲幾乎像敘事曲!」 3、聆聽蕭邦的內心獨白丨略談幾首《夜曲》的演奏技法;4、練習觸鍵時,如何把蕭邦夜曲的音色特點發揮到極致?5、蕭邦夜曲為何不能用優美的夜景和簡單的憂鬱來概括?
  • 創作爆款鋼琴曲《伊斯拉美》的巴拉基列夫,其教學理念也如此驚豔!
    19歲到彼得堡,格林就委託他為自己喜愛的侄女舍斯塔科娃進行「系統的鋼琴教育」;安東·魯賓斯坦則多次請他擔任音樂學院鋼琴考試委員會的委員。尤其是在複雜的社會鬥爭中他的重要志向受挫時,鋼琴教學似一個平靜的港灣,始終安然地伴隨著他度過艱難的一生。
  • 免費樂譜丨李閏珉《River Flows In You》鋼琴譜
    >樂譜群永久免費,歡迎相互幫助克列門蒂的《名手之道》共100首練習曲,作者自己稱這部作品四通往帕納索斯山的路(希臘神話中藝術之神供電就建在帕那索斯山上),這套練習受到了蕭邦和貝多芬的推崇。後來波蘭作曲家陶西克(Tausig),他是李斯特的學生,精選了29首,並且編訂了指法做了說明,就成為現在一般採用的《29首練習曲集》。由德國鋼琴家、指揮家彪羅從84首練習曲中精選出60首重新排序而成。這套練習曲可以安排在299後。
  • 鋼琴家齊柏絲坦丨阿格裡奇曾「自愧不如」.
    第一期:鋼琴家阿勞:「演奏是什麼?」     第二期:鋼琴家利帕蒂:「原始樂譜很重要,但對作品內在精神的解讀更重要。」     第三期:鋼琴家米凱蘭傑利丨「我不為別人而演奏,我只為我自己演奏」    第四期:鋼琴家範·克萊本丨他是贏得蘇聯鋼琴大獎的「美國英雄」    第五期:鋼琴家波利尼丨「這孩子要比我們所有評委都彈得好。」    第六期:鋼琴家佩拉希亞丨忠實於作品的三重含義    第七期:鋼琴家古爾德丨「演奏不是一個比賽,而是一場戀情。」
  • 鋼琴大師約瑟夫·霍夫曼 | 魯賓斯坦唯一入室弟子
    對魯賓斯坦的教學,霍夫曼曾這樣描述:「安東·魯賓斯坦非常容易心血來潮、喜怒無常,常常是今天狂熱於某一種概念,隔天又更中意另外一種。但是在他的藝術中他永遠是邏輯清晰的,而且雖然他意欲從不同觀點尋解釋,但他總是能正中要害。」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蕭邦的作品演繹著獨具一格的浪漫詩情,他的舞曲不像古典時期那樣刻板和拘謹,而是以激烈的情感在樂曲中駕馭一切。這些熱情奔放的樂曲,不僅生動活潑、姿態高貴,也同樣訴說著歡樂、痛苦、溫柔、憂鬱和憤怒;富有歌唱性和裝飾性的旋律。蕭邦重視將鋼琴的旋律聲樂化,他認為好的鋼琴家不僅要具有良好的鋼琴演奏技術更應該具有音樂表達的能力,對此他主張要多聽歌唱家的演唱、多聽詠嘆調和宣敘調中歌唱性旋律。
  • 古爾達丨一位「背叛」古典音樂的現代鋼琴家
    然而古爾達並不滿足於他的工作,因為他感覺到相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音樂聽眾來講,演奏會的受眾太少了。隨著他賴以生存的職業生涯的繼續,古爾達找到了他的出路和生活的意義,作為一名鋼琴家和不定期進行演出的薩克斯管演奏者,在爵士音樂中,他展現著自己的創造力,並且面向著更加廣闊的觀眾。
  • 肯普夫談貝多芬《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丨「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內不會被人們所理解.」
    貝多芬在寫給一位維也納編輯的信中曾經說到:「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內不會被人們所理解。」這是一個準確的預言,像弗朗茨·李斯特,克拉拉·舒曼,漢斯·馮·彪羅這樣的鋼琴家的確花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去理解這部巨人般的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