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註定是私域流量,內容電商變現最重要的一年。社交電商(微商,社群電商)、社區團購、B2B、新零售都迎來了高速發展後的整合調整期,MCN行業也由野蠻生長進入了規範自治時代。而在眾多MCN機構之中,如涵控股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也是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
今年六月如涵控股發布2020財年業績報告,以2020財年GMV突破40億,服務收入激增101%的強勁財務表現,引起市場關注。財報的核心內容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如涵把紅人和粉絲當成資產進行運營,並通過這份豐厚的財富,成功向平臺化轉型,打開了生存的窄門。
平臺模式的基礎,還是紅人和粉絲的價值。基於這一邏輯,如涵在當下進一步推進了繼續投入1億現金招募和培養紅人的計劃,這種大手筆的投入,說明如涵認為平臺模式的商業邏輯已經基本跑通。
言歸正傳,今天主要說說公司最新的財報,看看公司最近一個季度究竟做的怎麼樣。
從整體情況來看,平臺業務大增長,營收微跌但結構更合理。
數據顯示,二季度公司營收2.485億元,同比下滑9%。毛利潤為1.088億元,同比下滑15%;公司毛利率微跌,由去年的44%下降到41%。同期,如涵控股的總運營開支為1.346億元,同比減少27%。
二季度,公司淨虧損3120萬元,與去年同期淨虧損5010萬元對比,同比縮窄。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於如涵的調整後的淨虧損為人民幣2020萬元,上年同期淨利潤人民幣250萬元。
具體而言,從業務層面來看,公司目前將營收的來源模式分為自營模式和平臺模式。新一季度,收入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平臺模式轉型正有序推進。
業務數據顯示,平臺業務服務能力顯著增長。該板塊收入從2019的0.65億增長到2020年1.19億,同比增速達84%,佔淨收入總額的48%,去年同期只佔24%。該部分增長主要來源於網紅數量和服務品牌客戶的顯著增長。
平臺業務的收入大幅增長,離不開網紅生態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根據數據披露,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控股籤署KOL數量180個,粉絲累計2.95億。
從紅人對服務收入的貢獻來看,公司頭部紅人的數量由5人增加至8人,肩部紅人數量由14人增加至24人,腰部紅人數量由12人增加到21人。八個頭部紅人帶來的收入佔總服務收入的比例僅為28%,單一紅人對收入的貢獻比例低於10%。
這大大降低了如涵對單一紅人的收入依賴風險,來自各類別紅人的收入分布更趨於平衡。肩部和腰部紅人的總數同比增長了73%上升至45人,本季度對總服務收入的貢獻達到47%。
這些數據讓我們看到,如涵從自營走向開放,獲得的是迅速再造一個如涵體量的加速度。
網紅經濟不等於短期效應經濟,如涵在走一條長路,開放作為網際網路經濟的核心要義,顯然已經成為了如涵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