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電臺 | 孩子厭學,父母該怎麼辦?

2021-12-17 幸福社讀書會

收錄於話題 #親子教育 14個內容

繁忙的上班路,快節奏的工作,

下班後的相聚,回到家的溫暖...

人生海海,你可曾記得幸福的模樣?

幸福電臺,聽到生活中的每一次幸福。


本期【全民幸福社】幸福電臺欄目

又有哪些大家喜聞樂見的話題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因小女兒一到上學的日子就賴床不起,叫也叫不醒,於是全家人乾脆合力直接把孩子抬到學門口。

孩子表示不想上學,是很常見的情緒反應,就像成年人也有「不想上班」的心理一樣。

 

可如果孩子對上學有強烈抵制情緒,已經有厭學的現象,造成TA內心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擾,那麼,父母就需要多關注孩子有如此強烈情緒反應的原因。

 

怎麼樣算是厭學呢?

 

厭學是指學生厭惡學習,或者不願意主動學習,對學校的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而且持冷漠態度等一種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具體參考表現有: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

作業:拖拉、難以按時完成;

學習:厭惡反感,沒有興趣;

成績:不斷下降,考試成績差;

心理:消沉、自卑,痛苦。

厭學的孩子不僅自己感到痛苦,面對環境長期否定與不理解,在自尊和自信心上也會受到打擊。有些孩子因此抑鬱、自我傷害,也有些孩子把重心轉向網路遊戲、談戀愛等一切可能給他愛、尊重、成就感的地方,作為自我補償。還記得自家孩子在牙牙學語時期,到處轉悠,什麼都想摸一下、戳一下,眼裡透出對世界的新鮮稀奇,那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正是激發孩子學習的源動力。所以,孩子厭學,往往是受到外界的影響,才導致討厭學習。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在上學的階段,讀書考試是第一要務。身心健康什麼的,只要別出大問題,就該忍著。不喜歡能理解,不堅持下去就不可以。大多時候家長僅直接處理厭學問題,忽略背後可能的心理問題,我們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難和痛苦的機會,也錯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時機。家長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孩子厭學的問題,往往欲速則不達。家長正好可以藉此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處理個人的情緒,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開始意識要對自己負責。那麼面對孩子厭學的問題,身為家長的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呢?【掃描二維碼】聆聽幸福電臺《孩子厭學,父母該怎麼辦?》從教育心理學了解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身為家長該如何應對。

2年前,《前任3:再見前任》電影剛上映不到12天,票房已破14億,同時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網絡上,引發網友集體回憶與前任的種種往事。甚至還有人分享,因為邀請前任一起看電影,結果兩人居然複合了。也有看了這部電影有感而發,後來挽回了前任之類的插曲。不過電影結束後,日子還是要繼續,那些複合的情侶們後來怎麼樣了呢?

前任,是每個人心中的白月光。代表著是曾經走過你心裡,留下痕跡的人。曾經看過一組數據:剛分手的情侶,有45%會複合。而複合的情侶中,97%會再度分手。有人說,破鏡重圓是不可能的,即便借用外力黏在一起,碎過的裂痕還是存在。而且,隨著分開,距離產生美,人會把過去的戀情過度美化,反而失去對這段關係的客觀判斷。

可也有人認為,相比於重新發展新的戀情,前任反而因為有過相處磨合的基礎,之後若又有機會走到一起,反而能走得更長遠。況且,人都會隨著時間改變成熟,之前兩人分手的問題,在對的時間相遇時,就不會再是問題。

鄭秀文與許志安談了10年的戀愛,兩人都沒有結婚的感覺,最後分手。可是分手後的鄭秀文,似乎很不習慣沒有許志安的生活,她一度陷入抑鬱,健康堪憂。終於,她忍不住寫公開信給許志安,兩人決定複合。可惜,婚後的許志安,還是被抓到出軌。

王菲與謝霆鋒也有過轟轟烈烈的戀情,直到突如其來的分手、各自嫁娶。直到兩人都離了婚,命運讓他們又有了交集,這次他們把握了機會,甜蜜至今。【掃描二維碼】聆聽幸福電臺《對於愛情,怎樣看待「好馬不吃回頭草」》,聽秋秋導師為您分析關於前任的情感困惑,或許會給你不同以往的思考與選擇。


你是不是常常會為一些瑣事而感到煩惱,卻又不知道如何去排解?

「全民幸福社」心理學讀書平臺,倡導「讀書幸福生活」的理念,在心理學書籍裡汲取養分,同時更將書裡的知識拆解成心理學小練習,便於應用在日常生活和關係裡。

透過學習幸福心理學,一點一滴塑造自信、積極、堅強的自我,習得讓婚姻、親子關係、事業財富和諧幸福的智慧。

全民幸福社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學習幸福、成為幸福、傳播幸福!

下載【全民幸福社】APP,

成就幸福生活!

與我們一起學習幸福心理學,

助力您擁有充滿愛、愉悅與活力的幸福人生。 

☆每年50本心理學好書解讀☆

☆多樣主題式心理學系列課程☆

☆專業心理學領域線上讀書學習平臺☆

掃碼領取會員 一起幸福讀書

相關焦點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我們家兒子剛剛進入青春期,他很厭學怎麼辦?厭學一詞是被建構出來的。建構這個概念的人有一個假設:青少年是應該喜歡和愛讀書的!我們都從青少年時期過來,基本都有過讀書的經歷,也有很多一起讀書的同學,你還記得有多少人是喜歡讀書的嗎?總有一部分人不愛讀書,或者不適合讀書。
  • 孩子有厭學情緒怎麼辦?分析這三點,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
    孩子有了厭學情緒怎麼辦?分析這三點,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孩子的厭學情緒一般在孩子的大考試之後會出現,尤其是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更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挫敗感,年幼的孩子由於心智還不成熟,失敗的考試經歷,會讓他們覺得在學習中根本獲不到樂趣。
  • 臨近小升初,成績很好的孩子突然情緒低落開始厭學,該怎麼辦?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在同齡人中拔尖。我們普遍認為,上一所好的初中,是進入好高中好大學的基礎,因此小升初依然備受家長們的重視。雖然各地政策政策不同,但是小升初的考試一般都在每年的六七月份。
  • 14歲孩子厭學,父親辭職帶其週遊全國:很酷,但不值得提倡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繼續想別的辦法逃避嗎?再來一場週遊世界的旅行嗎?該面對的始終要面對,轉一圈回來,生活依然停在原處,等待自己一步步去走。你可能會說:難道這個過程中孩子就不能獲得新的感悟,吸取能量嗎?萬一他就頓悟了,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了呢?當然有可能。
  • 如何對付孩子英語啟蒙過程中的階段性厭學
    孩子厭學了自己輔導孩子,這幾乎是人人都要面對的頭疼問題。有段時間,每天我只需要把牛津樹和raz各拿出三四本,牛津樹是閱讀、全英文講解再加跟讀加全英文回答課後問題,raz主要是閱讀和跟讀,孩子的英文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雖然啟蒙遲了點,三歲九個月才開始,大概9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牛津樹1到牛津樹4的英語水平提升。老母親本來一直偷偷竊喜,結果某天孩子突然厭學了。
  • 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學習好的孩子會被高看一眼,差生甚至連父母都嫌棄。經常有家長抱怨:「我怕孩子被那些倒數的孩子帶壞了!」是的,成績決定了孩子處於鄙視鏈的什麼位置。基於此,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的繁重,更要面對自信心、自尊心的嚴酷挑戰。如同這個女孩,她是在厭學還是厭世?總之這個世界並不友好。
  • 孩子為什麼厭學?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證明,這和父母有關係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看到過那些父母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視頻中的父母呵斥著做錯題的孩子,孩子在一邊手足無措,我們只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在為家長們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呵斥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可能會毀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 在「我討厭學校,討厭學習,」孩子厭學真相的背後
    媽媽和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和小宇交流,但孩子就是不想回學校好好學習,所以乾脆輟學了,他整天呆在家裡出去玩。這使母親小劉不知所措,她不能把孩子鎖在家裡限制她的自由?可孩子這麼叛逆,厭學情緒只增加了,怎麼辦?俗話說:兒子不孝,父親的錯。老師如果不嚴格地教,他們是懶惰的。
  • 孩子厭學找不到原因?很可能是父母的「暴脾氣」導致的!
    朋友也曾是一名研究生,而且自己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但是被孩子這麼一說,特別是否定,於是怒火中燒衝孩子發脾氣,但是後來不久朋友就發現孩子不僅開始產生了厭學的情緒,而且和自己的關係,也沒有這麼親密了,這完全是那次自己發脾氣惹的禍!
  • 孩子沉迷遊戲厭學輟學,為啥越打壓越嚴重?父母這樣做四兩撥千斤
    不少父母在面對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輟學等問題是,往往採取的態度是「壓制性」的管教態度,就像有一個全職媽媽所講:「孩子每天玩手機不去上學,再這麼下去怎麼得了,我必須得給他點顏色瞧瞧!」結果,隨著父母強制管教的升級,孩子逆反的程度也水漲船高,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親子關係徹底破裂,孩子多次選擇離家出走;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父母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四兩撥千斤輕鬆應對呢?
  • 厭學孩子的真實心聲:如果爸媽懂我,我就不會這樣了
    上節課,我們主要剖析了,厭學或輟學孩子內心所存在著的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分別是:1.別人帶手機去學校我也要帶2.只有玩手機才能讓自己放鬆3.學習是為父母學與自己無關>4.學習成績不好埋怨老師學校5.我不是學習的料等以後再說有句話叫做「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嚴厲的管教不是愛,而是傷害,不少父母也察覺,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比仇人還仇人,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慈悲,可是,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畢竟血濃於水啊,又怎麼可能不對孩子慈悲呢?
  • 南寧腦博仕兒童醫院兒科專家張福森好不好 孩子厭學的3個原因
    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那麼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南寧腦博仕兒童醫院專家張福森分析了以下3個原因。
  • 老人帶孩子,但又溺愛孩子,孩子變得任性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也許意識到什麼,沒有再嚷嚷,坐著開始自己吃餛飩了,我一邊吃一邊想自己是不是太造次,也許老人家會怪我多管閒事。沒想到兩人吃完東西後,奶奶特意帶著小男孩來到我跟前,讓小男孩謝謝我,小男孩不情願地略停了一下,什麼沒說很快就跑了出去……記得有篇文章叫《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曾引起很多的討論。
  • 厭學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苦心勸導卻被當耳邊風,試試這樣做
    上節課,我們重點介紹了厭學孩子錯誤思維觀念下的扭曲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分別是:a.矛盾心理,b.逆反心理,c.逃避心理。其中「矛盾心理」包括以下三點:a.嘴上說要好好讀書,行動上卻做不到;b.擔心被學校勸退開除,卻又死性不改;c.呆在家裡真無聊,但是又不願去上學;而「逆反心理」則包括a.和父母對著幹;b.和老師對著幹;最後強調了深入了解孩子「逃避心理」的重要性——當孩子處於「逃避心理」狀態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勸導以及講道理,
  • 父親開房車帶厭學兒子旅行54天,結局出人意料!
    徐子峰的回答很現實。有些家長看到視頻後,說:「這個時候該讓他去打工,去農村,去養老院,去孤兒院,還帶著旅遊?想不通!」甚至,有的家長因此增添了焦慮,擔心要是大家都這麼做,一些孩子就會開始效仿,於是,厭學的孩子更多了。孩子會效仿厭學嗎?厭學不是效仿出來的,是孩子身不由己的結果。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學習好,得到認可?哪個孩子是真的想要淪落到厭學的境地?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暴躁怎麼辦?3個智慧錦囊讓改變輕鬆發生
    那麼,對於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輟學、情緒暴躁等不良或成癮問題,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呢?,但問題在於:a.孩子壓根就不喜歡和父母溝通。孩子默許地點點頭……」由此我們發現,並非是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也並非是孩子天生就厭學沉迷遊戲,實際上,孩子也渴望和父母溝通,通過學習遇見更好的自己,關鍵在於,我們父母如何抓住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例如:玩遊戲、看小說、刷視頻、學樂器、動漫周邊、摩託車、學日語等等),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有的父母頗有先見,從小就牢牢抓住了孩子愛玩的天性
  • 易碎的青春期,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20萬悲痛的父母!痛定思痛,防患未然。作為父母,既然把孩子生了下來,我們就別無選擇,必須正視問題: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把他們當成易碎品,小心輕放,勿壓勿摔,供起來嗎?我們必須從微觀層面,從我們能做的方面尋找應對辦法。學校其實也已經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又是給孩子做心理健康測試,又是給家長發問卷調查和教材。
  •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給他看這部紀實片:沒有選擇的人生一片黑暗
    但是孩子不清楚,還非常稚嫩的他們無法想像生活的困苦。 要是自己的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最好根據孩子的不同類型判斷。 這一類厭學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多次負性刺激使他們形成了刺激—反應連結的不良模型。 比如孩子剛準備好進入學習狀態,卻由於家中環境吵鬧等原因致使孩子分心。久而久之,學習的行為就與"煩躁"、"不安"聯繫在一起,讓孩子再也沒辦法潛心進入專注的狀態。
  • 6歲的孩子抱怨老師太嚴厲,不願意再上課,作為父母該如何引導?
    回家後瑤瑤哭著對父母說,不願意再去上鋼琴課,因為鋼琴老師對她太兇了。父母聽到孩子這樣的言論,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是不是受到委屈了?可是轉念一想也許並不全是老師的問題,孩子要想掌握一門技能,怎能輕言放棄呢?作為父母當你遇到孩子在學習上要半途而廢的時候該怎麼辦?
  • 哥哥的孩子,父母讓我拿40萬給他結婚,我該怎麼辦?
    後來嫂子出去打工,請她幫忙帶孩子,開始父母還有錢寄,再後來沒有錢她也幫著帶。這孩子長大了以後,不但不領情,還口口聲聲的說自己是媽媽寄錢養大的。表妹為了老公的家裡,操碎了心最後也沒有落下好來。反而以離婚結束了這種無底洞似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