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劇中「原上人」夢中的那隻「白鹿」,把它當回事的人就很當回事,又是進貢,又是膜拜。不當回事的,壓根兒對它不屑一顧。
舞臺,影視,文學一輪輪,一陣陣炒作《白鹿原》劇熱,還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應那樣火爆起來。幾年前的那部電影《白鹿原》上檔時間不長,悄然「閃退」了。
舞臺上,話劇,舞劇都爭過「白鹿」的風頭,誰也沒爭過誰,誰也沒分出高下也「閃退」了。
劇版《白鹿原》第一次在一家衛視現身,現得就很蹊蹺,觸了《人民的名義》熱播,爆棚的黴頭,直播出一集,又「閃退」縮頭回去了,至今沒人出面解讀。
之後,緊隨《人民》劇熱浪其後,《白》劇再次登陸幾家大號衛視,業內聲稱收視逐漸回暖,口碑發酵迅猛,還將穩居豆瓣評分9.0以上的數據亮出來振臂歡呼。發行和宣推者更是點燃該劇所有話題熱點和帶火的網絡燃點,將劇中的新舊價值觀,婚戀觀等等,製造各種合理和不合理的碰撞,「拉入」到現實生活微信群中,不斷發酵,熱議。所有做法,都在為該劇向上「提氣」,提煉「魂魄」。
如此章回體的連續劇出品,據說也曾經是原著者陳忠實先生生前的的期望。
這部為重現「白鹿精魂」,從買斷電視劇版權到籌備立項,打磨劇本,再到拍攝完成,前後歷時16年,號稱有80集,斥資2.3億元的劇版《白鹿原》,昨晚,最終以77集數「劇終」閃退。大結局這集顯然時長不足,只能用下一部新劇的熱身廣告充數才惶惶「收官」。
堅持看下77集的觀眾,都會被劇版《白鹿原》製作方和創作團隊的匠心和情懷,初心和演技嘖嘖稱道。為劇中幾位「演技教科書」級別的老戲骨張嘉譯,何冰,劉佩琦,秦海璐等入戲傳神,鋒芒畢露的演繹大呼過癮。
人們還是再一次置身於茫茫黃土,麥田之間,行走於古樸的祠堂和戲臺之間,漫步在充滿年代感的紡車和馬車之間,目睹著一個個關中人物的群像還是活躍在橫亙半個世紀的影像史詩裡。
憑心而論,在當今碎片化的大眾傳播環境下,劇版《白鹿原》稱得上是近期熒幕上當之無愧的一部品質擔當好劇。同時又能將陝西風味佳釀的酒香,面香引出巷口,煥發人們對地域美食的濃厚好感。
一家視頻網站將劇版《白鹿原》觀眾收拾主力群定位,遴選為「三高」,即:年齡層次高,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高。還不忘拉攏年輕觀眾多屏化,社交化的觀劇需求,製造出「生態觀劇模式」。不遺餘力的讓該劇在誇年齡層的泛人群中持續發酵,期待老中青三代共享,共追《白鹿原》的盛況出現。
劇版《白鹿原》播出時,就身陷四面楚歌。一面《歡樂頌2》,一面《深夜食堂》。《楚喬傳》《一粒紅塵》也正緊隨其後嗎,步步緊逼。
筆者在看過話劇版《白鹿原》後,跟著緊追不捨看劇版《白鹿原》的,還同時找來影版,又從書架上抽出小說,來回比照著看。
欣賞電影導演王全安,用膠片拍出了原上的遼闊與蒼涼,淳樸與原味,厚重與質感。卻遺憾編劇和導演以他們個性化的視角和偏好,曲解了原作的寬泛意味,妖孽化的將重口味的情愛戲份,集中在「田小娥」身上,淡化,跳閃了原作中一些重要人物和故事線的延伸和發展。削弱和背離了原著的大背景,大主題,大立意。在影片中被凸顯的恰恰不是原著中的精華,相反被刻意或不經意濃縮的倒是一道道「硬菜」。
劇版《白鹿原》佔著空間和時長,投資和集數,大咖和平臺的優勢,一場收視「馬拉松」跑下來,每晚一頓「哨子面」吃著,一杯老酒慢慢飲著。倒也令人有滋有味,吊足了胃口。
長篇電視劇像一碗「撐面」,吃著吃著有了勁道和味道,全劇播完,又像缺了這口,讓人多少有些惘然若失。
總體評價:是一部歷史史詩,文學長書,劇版經典,一道盛宴。
演技上看,張嘉譯輸給了何冰,秦海璐超越了秦海璐,劉佩琦演活了朱先生。
近年來,「白鹿」一直活蹦亂跳在文學,舞臺,影視塬上,隨著巨製劇版《白鹿原》的悄然收官,「白鹿熱」也隨之降溫,閃退了。相信文學,影視圈裡改編經典,翻拍經典的舉動和志向不會動搖和暗淡。
縱觀影視沙場上下,歷來是越挫越勇,越戰越勇,越演越烈,不屈不撓追求一次次完勝的輪迴過程。
「閃退」之後的「重啟」又將是一輪新的更新。
導演、歌唱演員、主持人、撰稿人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客座教授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客座教授
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
發表短篇,中篇小說數篇。
2016年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新書出版《老爺子的西皮二黃》——張波小說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