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器物真的忠於唐代天寶年間?

2021-02-13 古玩那點事兒

本文來源於 古美術 微信號:xmgms88888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熱播,劇中服化道形制細節的用心得到不少專業人士的肯定,比如《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在劇中動態再現;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等飲食文化也在現實中的得到追捧。

然而,在文物研究者眼中,《長安十二時辰》中所出現的器物、場景幾乎處處有戲,但是否完全忠於唐代天寶年間?此文從劇首出現的水墨「十二時盤」開始講述,並對劇中出現的玉冠、執壺、鸚鵡螺杯、銅鏡等器物,以及細犬等對照博物館收藏文物原型進行評述。

劇中水墨版「十二時盤」


據宋《清異錄》記:「唐內庫有一盤,色正黃,圜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覺逐時物象變更,且如辰時花草間皆戲龍,轉巳則為蛇,轉午則成馬矣。因號『十二時盤』。流傳及朱梁猶在。

大意是唐代大內庫房中有一臺神奇的十二時盤,正黃色,四周刻畫動物形象可以隨時間變化而幻化成生肖,辰時成龍,巳時變蛇,午時轉馬,十分神奇。這台鐘表一直到五代時還在流傳。可惜宋人已經見不到,只能記錄下這則傳說。

此後,男主李泌所戴青玉芙蓉冠也引起了不少話題,雖然今天,我們還沒有發現唐代芙蓉或蓮花玉冠傳世及明確的墓葬出土信息,圖像材料可參考四川綿陽西山觀1914年謝蘭閣所攝唐代石刻中的道士形象。


四川綿陽西山觀1914年謝蘭閣所攝唐代石刻中的道士形象

男主李泌頭戴玉冠的道士形象


劇中所用玉冠造型接近蓮瓣,與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藏宋代玉冠相似,或是原型之一。

國家博物館宋代玉冠

首都博物館藏宋代玉冠


此外,臺北故宮《宋人無款人物》圖中推測為王羲之的高士儒者即戴此種冠,無簪。乾隆皇帝也是這類漢裝扮相的忠實擁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無款人物


除了人物造型外,劇中陳列的各類器物也可淵源也可以與博物館藏品對比辨析:

執壺

劇中胡人捧壺的銅鐘漏


靖安司內使用的胡人銅鐘漏在歷史上並無發現。唯其胡人造型在三彩器物中常見,手中所捧瓜稜式長流執壺原型則取自北宋,唐代壺式多為短流,晚唐以後才逐漸加長。

北京故宮藏唐代越窯青釉執壺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北宋青釉剔花瓜稜執壺


劇中香鋪場景中出現的唐代白瓷短流執壺則是標準的唐代樣式,但人物後方陳設的茶葉末釉、紫金釉長瓶卻不是唐代流行品。

邢窯白瓷執壺、碗與櫥柜上的茶葉末釉長瓶


香爐

劇中各個場景中的「銅爐」樣式則有穿越之嫌:比如劇情中李林甫身後陳設的金香爐造型取自12世紀高麗青瓷的三兔蓮座透雕鏤空燻爐。

劇照右側金色燻爐應不屬於唐代器物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12世紀高麗青瓷


主角李泌使用狻猊出香原型則取自南宋時期,餘姚地區燒制貢御性質的青釉狻猊出香。更早北宋汝窯亦有,但汝窯狻猊造型巨碩,與此品不類。

狻猊(獅子)出香(香爐)

南宋御窯青釉狻猊出香

宋代李公麟《維摩演教圖》中的香爐


其樣式在《營造法式》與李公麟維摩演教圖中亦有呈現。而唐代所用燻爐造型可用法門寺出土鎏金銀器作為參考。

臨安市錦城街道唐天復元年(901年)水丘氏墓葬出土唐代青瓷褐彩雲紋燻


茶器飲具

飲具部分,劇中李泌與賀監使用的茶碗則是取自唐代越窯,如法門寺出土品。

劇中賀監使用的茶碗

法門寺出土秘色瓷


不過煮茶細節失實,使用日式茶釜,完整的唐代飲茶器具除法門寺外,尚可以參考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藏的唐代石制茶具一套。

劇中煮茶使用了日式茶釜

唐式風爐、座子、茶瓶、茶釜、單柄壺、茶碾、茶碗兩件、茶託兩件、盤、茶臺。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藏


鸚鵡螺杯

狼衛手捧的鸚鵡螺杯,情況則比較複雜。南北朝以後雖有發現,但後世命名多有分歧,易與鸚鵡形杯混一而談。如唐《嶺表錄異》記:

「鸚鵡螺,旋尖處屈而朱,如鸚鵡嘴,故以此名。殼上青綠斑文,大者可受三升,殼內光瑩如雲母,裝為酒杯,奇而可玩。

狼衛手捧的鸚鵡螺杯


可知是時嶺南常將這類形如鸚鵡貝殼製成的酒杯。但《文選》李善注又引《南析異物志》說法:「鸚鵡螺狀似覆杯,形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


後者說法也常能在出土器物中印證,如1988年河北內丘縣西關北遺址出土定為隋代的鸚鵡白瓷杯,鸚鵡作仰身狀,頭內勾,尾下留孔,通向杯內,杯身系對翅合攏聚成,壁體輕薄,造型別致。與《文選》引文更為契合,似正鸚鵡杯皿。

隋代鸚鵡白瓷杯


由此可知,隋唐時已存在兩種以鸚鵡命名的杯形。或因鸚鵡螺難得一見,工匠見識有限,杯之不足,遂衍鸚鵡鳥形瓷杯以追其意。

湖北省博物館隋末唐初嶽州窯鸚鵡杯


而宋《清異錄》與《觥記注》中則記錄了鸚鵡螺杯的另一個名字——「九曲杯」:

「九曲杯,以螺為杯,亦無甚奇。惟藪穴極彎曲,則可以藏酒。有一螺能貯三盞許者,號『九曲螺杯』。

「九曲杯,以螺為之,藪穴極灣曲,可以藏酒。

誰抄誰這裡我無瑕考證,不過光憑文字可以看出鸚鵡螺杯擁有藏酒的一大特色。

南京市博物館藏東晉鸚鵡螺杯

偃師唐代墓葬出土螺杯


銅鏡

劇中美人持鏡貼花

美人化妝鏡用的是素背銅鏡,過於樸素,並非唐代貴婦的菜。高配版的唐代圓鏡可以借鑑日本正倉院藏的唐代平螺鈿背花鳥獸紋銅鏡。

唐代平螺鈿背花鳥獸紋銅鏡。日本正倉院藏


唐代胡瓶

唐代最為時髦的進口酒具——「胡瓶」在劇中也沒有缺席。早如北朝已有此類瓶式,文獻如《太平御覽》引《前涼錄》:

「張軌時(255年-314年),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作,奇狀,並人高,二枚。

劇中的胡瓶


今考古所見寧夏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賢墓出土薩珊銀鎏金帶把銀壺則與上文胡瓶相仿,可為一證。

北京故宮藏北齊青釉鳳首胡瓶

左: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賢墓出土薩珊銀鎏金帶把銀壺,右:河北曲陽唐墓出土白瓷胡瓶

唐代,使用這類進口樣式的酒瓶蔚然成風。連唐太宗也不能免俗,《舊唐書》中載,他曾賜給大臣李大亮胡瓶。

祆教場景

祆教源自西亞今伊朗,中國多稱為「祆教」「拜火教」。傳為古波斯米底王國人瑣羅亞斯德(又名查拉圖斯特,?-前583年)創立,又名「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曾立為國教,影響深遠。中亞粟特地區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就已接受此教教義,廣為流傳。粟特人極善經商,漢唐時期便往來中國,從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西北長城烽燧下發現寫於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左右,帶有祆神名的一組粟特文信札可知,早在公元4世紀初葉的西晉末年,中亞的粟特人就將祆教帶入中國。

劇中的祆教場景


但是,中亞粟特地區流行信仰的「火祆教」與西亞本土原旨的「瑣羅亞斯德教」是有區別的,背景所刻畫的羽翼法拉瓦哈形象在唐代是否有引入,很成問題。

祭司沒帶口罩,小將們紛紛帶上口罩


另一個則是祆教舉行的祭祀儀式,並非所有教徒都必須佩戴口罩,口罩只是少數專門負責祀火之神職人員的佩品。如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北朝粟特人石屏上祆教儀式與撒馬爾罕壁畫中祆教祭司專用口罩的場景可作為參考。反觀劇中離火最近的祭司沒有佩戴口罩,普通教徒紛紛佩戴口罩顯然不符合史實。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北朝祆教石屏

撒馬爾罕壁畫線圖


念珠

劇中徐賓所用念珠


念珠唐宋多為僧侶使用。早期素珠為主,制式相對簡單,像劇中徐賓念算使用的這串黑白疑似瑪瑙珠,有用記數器等分珠粒,是明清以來的常見搭配。可參考的早期念珠如正倉院藏天平勝寶4年(752)供奉琥珀念珠,僅懸一水晶記捻,水晶勾玉則是日本特色。

正倉院藏琥珀念珠

2002年西安南郊米氏唐墓出土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代裝飾用的水晶珠串可參考2002年西安南郊米氏墓出土的水晶琉璃等寶石項鍊。

細犬

細犬入鏡,頻頻立功。這類形體修長苗條,行動矯健且嗅覺靈敏的獵犬在唐代貴族壁畫中常能見到。如鹹陽景雲元年薛氏墓的侍者牽犬圖、懿德太子墓中的架鷂戲犬圖,都有它們的身影。

劇中細犬

侍者牽犬,唐睿宗景雲元年(710)鹹陽底張灣泉縣主薛氏墓壁畫


近年基因學揭示,現代家犬可能源自新石器時期的東南亞。不過,唐代這類細犬並不能確定就是中國本土原生犬種,更可能是西亞靈緹的後代。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懿德太子墓架鷂戲犬圖


宿白先生曾在《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與內容》中指出:「懿德與萬泉縣主墓繪出的長喙細腿的波斯犬,都來源於中亞乃至西亞」。

而早期如漢代,常見的犬類釉陶均是壯碩寬臉,與長喙細腿細犬差異較大。在漢畫像石中雖偶見有細犬形象,卻也無法判斷其原生幾何。如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犬類篇寫到:

「靈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犬,在漢代的畫像石上就已經出現了靈緹的形象,靈緹肯定是在那漫長久遠、已被人們遺忘的年代裡從埃及傳來的。」(下注「勞費爾(1909),第267~277頁」)

漢代綠釉陶犬,漢代犬的典型形象,大英博物館藏


漢代細犬是否為進口,尚缺乏證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其形象在漢代不算主流,釉陶中多見的漢犬幾乎沒有細犬。北朝以後,史料屢見西域進貢獵犬,最著名者莫過於「波斯犬」。如北齊南陽王養波斯犬而噬幼兒,又北齊後主高緯為波斯犬加官進爵等。

漢代畫像石中疑似細犬的形象


波斯犬流行於中國,與中亞粟特人進入中國不無關係。見《唐會要》記:「(波斯國)又多俊犬,今所謂波斯犬也。

「開元初,(康國)屢遣使獻鏁子甲、水晶珠、越諾、及侏儒人、胡旋女子、兼狗、豹。


隋煬帝蕭後墓中出土的陶細犬,與漢代釉陶通行的犬類形象差異較大


又見《冊府元龜》:「(天寶)十載二月,寧遠國奉化王阿悉爛達幹遣使獻馬二十二匹及豹、天狗……」

可知北朝至隋唐以來,粟特人貿易胡犬或直接進貢,並非罕事。粟特人重視胡犬,除狩獵因素外,不得不提及祆教信仰中的犬神文化,

今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遺書P.4518紙本畫粟特神像的白畫祆神圖。其中一女手持蛇蠍,身後一細犬伸舌回首,另一女奉杯與盤,盤中有小細犬。二女據姜伯勤先生考訂是祆教之神主,右邊執日月者應為娜娜(Nana)女神,此紙本或是當年敦煌地區懸掛在沙洲祆祠中的素畫。

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高昌文書亦有多處寺院供養犬之記錄。細犬對祆教的意義,不言而喻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P.4518的紙本白畫祆神圖


而祆教葬俗的核心,又有「犬視」儀式,死者需由犬來看護、引導,完成葬禮,據說當今祆教徒仍有此禮。

中亞粟特地區甚至流行有「犬葬」,如隋出使西域的韋節《西番記》云:

「康國人……每有人死,好往取屍,置此院內,令狗食之,肉盡收骸骨,埋殯無棺槨。

駭人聽聞。據《舊唐書》記李暠曾在太原取締過類似的葬俗:

「太原舊俗,有僧徒以習禪為業,及死不殮,但以屍送近郊以飼鳥獸。如是積年,土人號其地為「黃坑」。側有餓狗千數,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遠近患之,前後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禮憲,期不再犯,發兵捕殺群狗,其風遂革。

此風中原不曾有,應與粟特人的中亞祆教葬俗東漸有關。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北朝石屏中的葬禮祭祀,祭祀腳下有細犬


犬視葬俗隨粟特人的東進,在中國頗有發現。今如日本美秀博物館藏北朝粟特人石棺屏風、山東青州北齊石屏、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槨、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等,多處葬儀圖像中均有細犬之出現,可為參證。

太原隋代虞弘墓,七塊石槨均出現長喙細腿的細犬,暗示著喪葬主題

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槨上的生活及狩獵場景中的細犬,可知細犬常伴粟特人左右


據此,以圖像對照文獻,粟特石刻畫像中常見的細犬形象,應是北朝至隋唐以來流行的西域胡犬,亦是北朝以來,中原地區王公貴族們喜聞樂見且十分珍貴的犬類品種。至於要斷論隋唐時期細犬乃至當今中國細犬的品種,還有待來自基因學方面的證據。

琉璃器皿

元載與封大倫把酒言歡,座上器具最亮眼著當屬琉璃器,即今天常說的玻璃製品。二者中間置有一透明琉璃胡瓶,其原型為日本正倉院藏的白琉璃瓶,注口,接直柄,細頸圓弧腹猶如後世膽瓶,是唐代進口中國的波斯薩珊玻璃器皿。

劇中元載與封大倫用到了琉璃器


唐代的玻璃器多數極輕薄且易碎,唯高等級墓葬、佛教遺蹟多見出土。

正倉院藏白琉璃胡瓶


與之對應的,還有中國遼寧朝陽北塔天宮中出土伊斯蘭琉璃胡瓶。造像相仿,淡綠色料,輕盈且透明,口上設有金蓋,瓶內還只有一綠色琉璃的小瓶。應是遼代從絲路北道進口中國的西亞玻璃器,遼墓中也見有零星出土。不過彼時遼人未必將其都用作酒具,也可能當作舍利供養瓶使用。

遼寧朝陽北塔天宮中出土伊斯蘭琉璃胡瓶

高足琉璃杯劇照


二者舉杯,用琉璃高足杯,當是仿製日本正倉院藏的伊斯蘭藍色琉璃杯。雖然正倉院藏杯底部高足為後期組裝,不過高足樣式在琉璃器中的確存在。

正倉院藏藍色琉璃杯


如新疆庫車森木塞石窟附件出土北朝~隋薩珊玻璃高足杯,淡綠色半透明料,吹製成型,杯身熔融狀態下接柄足。外壁上貼塑圓形裝飾,是典型的西亞琉璃風格。類似樣式的琉璃器除了上述正倉院品外,在西安何家村窖藏與法門寺地宮中均可以見到。

新疆庫車森木塞石窟附件出土北朝~隋薩珊玻璃高足杯

同樣貼滿圈圈的何家村西亞琉璃杯


其高足樣式,乃是受金銀器影響下的常見器皿造型。如山西博物院藏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北魏鎏金銀高足杯,同樣是來自薩珊王朝的珍貴飲具,與上述新疆庫車森木塞石窟出土的琉璃杯造型如出一轍。

山西博物院藏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北魏鎏金銀高足杯

1977年廣西欽州久隆隋唐一號墓中出土的琉璃高足杯


中國本地造琉璃杯,見1977年廣西欽州久隆隋唐一號墓中出土的琉璃高足杯。同樣是中古時期的常見款式,只是素麵無工。經檢測,其成份為本土的鉛鋇琉璃,可見高足造型在隋唐人中廣受歡迎。

更早的,廣西合浦東漢墓出土琉璃高足杯,則是羅馬-地中海地區產品。這又是另一個故事。

廣西合浦東漢墓出土琉璃高足杯


盆景、漆盤等陳設

右相府邸中的盆景


右相府邸中左右陳設盆景,在唐代生活中的確存在。如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章懷太子墓中的託盆景侍者壁畫,可為原型。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盆景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盆景


侍者手中圓與花式盆內栽有花樹與玩石,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盆景圖像。但劇中使用的方盆卻是宋代以後的方盆樣式。

右相玩弄花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四方盆

畫面右側的漆盤參考正倉院藏的貼金彩繪花漆盤

正倉院藏貼金彩繪花漆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唐三彩花式盤,三足。劇中器用的四花足,借鑑了正倉院的另一件蘇芳地金銀絵花形方幾中的足腿樣式。

正倉院藏蘇芳地金銀絵花形方幾

正倉院藏蘇芳地金銀絵花形方幾(局部),與劇中細節可匹配


食器

左下角的琉璃蓮瓣溫碗為北宋樣式


十曲花瓣造型,十分典雅,是北宋時期配合執壺使用,溫酒、防燙使用的經典器物。最著名者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汝窯花式溫碗。

北宋汝窯蓮花溫碗,臺北故宮藏


除汝窯外,尚有藍田呂氏家族墓中的耀州執壺與溫碗。在唐代,雖然飲溫酒之風漸盛,卻未曾見有此類蓮花溫碗。而且,劇中的執壺也沒有放在溫碗之中。

放在溫碗中的執壺。北宋耀州窯,藍田呂氏家族墓出土

劇中食器


從食器細節,看右邊琉璃器不再深入,左下角的花口造型比較接近法門寺地宮中的越窯秘色,醬碟用了唐代不存在景德鎮五彩。

左上方蓮瓣盤可參考五代邢窯花口盤,增加了花口。

大英大威德基金會藏五代邢窯花口盤

臺北故宮藏南宋官窯菊瓣盤


中間使用的菊瓣瓷盤也非唐代瓷器,是宋以後流行的瓷器造型,如臺北故宮藏南宋官窯菊瓣盤。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北京故宮藏的清代雍正十二色「網紅」菊瓣盤。

北京故宮藏清代雍正十二色


造紙工藝

按劇中說法,唐代的某XX發明了以竹子莖稈纖維為原材料的竹紙。

劇中製作竹紙


竹紙的出現,的確在唐代,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就有發現現存最早的竹紙書(P.3810)。傳說晉代竹紙,並無發現,文獻也只是宋人《洞天清錄》中的傳說:「南紙用豎簾,紋必豎。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葢[東晉]南渡後,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


唐代關於竹紙的記錄,見李肇(791年~830年)《國史補》:「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箋,揚之六合箋,韶之竹箋。


由此可知,唐代南方地區製作的竹紙已流行於世,其中以韶州地區的竹箋最為有名。

劇中抄紙場景


並且如劇中演示之場景,唐代的抄紙技術已十分成熟。1996年,國家圖書館杜偉生老師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工作時發現館藏的敦煌抄紙竹簾實物,與現代造紙中使用的竹簾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正是唐代發達的造紙技術,為雕版印刷的興起打了下堅實基。也正因書籍更易獲取,「趙宋之世」才能在文化上,取得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那般「登峰造極」。

此外,劇中繪有羊木圖的木盒也來自於正倉院藏臈纈羊木屏風:

元載奉上的木盒

正倉院藏臈纈羊木屏風


所謂臈纈,即蠟染工藝,先用蠟於布上描繪紋樣,再浸入染料中,蠟脫而留其紋樣,最後蒸而精製乃成。如上圖的臈纈羊木屏風,羊與樹及草部分用白色,葉用綠更添猿猴,別致精巧。元載所奉木盒雖不知是仿泥金效果還是想做平脫漆器,不過圖樣還算還原。

綜上,此劇中的器物場景幾乎都有根據和源流,日本正倉院藏品、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何家村金器、唐代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墓葬壁畫等應是其場景道具的借鑑。雖部分場景中所用日式茶釜、或有並非唐代天寶年間規制之物,但依舊瑕不掩瑜。讓千年之後,生活在21世界的我們如同「遣唐使」般回到盛唐時期的長安,看天寶年間上元之夜的長安之燈,並遙想那個大唐風華。此文僅為1至16集劇中場景與器物解析。

版權說明: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添加小編微信(as13051522085)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感謝!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 99 查詢

最近精彩回顧請回復 ls 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鑑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1,天珠        13,碧璽
2,蜜蠟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剛        16,硨磲
5,星月        17,水晶
6,鳳眼        18,青金石
7,瑪瑙        19,戰國紅
8,南紅        20,金絲楠
9,綠松        21,小葉紫檀
10,沉香      22,木質手串
11,翡翠      23,繩結
12,和田玉   24,證書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小編微信號:as13051522085

平臺合作請聯繫:

Tel:18610768869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Email:281819199@qq.com

小編微信號:as13051522085 (分享藏品,傳播知識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古玩商城】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來鑑寶。

↓↓↓↓↓

相關焦點

  • 由《長安十二時辰》看天寶三載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是由馬伯庸原著改編,以唐代為背景而創作的電視劇。在第一集,當長安坊門打開的時候,下面一個字幕顯示天保三載。但是此天保非彼天寶,不過在接受採訪時,馬伯庸曾說過這部作品就是以唐代天寶三載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的。
  • 我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看到了古裝劇的魅力
    無獨有偶,再早之前的大熱劇《武媚娘傳奇》中女演員的服裝,也有相當大一部分被網友扒出來自淘寶二手和服,甚至其演員的妝發,也頗具和風,而非還原唐代宮廷造型。再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架空」水平,實在可以用「假作真時真亦假」一句來形容。即使沒有看過原著,也不難從劇集透露的信息猜出歷史背景。
  • 《長安十二時辰》的程參:天寶三年,中了進士的他為什麼不開心?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不知道你是否對劇中的一個配角:程參是否還有點印象。就是那個進京趕考的書生,一出場騎著叫「綠眉」的馬,被追捕狼衛張小敬撞上。為了給他意外死去的好友「綠眉」報仇,他還莫名奇妙地被關進了靖安司,和張小敬做了獄友。知識淵博的他是第一個給張小敬針對狼衛一案指點迷津的人。
  • 《長安十二時辰》中唐代官制詳解
    最近要說哪部劇值得一看,那必定是正在熱映的《長安十二時辰》。要說這部劇,那可真是良心之作。演員演技、故事情節、道具服裝都很符合唐朝的歷史文化背景,就連臺詞也很有唐代韻味這部劇第一集就包含了很多歷史文化常識,如果不知道的話,看劇的時候恐怕會一頭霧水,其樂趣也會大打折扣。那麼峰哥就給大家講解一下這部劇當中部分文化常識吧。
  • 《長安十二時辰》精緻還原令考古界驚嘆,其中的器物美學你看懂了嗎?
    正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因其對大唐的精緻還原,在考古和歷史領域引起了各種反響,並在博物館中找到原型。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銀壺據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都會在興慶宮前舉行盛大宴會,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並以舞馬助興。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是什麼?長安十二時辰各人物結局揭秘他死的最慘
    優酷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本劇講述盛唐時期,天寶三年上元節時發生在唐城內的一次刺客行動。
  • 《長安十二時辰》:要的就是盛唐氣象
    所以寫歷史劇既要尊重歷史,更要古為今用,使觀眾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或者正能量。令人欣喜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它的現代意識非常強,雖然講的是發生在唐代長安的一個虛擬故事,但是反恐的內容卻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嚴肅話題,而突厥、狼衛以及靖安司等等,則會使人產生對現實社會的種種聯想。比起前一階段流行的宮鬥劇武鬥劇,思想意義方面要好了許多。
  • 《長安十二時辰》中難以避免的藝術史失誤,你注意到了嗎?
    《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新一半,成為時下人們討論最多的一部網絡電視劇。故事主要講述了唐代天寶年間上元節前夕,死囚張小敬被負責保安工作的靖安司委任追剿混入城中的突厥狼衛,後來發現了一個西域集團火燒長安城的計劃,並全力阻止的故事。
  •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來看唐代的邊疆駐軍機構的變遷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十二微評
    ▪緣起:《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盛唐時期發生在都城長安上元節(元宵節)的一次「反恐24小時」行動。故事時間節點選在天寶三年——安史之亂的十年前,編劇馬伯庸查過史料,該年無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方便進行較為純粹的故事創作。
  • 邊江品評《長安十二時辰》01
    讀者,播者,筆者,逐漸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消融了我生命中的憂思,讓我疲憊的世界裡找尋內心的那份寧靜。所以現在,我把這個專題獻給你們。《長安十二時辰》是知名作家馬伯庸的傾力巨著。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的唐朝,玄宗天寶三載,整個故事的時間線,不算插敘回憶,只有十二時辰,也就是滿打滿算一天。從西周起古人就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了。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命名,每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前一小時稱「初」,後一個小時稱「正」。
  • 長安十二時辰背後的大唐十二時辰擴張是唐帝國的生命線
    不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這就不難理解,國內六大世家都成為帝國的支柱,國內六大世家都成為帝國的支柱,而當東漢放棄西域轉而經營本土時,國內的世家反過來就凌駕於皇權之上,開啟了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數百年大分裂狀態,同樣的道理,當唐帝國停止擴張時,原本用來開疆拓土,原本用來開疆拓土守衛邊境,並且忠於皇室的的胡人節度使,就成了帝國最大的威脅,並最終導致藩鎮割據。
  • 《長安十二時辰》,掀開一個你未曾觸達的長安
    近期最火的電視劇,當屬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被劇中緊湊情節深深吸引,但是等不及更新的我,迫不及待去讀了小說。而後我不得不驚嘆,在這部小說中,馬伯庸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我們都不曾知道的長安城。煌煌盛世下盤根錯節的罪惡與災難,是你所不知道的長安城。
  • 《長安十二時辰》,一部值得三刷的國產神劇,劇情篇
    而《長安十二時辰》,在這三個方面,都相當出色。一、炸裂燒腦的劇情作為一部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情節,不但包括小人物的掙扎、復仇與求活,而且涉及到帝國高層的權利鬥爭和角逐。一首「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童謠,難道就真的如此簡單嗎?二、無法制止的腦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形象,一部分由真實歷史人物改編,一部分由主創人員虛構,而劇作中與歷史相契合的部分,卻令人在觀劇之後腦洞大開。
  • 《長安十二時辰》 看雷佳音易烊千璽在線vlog
    小編覺得這個評價最有代表性:和以往很多注水劇恨不得兩倍速看還要開著彈幕吐槽不同,看《長安十二時辰》最好不要開彈幕,0.5倍速,才能靜心細細品味。01舌尖上的《長安十二時辰》身為吃貨,小編必須首先來講一講《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些垂涎欲滴的美食(此處應有佟湘玉臺詞「美的很美的很」)。畢竟,在看完前五集之後,我就撾耳撓腮撕心裂肺只想吃一碗張小敬呼嚕呼嚕看起來賊香的水盆羊肉。羊肉,唐朝肉類C位。
  • 精品劇如同「補習班」,《長安十二時辰》打響大眾普及戰
    長安,究竟是什麼樣子?《長安十二時辰》無疑給了這份腦補一個實體化的全景。聞道長安似弈棋,一日世事不勝悲。大唐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美劇般的刺激節奏跌宕起伏千鈞一髮,古詩中的邊塞落日路有餓殍美人如玉。長安24小時,既驚心動魄,又盡顯風華。
  •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一)——從「頭」說起
    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 。 這部劇在上映之初,在服化道方面廣受好評,嚴謹到路人甲的服裝,都經得起史料的推敲。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官制(文官篇)
    本文作者:@淮南東路安撫使   經作者授權轉發歡迎關注原作者微博上周剛剛網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筆者一口氣追完了十二集,堪稱過癮,意猶未盡,這部劇展現的歷史元素足夠讓愛好者們著迷。趁著餘下劇集尚未更新的檔口,筆者以所了解的知識結合劇情為大家介紹下唐代的官制、地理和一些特有名詞,希望能夠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劇情!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說起《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不會陌生了,這部劇在2019年開播,在開播之後,當時就獲得了很高的人氣,並且在口碑方面,也是有著不錯的成績,如今這部劇開播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快要忘記這部劇的結局了,但是,即便如此,這部劇還是在30多萬人打分的情況下,拿到了8.3
  • 【劇集觀察】《長安十二時辰》開播收視口碑雙豐收,質感國劇,烽火正長安
    它的成功也告訴我們:古裝劇架空、虛構歷史的時代過去了,人們期盼從歷史中發現中國人的使命與精神,汲取力量。《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是文學鬼才馬伯庸,講述了唐代天寶年間長安發生的一起陰謀事件。唐代主管偵緝逮捕的「不良人」張小敬(雷佳音飾)為戴罪立功,需要在十二時辰之內,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共同偵破混入長安城的狼衛們,解救長安城內的黎民百姓。作者馬伯庸曾透露,《長安十二時辰》的靈感源自美劇《24小時》,只不過故事發生在中國唐朝,核心線索是如何保衛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