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6 19: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特約編輯 潘淑娟 編輯 林如珏
點擊收聽音頻朗讀:
本期朗讀者:陳麗香
溫州圖書館閱秀匯朗誦社社員;龍灣區教育文聯副主席、朗誦分會會長。
朗讀文本賞析:《春節憶兒時》(搗糖糕)
緊接著是做年糕,我家鄉稱為「搗糖糕」。米粉在蒸籠中蒸透以後,加紅糖在石日裡搗得糖色均勻,並有了彈性,然後用長方雕花模型壓成一條條朝笏似的長年糕,一排排疊得高高的,以備正月裡送禮請客之需。長工們做年糕,阿榮伯就捏元寶,大大小小的元寶捏了無數個。捏一個最大的(有米鬥那麼大),再以紅絨線串了一百個子孫錢(嶄新發亮的銅錢)套在上面,擺在大廳靠屏風的琴桌正中。其他的元寶,由大而小,九個一疊,九九生財,擺在灶脊上、穀倉裡,由我幫著去擺。這時,母親在廚房裡蒸松糕,一層豬油,一層紅棗,一層紅糖,好甜好香,我一手鬆糕,一手糖糕,這邊一口,那邊一口,阿榮伯做好了元寶,又給我捏一個關公,一個張飛。我在廚房與走廊之間,大人們的縫兒裡鑽來鑽去,我告訴阿榮伯說我都快樂得要裂開來了。
最後的一籠,是「富貴年糕」。那是專門給叫花子的。在一般人家,富貴年糕,至多蒸一籠,糖加得少,米粉也較粗。母親總是讓他們做兩籠,而且是同樣多的糖,同樣細的米粉。她說一年一次是難得的。富貴年糕,只有一部分用模型壓的給叫花頭,其餘的只搓成圓筒筒,再切成一段段,計口授糧,不論男女老幼,每人一段。從初一到初五,叫花子全家出動,背上背一個,懷裡抱一個,手上再牽一個,成群結隊而至。前門討了,轉到後門又來討。一年到頭是這幾張熟面孔,阿榮伯都認得,我也有好多認得。他們滿口的:「大老爺、太太、大小姐,加福加壽,多子多孫,一錢不落虛空地,明裡去了暗裡來,高升點,年糕多給一塊,高升點。」就跟唱流水板似的。阿榮伯想不重給也不好意思。他們還會說:「阿榮伯,你做的年糕比那一家大戶人家的都細、都甜。」阿榮伯更樂了,誰不喜歡戴高帽子呢。阿榮伯說,叫花頭告訴他,他們新年裡討來的年糕,總有好幾大籮,吃不完都賣出去。只有我們潘宅討去的年糕,不偷工減料,是一定存著自己慢慢吃的。阿榮伯最後總是高興地說:「這是老爺太太積德。「那些年富力壯的男女,五官完整,卻是一代傳一代的以乞討為常業,這種惡習,不能不說是村子裡樂善好施的大戶人家所養成。在當時好心的母親是相信善有善報,在父親來說,是中年人心靈上的一點補償。我呢,只覺得做叫花多麼自由自在,多麼好玩。起碼不必讀書了。如今想起那些被背在背上日曬風吹的嬰兒,和光著腳板整天東奔西跑,和我差不多年齡的孩子,他們何以被註定當叫花。鄉民們有這種善心,為什麼不捐錢辦鄉村小學,辦收容所呢?
「我讀溫州」
欣賞完本期的節目音頻,品讀完文學作品後,您是否也蠢蠢欲動,想要為自己喜愛的作品「發聲」呢?
「我讀溫州」版塊是《朗讀溫州》欄目下的一個面向全社會朗讀愛好者們的開放平臺,如果你也熱愛朗讀,也希望為溫州或自己「發聲」,歡迎各位向《朗讀溫州》欄目踴躍投稿!
【投稿要求】內容體現「溫州」元素,音頻節目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
【投稿方式】以音頻結合文稿(姓名、職業、照片、原文)的形式,發送至郵箱zbwzfs@126.com!同時不要忘了留下您的聯繫方式哦!方便小編聯繫您!
15783093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