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可以這樣讀,借古人智慧看現實生活

2020-12-22 大洋網


今日之新聞,即為明日之歷史;昨日之歷史,亦可反觀今日之現實。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怎樣用「現代眼光」看待歷史?如何才能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汲取「營養」,借鑑古人的智慧,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昨天下午,東莞資深媒體人、《閒話古今事》的作者李老萬老師走進東莞圖書館市民學堂,為廣大市民送上主題為「歷史可以這樣讀——借古人智慧看現實生活」講座。

用現代人的眼光讀歷史,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

李老萬是一位新聞工作者,自2003年來到東莞電視臺後,每天都在記錄現實。

「現實過往了之後就變成歷史,因此,歷史與現實是相通的,只是不同的時間跨度而已。」李老萬說,加上自幼他就比較愛好歷史,剛上初中的他,就讀了《東周列國志》等一些大部頭的歷史書。當時雖然他不是完全可以看得懂,但自覺樂在其中。為此,他對歷史可以說情有獨鍾。

「古人講,讀史使人明智」對此,他非常認同這種說法。李老萬舉例說,「我們成長中都會經歷某件事情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當自己老是在這個維度去分析,永遠是沒有突破的。如果不藉助別人的智慧,鑽牛角尖,就這個事情去想,自己永遠也不能突破。但是讀歷史,我們可以借鑑古人的智慧。可能我們覺得一個天大的事,其實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那麼古人是怎麼處理的?這種故事也好,它的方式也好,就會給你借鑑。因此,真的是讀史可以明智。」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用他們的智慧來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這就是他讀歷史最大的收穫,作為一個讀書人,無論學什麼專業,自己要做一個明白人。而且要懂得用分析思辨的方式對看待,這個非常重要。這需要用我們學到的知識,靠我們的智慧來分析,來判斷。

但是,讀歷史書又不能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樣,只爬在故紙堆裡,躲在古人的角落中去忘記現實,而是通過歷史來觀照現實,把現實看得更加清楚明白。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個現代人,現代人就要有現代人的眼光。讀歷史,只是從中學習的一個方式、一個手段。李老萬坦言,他自己雖然很喜歡歷史,寫了有關歷史方面的書,但他也不是沉浸在歷史的故紙堆裡,而是要觀照現實,正確地看待現實,做一個明白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用現代人的觀點去評述歷史,並對陳舊觀點進行突破

古往今來,通史類著作浩如煙海,作為一位媒體人,李老萬為何還要寫《閒話古今事》這本書,它與一般的通史類著作又有何不同?

李老萬告訴記者,以前他在微博平臺看到過「微博講史」方式的表達,認為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現代人、特別是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然後就開始做這種嘗試,一邊讀一邊寫。但在寫作過程中發現,如果只是單純地記錄歷史,這類文本已經很多,完全沒必要。於是,他便轉向一種評述的方式,所謂「閒話」即一種評述、調侃,來講述中國這幾千年的歷史。

經過四、五年的努力,他終於把這本30萬字的《閒話古今事》書寫好。

《閒話古今事》將三皇五帝一直到清帝退位這一段歷史,也就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行一遍評述。

「這本書不是在重複歷史故事,而是加入了我的一些個人觀點,是通過反觀現實來加入的一些新的觀點。」李老萬強調說,就是用他自己的觀點、用當代人的觀點去反觀歷史。這也是他這本書最主要的特點。

在書中,一方面,他用現代人的觀點去評述歷史;另一方面,他對傳統記述歷史的一些陳舊觀點進行突破。比如說,傳統歷史評價一個王朝更迭都是用「忠奸論」,認為這個王朝要滅亡了,很多奸臣誕生,然後做了很多壞事,導致這個王朝越來越走下坡路。很多是從這個傳統的觀點去論述,而且對於歷朝歷代都是用這種傳統的思想模式來論述。

作為一個讀書的人,他對這個是有疑問的。他在敘述過程中對這些進行了一些突破。因為,有一些學者其實早就對這些東西產生了懷疑,因為這個歷史朝代更迭,它跟自然災害、氣候變化都是有關係的,不僅僅是「人」這一個因素。所以說,他在一些觀點方面還是有一點點突破,這本《閒話古今事》重點在這個「話」。

多讀書、多思考,不抹殺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性

「今天,我在東莞市圖書館開講,自然要講講讀書。一方面是讀書有沒有用;另一方面是該如何讀書。」李老萬說,每年的高考,都會有人討論「讀書無用論」,對此,他是這樣認為的。第一,我們不能太功利地去看這個。首先,讀書是有用處,比如增長了我們的見識,讓我們的思辨能力更強;舉例來說,讀歷史,讓我們看現實能分析更準確。當然,大家還是要理性地看待讀書。對自己有用,就已經達到目的。讀書真正能夠變現成鈔票,這是兩碼事。真正的能力,是實踐中出來的。我們不能光說有個學歷,就要對社會有什麼要求。

還有一點,他想說的是,大家討論「讀書無用論」的時候,其實有一些人有點酸溜溜的感覺。為什麼會有呢?他覺得沒有多讀書的人,反而得到了更多實惠,他有點心裡不平衡,這個社會上是會有的。這確實提醒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制優化人才選拔,這個是有必要的。

書凝結了很多人的智慧,特別是很多前人的智慧。如果對你沒有用,你就要反思,為什麼對你沒用?如果是你接受事物的能力差,學習的能力差,大腦裡沒有內存的空間了,這個才是可怕的。所以說,不能說書沒有用,是這個書對你沒有用。這一點你才要警醒。

當然,也可能有人會覺得好像讀書沒有什麼用。你看很多很有錢的人,他也沒有怎麼讀書;而有的人他讀了比較多的書,似乎過得也不是特別好。你覺得讀書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呢?

我們該如何讀書呢?首先,要重視讀書,要多讀書。但是讀書不要死記硬背,而應該多思考;就如,讀歷史書,不是讓自己沉浸在歷史的故紙堆裡,而是要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

其次,讀書還要放手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此,在現在的教育過程中,不能抹殺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性;

還有,現實的當中,沒有真正的「快樂教育」。即便是孩子感興趣的課程,如學鋼琴,其學習的過程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經過現代大量的數據分析,無論孩子是練畫畫、練體操、練遊泳,10000個小時的基本訓練是逃不脫的。因此,在這10000個小時的訓練過程必然是一個辛苦的過程;

此外,現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其實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偏頗。因為,現在的孩子缺少勞動訓練、缺少動手能力操作、缺少感恩教育和情感表達……而這些方面對於孩子未來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滿元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劉滿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


相關焦點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這句俗語雖然很簡單,但卻是說得非常現實,字裡行間都透露著生活的不易。二、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農村的喪葬文化是很有講究的,這裡的「停喪」其實就是留棺的意思。古人認為棺材有著「升官發財」的寓意,所以留棺是一個很好的寓意,農民也都很樂意留棺。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啥意思?令古人如此忌諱
    中國的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和封建迷信有關的,很多人覺得一句俗語多少有些封建迷信,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科學不發達,因而很多俗語只能用封建迷信來說理,但是道理和現在並沒有不同。今天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初讀時也是覺得這句話就是封建迷信,直到最近再次品讀,方才發覺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 寒假讀經典:《漫畫趣讀36計》,讓孩子get古人經典智慧
    而作為現代父母,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夠汲取古人智慧的成果,應該讓孩子都讀一讀這本書。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譚旭東給出了權威解釋:「《三十六計》非常值得一讀,它是有助於青少年成長的智慧之書」。但是《三十六計》原文都是文言文,孩子看不懂、看不下去怎麼辦?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不少人常常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何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聰明有智慧呢?比如,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卻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語裡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 俗語:「百藝百窮,無藝成龍」,古人的智慧,道出現實,你知道麼
    如今總會有這樣一種聲音:「生活不易,多才多藝」圍繞在我們的耳邊,雖然說這只是一句調侃的話,但面對這種才高八鬥的人,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被他吸引,但老祖宗們卻覺得擁有多種才藝的人到頭來卻比不上一身無技的人。
  •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這句話啥意思?令古人如此忌諱
    何謂「寧可借屋停喪」?大家覺得老人壽終正寢是好事,遇到這樣的白事,街坊鄰居都會去幫忙下葬,如果花圈,或者其它葬品很多擺不下,那麼鄰居也可以讓放在自己家院子裡,因為這是一件善事,很多人都樂意幫忙,並不會忌諱!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意思是,男人嘴巴大,就能混得很好。那麼這個嘴大就真的是嘴巴大麼?其實不然,這裡的最大指的是男人口才好,能說會道、情商高。
  • 古人有三不借,你知道是什麼嗎?充滿了智慧的意義
    古代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也留下了很多典故,這些對我們的影響都是非常重大的,因為這屬於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古人曾經說過有三不借,你知道是什麼嗎?充滿了智慧的意義,在古代古人有一句諺語叫做三不借,不借房子,不借藥罐,不借刀子,那為什麼古人要單獨列舉出以上3點呢?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但是這樣的人一般很有腦子,想法很多,與這樣的人待在一起,會有無形的壓力,所以遇到這樣的人還是儘量保持距離。而古人的這句話流傳至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這句話的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下半句就是「滿臉橫肉為兇相」。
  • 古人智慧:與人交談時,少說自己的「3件事」,福氣越來越多
    為此,明代鬼才馮夢龍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各類俗語,涉及教育、生活、為人處世、家庭親情、經商等領域,組合成《智囊全集》,並做出詳細的白話文說明。曾國藩之所以能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一路官升10級做到武英殿大學士,靠的就是"智慧"二字。這並不是網絡爽文中的情節,而是真切切的歷史事實!
  • 聖經中人類歷史上第一起兇殺案,背後的真相,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但對更多的不信教的人來說,《聖經》其實可以當做故事來讀,裡面的很多記載,都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比如今天我們要聊的,《聖經》中記載的一起殺人案件:該隱殺死亞伯的故事。 一、殺人犯該隱該隱殺死弟弟之後,上帝呼喊該隱的名字,問他弟弟去哪裡了。該隱顧左右而言他,上帝於是揭露該隱的罪行,並且給予懲罰:由於弟弟的鮮血浸入了大地,所以大地不會有產出給該隱了。
  • 《菜根譚》六大經典語錄,品讀古人智慧,開闊思想,安頓身心!
    《菜根譚》是明代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講述人生、處世、修養的語錄性著作,和《圍爐夜話》、《小窗幽記》一起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是一部能夠讓現代人開闊思想、安頓身心的智慧之作。下文從中摘錄出六大經典語錄,並予以精當的評析,希望大家讀有所得、讀有所獲。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因此,要活得豁達通透,就一定要讀歷史。 讀歷史,身為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鑑》,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詳細講述了從戰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歷史,共計十六個朝代。其中的興衰成敗,可以給人無數的啟示。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在農村等地這則俗語仍廣泛流傳,只不過大部分人都忽視了下半句,殊不知下半句更現實,更加惹人深思……我們都知道狗是人類最值得信賴的夥伴,早在數千年前狗就幫助人們進行狩獵了。那麼為什麼餵狗不能餵飽呢?其實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是生活條件實在太過艱辛。時下人們養狗多是將其作為寵物的,會精心為狗準備食物和住處,但是古人飼養狗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確了,他們希望狗來看家護院。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很多人只知道這句「兩腮無肉不可交」,但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滿臉橫肉為兇相。一臉橫肉的人,往往都是些兇狠額角色,這樣的人給人一種不好相處的感覺。這句俗語的重點就在一個「橫」字,古人更是將「橫」描述為「兇紋」。
  • 古人打井為何要丟倆烏龜進去?看完解釋,古人的智慧果然深不可測
    所以打下的井能夠守護一方村民,喝了有烏龜的水就會擁有智慧等等的說法層出不窮,所以這是最普遍的一種解釋。其次就是對於玄武的崇拜和敬仰,它幫助鯀和禹治住了北方的洪災,最後也被看作是鯀的化身,放在井底的烏龜能夠像玄武大神一樣保佑一方水土平安,水井也能常年有水。
  • 寫盡了人生的智慧,它值得每個人讀一讀
    它涵蓋歷史、文學、神話、生活四大領域,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百科全書,講盡了生活,講透了人性。讓你看透人性的善惡陰暗,方懂得人活於世的人生智慧。 讀懂了《封神演義》,也就讀懂了古人的處世智慧。但就是這樣一個老少皆愛的傳奇故事,你有認認真真讀過原著嗎?其實,這是一本適合所有年齡段都讀一讀的經典作品。
  •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易經》自身的複雜廣博,深奧晦澀。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 這座充滿歷史的城市,不僅有古人的智慧結晶,音樂噴泉更享譽全國
    由於我國歷史悠久,許多旅遊景點都有人文特色和歷史遺蹟,許多歷史古城深受遊客歡迎,我們在遊覽這些城市的過程中,不僅體驗不到這些城市的風土人情,在拉格中可以學到很多歷史故事,看著這些古代建築,聽到古典故事,我們對古代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例如,下面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座城市充滿了歷史的變遷感,這就是古代的長安城
  • 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覷
    雖然字面意思粗糙且簡陋,和那些國學經典或者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詞文化不可相提並論,但是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實際,能幫助到人的話才是最重要的。而俗語文化蘊涵著很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這便是他歷經千百年而依舊被人們傳頌的原因所在。俗語文化蔚為大觀,而且包羅萬象,不僅僅有天文地理的科普常識,也有我們平時生活上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