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不知道如何下筆?讀讀寫作人的「武林秘籍」——《文心》

2021-01-16 一位書生

夏丏尊與葉聖陶先生的《文心》一書,是不可多得的學作文的上品,本應該是寫給小學初中生讀的,然而深入淺出,無論是苦於不知如何下筆,還是無可奈於滿腔幽怨難以抒情,都可以從這本書裡獲得解答。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文即是生活,它同吃飯,說話,工作是一樣的,生活中包含著許多項目,而作文是其中一個。

葉聖陶

作文重要的是內容,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而是你在生活中的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內容,用得體的文字按自己的想法表達意思,排列起來,就成了文章。如何把自己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準確的、清晰的表達出來,是《文心》希望人們可以學到的。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所謂觸發,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我們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感覺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是觸發;感覺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感覺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對於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見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們常說,讀書讀書,其實大部分是看書,看是用眼,而只用眼是不夠的。聽了是什麼感受?是不是與看是一樣的?逗號句號的緩急,用辭語氣的強弱,讀時聲調的高低,都在表達著什麼樣的情緒?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句鼓勵大於實用的話。

讀書自然有益於寫作,但是讀汪曾祺的美食高論,只會勾起我們的味蕾,不會教會我們如何做飯,背誦一萬段如「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也沒學會深愛,更沒學會釣魚。不如去實實在在的勾搭個姑娘相識相戀痛分手來得實在,更不如下網下勾走一桿對於釣魚來的實在。

掛一漏萬破綻百出的講,讀一百本世界文學名著不如好好讀讀《文心》,後者能更快讓你獲得實用之法。知識和技能,讀中知,練中會,會中悟。讀《文心》,現學現寫,知疑補缺,找材料用材料,文章書寫成了,文章內的知識材料觀點人物情節種種知曉,才算真正了解,甚至有所感悟。

讀了總忘,往往是因為老不用。用才是真正的學,也是真正的讀書,至少是更深一層的去讀書了。

人是事中慌,事後成長。讀書是看他人怎麼說怎麼想,落筆是回憶當時如何道尋常,現在看來又作如何想,一前一後,類比見分別,分別生變化,變化即成長。若以史為鑑好使,那麼以自己的往事為鑑,同樣有用,或許更為迫切,更為務實。

記錄生活即是認真生活,書寫生活即是審視生活,真去思量了,去寫了,當時只道是尋常處,定然別是一番滋味了。

馬伯庸笑談,平日裡老幻想,假如在沙漠裡有一噸黃金給你,怎麼帶回來,找誰幫忙,用什麼工具切割?凡此種種,一路遇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幻想裡難處一一解決,故事就有了,而且這麼熬出來的故事合轍押韻百轉千回耐人尋味。

文章事亦然,天下道理常常針尖對麥芒,一個說計劃沒有變化快,一個說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寫文也是一樣的。讀書是學而思,因所見生所想,寫文是行有餘力,寫出來了,文章內的事,在你這順手了,實踐過了,再用到,更瀟灑,不費勁。

除了雙十一,參與上百億的項目,離我們太遙遠,指點江山更是妄想,東南西北靠導航,指指點點,不知江山何處,何來朕給你打下的江山?力所能及,做了,就是立地成佛,就是當下之無上智,重複做,即是好好活於當下,自然奔了個更好的前程。

每天多讀十頁好書,每天多認真思考十分鐘寫寫文章,人是日日新,前程也必然比有可為而無所作為來的更好。自命不凡,自認異於他人是人類的通病,那麼,從行為上敢於能夠做個異類開始吧,實打實的異於他人。

在這個流行網文和爽文的時代,你是否願意且能夠靜下心來,讀讀《文心》,重拾作文,梳理情緒,回望往事,勤於思考,落於筆端?有智慧的人,就是那些一直在堅持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的人。

書評有很多種,有一種往往是介紹,介紹讓你知道;還有一種是慫恿,你基本沒了解到什麼,只是被撩撥,要你生歹心。我算慫恿,也撩撥,若生了歹心,便手捧《文心》看。

相關焦點

  • 《文心》:以文映心,以心寫文
    總覺得自己寫的東西不成樣子,洋洋灑灑,亂七八糟,不講求行文的規矩。於是找了很多有關寫作的書籍來讀,想要在其中收穫些想法,以便之後的寫作能有長進。《文心》這本書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由葉聖陶和夏丏尊兩位語文學家合力而作,那時候,同為語文老師的他們,深感中學語文教學有很多問題,便商量寫一本關於讀寫的書。
  • 《文心》:一部誨教誨學的民族教育經典
    他們輪流執筆,每月寫兩節,在《中學生》上發表,花了一年半的工夫按計劃寫完,然後出版單行本。(葉至善《重印後記》)在我看來,這部著作不僅告訴青年學生如何讀和寫,也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如何教,具體地體現了兩位教育前輩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
  • 讀《文心》,在鑑賞經典中,觸發靈感
    作家史蒂芬平克在《風格感覺.中道:「說話是人的本能,寫作則是不自然的行為。養成寫作能力是終身挑戰。」既然是種能力,那就可以通過練習,慢慢習得。在《文心》也講到「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觀察,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辭適當與否,三是思想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 《文心》: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這句話是《文心》中的一句。我第一次看到文字組成的這句話時,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們每個人都要「讀不用文字寫的書」,並且終身適用的。我第一篇文章寫的就是《文心》讀後感,當時寫的是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的讀後感。今天看到的是十九章,讓我生出很多感慨,於是我單獨寫就這篇讀後感來和大家說說。
  • 《紀效新書》:真正的武林秘籍什麼樣?
    武俠小說中大多會有關於武林秘籍的描述,很多武俠迷也幻想得到一本武林秘籍。真正的武林秘籍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家軍自從投身抗倭以來,沒有一次敗仗.每次幾乎都是全殲敵人,而自己只傷亡幾名或者幾十名,犧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倉坪戰鬥中,消滅了上千名倭寇,而自己卻沒有一人陣亡。
  • 《文心雕龍》論「文」與當代「文學」概念的重置
    三國時期劉劭《人物誌》言:「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漢魏時期,「文」被自覺地、具體地特指時人創製的文章、文辭作品的用法成為通用並有著向「美文」發展的態勢。包括曹丕《典論·論文》、曹植《與楊德祖書》、應瑒《文質論》、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等在內的文論皆是一種關於應如何評論文章,如何寫作文章等方面的理論。
  • 《寫你想讀的文章》,一本薄書,教你如何下筆寫自己想讀的文章
    作為一個喜歡看書、碼字的人,人生的願望之一大概就是寫一本自己的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看過很多如何寫作、如何尋找素材、如何把身邊事變為身邊故事的書籍,雖然理論看了很多,但是下筆還是一片空白。前兩天,某平臺有一個線上課程——教會小白創作故事的套路。我記得那位老師告訴我們,寫故事,文筆不重要,是不是有經驗不重要,只要你學會套路,啥都不是問題。
  • 古代輕功之飛簷走壁踏雪無痕的輕功水上漂功夫武林秘籍14本
    因為太師爺說,往後這輕功就沒用了,所以不傳也罷(太師爺是九幾年去世的)。但是部分外功練法還是傳下來了。主要分外功和內功。外功是跳坑,跑板,和上牆。內功是打坐練氣調呼吸,這個法門沒傳下來,太師爺帶走了。外功:跳坑就是大家知道的,從淺坑開始往外跳,越挖越深那種,但是有一個關鍵點與大家知道的不同,是要用木板把膝關節固定起來,不允許用膝關節的力量跳,逼得你用踝關節的力量。
  • 龔鵬程|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明朝人對《文心雕龍》的貢獻只是基礎文獻整理,如刊刻、音注、校對等,說起理解,那就還粗略得很。例如最早提倡《文心雕龍》的楊慎,曾用五色筆評點過此書,但解釋「風骨」竟說:「左氏論女色曰:美而豔。美猶骨也;豔猶風也。文章風骨兼全,如女色之美豔兩致矣」。這豈不是胡說嗎?黃叔琳注本說:「升庵批點,但標詞藻,而略其論文大旨「,確實不錯。
  • 七大武林秘籍,顛覆你的寫作和思維模式!讀《寫作7堂課》有感
    朋友小滿學寫作有一段時間了,今天愁眉不展跑來找我訴苦:「我買了一堆寫作書,也堅持著日更,可還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提高,我看你最近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寫文章似乎很輕鬆,是不是有什麼高招呀?」有高招嗎?說實話,我還真有。最近一直在潛心學習《寫作7堂課》,感覺收穫頗豐。
  • 《文心雕龍》是什麼意思,原來其中包含典故
    大部分文化典籍的名稱很好理解,比如六朝著作《詩品》,一看就是知道是分析品鑑詩歌的作品。還有一小部分典籍的名稱理解起來就有些費解了,比如《文心雕龍》。很多人都搞不懂,文心和雕龍有什麼關心?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組合成書名,到底應該如何翻譯這個書名呢?其實《文心雕龍》這個書名中包含了典故,理解了典故也就理解了書名的意思。
  • 《武林秘籍》放假半天 凡人打怪升上仙--人民網遊戲_最權威中文...
    原標題:《武林秘籍》放假半天 凡人打怪升上仙   「新派武俠」網遊《武林秘籍》是一個真實的武俠江湖。為了增加遊戲的趣味性,也設置了許多妖鬼、怪物障礙,幫助凡人玩家磨練,慢慢地成長為上仙。
  • 豆瓣9.3《文心》:葉聖陶、夏丏尊兩位大師教你學寫作
    你是不是一提寫作就頭疼不知道寫些什麼?好不容易想好了要寫什麼,坐在電腦前還沒打兩行字就寫不下去了?於是久而久之對寫作產生了害怕的心理,認為自己不是寫作那塊料,徹底打消了寫作的念頭。很多人都害怕寫作,基本上對寫作的恐懼從小時候就開始了,和身邊的朋友聊小時候最討厭的作業時,答案基本都是——寫作文。
  • 都是武林秘籍,為何九陰真經人人瘋搶,而九陽真經卻無人問津?
    另外兩本秘籍,是武林秘籍,與武功有關,一部是《九陰真經》,一部則是《九陽真經》,然而《九陰真經》自現世以來,引起的紛爭不斷,即使到了《倚天屠龍記》時,也引起了江湖廝殺,根據統計,《九陰真經》輾轉不下百位大俠之手,然而很多大俠拿到《九陰真經》後,手還沒焐熱,便被他人奪得,雖然《九陰真經》是天下武術的百科全書,但是還沒有來得及用它增進武功,便一命嗚呼了!
  • 《文心雕龍》中人人皆知的15個名句,個個都是文學鑑賞理論的精華
    翻譯:掌握很多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後才懂得如何識別劍器。通俗的說,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鑑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 劉勰與《文心雕龍》是如何名揚於世間的?
    劉勰如何從名位不顯到揚名於後來 文| 龔鵬程  1.劉勰為何揚名於後來?劉勰在當時名位不顯,於文人間交流圈甚窄。其生活主要是兩大圈子,一個是和尚圈,另一個是跟梁武帝有關的皇家人士。與所謂文學界的交往很少。
  • 申論文章不會寫怎麼辦?如何寫出精彩文章
    許多考生在考試中對作文題目感覺無從下筆、不會寫,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寫出精彩的文章。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從寫作技巧切入,談談如何解決此類困惑。好的立意,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議論文,關鍵就在於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古人說的「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之眾」就是這個道理。
  • 我再不寫本武功秘籍,你就墮落了
    想要快速成為武林高手不外乎兩條路:其一,拜入名師門下,如果恩師正好對我青睞有加,且掏心掏肺地教我武功,若干年後或許能達到準一流高手的水平。其二,如果發現一本武功秘籍,照著修煉,勤耕不輟,或許也可以成功。可是「師傅教」和「看秘籍」哪有那麼容易?
  • 《文心雕龍》,1500多年前的古籍,至今仍是指導寫作、創作的傑作
    體大而慮周,是清代章學誠老先生在其《文史通義》中對《文心雕龍》的評價,從學術意義上而言,這個評價可以說是非常權威、專業,也非常具有影響力。 我最早知道《文心雕龍》這本書還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可能當時年齡太小,當時對這本書的理解是:這是一本講述如何寫好文章的書。
  • 難怪金庸不敢續寫天龍,後期湧現9位曠世奇才,作者不知如何下筆
    照理說,憑藉金庸的才華,他若再寫一部天龍II完全是遊刃有餘,畢竟後面的《射鵰英雄傳》離天龍時期還有一百年的空窗期。需要指出的是,射鵰裡丐幫依舊活躍在武林,然而段譽的凌波微步和六脈神劍以及虛竹的逍遙派全部銷聲匿跡。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金庸完全可以根據這個細節大做文章,憑藉金庸先生的文採,他必然又可以再一次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