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這句話是《文心》中的一句。我第一次看到文字組成的這句話時,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我們每個人都要「讀不用文字寫的書」,並且終身適用的。
我第一篇文章寫的就是《文心》讀後感,當時寫的是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的讀後感。今天看到的是十九章,讓我生出很多感慨,於是我單獨寫就這篇讀後感來和大家說說。

我已經三十三歲了,說來慚愧,之前的我真的是一直認為自己年紀還小,雖然已有孩子,但的確從心裡上沒有真的把自己當個大人。即使以前偶爾聽人說,女士從三十歲開始,思想就要慢慢轉變,我也不以為然,然而一天天過去,我不得不承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以前司空見慣的事讓我開始思考,從前的慣常做法讓我開始反思,尤其是在讀書這件事上。
上學時候我是愛讀書的,並不知道是因為當時我語文和歷史學的最好,所以對讀書感興趣,還是由於我本來就對語言敏感、喜歡這類東西,所以學習語文歷史最好,當然不管什麼原因,那時候我讀書還是比較多的,各種書都愛看些。到畢業工作之後,因為工作、生活上的諸多事,讓我漸漸放下了這一愛好,可以說畢業近十年來,我沒有為自己添置哪怕一本書。工作近十年來,所有用到的見識和知識,都是在上學時候積累的,而現在,明顯感覺不夠用了。
《文心》是夏丏尊和葉聖陶兩位先生寫的,是給中學生的讀物,書中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將語文知識和做人做事道理講清楚明白。雖是給中學生看的,對我來說也是很適合的。書中藉由老師和同學之口,對於學習和讀書這項「活動」給出了中肯切實的觀點:「學習的主體是我們自己。學校內,學校外,只是場所不同罷了。我們自己要學習的話,在無論什麼場所都行。假如我們自己不要學習,便是在最適宜的場所,也只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
書中對讀書做評論,是因為主人公樂華因為家庭拮据,籌措不出上初中的學費,樂華滿含惆悵的退學時,父親和老師教育樂華的。這不是勸慰孩子的安慰話,而是作者真是這麼認為,因為在民國那困苦時期,的確是「真要求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的」,樂華父親枚叔說話時「響亮而著實」。而現在,孩子們坐在教室中心無旁騖的學習,再也不會出現樂華遇到的境況了。
作者借王仰之之口,對樂華的退學進行評說,也是對廣大熱愛學習與讀書的同胞們說:老師對於樂華退學,滿懷惆悵,但這惆悵是從友誼上來說,以往常常見面,一旦退學見面就沒有那麼方便了。然而老師並不替樂華惋惜,也並不認為他遇到了重大的不幸。因為學費問題,大多數人也和學校無緣,可他們習得技能,竭盡了心思力量來支持這個社會。「一個青年被境況所限制,不得不離開學校,這不過與大多數人同其命運罷了,就全社會看來,並不是怎樣重大的問題。」「重大的問題乃在大多數人的知識怎樣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怎樣改進。」「如果忘了這些,逢到一個青年退學,他自己和旁人便看作天大的不幸的事,那只是自私心的表現,實在不足取」。
重點是不要忘記上學的初衷!
「退學」並非「失學」,唯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看我自己,自從大學畢業,可不就是「失學」嘛。
作者還給出一些觀點:現在的學校制度是精神勞動與體力勞動分離到極度的一種產物……這樣分離實在不是社會的幸福,若能混合起來,精神勞動與體力勞動相調和,無論你幹哪一種勞動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社會便會健全的多……樂華將要去勞動,做真正支持社會的工作,他不希望躲在精神勞動的象牙塔裡,專待別人的供給。
難道不是嗎?回過頭看看,我們在校時,參與精神勞動,忽略體力勞動,出校門後,我們參與體力勞動,忽視精神勞動。那體力勞動與精神勞動相結合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當我們所有人都意識這一點的時候,就是知識發揮它真正魅力的時候!我沮喪又激動,沮喪的是我才看到這篇文章,浪費了近十年的光陰,激動的是很是慶幸到現在才看到這話,如果我早幾年看到,不一定把這話當回事呢。
「繼續學習,終身學習」並非一句空話,為怕大家不知如何做,作者還貼心的給了建議:一是有學習的熱心,二是有會學習的本領。兩者兼具,「退學」後的學習就不會讓人憂慮。
夏先生與葉先生高瞻遠矚,給我了不一樣的思路!多和大師「對話」,多和偉人「交談」,你自己的思想空間就會增大很多!從這篇文章中看出我思想的狹隘,什麼都不怨,只怨我讀書少!
「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這節「語文課」,心中藏之,何敢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