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正在走進「泛檔期」時代

2020-09-21 一起拍電影

作者 / 坦克


就在所有人都期待著國慶檔六部影片會在9月15日統一開啟預售之際,多部影片的突然改檔,將原有的計劃全盤打亂。

其中,《奪冠》率先提檔,搶先起跑;《木蘭:橫空出世》延後兩天,避開鋒芒;《一點就到家》更是開啟了長線點映,將公映日期延後到了國慶檔中段,預備後發制人。


而這多部影片在檔期上的微調,與過去國慶檔影片統一固定在9月30日開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在無形中讓今年國慶檔的時間範圍更加「寬泛」。從9月25日《奪冠》公映,到《一點就到家》10月4日的公映日,國慶檔新片的公映起點被延長到了10天,而考慮到今年國慶檔後續影片的缺席,國慶檔影片也可以擁有極為寬鬆的後續檔期環境,預計可以長線放映到10月22日甚至更久,「泛國慶檔」的概念也逐漸成形。

事實上,近兩年不少傳統大檔期都在進行著一定程度上的「求變」。今年春節檔前夕,多部新片提檔至除夕提前公映,打破大年初一統一開畫的「行業規則」。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賀歲檔,從2018年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開始,各大片方也在12月31日跨年檔這一概念上進行深耕,逐漸挖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約而同之間,中國電影正在走進「泛檔期」時代。


定義「泛檔期」

對於電影檔期的概念,大家早已熟知。

隨著內地影市票房大盤的逐年增加,檔期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表現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電影的檔期也越來越多,從十多年前僅有的暑期檔+賀歲檔兩大檔期,發展成目前春節、暑期、國慶、賀歲四大檔期以及包括情人節、清明、五一、端午、七夕、中秋在內的數個小檔期共存的格局。可以說,電影檔期的體量、地位是會隨著觀眾的消費習慣以及檔期爆款影片的出現而逐漸變化的。

而檔期時間的跨度,也不斷展現了其特殊「流動性」,促成了檔期「泛檔期化」的概念。其實,「泛檔期化」的概念,早在十多年前便已經形成。

十年之前,賀歲檔還是當之無愧的全年第一大檔期,但在賀歲檔的誕生之初,基本都是在12月中下旬,一般只是持續1-2周。隨著電影票房年度大盤的逐漸增加,越來越多擁有破億體量的頭部國產電影應運而生,在21世紀的頭個10年,70%以上的國產電影爆款,都誕生在賀歲檔。因此在賀歲檔原有1-2周的時間內,註定無法撐得下如此多的國產電影頭部項目,賀歲檔也在不斷地進行泛檔期化的拓寬,時間跨度向前伸到了11月中下旬,往後可以一直延續到2月中下旬春節結束,長度橫跨三個月。

而2013年以後,春節檔全面崛起,賀歲檔也正式與春節檔在概念上獲得了區分。這個一般情況下與傳統12月賀歲檔僅有1個月半月間隔的檔期,奪走了賀歲檔的光輝。隨著時間的推移,賀歲檔不僅僅失去了檔期王者的地位,甚至已經落後於原來的暑期檔、國慶檔等二排梯隊。

而原本落在第四梯隊的國慶檔,不僅僅反超了賀歲檔,從2019年開始還有著與暑期檔「一戰高下」的能力,雖然整體體量上因為時間跨度不同,無法與暑期檔同日而語,但是在20億+影片的貢獻能力上,國慶檔已經完全不輸暑期了。

相比時間跨度更長的暑期和賀歲,國慶檔的優勢在於擁有著7-8天的法定節假日,擁有著極高的影片爆發力。但同樣,這也成為了原有國慶檔的局限所在——時間跨度太短,一般情況下,國慶檔只能容得下2-3部大體量影片同時爆發,如果一部影片在國慶檔被排到了第四、第五順位,由於檔期容量所限,很難取得超出預期的票房成績。這或許也是今年國慶檔泛檔期化,逐漸把時間拉長的一個原因。

在今年國慶法定節假日的10月1日到10月8日這八天內,預測大概只會擁有去年六成左右的票房大盤成績,不過隨著這次國慶檔在時間跨度上的增加,再加上上座率限制進一步放寬鬆到75%,最終國慶檔影片的總票房或許能達到去年同期的八成,這對於復工剛剛兩個月的內地影市來說,已經算是巨大的成功了。


傳統大檔期不必拘泥固有發行規則

中國電影的檔期、發行規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好萊塢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已經持續了三四十年的全球發行規則,內地電影市場的一切發行規則可以說都是用來打破的。

從2013年開始,春節檔電影幾乎一直都遵守著了大年初一統一開畫的「行業規則」,在大年初一這一天,4-8部重量級電影同一天開畫競爭。從2016年開始,春節檔影片幾乎都不會選擇在公映前進行口碑的釋放,即便是大多數業內人士,也得等到影片公映後才能看到該片。

但是這一策略從今年春節檔開始被一一打破。首先,包括《緊急救援》《囧媽》《奪冠》在內的多部新片選擇提前進行大規模的路演、首映、看片活動,提前釋放口碑。其次,春節檔七部影片中,有三部選擇了提前一天公映,在除夕就與觀眾見面。

事實上,三部影片也基本符合提檔以便擴散口碑的基本發行策略,大年初一7部影片競爭激烈,而在排片壓力較小的大年三十提前釋放,一方面能夠提前在購票平臺開出較為滿意的評分,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讓提前觀影的觀眾在春節這個高效的社交氛圍下,更好地向周邊受眾擴散影片的好口碑。

並且,縱觀臺灣和香港電影市場,春節檔的賀歲片,基本也都是在除夕當天進行公映的,符合華人「除夕也即是過年」的傳統。

雖然今年春節檔因為疫情原因而整體荒廢,但種種操作也給未來春節檔發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果明年春節檔也會有2-3部影片提前開畫,除夕當天大盤預測至少能有3億量級,將原本可能只有3000萬量級的除夕翻了十倍,這對於影院來說也算是一個利好的消息。未來後年很可能也會有影片直接在宣發期或者正式預售之前就定檔在除夕公映,這對於春節檔的整體提升都有著明顯的提振作用。

甚至,未來春節檔也會出現部分影片,將春節前的那一段原本只有2000-3000萬單日大盤的「春運檔」開發出來,提前一周公映或者進行連續的點映,把春節檔的概念進一步拓寬。


而國慶檔也在不斷拓寬著本身的邊界,一般情況下,在國慶檔前一周很少會有影片定檔,因為害怕會遭遇國慶檔多部影片集中開畫會對自身排片造成極大的衝擊。可是考慮到,一方面今年9月中下旬影片的極度缺乏,另一方面9月30日和10月1日這兩天,總共也僅有3部電影公映,並不會對《奪冠》在排片上造成「毀滅級」的壓力。因此,《奪冠》提前5天公映,不僅僅是基於自身電影的考量,還有的是,這套模式在實際操作上能獲得成功,那對日後大檔期的定檔策略,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20 電影檔期新形勢

可以說,中國電影原有的檔期布局,與好萊塢進口片相輔相成。經過多年的布局與摸索,已經形成了大檔期國產片扎堆公映,貢獻極高票房大盤。而好萊塢大片則分散在各個冷檔期,在普通周末保證著大盤的正常運行的一個穩定模式。

而因為疫情而導致的好萊塢分帳大片的集體缺席,不僅僅對北美及海外影市會是毀滅級的打擊,對中國電影檔期格局,也將產生極大的衝擊。如果重大體量國產片依舊選擇固守國慶、賀歲等大檔期,那麼冷檔期則會真的出現「無片可放」的情況。電影局強行布局幾部2-3億體量的經典重映片,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對大盤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之間的兩個月,又會重現工作日最多只有三四千萬、周末勉強破億的的悽慘境況。這對於剛剛恢復到90%復工率的影院來說,無疑又是重大的打擊。


如今,泛國慶檔的存在也給予了這種現狀一定的緩解。在新的檔期環境下,影片不必過度扎堆,也可以在一個更為寬鬆的環境中慢慢釋放。據悉,已經有部分中大體量的國產影片會計劃選擇在例如10月16日等普通周五檔期公映,即便是1-2周時間,也夠足夠票房釋放。而《金剛川》《決戰上甘嶺》《英雄連》等主旋律影片,也有望在10月底11月初陸續公映,在泛國慶檔之後,再掀起「抗美援朝紀念檔」。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影片能夠在10月、11月陸續定檔,給內地影市的100%復甦再添一把柴火。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進入「泛檔期」時代
    不約而同之間,中國電影正在走進「泛檔期」時代。對於電影檔期的概念,大家早已熟知。 隨著內地影市票房大盤的逐年增加,檔期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表現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電影的檔期、發行規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好萊塢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已經持續了三四十年的全球發行規則,內地電影市場的一切發行規則可以說都是用來打破的。 從2013年開始,春節檔電影幾乎一直都遵守著了大年初一統一開畫的「行業規則」,在大年初一這一天,4-8部重量級電影同一天開畫競爭。
  • 2020中國電影檔期:「過氣」檔期翻紅,「黃金」檔期爆棚 | 盤點
    截至7月20日全國影院復工,上半年僅1月元旦檔一個重點檔期得以倖存。  疫情攪亂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節奏,但市場並未因疫情而妥協,重啟後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前些年被唱衰含金量下降的傳統電影檔期成為市場復甦主力,「過氣」檔期「爺青回」,「黃金」檔期持續發力,傳統重點檔期攜手成為下半年市場復甦的關鍵引爆點。疫情過後,檔期的含金量似乎又回來了。
  • 中國電影檔期建設觀察 | 長報導
    今日(8月14日),中國電影市場復工後的首部國產大片《八佰》開啟點映,8月21日,它將正式登陸全國影院。《八佰》定檔的消息發布當周,影視股全線飄紅。顯然,《八佰》的上映被寄予厚望,電影行業很可能迎來復工後的首個較大「爆點」。被業界寄予厚望的不單《八佰》,市場正在經歷的暑期檔則是業界信心的另一堅實後盾。
  • 中國電影檔期建設觀察 | 長報導
    相比「檔期」概念發源地北美市場從4月持續到9月的超長暑期檔,中國電影人更擅長從擁擠的市場空間中挖掘新商機。自2008年取消「五一」七天長假後,新增的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小長假均在次年就被中國的電影發行方開發成了新晉「節日檔」,它們與新五一檔共同擴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檔期疆域。新生商機在此後十多年的市場摸索中更新迭代,為新片拓展空間的同時,增加了中國市場的想像空間。
  • 中國電影市場對檔期的開發程度還遠遠不夠
    無論世界上那個國家和地區,當電影徹底進入到市場化後,都會受到所謂「優質檔期」的影響,畢竟電影的社交屬性很強,其特別依賴觀影群體的假期空閒去支撐,中國電影市場當然也不意外。 不過這一切在電影方面卻被趨同了,或者說,中國人現在在電影中國電影都會找到共同的價值觀訴求。 這也就表明,如果拋開以上的那些因素,理論上可能限制中國電影,特別是頭部電影和腰部電影的區別,只能從檔期的優劣差異來區分了。
  • 2019中國電影市場檔期經濟學
    一些期望較高的影片出現表現不佳的情況,這可能是目前中國電影觀眾在厚度到達峰值後,寬度在逐步加劇所導致的,也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市場長期發展中都會面臨的問題。 「國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幾乎可以做到提前一年、甚至兩年定檔,但目前國內每年可能只有十餘部影片做到提前3個月定檔,這會導致市場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加大,不利於影片的後期宣傳。」
  • 觀察|重點檔期的票房逆襲正在「常態化」
    意味著不要去爭做檔期的頭號種子?意味著宣發將進入更加「長線」的生態?意味著市場規律需要從業者重新去摸索? 其實,只要能夠進入到重大檔期的影片都應該視為成功者,很多影片其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突破和進步。而在這,我們想討論的是,早些年中國電影在重點檔期往往更容易一片獨大,一部影片在初期前三天佔領了排片和票房的領先,就意味著會攬獲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 灼見 | 國內電影市場正在加速全面復甦
    在剛剛結束的假期裡,近1億人次走進電影院享受光影視聽盛宴。10月1日至8日,全國電影票房突破39億元。這一數據充分說明,電影市場正在復甦。據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0年國慶檔」調查結果顯示,國慶檔滿意度85.5分,居近4年國慶檔滿意度第二位、歷史調查35個檔期第三位。
  • 《黃金花》口碑同檔期最佳,港片正在涅槃重生
    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犀牛娛樂
  • 賀歲檔,跟中國第一電影檔期說再見
    賀歲檔漸漸從昔日中國電影第一檔期的位置上退下,可以說是歷史的選擇。而在分析它式微的原因之前,不妨先回顧下,賀歲檔是如何撐起往日榮光的。》之後,賀歲檔再也沒有誕生過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馮小剛和葛優開啟賀歲檔之時,中國電影的很多觀眾處於一年到頭只進一次影院的「饑渴期」,賀歲片就成為最好的觀影選擇。而今,中國電影市場已穩定成為全球第二大(2020年,因北美受疫情影響電影市場幾近停擺,中國目前處於全球第一),2010到2019的十年,中國觀影人次從2.5億提高至17.3億,加之網購電影票的便捷、特價電影票的實惠,對於絕大多數城市電影消費者來說,進影院看電影早已不是奢侈的事。
  • 642.66億元年度票房背後,中國電影進入結構化增長時代
    中國電影進入結構性增長時代優質內容依然是核心競爭力2019年中國股市的強勁增長普及了一個專業術語:結構性牛市。如果將這個術語套用在今年電影市場上也非常貼切,即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長進入到結構性增長時代。貓眼CEO鄭志昊也有過類似的表述:「行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從規模化增長轉向為內涵式增長。」在鄭志昊看來,內涵式增長意味著文娛行業對更好內容質量、更高用戶觸達效率有著新需求。
  • 電影檔期經濟學——我的電影到底周幾公映好?
    《日不落酒店》的在檔期上的頻繁變動,似乎是中國電影的一種常態,但影片執著於周六上映則算是比較罕見的了。事實上,整個12月賀歲檔,目前各個國產片的發行策略,也都不再固守所謂的周五正常公映的思路。今日我們不妨就以此為切口,聊一聊什麼樣的電影會定檔在周六,以及周五之外,電影在檔期選擇上還有什麼新的可能。誠然,中國電影市場發行的許多慣例基本來自於北美。
  • 澎思科技曲瀚:AIoT應用深化、泛安防市場崛起,普惠AI時代正在來臨
    澎思科技副總裁曲瀚受邀出席本次峰會,並作《AIoT應用深化、泛安防市場崛起,普惠AI時代正在來臨》的主題發言,他還與來自海康威視、華為等企業的嘉賓就「新基建下的新機遇」熱點話題展開圓桌對話。AIoT應用的深化、泛安防場景的崛起,是2020年智能安防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在當下,AIoT設備現已逐步滲透到多個細分場景中,帶來了邊緣計算的迅速發展,湧現出了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樓宇、智慧校園等落地應用。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寬,安防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未來幾年將被重新定義。
  • 全面解讀中國泛娛樂產業:八大特點,六大趨勢
    ▍泛娛樂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日益成熟  中國的泛娛樂根植於網際網路土壤,廣闊多元的創作空間、豐富活躍的IP源頭、形式多變的線上衍生和「網際網路+文創」的平臺優勢是中國泛娛樂的特色。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泛娛樂」的理念得到快速的普及和發展,這不僅推動了「泛娛樂」生態的形成,也使這一理念成為行業基本共識。
  • 檔期對電影票房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國外的電影其實早就知道在排期上下功夫了,但是中國電影這種意識起步的比較慢。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是內地第一部打出「賀歲片」口號的電影獲得了3000萬的高票房。它的一炮而紅,拯救了馮小剛的電影生涯,也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全新的賀歲片概念。
  • 2020年國慶檔期8天全國電影票房共產出39.52億元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初步統計:2020年國慶檔期(10月1日至8日),全國電影票房共產出39.52億元,吸引近1億人次觀影。其中,《我和我的家鄉》以18.7億元票房成績領跑「國慶檔」;《姜子牙》13.84億票房緊隨其後,《奪冠》在國慶期間也斬獲了3.6億元票房收入。
  • 「後疫情時代」下的思考,於冬:中國電影正在浴火重生
    「雲上」交流 「中國電影經過這場疫情的洗禮,每一家電影企業都是浴火重生。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作為論壇嘉賓,結合博納和行業近況,與大家分享了今年中國電影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電影行業從2001年的不到9億票房,經過了長達18年的努力,到2019年達到644億的票房佳績,中國電影產業也經歷了長時間的快速增長,相信中國電影已經夯實了行業基礎,積累了行業發展的動力,我們有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才,尤其是青年電影力量,中國電影重新崛起,我們有信心。
  • 母親節自稱檔期?「應節電影」只是一個偽命題!
    相較北美電影冬、春、夏、秋和聖誕假日五個檔期鋪滿全年、有效消化電影產量的檔期分布,中國電影檔期亟待深度探索和創新。
  • 中國的泛科幻IP,離《星際迷航》還有多遠?
    稱霸九月第一周電影檔的《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引領科幻熱潮,一舉扭轉暑期院線兩個月的頹勢,經典泛科幻IP 的號召力和吸引力毋容置疑。而在同一時期,國內科幻屆也是好消息不斷。從去年首奪雨果獎的《三體》作者劉慈欣到今年憑藉《北京摺疊》再獲獎的郝景芳,雨果獎連番被國內科幻小說家納入麾下。國內泛科幻IP的星星之火,正在越燒越旺。
  • 北影節論壇「把脈」中國電影:檔期向好萊塢學習 營銷公司不能製造...
    「我覺得《前任3》是編劇、導演籌備了整個青春期的電影,所有的梗都是在平常生活和朋友的笑話當中去體現的。當它具備這種特質的時候,我們作為營銷公司就全力以赴參與它,把它做好。」中國電影在檔期上要向好萊塢學習尹昉作為演員在選擇電影時,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最先考慮的是劇本、角色和導演,經紀公司可能會考慮反響和票房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