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小芫
主播 | 樊登讀書 · 楊槍槍
「日本國寶級醫生」日野原重明,在105歲的時候用採訪的方式寫下《活好》這本書,記錄了他竭盡生命最後的力量想要留給後人的話語。
今天,讀書君想和各位書友探討:人如何才能「活好」呢?
不為他人而活——
「不被別人的評價左右,
活出真實的自己」
比爾·波特在《禪的行囊》一書中講了禪宗四祖道信的故事,道信依止在三祖僧璨門下時只有14歲,他向僧璨請教解脫束縛的法門。
僧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信:誰縛汝?
道信思索良久,回答道:無人縛。
僧璨道:既無人縛汝,即是解脫,何須更求解脫?
道信於是大悟,後來在21歲時接過禪宗衣缽,成為第四代祖師。
沒有人能夠真的束縛住你,除了你自己。
你努力活成別人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可是,那是你喜歡的樣子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應該」的世界裡。
大學畢業了應該找工作,30歲之前應該結婚,結婚後應該生孩子,孩子應該上名校……
我們循規蹈矩的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沒有人問這些「應該」從何而來。
而當我們不小心脫離了「應該」的軌道,就會被各種質疑包圍——別人都是這樣的,你為什麼不一樣?
但是今天大眾所遵循的所謂正軌,在過去不也曾是離經叛道的歪路嗎?
所有的「應該」都不是天生的,只是有限時間裡的一種慣性罷了。我們可以選擇按照這個慣性生活,也可以選擇打破它。
你聽說過間隔年(Gap Year)嗎?
間隔年是指畢業後不急於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是做一次長途的旅行(通常為期一年),去到和自己所處社會環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從多種角度觀察這個世界,嘗試嶄新的生活方式。
從事出於興趣愛好,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工作,或是參加一些非盈利機構的志願者活動。
威廉王子的間隔年是去智利參與了雷勵遠徵的義工服務,當時,王子親自清洗馬桶的照片廣為流傳;
賈伯斯在間隔年選擇去印度朝聖禪修;
卷福則是先在一家香水店打工賺取經費,然後深入喜馬拉雅山麓,在大吉嶺教藏傳佛教的僧侶們學英語。
世俗的觀念中,讀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好工作的標誌就是賺錢多。把時間花在不賺錢的事情上就是浪費生命。
間隔年在歐美國家的接受程度很高,但在國內常被認為是一種逃避,是考研無望又找不到工作的人,為自己迷茫生活找的藉口。
加上很多崗位明確表示只招應屆畢業生,選擇間隔年就意味著放棄應屆生的身份,也就放棄了相應的國家扶持政策。
在就業壓力如此大的今天,很多人畢業即失業,對於那些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待在家裡靠父母養的年輕人,人們普遍抱有更寬容的態度,因為他們起碼還在「畢業——找工作」這條正軌上,只不過遇到了挫折而已。
而主動選擇間隔年的人,卻常被評價成「腦子有毛病」,「不賺錢就知道瞎玩」,因為他們具備找工作的能力卻不去做,而選擇了一條看上去沒有任何收益的道路。
顯而易見,人們評價一件事物好壞的標準,與金錢密切相關。
金錢固然是重要的,當別人從獲得財富多寡的角度來評判自己時,我們不必排斥,因為這確實可以作為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但不是唯一的標準。
不被別人的評價左右,首先你得學會不隨意評價別人。
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價值觀,承認並理解他人想法中有道理的部分,同時堅持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刻意擺出視金錢如糞土的架勢,認為別人都是貪財之徒,自己的行為才是正確的,那只能證明你認可別人的評價體系,把金錢作為評判的唯一要素。
事實上你無需向任何人證明對錯,你只需活出真實的自己。
選擇之所以為選擇,就是因為沒有唯一的最佳答案,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走上不同的路,只要是在法律和道德規定的界限內,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人不可能隨心所欲,每一項選擇都有相對應的放棄。
就像去沿海景點,大多數人在海灘上挑選的貝殼,都可以在景區門口出售的各類貝殼紀念品中見到,這就是大眾認可的審美。
但是,你撿起的那塊被大多數人放棄的貝殼,它的美只屬於你自己。
活著要為了他人——
「為了他人,
把自己所餘時間全部奉獻出來,
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
記得小時候考試,我們都知道題目裡如果出現「雜交水稻」,答案裡就選「袁隆平」。
前段時間,看到網友們祝福袁隆平90歲生日快樂,發現他還是和水稻緊緊聯繫在一起。
在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典禮上,袁隆平說他的夢想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全人類。
2019年6月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我們以為90歲的人只管頤養天年了,而袁老卻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他說:「只要身體好,腦瓜子不糊塗,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對於袁老來說,已經不需要用工作來換取財富和名利,他只是單純的讓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造福於別人。
或許你說,這種偉人的狀態,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達到的。
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不指望為全人類做出什麼貢獻,那我們的人生就沒有價值了嗎?
豆瓣評分9.4的紀錄片《極地》,展現了西藏的風土人情,其中最讓我感觸深刻的是75歲的藏戲團團長次旺多吉的故事。
每年農閒時,藏戲團就開始送戲下鄉,一次要走五個村子,這也是村民們最翹首以盼的日子。
藏戲劇目的劇情中容納著最樸素的道理,演出的目的是祈禱來年豐收,因此,任何表演上的差錯,都是極大的罪過。
過去,每部藏戲都要連續表演三天才能完成,近年演出時長已經大大縮短,但每次也得持續四個小時,次旺多吉已經當了36年的團長,依然是每場演出的男主角。
這種民間的藏戲團,其實沒有收入,他們的勞動回報,僅僅是一些生活用品。
在結束了這次兩天的演出後,藏戲團得到的收入是13斤酥油和兩打12罐啤酒,而他們巡演租的拖拉機一天要150塊錢。
次旺多吉明白藏戲團一直在虧損,年輕人如果進城打工,每天最少能賺兩百塊,他對大家說:
「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演出呢?不要老想著掙多少錢,得想著我們的團隊和戲,錢掙多少不代表所有。
你給佛錢,佛都不理你。我們是祈禱豐收帶來好運的,所以我們要快樂,有熱情。
村民們都期待我們的表演,所以我們也要盡力,表演的越出色,雨水會來的越豐厚。」
他用心教導自己的小兒子,讓他一定要把腳步和手勢牢記在心,他對兒子說:
「我們的藏戲流傳上千年,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我已經這麼大歲數了,說不定哪天就去世了,我去世了呢,還得有人繼續唱啊,得有人代替我,一直為村民唱下去,我就這麼一個願望。」
這個平凡的藏族爺爺,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藏戲,奉獻給村民們。
他只是一個普通人,財富、權利和地位都與他無關,但他說:「我已經75歲了,以現在的身體狀況,活到85歲,還能再唱十年,挺好的。」
有一個詞叫「lifework」(終身事業),日野原先生說這個詞完美的詮釋了生命和工作是同一個概念。
「它指的是我們活著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也就是說,一生中有多少時間獻給了他人。
在奉獻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未知的自己,不斷發現新的自我,並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
寫在最後:
不為他人而活,是一種人生態度。
在每個需要作出選擇的十字路口,總有人與你背道而馳,也有人與你並肩同行。
別人的質疑或讚譽,都不能決定你的前進方向。
因為這是每個人僅有一次機會的人生,只有自己的初心才有資格給出答案。
活著要為了他人,是一種人生追求。
我們可以追求金錢、名譽和地位,它們確實會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
但如果為了追逐這些身外之物而活,就太悲哀了。
一個人如果能懂得感恩和珍惜,並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奉獻給他人。
這樣的人生在觸碰終點的時候,都會因充滿活力而異常精彩。
長按下方二維碼,免費試聽樊登老師解讀的《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