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亞歷山大繼續東徵來到中國,結局竟是

2021-01-13 從思考開始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開始東徵,竟然用3萬步兵、5000騎兵的遠徵軍在十年時間裡建立了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亞歷山大帝國,於公元前324年,抵回巴比倫。

如果亞歷山大當時繼續東徵至中國會怎樣呢?

1、路線

當時的亞歷山大帝國東邊已經佔領了阿富汗、印度,所以來中國的話要麼從阿富汗來,要麼從印度過來,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條徵服印度後翻越喜馬拉山脈到達現在的西藏,這基本不可能,不要說在公元前300年的冷兵器時代,就是現代戰爭這也是一條人類極限路線,而且後勤基本沒有。

第二條徵服印度緬甸後從雲南來中國,這樣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楚國,當時的巴蜀還沒有被秦國吞併,所以無法與秦國相遇。但是緬甸是熱帶雨林氣候,亞歷山大軍隊在到達印度時已經瘟疫蔓延,如果再穿越熱帶原始森林,估計就死的差不多了,所以這條路線基本也封閉。

第三條路就是從阿富汗經瓦罕走廊來到中國,當時最先遇到的應該是秦國的老對手義渠國,如果徵服義渠再東進就和秦國相遇了。

2、當時的中國情況

秦國剛剛經過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國力漸盛。楚國可以說當時在楚懷王治下是巔峰時期,魏國因為兩次被齊國打敗走下坡路,齊國正在進行變法。

3、亞歷山大碰到義渠

1)、義渠國是少數民族,在秦國西北面,自商朝建國已有800年,民風彪悍,善武英勇,善騎射,後來出了個義渠駭和宣太后的私情而被廣大人民熟知。以義渠人的性格,和秦國都打了幾百年,所以絕對會和亞歷山大軍隊血拼,而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屬於徵服性戰爭,所以必然也盡全力攻取義渠,雙方可能在今天的河西走廊開戰。

2)、亞歷山大軍隊主要以馬其頓方陣為主,這是槍兵方陣,攻擊力及防禦力極強,善於打陣地戰。根據兵種克制我們知道槍兵專克騎兵,正好克制義渠。

3)、人數上亞歷山大35000人,義渠當時有80000人,義渠人要多兩倍。兵器上亞歷山大人為青銅器,而義渠因為與中原接近,當時已是鐵質彎刀,並且以騎射為主。

4)、從後世北方少數民族與歐洲大戰記錄來看,匈奴被漢武帝打跑西徵橫掃東歐,突厥西徵橫掃中亞,契丹人被金人打的西徵佔領中亞,蒙古人更是橫東歐,這足以說明歐洲人的任何陣型都無法對抗中國少數民族,騎兵的機動性太強,又以騎射為主,馬其頓方陣也僅僅是活靶子,要不也會在騎兵的強大衝擊力下衝散,所以基本可以確定亞歷山大戰勝不了義渠,只能打道回府。基本遇不到秦國,何況秦國在十年後滅義渠,亞歷山大軍隊都打不過義渠更打不過尚武的秦國。

由此看來,亞歷山大東徵中國到義渠就失敗了,這有可能引發十年後的義渠西徵,因為十年後秦滅義渠,義渠如果知道東邊還有那麼多土地和人民,一定會像後期的匈奴等一樣往西逃,建立一個西起波斯、東至阿富汗的強大義渠國。

相關焦點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來到中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亞歷山大東徵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根據記載,公元前327年夏,東徵軍率兵越3萬人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侵入印度河上遊地區。公元前326年4月消滅波魯斯王國,迫使其國王投降。
  • 亞歷山大東徵來到中國,沒有秦始皇,他可以完成第一次世界統一嗎
    亞歷山大是被譽為太陽神阿蒙之子的人物,迄今為止都被譽為年少有為,是戰無不勝的化身。他先後擊敗了埃及、波斯、印度3個文明古國,據說是沒有找到路沒有來到中國。今天我們就假設一下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從亞歷山大東徵的活動軌跡可以看到,他徵服了中亞、攻擊了印度,所以亞歷山大如果進入中國最有可能的是從西域過來。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中國,會徵服東方秦國嗎?英國專家:會一敗塗地
    在亞歷山大的統領下,馬其頓爆發了驚人的能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掃平希臘、波斯、印度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在徵服印度後,亞歷山大停止了他繼續徵服的步伐。是什麼原因讓他停止了繼續東徵的步伐? 在當時,部隊中出現了厭戰情緒,他們渴望回家和親人們團聚。
  • 亞歷山大當時為何不東徵中國?阿拉伯的一張地圖,解開了這個謎團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公元前334年至324年,亞歷山大率領大軍東徵,所向披靡,橫掃波斯帝國,最終到達巴特克利亞,現在的阿富汗。這裡,離中國新疆很近,很近。只要亞歷山大繼續東徵,很快,他就會進入中國的疆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亞歷山大在打獵的時候就放棄了,把他帶回了巴比倫。關於亞歷山大的舉動,很多對世界歷史感興趣的網友都爭論不休,他們猜測他是出於恐懼。
  • 阿拉伯有一地圖,解開千古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膽量東徵中國
    劇圖據《智囊全集》記載:在公元前334年至324年,亞歷山大帶兵東徵,所向披靡,掃蕩了波斯帝國,到達了巴特克利亞,也就是如今的阿富汗。這個地方,距離中國的新疆,非常的近。也就是說,只要亞歷山大繼續東徵,很快,他就會進入中國地界。可讓人疑惑的是,打到這附近,亞歷山大就罷手了,帶兵回到了巴比倫。對於亞歷山大這一舉動,許多對世界歷史有探究欲的網友議論紛紛,猜測他這一舉動,是出於恐懼。畢竟當時秦國已經發展起來了,兵強馬壯,打仗能力一流。和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對上,亞歷山大再厲害,他也要吃大虧。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打到中國會怎麼樣?國外網民回答出奇一致
    在西方人眼中,歐洲歷史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而排在首位的亞歷山大,又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是馬其頓帝國的國王。 亞歷山大在統一希臘全境後,很快發起東徵,先後橫掃波斯帝國和兩河流域,並最終打到了印度,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歐洲歷史的僥倖,亞歷山大東徵走錯路,不然歐洲如今是中國的版圖
    我們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但如今除了中國之外,其他三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都發生過斷層,這樣的結果是很正常的,因為文明古國不代表國力強盛。  在古代的時候,除了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外,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都遭受過滅國之災。歷史上,曾經就有一位歐洲大帝,以一人之力,帶領軍隊佔據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但在東徵中國的時候,卻因為走錯了路,導致錯過和當時秦國交戰的機會。
  • 亞歷山大東徵,當年如果進入中國,能打敗強大的秦軍嗎?
    馬其頓人在徵服希臘諸邦之後,為了緩和矛盾,決定調兵遣將向東進軍,開始對外戰爭。亞歷山大大帝使用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對波斯軍隊,波斯軍隊被擊潰,傷亡數千人,被俘虜數千人,根本抵擋不住亞歷山大大帝的鋒芒。
  • 亞歷山大徵服3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殺進中國?來中國後或許會很慘
    在中國,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人,或許只有秦始皇、成吉思汗、漢武帝等少數幾位。在西方,同樣也只有少數幾個,但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亞歷山大大帝。徵服3大文明古國的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是公元前323年前的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統帥。亞歷山大出生於公元前356年,父親是國王腓力二世,老師是著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也正是如此,西方學者認為亞歷山大所帶領的馬其頓王國有著與秦朝一戰的資本,畢竟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所擁有的領土可是超過了戰國七雄總和。那麼,當亞歷山大帝國遇上大秦帝國,又是孰勝孰敗呢?天才亞歷山大vs兵法之國亞歷山大帝國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天才的亞歷山大,對於西方軍事理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步騎協同、孤立並打擊敵人、出其不意、迂迴包圍、速戰速決等戰略戰術還是較為初始化。
  • 亞歷山大、漢武帝、唐太宗眼中的絲綢之路
    亞歷山大打敗了大流士之後,擁有了龐大的波斯帝國 本可以返回家園,重新籌劃他的新領土 但是他徵服的欲望並沒有得到滿足 而是繼續揮軍
  • 亞歷山大大帝嗜酒如命,降服印度王公敬上特色下酒菜!
    亞歷山大大帝的雄才大略和軍事才能有目共睹,在東徵過程中所向披靡,常常以少勝多,即使面對波斯帝國人多勢眾,遠勝自己的軍隊也無所畏懼,通過格拉尼卡斯河之戰、伊蘇斯會戰和高加米拉會戰徵服了波斯帝國。可是,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停下徵戰的腳步,此時他的軍隊收編了從各地徵募而來的士兵,人數從原來的四萬上下達到了「十二萬大軍」。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率領大軍開始向印度進發。當他來到印度河畔時,迎戰他的是印度西北部一個小國的國王波羅斯。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打到中國會發生什麼?國外網民回答出奇一致
    除了晚清時期相對較弱以外,中國在其他各個歷史時期都是世界頂尖強國,這一點西方也是公認的,在西方人眼中,歐洲歷史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而排在首位的亞歷山大,又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是馬其頓帝國的國王。如果亞歷山大的軍隊打到中國會如何?中外網友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迷路,馬其頓軍隊長驅直入,秦始皇打得過嗎?
    而在秦朝發展的同時,在西方呼風喚雨的亞歷山大也在擴展自己的地盤,在向東徵戰的時候,本意是來一探東方秦朝的究竟,結果因為沒有找到真正的秦國而被指引向了印度。那麼,如果亞歷山大軍隊長驅直入,秦始皇打得過嗎?
  • 堪稱神話的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記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那個據說也曾稱霸過希臘的戰鬥民族斯巴達和連年舉行健身奧林匹克大賽的雅典國,在亞歷山大面前都瞬間跪拜了!然後渡海東徵,開始橫掃遍地沙丘黃沙漫漫的大沙漠中東地區,不費吹灰之力而佔領埃及全境。然後進軍伊朗高原,打敗大流士三世,一舉蕩平存在千年的波斯帝國。
  • 亞歷山大與漢尼拔,壯舉相同卻面臨迥異大敵的悲劇
    為何這兩位能力同樣優秀的將領,會走向如此迥異的結局,原因有很多,但是今天我並不會講述所有原因,而要提及其中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他們面臨敵人的戰略的極大不同。亞歷山大的東徵,其實在開局上並不如漢尼拔,亞歷山大並沒有出奇兵,實際上,馬其頓人的戰略進攻路線,早在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在位時,就已經被波斯帝國所預判,以至於當亞歷山大實際開始進軍時,小亞細亞的波斯總督們,便在格拉尼庫斯河堵截亞歷山大渡河,多虧馬其頓軍戰鬥力強悍,波斯軍將領不和,希臘裔將領門儂的重步兵沿河堵截策略沒被執行,這才順利擊敗了這支波斯軍隊,從而繼續這場東徵
  • 「陝軍東徵」震動中國文壇
    有一個現象叫做「陝軍東徵」(有人說「陝軍東進」),作為文學重鎮的陝西一舉推出多部可以流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長篇小說;這一文化現象震動了文壇,成為陝西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一筆。著名學者肖雲儒告訴記者:「『陝軍東徵』這一提法是在作家出版社為《最後一個匈奴》舉行的座談會上,當時一位北京的評論家說『陝西幾位小說家先後在首都各家出版社推出了他們的長篇小說』,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補充,開玩笑說『陝西人要來個揮馬東徵啊』。」隨後,《光明日報》記者韓小蕙在該報發表了題為《「陝軍東徵」火爆京城》的文章,介紹了陝西幾部引起轟動的長篇小說和作家創作的內幕。
  • 亞歷山大大帝:我這一生,短暫又輝煌
    (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然而亞歷山大卻只是柔和的對馬說了幾句話,溫柔的撫摸它的鬃毛就馴服了它。這件事也被認為亞歷山大是天降奇才的因素之一。公元前340年,16歲的亞歷山大開始了自己的徵戰生涯。兩年後,真正的戰亂發生了。喀羅尼亞戰役,這一決定了希臘命運的戰役,亞歷山大在這場戰爭中確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 拜佔庭滅亡的前奏: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上)
    經歷了五賢帝的黃金時期,羅馬牢牢控制著地中海的時期,也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四帝共治時代,最終,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被蠻族滅亡(湊巧的是,最後一位西羅馬君主也叫羅慕路斯),而東羅馬的君主們繼續在君士坦丁堡中統治著。最終,經歷了查士丁尼,希拉克略,巴西爾二世,阿萊克修斯一世(好女兒!)等等君主的統治,帝國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統治時期,在烏爾班大炮的轟鳴聲中消失不見。
  • 波斯艷后被亞歷山大俘虜,兩年後懷上身孕,波斯王:感謝您的善待
    後來,在他的老師亞里斯多德的提示下,亞歷山大準備來一個東徵。東徵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掠奪一些財富,然後回來還債。亞歷山大的隊伍,是一支「窮軍」,大家跟著他,都是為了改變一下自己的命運。越是窮軍,越不能小視。他們的這支隊伍,能吃苦,也很有戰鬥力。相比之下,波斯軍隊就不行了。因為波斯軍是「富軍」,富軍怕吃苦,戰鬥力就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