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2012年,由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兼任編劇、導演的人人文劇情片《搜索》在大片雲集的電影市場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清晰的故事脈絡,多線敘事的講述手法,以女白領&34;的故事串聯起職場陰謀、網絡暴力、道德綁架等時代元素,聚焦於&34;的網絡信息化浪潮下,真實與善惡的思索。
有一則小故事說,年輕的媽媽買回來幾隻蘋果,洗淨之後,年幼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把每一個蘋果都咬了一口,似乎在宣示對所有蘋果的佔有權。媽媽心寒之餘,不免生氣,正要呵責,小孩抵過一個蘋果,說,&34;
真相往往並不只是你看到的,你聽到的。
公交車上,女白領葉藍秋依窗而坐,沒人看得到墨鏡之下的表情。一旁站立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
&34;售票員大姐高亢的嗓音在擁擠的車廂裡來回穿梭。
&34;幾次重複之後,發現葉藍秋毫無反應,大姐開始了指名道姓。
實習記者楊佳琪為向資深媒體從業人的準嫂子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一心想要採寫一條爆炸性新聞。
&34;這一定足以吸引大眾眼球。於是,手機的攝像頭偷偷的對準了墨鏡掩面的葉藍秋。
至此,&34;已經明了—&34;的女白領突破道德底線,霸佔了公車專用座。
車上的乘客紛紛加入聲討女白領的行列。從素質延伸到家教,從個人羞恥上升到城市形象,群情激奮,一聲高過一聲,語言裡是道德審判的趾高氣昂。
面對大眾不明就裡的指責,葉藍秋隱忍中偏執爆發&34;她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34;大爺說那是在調戲他,儘管葉藍秋有氣無力的語言裡更像是垂死之人放棄了希望。
大爺的&34;式控訴,乘客道德聖人角度的指責,售票員工作職責的呵斥,面對這親眼目睹的&34;,大家確信暴力嚴懲是&34;的&34;。
實習記者楊佳琪的手機記錄更是坐實了女白領的&34;。很快,戰場從線下開闢到線上,網絡的普及,讓每個人能夠更快的了解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
聲勢浩大的暴力嚴懲在葉藍秋被人肉搜索後達到了鼎盛,暴力中的悲劇逐漸顯形。
可是,看到的,聽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嗎?生活裡,我們做出的判斷總是會基於那些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或者從別人那裡獲取到的,但這些真的足以撐起一個真相嗎?
小到日常瑣碎的誤解,大到家國決策,我們習慣了基於現有的&34;,迫不及待的給予&34;最嚴厲的懲罰,於是,有了李陵、念斌、聶樹海們。
儘管真相從不缺席,但逝去的,已經無可彌補。
真相來臨之前,何必急於訴諸暴力,給時間一點時間,世道自有公斷。
成語&34;告訴我們,人一旦做出了某種主觀認定,對&34;的探索就變成了尋找足夠的事實支撐來強化自己的主觀認定。而,限於立場角度、價值認知等,這種主觀認定難免偏頗。
事實是
公交車上,葉藍秋不肯為老人讓座;
辦公室裡,沈流舒抱著葉藍秋溫存;
酒店大堂,沈流舒莫小渝恩愛有加;
度假山莊,葉藍秋靠著楊守誠的肩膀;
兩居室裡,陳若兮楊守誠相擁而眠;
網際網路上,楊佳琪用手機拍下的畫面;
電視臺裡,陳若兮接到匿名人的線索材料。
……
這些是全部的真相嗎?顯然導演並不準備用事實來代替真相。
真相是
罹患癌症的葉藍秋沉浸在生命的巨大悲痛中,一時無力承受,何來力氣再去管那些世俗道德。
堅強的女人向老闆沈流舒請假,老闆體諒安慰,感激之餘,女人提出借一百萬。老闆很爽快就答應了,脆弱的葉藍秋撲到老闆的懷裡哭了起來。
無巧不成書,這溫情的一幕被老闆夫人莫小渝看見。不明所以的女人,以為丈夫背叛了自己。大聲斥責以後又以匿名信的方式向電視臺大肆爆料葉藍秋勾引上司。
媒體人陳若兮敏銳的嗅探到&34;的新聞足以掀起一場關於道德與素質的大討論,於是,誇大其詞將實習記者的新聞素材冠以自己的名姓在電視上、網絡上大肆播映。
出於嫉妒的前同事,&34;的在網絡上曝光了這位新聞人物的現實資料,將這場道德審判推向高潮。
不堪其擾,葉藍秋在實習記者的安排下錄製了一條道歉視頻,但,媒體人認為這新聞熱點風頭正勁,於是,悄悄壓下不發。
作為媒體人的男朋友,同在拍攝現場的楊守誠知道了這一切,或許是愧疚,或許是失業帶來的失意,他同意為深陷輿論漩渦的葉藍秋提供保鏢服務。
牽一髮而動全身,員工的低素質被影射到公司的管理與社會責任,老謀深算的沈流舒為了保全公司,決定撇清與可憐員工的關係,在酒店大堂,以贈送名貴戒指、包包的舉動向大眾表明夫妻關係和諧融洽。
和諧之下,沈流舒開始了一場自詡正義的懲罰。他找到實習記者楊佳琪以贊助拍攝的名義投下一筆資金,同時,又派人拍下葉藍秋與楊守誠同時出入的畫面寄給陳若兮。
很快,在&34;面前,一票鍵盤俠堅定的認為,因為葉藍秋搶了自己的男人,陳若兮才不擇手段的搞臭葉藍秋,網絡之下,大眾輿論風口出現斷崖式的轉變。
病情急劇惡化的葉藍秋選擇了驕傲的離開這個世界—自殺。
曾經的輿論話題王悲涼落幕又一次在網絡上發酵,&34;面前,大眾開始同情薄命的女孩,並將這一切的不幸歸根於媒體人陳若兮的操縱輿論,全然忘了,當初在&34;面前的群情激奮。
沈流舒指使下屬實名舉報陳若兮收受回扣,證據充足,&34;清楚,陳若兮百口莫辯,失了工作,丟了男友。陳若兮成為&34;挖掘後的矛頭所指,獨自承受著葉藍秋在&34;面前的痛楚。
你看到的事實就一定是真相嗎?美好的事實未必就是陽光明媚的真相,而醜陋的故事也未必沒有用心良苦的真相。正如你看到的是笑容,你未曾看到的是笑容背後的辛酸苦辣,事實總是以一種直觀可見的方式呈現著,而背後的真相,誰又想過去深究呢?
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於是,我們更習慣用事實說話,真相往往需要更大的承受勇氣。
但,這並不能成為真相被事實取代的理由,如果真相不值得你去等待,那麼,至少請尊重&34;漩渦之中的當事人的感受。
影片裡,大眾的輿論風口出現過兩次變化,第一次是通過網絡放大後,對白領葉藍秋的網絡暴力,第二次是在沈流舒的運作下,對陳若兮的輿論審判。
而每一次輿論悲劇的產生都是大眾基於碎片化的信息所作出的自以為全面的判斷。
得益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每個人都成了信息的獲取者,傳播者。我們不再滿足於官方的信息,開始拼命在海量的信息世界汲取用以佐證我們主觀判斷的信息。
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成了我們獲知這個世界的主要媒介;基於大數據的軟體智能的推送著我們感興趣的信息;只要願意,我們能獲取任何我們想要的信息,於是,我們自以為掌握了所有的真相。
不幸的是,美顏邪術打破了我們對於&34;的自信;&34;的輿論周期尷尬的是自以為甄別了信息的我們。
喜劇演員賈玲的一則小品中曾出現這樣的鏡頭:醉心於養生的父親興致勃勃的給女兒發了一條養生的專家信息,幾分鐘以後,父親火速電話告知,那條信息被證實是假的。
生活中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面對紛繁複雜、真假難斷的,我們用人腦所能承載的有限信息去拼湊、去還原&34;,再將之傳播於大眾,&34;就此出世。
只是,那些&34;總是天然的帶著傳播者的主觀印記,或者是價值認同,或者是知識深淺。於是,藉助於無所不在的網絡,從碎片化信息加工而來的&34;總能一次又一次的引導著輿論的方向。
去公正的判斷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自出生起,我們就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主觀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豐富,這種主觀意識變的越來越固化。我們對於真相的判斷與探索總是會帶著自我的主觀意識,只是,真相是一種客觀存在,一旦染上了主觀色彩,它就變得不再只是真相。
去公正的判斷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這確實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各種的信息會干擾我們的判斷,看到的,聽到的會迷惑我們對於真相的探索,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你聽到的未必是真話,你感受到的只是旁觀者的體味。
公正從來都不那麼容易,但,真相值得探索,去努力保持一種自我的中肯,眼裡有世界,心中有尺寸,給時間機會,給真相時間。
文字:粉面書生
圖片: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