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逆轉,信息洪流時代,真相如何突破《搜索》到的信息圍城?

2020-09-05 粉面書生



&34;



2012年,由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兼任編劇、導演的人人文劇情片《搜索》在大片雲集的電影市場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清晰的故事脈絡,多線敘事的講述手法,以女白領&34;的故事串聯起職場陰謀、網絡暴力、道德綁架等時代元素,聚焦於&34;的網絡信息化浪潮下,真實與善惡的思索。




真相來臨之前,請不要訴諸暴力


有一則小故事說,年輕的媽媽買回來幾隻蘋果,洗淨之後,年幼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把每一個蘋果都咬了一口,似乎在宣示對所有蘋果的佔有權。媽媽心寒之餘,不免生氣,正要呵責,小孩抵過一個蘋果,說,&34;

真相往往並不只是你看到的,你聽到的。

公交車上,女白領葉藍秋依窗而坐,沒人看得到墨鏡之下的表情。一旁站立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



&34;售票員大姐高亢的嗓音在擁擠的車廂裡來回穿梭。

&34;幾次重複之後,發現葉藍秋毫無反應,大姐開始了指名道姓。

實習記者楊佳琪為向資深媒體從業人的準嫂子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一心想要採寫一條爆炸性新聞。

&34;這一定足以吸引大眾眼球。於是,手機的攝像頭偷偷的對準了墨鏡掩面的葉藍秋。



至此,&34;已經明了—&34;的女白領突破道德底線,霸佔了公車專用座。

車上的乘客紛紛加入聲討女白領的行列。從素質延伸到家教,從個人羞恥上升到城市形象,群情激奮,一聲高過一聲,語言裡是道德審判的趾高氣昂。

面對大眾不明就裡的指責,葉藍秋隱忍中偏執爆發&34;她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34;大爺說那是在調戲他,儘管葉藍秋有氣無力的語言裡更像是垂死之人放棄了希望。

大爺的&34;式控訴,乘客道德聖人角度的指責,售票員工作職責的呵斥,面對這親眼目睹的&34;,大家確信暴力嚴懲是&34;的&34;。

實習記者楊佳琪的手機記錄更是坐實了女白領的&34;。很快,戰場從線下開闢到線上,網絡的普及,讓每個人能夠更快的了解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

聲勢浩大的暴力嚴懲在葉藍秋被人肉搜索後達到了鼎盛,暴力中的悲劇逐漸顯形。

可是,看到的,聽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嗎?生活裡,我們做出的判斷總是會基於那些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或者從別人那裡獲取到的,但這些真的足以撐起一個真相嗎?

小到日常瑣碎的誤解,大到家國決策,我們習慣了基於現有的&34;,迫不及待的給予&34;最嚴厲的懲罰,於是,有了李陵、念斌、聶樹海們。

儘管真相從不缺席,但逝去的,已經無可彌補。

真相來臨之前,何必急於訴諸暴力,給時間一點時間,世道自有公斷。


你以為的事實就一定是真相嗎?



成語&34;告訴我們,人一旦做出了某種主觀認定,對&34;的探索就變成了尋找足夠的事實支撐來強化自己的主觀認定。而,限於立場角度、價值認知等,這種主觀認定難免偏頗。

事實是

公交車上,葉藍秋不肯為老人讓座;

辦公室裡,沈流舒抱著葉藍秋溫存;

酒店大堂,沈流舒莫小渝恩愛有加;

度假山莊,葉藍秋靠著楊守誠的肩膀;

兩居室裡,陳若兮楊守誠相擁而眠;

網際網路上,楊佳琪用手機拍下的畫面;

電視臺裡,陳若兮接到匿名人的線索材料。

……

這些是全部的真相嗎?顯然導演並不準備用事實來代替真相。

真相是

罹患癌症的葉藍秋沉浸在生命的巨大悲痛中,一時無力承受,何來力氣再去管那些世俗道德。

堅強的女人向老闆沈流舒請假,老闆體諒安慰,感激之餘,女人提出借一百萬。老闆很爽快就答應了,脆弱的葉藍秋撲到老闆的懷裡哭了起來。


無巧不成書,這溫情的一幕被老闆夫人莫小渝看見。不明所以的女人,以為丈夫背叛了自己。大聲斥責以後又以匿名信的方式向電視臺大肆爆料葉藍秋勾引上司。

媒體人陳若兮敏銳的嗅探到&34;的新聞足以掀起一場關於道德與素質的大討論,於是,誇大其詞將實習記者的新聞素材冠以自己的名姓在電視上、網絡上大肆播映。

出於嫉妒的前同事,&34;的在網絡上曝光了這位新聞人物的現實資料,將這場道德審判推向高潮。

不堪其擾,葉藍秋在實習記者的安排下錄製了一條道歉視頻,但,媒體人認為這新聞熱點風頭正勁,於是,悄悄壓下不發。

作為媒體人的男朋友,同在拍攝現場的楊守誠知道了這一切,或許是愧疚,或許是失業帶來的失意,他同意為深陷輿論漩渦的葉藍秋提供保鏢服務。


牽一髮而動全身,員工的低素質被影射到公司的管理與社會責任,老謀深算的沈流舒為了保全公司,決定撇清與可憐員工的關係,在酒店大堂,以贈送名貴戒指、包包的舉動向大眾表明夫妻關係和諧融洽。

和諧之下,沈流舒開始了一場自詡正義的懲罰。他找到實習記者楊佳琪以贊助拍攝的名義投下一筆資金,同時,又派人拍下葉藍秋與楊守誠同時出入的畫面寄給陳若兮。

很快,在&34;面前,一票鍵盤俠堅定的認為,因為葉藍秋搶了自己的男人,陳若兮才不擇手段的搞臭葉藍秋,網絡之下,大眾輿論風口出現斷崖式的轉變。

病情急劇惡化的葉藍秋選擇了驕傲的離開這個世界—自殺。



曾經的輿論話題王悲涼落幕又一次在網絡上發酵,&34;面前,大眾開始同情薄命的女孩,並將這一切的不幸歸根於媒體人陳若兮的操縱輿論,全然忘了,當初在&34;面前的群情激奮。

沈流舒指使下屬實名舉報陳若兮收受回扣,證據充足,&34;清楚,陳若兮百口莫辯,失了工作,丟了男友。陳若兮成為&34;挖掘後的矛頭所指,獨自承受著葉藍秋在&34;面前的痛楚。

你看到的事實就一定是真相嗎?美好的事實未必就是陽光明媚的真相,而醜陋的故事也未必沒有用心良苦的真相。正如你看到的是笑容,你未曾看到的是笑容背後的辛酸苦辣,事實總是以一種直觀可見的方式呈現著,而背後的真相,誰又想過去深究呢?

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於是,我們更習慣用事實說話,真相往往需要更大的承受勇氣。

但,這並不能成為真相被事實取代的理由,如果真相不值得你去等待,那麼,至少請尊重&34;漩渦之中的當事人的感受。


別讓碎片化的信息迷惑了對真相的判斷


影片裡,大眾的輿論風口出現過兩次變化,第一次是通過網絡放大後,對白領葉藍秋的網絡暴力,第二次是在沈流舒的運作下,對陳若兮的輿論審判。

而每一次輿論悲劇的產生都是大眾基於碎片化的信息所作出的自以為全面的判斷。

得益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每個人都成了信息的獲取者,傳播者。我們不再滿足於官方的信息,開始拼命在海量的信息世界汲取用以佐證我們主觀判斷的信息。



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成了我們獲知這個世界的主要媒介;基於大數據的軟體智能的推送著我們感興趣的信息;只要願意,我們能獲取任何我們想要的信息,於是,我們自以為掌握了所有的真相。

不幸的是,美顏邪術打破了我們對於&34;的自信;&34;的輿論周期尷尬的是自以為甄別了信息的我們。

喜劇演員賈玲的一則小品中曾出現這樣的鏡頭:醉心於養生的父親興致勃勃的給女兒發了一條養生的專家信息,幾分鐘以後,父親火速電話告知,那條信息被證實是假的。

生活中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面對紛繁複雜、真假難斷的,我們用人腦所能承載的有限信息去拼湊、去還原&34;,再將之傳播於大眾,&34;就此出世。


只是,那些&34;總是天然的帶著傳播者的主觀印記,或者是價值認同,或者是知識深淺。於是,藉助於無所不在的網絡,從碎片化信息加工而來的&34;總能一次又一次的引導著輿論的方向。

去公正的判斷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自出生起,我們就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主觀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豐富,這種主觀意識變的越來越固化。我們對於真相的判斷與探索總是會帶著自我的主觀意識,只是,真相是一種客觀存在,一旦染上了主觀色彩,它就變得不再只是真相。

去公正的判斷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這確實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各種的信息會干擾我們的判斷,看到的,聽到的會迷惑我們對於真相的探索,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你聽到的未必是真話,你感受到的只是旁觀者的體味。

公正從來都不那麼容易,但,真相值得探索,去努力保持一種自我的中肯,眼裡有世界,心中有尺寸,給時間機會,給真相時間。




文字:粉面書生

圖片: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信息圍城之中,如何不被困住?讓心自由,活在當下
    說到「圍城」,立刻想起錢鍾書那句經典名言——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我們的人腦也是一個大信息網,某些時候,反應應該比電腦還要快吧?處於資訊時代的我們,也被信息這座圍城困住了,城外的人不斷在進來,城內的人不斷想出去。上周末去娘家。媽退休已經十多年了。最近單位要交一個表格,她正苦惱還要跑去單位拿表,回來填寫,貼上照片,再送過去。我拿起她的手機,一會兒功夫,所有信息全部填寫完成,甚至連照片也現拍現傳,然後提交了表格。
  • 【技巧提升】我是如何 "搜索" 到想要的信息的
    摘要:本文講述了如何在Google、維基和Github上高效的搜索到想要的內容。
  • 【驚天大逆轉】燃爆了!五大看點揭秘逆轉真相!
    「難得一見的懸疑類型精品影片,編劇豪華開腦洞導演實力飈調度」、「剝絲抽繭,真相越來越明,但最後一刻仍舊讓人大跌眼鏡」、「觀影過程大腦CPU高速運轉,環環相扣」等評價在社交媒體上不絕於耳。在上映當天,片方也曝光了一支「大逆轉」特輯,臺前幕後花絮和主創拍攝經歷提前劇透,影片中究竟有哪些逆轉的情節和驚喜亮點,不妨隨著以下的五大看點來逐一揭秘。
  •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資訊時代的「雙城記」
    在信息稀缺的時代,誰有能力獲取更多的信息,誰就更加容易成功。今天,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巨量的信息,為什麼反而不容易成功了呢?1、「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信息輕易獲得且泛濫成災。美國作家凱文·凱利的在《必然》中說過,「每年,我們生產出800萬首新歌,200萬本新書,1.6萬部新電影,300億個博客帖子,1820億條推特信息,4萬件新產品。」的確,「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付出極低成本,就能獲得海量信息。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當媒體人宋喬安在播報新聞時為了點擊率而不求真相地將潛入幼稚園挾持小朋友拍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應思聰說成「害片方賠錢兩千萬的持槍劫匪」時,她已經有一隻腳踏入了惡的深淵。而那些不明真相的民眾,他們有自己珍視的家人,他們不想自己的家人受這些「惡魔」的威脅。他們的「耳朵」和「眼睛」被媒體掌握,他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也沒有能力去了解事實的真相。
  • 信息:什麼是信息?信息塑造人類,世間或許沒有真相!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信息。(本篇文章的重點在於後半段,而不是在於前面比較概念的東西,所以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看後半段)以前我們只能在圖書、報紙和電視上獲取信息,或者是親身體會經歷得到信息。我們在有限的信息中,獲得有用的信息,甚至我們需要想盡辦法去尋找信息源。但現在的我們身在一個信息爆發的時代,手機和網絡的普及,讓我們可以輕鬆地獲得大量的信息。
  • 穿越信息藍海,夸克重釋搜索
    夸克新晉,搜索升級當00後在用縮寫發明zqsg(真情實感)的黑話時,90後已經被劃入996的領地,一邊找尋朋克養生的法子,一邊還要關心「耗子尾汁」是什麼梗。數字時代給白領人群帶來了不少健康警示。就像智能搜索夸克發布的「白領健康數據報告」,top5的問題與當代白領生活工作姿勢完全貼合:熬夜、久坐、胃疼、背疼還眼睛疼。
  • 資訊時代如何「近敵」作戰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信息化條件下的陸戰場已不再局限為地理概念戰場,其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而使傳統的近戰殲敵作戰方式面臨新挑戰。準確探尋並認識信息化條件下陸戰場「近敵」作戰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多法並舉,在施謀用計中靠近敵人。實施「近敵」作戰,首要解決的是如何靠近敵人。
  • 劉歸陽:小信息突破瀆職受賄大案
    從不起眼的小信息入手,檢察官一點點擊碎行賄人歐某對貪官的「死心塌地」,歐某最終供述:他在項目開發中向縣委書記易光明行賄1000萬元,易光明非法批准徵用、佔用100畝土地供其興建水泥廠——小信息突破瀆職受賄大案
  • 用陳凱歌《搜索》看黃泰山「搜商公式」:幫你走出信息「怪圈」
    全球印刷信息的生產量每5年翻一番,《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即相當於17世紀學者畢生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的總和。什麼是信息爆炸時代?指的是當今時代信息量不斷增加,已經以幾何級別的增長。信息量增長的速度遠比人類理解的速度要快,並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湧入人類的生活。
  • 直播問答:信息過剩年代的商業反諷
    不過,在信息洪流時代之中最後一塊「淨土」消逝,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特別是在內容創業熱土之上的直播問答新風口中,人們比以往都更為急切地想要知道:搜尋引擎公司們甚至順勢開發了即時就能夠出現答案的搜索神器。「知道」這件事情本身,被賦予了比以往更直接、更明確的商業價值。
  • 搜索、信息流互融 搜索市場戰事再起 百度頭條爭鋒
    來源:中國經營報搜索、信息流互融 搜索市場戰事再起 百度頭條爭鋒本報記者/李靜搜索的市場多年沒有戰事,2019年8月頭條搜索上線後,搜索霸主百度和信息流新貴今日頭條在核心業務上的競爭對峙正式變得劍拔弩張起來。
  •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應如何應對「碎片化信息」?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是所說的「信息大爆炸」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大。碎片化信息作為一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碎片化是相對於系統化而言的,它是零散的、瑣碎的,不會給人一個統一的結構和認知系統。
  • 主動獲取信息,只需用好搜索工具
    網際網路讓信息唾手可得。可是,從信息的海洋中獲取什麼樣的信息是個很有挑戰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並不願意主動去獲取信息,而是更傾向於被動獲取。信息流給你推送什麼信息,決定了你會看什麼信息,決定了你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你收到的每一條消息,都被你把優先級排得比你要真正要獲取的信息的優先級要更高一些。
  • 企業負面信息如何處理?
    但在網絡營銷實踐當中,企業會經常遇到危機公關的情況,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十分考驗企業危機公關處理的能力。網絡危機公關是指利用網際網路能對企業的相關品牌形象進行公關,儘可能的避免在搜索企業的相關人物與產品服務出現不良信息。但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有時候做不到「未卜先知」,而只能選擇「亡羊補牢」去應對危機公關。
  • 在「後真相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馬未都也曾提到:「一個新聞事件出來,不反轉三次都不能表態。」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病毒營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尋找到準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 胡泳:如何紓解大規模信息恐慌?
    【5】帕蒂森表示,虛假信息「傳播的速度比病毒要快」。關於這種病毒是如何起源和傳播的,或者有什麼偏方可以治癒,這類消息席捲了整個網絡。當用戶在亞馬遜上搜索冠狀病毒一詞時,就會出現口罩和維生素C的促銷清單。事實上維生素C已被列為冠狀病毒的假藥之一。由此,帕蒂森強調有必要向搜索冠狀病毒的用戶提供科學信息,並過濾假新聞。
  • 不同的信息搜索任務:行為模式和用戶期望
    單一的搜索任務比較難記憶,因為基礎的用戶期望是使用簡單的語言。複雜的任務需要更多精力去研究,例如:用戶需要為這些任務提供高級功能,包括對照表和分塊內容。本文從四個方面對不同的信息搜索任務展開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 您的信息正被洩漏!YouTube隱私如何設置保護信息安全?
    YouTube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一部分,您是否擔心使用YouTube的過程中會有信息安全或隱私洩露的問題呢? 您的視頻觀看習慣以及喜愛偏好可能會向全世界公開。如果您創建和上傳視頻,則可能會意外洩露地址或電話號碼之類的私人信息。
  • 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靜心?
    你每天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了嗎? 你的心越來越難以靜下來了嗎?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靜心? 我被很多人問到一個問題,他們問:「師父,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心靜下來?」其實以前,我們的心也有靜不下來的時候,但是現在的人比以前更難讓心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