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市公司愛博醫療發布公告,擬與拓睿美、思爾根共同發起設立控股子公司公司愛博睿美(成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愛博睿美主要業務方向為開發生物醫用軟組織修復材料,拓展在眼科、醫學美容等領域的應用。
在股權結構方面,愛博睿美的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0萬元,其中愛博醫療以現金方式認繳510萬元,佔比51%;拓睿美以現金方式認繳300萬元,佔比 30%;思爾根以現金方式認繳190萬元,佔比19%;
原本上市公司設立控股子公司是一件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但聯繫上了眼科器械龍頭愛博醫療和醫美賽道,就讓市場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大家看到這個公告,可能腦袋裡馬上就會蹦出這幾個問題:
● 一家眼科器械公司,營收規模和利潤都沒起來就跑去做醫美,能做起來麼?
● A股橫跨醫美和眼科器械的已經有昊海生科這個對手,孰優孰劣?
● 愛博睿美的這兩個合作方什麼背景?能給愛博醫療進軍醫美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一、愛博醫療進軍醫美背後的神秘推手:A股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前CEO?
1、兩家合作方介紹,醫美屬性濃厚
● 拓睿美是一家致力於成為再生醫學領域全球領導者的公司,為修復組織損傷、對抗機體衰老,提供安全、有效的高品質再生醫學產品。
實際上從兩家合作方的簡介上看,顯然醫美屬性更強,我們初步可以判斷子公司愛博睿美的側重點大概率是在醫美領域的產品研發上。
2、金雪坤的多重身份,愛博進軍醫美的重要推手
從成立到科創板上市,愛博醫療共完成6輪融資,吸引中關村發展、清控銀杏、博行資本、銘豐資本、恆旭資本等一眾投資機構的支持。而上面提到的銘豐資本,其創始合伙人正是前華熙生物的CEO金雪坤,這個名字也同時出現在合作方拓睿美的股東名單中,經多方資料確認,基本可以確認是同一人。
▲2020《破壁共生》美好峰會產業峰會演講嘉賓介紹
2014-2018年,金雪坤任職華熙生物董事長一職,任職期間,華熙生物經歷了原料生產商到產品供應商到服務商三個發展階段,公司擁有全球最全的跨食品級、化妝品級和醫藥級的透明質酸原材料。
而在離開華熙生物以後,金雪坤作為銘豐資本董事長,不止一次的公開表示要將愛博醫療在生物材料領域的優勢技術拓展至醫美領域,有一次曾說到:「愛博在生物材料領域擁有極高的研究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未來拓展到醫美領域的應用是可以落地的,目前已經在愛博已有的產品和醫美適應症上找到了連接點。」
有理由相信,即便金雪坤不是愛博醫療進軍醫美產業的幕後操盤人,也必然是愛博做出此布局的重要推手之一。
二、他山之石:「眼科+醫美」賽道的結合體巨頭艾爾建
眼科和醫美,兩條都是當前及未來醫療行業資本最為追逐的熱門賽道,一家公司雙賽道同時開花雖然不易,放眼國內上市公司,昊海生科雖有一定成績,但核心競爭力仍然非常欠缺。真正要放眼的,是艾伯維花費630億美元巨資收購的醫美巨頭艾爾建。
艾爾建的重磅產品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肉毒素保妥適和被稱為「玻尿酸中的勞斯萊斯」的喬雅登。
熟知艾爾建的朋友應該知道,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併購史,艾爾建的「肚子裡」裝了40多家藥企,它的成功在於巧妙的戰略併購以及對收購企業的完美包裝與融合。
無論是艾爾建還是強生等眼科巨頭,都擁有醫美產品線且做得不俗,給予國內企業的啟示是,兩個賽道是可以共生、共進來布局的,愛博這一步並不是臭棋,而是放眼長遠,一方面通過材料等技術的突破來進行應用延伸,另一方面可以像艾爾建那樣戰略性的併購整合和包裝。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三、進軍醫美,愛博醫療可能有降維打擊的優勢
實際上,愛博醫療在去年發布的招股書中的「在研項目」裡就有一項是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鈉,狀態為產品開發階段。
可以看出,進軍醫美這個領域,應該早就在公司管理層的戰略藍圖裡了。
1、為什麼可能存在降維打擊的優勢?
同時,我們也認為愛博進軍醫美領域,比絕大多數企業更有優勢,能起到降維打擊的效果。
愛博醫療的研發和產品能力在國內器械領域絕對算得上是第一梯隊,公司自主研發了人工晶狀體、角膜塑形鏡產品,並且產品性能在國內屬佼佼者;又通過在高分子結構與組成方面的研究,開發了粘彈劑、護理液等產品;再結合機械機構設計和模具設計等技術,開發了囊袋張立環、手術器械、植入系統、隱形眼鏡等相關產品,搭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產品體系。
直接一點,我們曾經提到:「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對治療藥物、植入器械等副作用的要求非常高,可能在其他領域5%的副作用是能被接受的,但是在眼科領域1%的副作用也是要非常重視的。」 一家在眼科領域人工晶狀體材料做的頂尖公司,再把有共性的材料技術應用到皮膚領域,我想難度肯定要比做皮膚領域的材料跨界到眼科材料小的多,這就是所謂的降維打擊。
2、競爭對手昊海生科,很難成就「中國艾爾建」
昊海生科其實策略跟艾爾建高度相似,都是通過大量併購來實現外延式增長,目前主營三大業務醫美、眼科、骨科產品都是併購而來。眼科人工晶狀體方面技術劣於愛博,OK鏡仍在臨床,落後於歐普、奧博;醫美市場份額有被愛美客和華熙甩下來的趨勢;骨科的優勢和業務彈性也不夠明顯;而最關鍵的在於管理層的資本運作及管理整合能力水平一般,公司業績兌現飄忽,市場也不願意給其等同於愛美客、華熙、愛博這些公司的高溢價。
要麼反思、換血,要麼繼續買,但本質還是骨子裡的基因不行,就如同港股中的未盈利B生物科技板塊的走勢一樣,license in的旱死,自主研發優秀的澇死。
總結:最後,還是回歸到主角愛博醫療上,目前從市盈率的角度看,看起來還是高不可攀,而此次設立子公司進軍醫美領域對於短期業績提振並無效果,但餅還是畫出來了。
不過放眼長遠,無論是OK鏡未來的放量,還是重磅管線ICL的推出預期和醫美市場的未來布局,都值得讓市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