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涉毒案件偵破中,警察會使用特情進行犯意引誘或者數量引誘

2021-01-18 網易

2021-01-05 14:04:44 來源: 孟子君律師

舉報

  由於毒品犯罪的利潤高,誘惑大,加上查獲後會面臨極其嚴重的處罰,因此,毒品犯罪鏈條的隱秘性強,武裝走私販賣毒品的案例也不少。毒犯們會為了逃命而狗急跳牆,往往會出現極端的情況。此外,雖然經過強制戒毒,但吸毒人員復吸的概率非常高。所以,為了得到毒品,這些人員往往會繼續與以前的販毒人員保持聯繫;這也就是所謂毒友圈子。為了獲取毒品案件線索,警方一般都會派出特情人員,混入毒友圈子。而在一些邊遠地區,辦案人員為了能夠破獲大案要案,獲得立功嘉獎,也會讓特情人員去引誘吸毒或者有販毒前科的人員鋌而走險,再次販賣運輸毒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配圖與文字無關

  一些毒品案件中,由民警設局,由特情冒充毒品買家或者賣家,引誘嫌疑人與之交易,且由警察全程控制毒品交易過程。這類情況,就是普通百姓說的「釣魚執法」。但這與一般的所謂釣魚執法不同,用專業法律術語來說,就是」犯意引誘」或者」數量引誘」。

  

   抓獲毒販,圖片來源網絡,與文字無關

  那麼,什麼是「犯意引誘」呢?對此,2008年人民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會議紀要,又稱大連會議紀要是這樣定義的:「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的,屬於犯意引誘」。簡單地說,就是行為人本來沒有進行犯罪的主觀想法,但在特情人員的利益誘惑下,形成了主觀犯罪意圖。

  

   抓獲毒販,圖片來自網絡,與文字無關。

  在此類設局破案中,有些民警不滿足於僅僅是破獲一個毒品案件,而是想搞大案,要案;於是,又出現了另一個情節,即「數量引誘」。對於數量引誘,大連會議紀要也有定義:「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準的毒品犯罪的,屬於數量引誘。」

  

  數量引誘的目的,就是把案件做大,甚至達到可能判處嫌疑人死刑的程度。筆者辦理過的一些毒品案件中,就存在這樣的情形。對於毒品案件中明顯的犯意引誘或者數量引誘,法律明確規定依法從輕處罰;即使販毒數額巨大的,也不能判處死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特情引誘」對販賣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影響
    (一)、什麼是「特情引誘」   所謂特情引誘,是指為了偵破某些特殊案件,偵查人員或其授權的特情人員,設計某種情景、條件和環境,主動接近正在著手實施或者有可能參與這類犯罪的人,為其提供犯罪機會或者對其進行某種程度的引誘,偵查機關則在其實施犯罪行為時將其抓獲的一種特殊的偵查方法。
  • 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識別
    本案行為人張喜斌雖曾涉毒被判過刑,但出獄七八年後並未再涉毒犯罪,因生活困難,在得到公安線人購買承諾的誘惑後再去尋找毒品賣家居間介紹牟利,屬犯意誘髮型犯罪,構成犯意引誘;購買毒品的數量系公安特情人員提出,亦構成數量引誘。
  • 徐永興律師|關於毒品犯罪特情引誘的認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關於毒品犯罪特情引誘的認定特情介入是司法機關在偵破毒品犯罪案件中常用的手段,特情介入分為機會引誘、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機會引誘是對已持有毒品待售或已準備實施大宗毒品犯罪的行為人採取特情貼靠、接洽的情形。犯意引誘是指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數量引誘是指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可判處死刑數量的毒品犯罪。
  • 談談「吳彥祖」在劇中的特情引誘
    由此,偵查人員均知曉堡壘必須從內部擊破,故毒品案件多採用特情、線人偵查的方式破獲。很多涉毒人員被抓歸案後,也會向律師、檢察官、法官抱怨,自己釣魚了,自己是無辜的。那麼對於毒品案件中的特情問題,我們又有那些知識是值得關注的呢?筆者以電影《門徒》作為例子,對此展開剖析。
  • 早有預謀抑或犯意引誘
    該如何看待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釣魚」?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所謂的「釣魚執法」,在西方國家又稱為警察圈套,或者偵查陷阱。儘管你覺得自己很有苦衷,但基於毒品犯罪的隱匿性及偵查人員搜集證據的困難性,法律允許辦案人員使用這樣的偵查手段。
  • 毒品犯罪電影《門徒》中的特情介入
    不得不提的是,基於毒品犯罪的隱匿性,涉毒人員的較強反偵查意識,使得這三類人成為偵查人員破獲毒品案件的常見偵查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涉毒人員被抓後,常說自己被人「坑」,常說自己被偵查人員釣魚執法,當一個辯護律師聽到當事人如此的辯解,有應該怎麼根據卷宗判斷案件是否存在特情介入,特情是誰?如果存在特情,特情實施的相關行為是否違法了呢?特情介入對涉毒人員的定罪量刑是否會有影響?
  • 「以案釋法」引誘、教唆、欺騙、容留未成年人吸毒,把自己送進牢房!
    為普及禁毒知識,廣泛發動社會參與,共同抵製毒品、拒絕毒品、舉報毒品違法犯罪,共建綠色無毒美好家園,編者對我省近年破獲的發生在大家身邊的真實涉毒案例進行簡要評析,警醒提示,幫助大家增強識毒拒毒防毒的意識和能力。禁毒防毒,我們期待與您一起行動!
  • 買家舉報毒販是「引誘犯罪」?檢方否認犯意引誘
    檢方否認犯意引誘 2016-02-26 15:29:36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2016年02月26日 15:29 來源:北京晚報
  • 禁止犯意引誘尚需細化落實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1款規定「不得誘使他人犯罪」,確立了在誘惑偵查中禁止使用犯意引誘方式。但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如主動對吸食毒品的人員進行引誘、行為人原本出售少量違禁品卻直接以大數量違禁品進行約購的「犯意引誘」現象。  這些犯意引誘的不規範行為,原因多種多樣。一是刑事訴訟法對誘惑偵查規定過於概括,缺乏具體的判斷標準。
  • 關於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
    66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7月25日起施行)   為依法懲治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結合司法工作實際,現就辦理這類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以招募、僱傭、糾集等手段,管理或者控制他人賣淫,賣淫人員在三人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條規定的「組織他人賣淫」。
  • 刑法第306條辯護人、代理人「引誘」行為之探析
    本文對第306條最具爭議的「引誘」一詞進行了學理解釋,提出應對其進行限制性解釋。  【關鍵詞】引誘 解釋  偽證罪 司法公正  我國刑法第306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湖南一官員取保候審期間舉報他人販毒「邀功」被駁回,法院:系引誘...
    雁峰區法院認為,劉啟慶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拆違控違的工作中,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受賄罪。法院於2019年3月4日作出一審刑事判決,劉啟慶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十萬元,追繳違法所得19.5萬元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 ...負責人解讀兩高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
    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依法懲處組織、強迫賣淫等犯罪——最高法刑四庭負責人解讀兩高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司法解釋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於2017年5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
  • 即使沒有蛇的引誘,人類也會犯罪墮落
    從聖經我們得知,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因為受蛇的引誘偷吃禁果,從而犯下大罪、死罪和原罪,不再享有永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園。那麼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如果沒有那惡者(蛇)的引誘,人類會墮落嗎?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這涉及到對人的本性、人的本質和上帝創造計劃的認知。
  • 男子因引誘他人吸毒,構成毒品犯罪被判刑
    法院經審理認定,被告人唐1犯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熊1犯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第三百五十三條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強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 ...法、最高檢公布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最高法、最高檢日前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於今年7月25日起實施。  解釋根據刑法修正案(九)對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條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等的修改,立足於司法工作實際,針對近年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犯罪案件中呈現出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於司法機關依法懲治此類犯罪,維護良好社會秩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引誘一人即構成犯罪
    兩高公布賣淫相關辦案司法解釋 最高法、最高檢日前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於今年7月25日起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四庭負責人介紹說,解釋有兩個亮點,一是突出了對未成年人、孕婦等特殊群體的保護。
  • 只要引誘一人賣淫即構成犯罪
    、介紹賣淫犯罪呈現出諸多新情況、新特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公布了《關於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在組織賣淫罪,協助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的「情節嚴重」標準及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的入罪標準中,對於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未成年人、孕婦、智障人員、患有嚴重性病的人賣淫的,參照組織普通人員賣淫的人數標準減半設置,以體現對這類犯罪依法嚴懲。
  • 毒販被判刑14年上訴,曝稱警方「引誘犯罪」
    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攝  一審判決 被告人上訴檢方抗訴  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探員了解到,這已經不是48歲的鄧輝志第一次因犯毒被判刑。1999年4月27日,他就因犯販賣毒品罪,被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2年7月14日減刑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