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珂 |《忘年之交》譯後記

2021-02-09 陝西省斯諾研究中心

馬珂

認識安危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事。是他,將我引進「譯協」的大門,也是他使我與斯諾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說安危在認識了海倫·斯諾之後確定了人生奮鬥的目標,那麼,我與安危的相識、相知,並成為莫逆之交,則改變了我的理想追求,使我開始走上崇尚正直,追求真理,遠離官場,安貧樂道的人生旅途。

坦率地講,在我1987年9月以一個新聞記者的身份參加在西安八辦紀念館舉辦的由安危一手策劃的「海倫·斯諾在中國」圖片實物展以前,我居然孤陋寡聞到不知道海倫·斯諾是誰。展覽中耳聞目睹的一切,包括所有參加開幕式的國內外嘉賓都強烈地震撼著我那個敏銳的新聞神經,開幕式上,我採訪、錄音、拍照,忙得四腳朝天。

兩天後,一篇題為「一位未被頌揚的偉大女性」的長篇報導在陝西日報副刊《星期天》頭版頭條位置上與讀者見面了。也許就在那一刻,我這個學英語出身、又對海倫·斯諾如此感興趣的新聞記者進入了安危的「視野」。15年後的今天,我才終於明白了我為什麼會成為安危的一個知己。

實際上,他不是對我一個人「情有獨鍾」,而是所有願意報導和宣傳海倫生平及著作的新聞工作者都是他的「獵取」目標。從我翻譯的這本《忘年之交——海倫與安危兩地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安危不止一次地在信中告訴海倫,他已經把宣傳海倫、翻譯出版海倫的著作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而要做到這一點,僅僅靠安危一個人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只有新聞記者可以使他實現這個奮鬥目標。

正如海倫選擇安危那樣,中國了解30年代那段歷史的人多數不懂英語,而青年一代懂英語的又大多不了解那段歷史,於是,安危最終成了海倫的最佳選擇。安危認識的記者很多,但大多又不懂英語,而他的英語朋友中又大多不是記者,於是,我便成了安危的最佳選擇。

也許我這種比喻口氣大了一些,因為到現在為止,我依然認為,無論是外語水平、政策水平、學術成就還是為人處事,我都是安危的學生。2000年10月底,我在美國猶他州楊伯翰大學舉辦的「海倫·斯諾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用英語演講,我坦誠地告訴聽眾,「安危是研究斯諾的專家,而我則是研究那些斯諾研究專家的專家」。

儘管這種幽默博得了許多掌聲,但我心裡一直很沉重,這個久駐心頭的「沉重」,便是我下決心翻譯出版安危與海倫通信集的原動力。實際上回國不久,我便把手中所有事情放在一邊,一頭扎進史料和海倫的手稿之中。為了幫助理解海倫原信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我在動手翻譯之前,再次通讀了《西行漫記》《延安採訪錄》《我在中國的歲月》《毛澤東的故鄉》等著作,儘管出版社、譯協的工作千頭萬緒,有些急辦的事情還得擠出時間去辦,但我還是趕在上半年完成了第一稿。

《忘年之交》英文版和漢語版

200多封信,近40萬字的翻譯,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完成,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數量之大,時間之短,工作之忙,再加上不會使用電腦,每個字都得一筆一畫地往上「碼」,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也許是生活節奏太快,心理壓力太大,飢一頓,飽一頓,飲食極不規律,我終於因胃穿孔和十二指腸潰瘍住進了醫院。現在想來,我還真得感謝那次住院,它使我有了兩個禮拜與外界完全脫離、集中精力完成翻譯的有利條件,也得感謝省醫院的朋友給了我一個高幹單間病房,幾乎三分之一的手稿就是在那裡翻譯完成的。

現在,當這本散發著油墨之香的《忘年之交——海倫與安危兩地書》呈現在讀者面前時,我確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在長長地鬆一口氣的同時,我要在這裡倒出我積在心間十幾年的肺腑之言。

陝西是兩個斯諾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被他們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產生安危這樣的斯諾研究專家也應在情理之中。安危是個陝西扶風農民的兒子,20世紀60年代畢業於西安外院,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結識了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前妻海倫·斯諾。從他翻譯第一本海倫的著作開始,就決心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這項在世界範圍內均有進步意義的斯諾研究事業中去。

20多年來,無論命運之手將他拋向哪裡,他始終堅持收集、整理、翻譯、評價兩位斯諾的著作、手稿、遺物,先後翻譯出版了《延安採訪錄》《我在中國的歲月》《七十年代西行漫記》《毛澤東的故鄉》《架橋》等十幾部海倫有關中國的著作,並多次利用訪美的機會赴麥迪遜小鎮看望病困中的海倫老人,與她多次長談,從而揭開了60年前延安歲月中的一個個歷史之謎。他與海倫之間頻繁的書信往來就長達數10萬字。

1995年6-9月,應美國海倫·斯諾文學託管會的邀請,安危再次赴美,其間出席了猶他州立大學海倫·斯諾文獻資料館的開館儀式及海倫·斯諾文學基金會成立大會,並在加州、明州、康州等數十所大學及新研機構巡迴講學,成為中美友誼的友好使者。

 

在此期間,他再次前往麥迪遜看望89歲高齡的海倫·斯諾,並錄製了長達5個小時的「海倫採訪記」錄像帶和14小時的「海倫訪談錄」錄音帶。身體每況愈下的海倫將她最後一批與中國革命有關的遺物和手稿全部託交給安危,其中包括斯諾當年採訪毛澤東用過的打字機,用於紀念斯諾訪問陝北60周年,以及1997年10月初開幕的「海倫·斯諾生平展覽」。

記得1995年美國傳記研究院在授予安危「二十世紀成就獎」時稱他是「最令人敬佩的人,他在事業上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不僅鼓舞著當今一代人,而且也會鼓舞一代又一代後來人」

應當說,安危獲此殊榮當之無愧。自10多年前,有關部門糊裡糊塗摘去他的「頂戴花翎」以來,他為中美友誼所做的一切幾乎全部是用業餘時間完成的,有時甚至把自己的工資也往裡「貼」。從「武漢斯諾國際研討會」到「寶雞國際工合研討會」,從1996年的陝西「斯諾月」到1997年海倫逝世後的人民大會堂紀念大會,永久性「海倫·斯諾生平展」,《偉大的女性》的出版,電視片《美麗的海倫》等大型系列活動的舉行,組織斯諾代表團赴美參加國際研討會到「海倫·斯諾文庫」的正式啟動,他都不遺餘力、盡善盡美。

尤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是,由他聯絡、組織、實施的美國環球志願者文化交流項目,自1996年啟動以來,已經有近百隊千餘人次的美國志願者來西安義務服務,與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記得1998年在柯林頓總統訪問西安前夕,正在西安服務的志願隊隊長馬麗雅女士面對全體隊員和中國師生,右手放在胸口,左手揮動著拳頭說:「如果哪一天哪位美國政治家要同中國開戰,我們這些志願者都會義無反顧地說NO!」她說得熱淚盈眶,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是的,在許多人一切向錢看、一切向權看的今天,選擇民間組織作為施展自己抱負的舞臺,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尤其是從事與外國人有關的事業更是難上加難。在中國,外事在一些人看來一直是官方的公事,與老百姓關係不大。10多年來,以安危為主席的陝西斯諾研究中心這個非政府組織做了多少與美國有關的好事善事,凡是關注中美間友誼的人們都是有目共睹的。

回首「斯諾研究中心」十幾年的創業路,可以說月月有計劃,年年有高潮,像一個官方的外事機構那樣忙碌。他們沒有錢,沒有車,沒有人,沒有辦公地點,有的只是一顆無私奉獻的良心,用海倫生前的一句話說就是,「在西北,安危及其同事們實際上是一臺高速運轉、為友誼規劃供應能量的發電機。」陝西省譯協的另一位從外語起家、在中國喜劇美學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副會長陳孝英說過,創造歷史的人往往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創造歷史」。這句話曾多次被譯協及斯諾研究中心的同事們當作一句名言來引用。

(圖:馬珂與劉力貞女士在楊伯翰大學海倫·斯諾國際研討會上的合影)

2000年10月,當陝西斯諾研究中心派出的13人代表團出現在大洋彼岸海倫的故鄉猶他州時,當陝西的幾位代表在國際會議上用英語侃侃而談時,那些一向傲慢的美國人不得不投來讚許的目光,因為我們不是花納稅人的錢來此公費旅遊的,而是自費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的,沒有任何官方色彩。我們的主人沒有因為我們是民間代表團而降低接待標準,所到之處均受到了貴賓般的接待。  

 (圖:《忘年之交》出版座談會,2003年)

我的話題可能扯遠了,但這的確是我翻譯完成《忘年之交》後最想說的話。20年間,兩位遠隔重洋,年齡相差半個世紀的異國男女,竟然寫了40萬字的信,有時連續幾天不斷寫信,有時一天寫好幾封信,這該是一種多麼崇高、多麼偉大的友誼。無論讀者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樣的信息,了解了什麼樣的秘聞,這本書都將成為海倫與安危個人友誼的象徵,成為中美兩個民族偉大友誼的象徵。

圖:《忘年之交》出版座談會,2003年

此時此刻,我要向多年來所有關心支持譯協及斯諾研究中心工作的朋友們,向所有參與編輯、校對、潤色這部書稿的同行們特別是西醫大的朱澤生教授表示我發自心底的感謝。尤其是安危,我要感謝他把這樣一部珍貴的文獻史料無條件地交給我來翻譯出版。如果說有什麼期望的話,那就是中美兩國青年一代能從海倫、安危20年的通信中得到一點啟迪,研究歷史,面向未來,儘快加入到架設「橋梁」的事業中,將中美友誼的火炬世代相傳。

(2002年9月)

相關回顧

讓時空承載價值 ——賀《忘年之交》出版並致安危和馬珂

編輯:郝佳

聯繫我們

地址:西北大學長安校區西學樓六層

郵箱:snow19361937@163.com

相關焦點

  • 《傷心咖啡館之歌》譯後記|陳東飈
    ∞《傷心咖啡館之歌》,2018麥卡勒斯 著 陳東飈 譯
  • 《英倫魔法師》譯後記
    ——《英倫魔法師》《英倫魔法師》譯後記文:韓慕照2014年6月13日凌晨,我在北京婚後的新居裡,坐在我愛人對面,在他用來打坦克世界的外星人電腦上敲下了《英倫魔法師》最後一章最後一句話:「一吻之後,他轉身離去
  • 《癌症樓》的諾貝爾文學授獎詞、受獎演說 及譯後記
    為了節約版面,我們特別將索忍尼辛的《癌症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的授獎詞、索忍尼辛的受獎演說及譯者姜明河的譯後記作為合刊
  • 譯後記 | 《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很精彩
    譯書的過程很辛苦,之前合譯的兩本書都是時間很緊,所以我一度考慮:除非遇到特別想譯的題材,暫時就不接長篇的翻譯了吧。作為女性譯者,譯到第29章會很受鼓舞,因為這章專門講述了歐洲歷史上湧現過的眾多女性軍事領袖,她們都是像熊島的梅姬·莫爾蒙那樣英勇善戰。
  • 《把未來交給未來的我》代譯序以及譯後記
  • 《中國式關係》出品人馬珂:好戲都不是便宜活
    出品人馬珂近日,《傳媒內參》採訪了《中國式關係》的出品人馬珂,他以圈內資深出品人和製片人的角度出發,以《中國式關係》的製作為例,為我們解析了正在日益「起熱」的現實題材作品製作的難度以及優勢、特色。巧合的是,男主角也姓馬,因此也讓人懷疑,馬國梁的原形是否就是馬珂,亦或是這個人物當初設定時,身上就有他的影子?
  • 姜文與馬珂:從「信馬由姜」到分道揚鑣,兩人這些年都發生了什麼
    日前,馬珂擔任出品人的《三叉戟》已經完結了,憑藉著出色的劇情和老戲骨們精彩的演繹,這部劇獲得了眾多網友的一致好評,同時也讓馬珂的名字再次回到公眾的視野中。對於馬珂來說,姜文足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偶像,他相信姜文是最好的導演,導出來的片子都稱的上是偉大的作品,自己有責任有能力去幫助姜文。2005年,經過友人的牽線搭橋,馬珂找到了姜文在太廟的工作室,兩個人相聚甚是投緣,在一起暢聊了兩個小時。據姜文後來的回憶:當時馬珂所說的,精準的打動了他。
  • 《三叉戟》製片人馬珂:披荊斬棘的大叔怎樣俘獲年輕觀眾的心?
    製片人馬珂是在別人推薦下,在16年下半年看到了《三叉戟》還未完成的書稿,當時只有十幾個章節,馬珂當即決定買下影視全版權。「好久沒看到這麼有質感的小說了。這些年我一直在找好的文學作品,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本身就少,這個太難得了。
  • 來自忘年之交的友情
    來自忘年之交的友情於文濤先生詩二首責任編輯 / 覃仲年我取: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好一個「三味」好一個「詩書滋味長」編輯這期稿件我們為於文濤先生和海心老師忘年之交的友情
  • 【獨家專訪】四年打造《刑警隊長》 出品人馬珂為藝術也因為責任
    馬珂:刑警隊長,刑警辦的就是案子。全劇有二三十個案子,你這案子不可能不寫,但怎麼去控制它?所以,第一:我們為什麼要下生活,第二:我們請一些公安專家來全程跟組,第三:其實這是特別考手藝的一個活,並不是說你照著這個再拍一個你就能通過的,未必。
  • 忘年之交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反義詞有:不共戴天,忘年之交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的朋友。忘年之交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忘年之交(wàng nián zhī jiāo)成語釋義: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 懷念我的忘年之交
    我的忘年之交,我的美國家人,一位名叫唐納德(Donald)的長者,是在整整7年前,也就是2012年的3月11日,永遠地,離開的。
  • 馬珂談《光榮時代》好演員在一起搭戲:一件幸福的事
    網易娛樂3月22日報導 由馬珂擔任總製片人、劉海波擔綱導演的反特刑偵大劇《光榮時代》於近日全網重磅首發人物海報,粗糲的質感,冷竣的面孔凸顯出劇作濃烈的戲劇味,清一色演技派陣容集結份外惹眼,其中張譯、趙立新兩位實力派首次螢屏合作
  • 湯明潔 | 羅蘭·巴特:《論拉辛》譯後記_/先鋒哲學/
    甚至,因為巴特在同一年(1963年)的文章《結構主義活動》裡談到一種「結構人(l'homme structural)」,所以,同一時期的 l'homme racinien的提法也應與此相呼應,即譯作「拉辛人」。我開始將之譯作「拉辛筆下的人」,就是一方面要表明這包括拉辛悲劇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另一方面「人」也可以表示拉辛人類學中的「人」這個概念。
  • 後記
    現在是後記時間。據說有些讀者,拿起書來最先看的是後記。換句話說,對他們而言,後記就等於是第二個故事大綱。總之先看一下後記,如果喜歡的話就拿到櫃檯結帳。不過,我在這裡想要提醒一下喜歡先看後記的讀者。接下來的內容,多少提及了一些劇情發展,所以沒有看過正文的讀者,最好還是不要先看比較妥當。
  • 劉超然:槍花吉他手Slash自傳《斯萊史》譯後記
    剛剛結束高考的我雖然熱情滿滿,但畢竟水平有限,錯譯漏譯的情況比比皆是,簡直不忍直視。  於是我做了個決定:重新翻譯Slash自傳,不用論壇帖子的一個字。  於是,時隔六年後,2014年1月30日當天我重新翻開這本書,利用課餘時間認認真真地逐字敲下每句話的譯文,遇到不確定的地方甚至會花上半小時的時間查閱資料,就是想翻出一份體現個人最高水準的作品,然後出版。
  •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跨越藩籬的忘年之交,王室題材的影片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是史蒂芬佛瑞爾斯再度改編真人真事,這次挑戰被稱為「史上最不可能的友誼」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印度平民阿卜杜勒的忘年之交的故事,這部片保有史蒂芬爺爺部分的一貫風格,那就是幽默有趣、溫潤如玉卻又毫不沉悶,許多對話幽默好笑,也有許多臺詞飽含智慧與深意。可此片也做了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應該是主角。
  • 《鮑勃·迪倫:重返61號公路》譯後記:一個人的聆聽史
    此文為譯後記。那時包含著所有的契機、熱情和想像
  • The Butterfly (英文版、譯後記)
  • 【譯苑擷萃】《恩培多克勒·斯賓諾莎的光芒》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