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
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
為了戰勝蔣介石的南京民國政府,汪精衛開始大力拉攏佔據陝甘一帶的馮玉祥,卻被蔣介石後來居上,以黃郛為使說服馮玉祥倒向南京一方。
在馮玉祥的協調之下,蔣介石和汪精衛同意停止對峙,促進寧漢重新合流,但蔣介石卻一心獨攬大權,根本無心與武漢民國政府進行和談。
此時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率領第七軍在南京突然發難,以兵諫的方式對蔣介石進行逼宮,成功迫使蔣介石通電下野。
蔣介石辭職歸隱後,南京和武漢之間的關係頓顯和緩,李宗仁和汪精衛約定武漢商談寧漢合流之事,雙方在廬山進行會談。
在李宗仁前往武漢的途中,他發現長江沿岸出現了大量湘軍部隊,長江水面上用於運輸火炮等裝備的船隻也是日漸增多,唐生智的部隊正在不斷向東推進。
唐生智向東侵佔安徽一事令李宗仁十分不滿,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眼中,安徽乃是桂系的掌中之物。
只不過因為蔣介石倒臺,北洋軍閥孫傳芳對南京政府發起反攻並成功佔領徐州,李宗仁為了抵擋孫傳芳繼續南下,只能將第一軍和第七軍全部調入南京駐守。
如此一來安徽地區守備空虛,唐生智幾乎兵不血刃便接管了安慶等地,李宗仁在廬山會談時特意提出此事,希望唐生智停止繼續東進。
對於李宗仁的提議,汪精衛當場表示贊同,但是唐生智卻絲毫不給面子,直接表示湘軍部隊至少也要控制蕪湖才會停止東進。
汪精衛身為武漢民國政府掌權者,作為下屬唐生智竟然絲毫不顧及其顏面當面駁斥,這令參會眾人不禁面面相覷。
實際上汪精衛掌權主要是依賴於張發奎粵軍的支持,但是南昌起義爆發後,張發奎便被調回,失去了張發奎的牽制,武漢政府已經是唐生智一家獨大。
手中沒有兵權的汪精衛自然不敢再輕易發言,眾人只得將目光再次投向李宗仁,會場沉默片刻後,李宗仁表示唐生智一旦佔據蕪湖,江南地區必然發生混亂。
屆時虎視眈眈的孫傳芳一旦趁虛而入,率領主力部隊南下進攻江南,北伐成果便有功虧一簣的風險。
然而唐生智卻仍舊是油鹽不進,無論李宗仁如何陳述利弊,唐生智始終無動於衷,即便李宗仁拿出巢湖地區進行交換,唐生智仍舊不為所動。
事實上,李宗仁和唐生智也並非第一次打交道,在北伐戰爭爆發之前,唐生智尚未依附於民國政府,而是湖南的二流軍閥,曾被吳佩孚趕出長沙,只得向李宗仁求援。
李宗仁擔心吳佩孚一路追擊到廣西,於是下令桂軍發起援唐北伐,在衡陽一帶成功擊敗吳佩孚追兵,唐生智也由此逃得一命。
北伐戰爭爆發後,李宗仁還親自舉薦唐生智,使其成為了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一直宣稱要報答李宗仁的恩情。
但是隨著唐生智麾下湘軍部隊的不斷擴編,唐生智則逐漸開始以曾國藩後繼者自居,對李宗仁也不再畢恭畢敬,甚至將桂軍比作太平天國,稱呼其為「老長毛」。
由於唐生智始終不肯讓步,廬山會議只能不歡而散,李宗仁只得讓汪精衛派遣孫科等人跟隨自己返回南京,以此顯示南京和武漢已經冰釋前嫌。
然而不久之後,駐守於蕪湖的桂系將領陳調元便接到唐生智書信,要求陳調元讓開道路,以免令湘軍「誤會而發生意外」。
陳調元不敢擅自做主,只得急忙請示李宗仁,結果李宗仁正在為孫傳芳率部南下,意圖直取南京而頭疼不已,只好讓陳調元不得和唐生智發生實際衝突。
但李宗仁的退讓並沒有換的唐生智的收斂,寧漢合流一事名存實亡,李宗仁的個人威望也因此而一落千丈。
參考資料:《李宗仁回憶錄》、《中國近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