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2020-12-23 青梅史觀

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

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

為了戰勝蔣介石的南京民國政府,汪精衛開始大力拉攏佔據陝甘一帶的馮玉祥,卻被蔣介石後來居上,以黃郛為使說服馮玉祥倒向南京一方。

蔣介石和馮玉祥進行會晤

在馮玉祥的協調之下,蔣介石和汪精衛同意停止對峙,促進寧漢重新合流,但蔣介石卻一心獨攬大權,根本無心與武漢民國政府進行和談。

此時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率領第七軍在南京突然發難,以兵諫的方式對蔣介石進行逼宮,成功迫使蔣介石通電下野。

蔣介石辭職歸隱後,南京和武漢之間的關係頓顯和緩,李宗仁和汪精衛約定武漢商談寧漢合流之事,雙方在廬山進行會談。

北洋軍機槍陣地

在李宗仁前往武漢的途中,他發現長江沿岸出現了大量湘軍部隊,長江水面上用於運輸火炮等裝備的船隻也是日漸增多,唐生智的部隊正在不斷向東推進。

唐生智向東侵佔安徽一事令李宗仁十分不滿,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眼中,安徽乃是桂系的掌中之物。

只不過因為蔣介石倒臺,北洋軍閥孫傳芳對南京政府發起反攻並成功佔領徐州,李宗仁為了抵擋孫傳芳繼續南下,只能將第一軍和第七軍全部調入南京駐守。

北洋軍炮兵

如此一來安徽地區守備空虛,唐生智幾乎兵不血刃便接管了安慶等地,李宗仁在廬山會談時特意提出此事,希望唐生智停止繼續東進。

對於李宗仁的提議,汪精衛當場表示贊同,但是唐生智卻絲毫不給面子,直接表示湘軍部隊至少也要控制蕪湖才會停止東進。

汪精衛身為武漢民國政府掌權者,作為下屬唐生智竟然絲毫不顧及其顏面當面駁斥,這令參會眾人不禁面面相覷。

北伐軍物資

實際上汪精衛掌權主要是依賴於張發奎粵軍的支持,但是南昌起義爆發後,張發奎便被調回,失去了張發奎的牽制,武漢政府已經是唐生智一家獨大。

手中沒有兵權的汪精衛自然不敢再輕易發言,眾人只得將目光再次投向李宗仁,會場沉默片刻後,李宗仁表示唐生智一旦佔據蕪湖,江南地區必然發生混亂。

屆時虎視眈眈的孫傳芳一旦趁虛而入,率領主力部隊南下進攻江南,北伐成果便有功虧一簣的風險。

北伐軍將領

然而唐生智卻仍舊是油鹽不進,無論李宗仁如何陳述利弊,唐生智始終無動於衷,即便李宗仁拿出巢湖地區進行交換,唐生智仍舊不為所動。

事實上,李宗仁和唐生智也並非第一次打交道,在北伐戰爭爆發之前,唐生智尚未依附於民國政府,而是湖南的二流軍閥,曾被吳佩孚趕出長沙,只得向李宗仁求援。

李宗仁擔心吳佩孚一路追擊到廣西,於是下令桂軍發起援唐北伐,在衡陽一帶成功擊敗吳佩孚追兵,唐生智也由此逃得一命。

汪精衛

北伐戰爭爆發後,李宗仁還親自舉薦唐生智,使其成為了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一直宣稱要報答李宗仁的恩情。

但是隨著唐生智麾下湘軍部隊的不斷擴編,唐生智則逐漸開始以曾國藩後繼者自居,對李宗仁也不再畢恭畢敬,甚至將桂軍比作太平天國,稱呼其為「老長毛」。

由於唐生智始終不肯讓步,廬山會議只能不歡而散,李宗仁只得讓汪精衛派遣孫科等人跟隨自己返回南京,以此顯示南京和武漢已經冰釋前嫌。

北伐軍士兵

然而不久之後,駐守於蕪湖的桂系將領陳調元便接到唐生智書信,要求陳調元讓開道路,以免令湘軍「誤會而發生意外」。

陳調元不敢擅自做主,只得急忙請示李宗仁,結果李宗仁正在為孫傳芳率部南下,意圖直取南京而頭疼不已,只好讓陳調元不得和唐生智發生實際衝突。

但李宗仁的退讓並沒有換的唐生智的收斂,寧漢合流一事名存實亡,李宗仁的個人威望也因此而一落千丈。

參考資料:《李宗仁回憶錄》、《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結義兄弟黃郛的協助之下於南京宣布成立南京民國政府,與汪精衛武漢民國政府徹底決裂。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
  • 民國初年海內奇才,蔣介石身邊第一謀士,為何卻遲遲得不到賞識?
    1928年12月,長達兩年有餘的民國北伐戰爭徹底結束,蔣介石雖然成功掌控民國政府大權,但是民國內部卻有諸多軍閥派系相互掣肘。為了能夠獨攬民國政府的軍政大權,蔣介石提出國軍編遣提案,要求各軍閥勢力裁撤麾下部隊,減少民國財政支出。
  • 蔣介石密殺李宗仁,萬事俱備只待命令,為何蔣介石卻臨時變卦?
    李宗仁和蔣介石明面上是拜把的好兄弟,實際上國民黨內部都知道他們兩貌合神離,互存戒心,暗地下頻頻較量。1948年3月之後,國民黨第一屆國民大會之後,兩人的矛盾公開化。在大會上蔣介石本想扶持孫科為副總統,使其變成自己的傀儡。李宗仁卻並不買帳,使出渾身解數競選副總統,並且奇蹟般地取得勝利,這徹底激怒了蔣介石。
  • 民國初年蔣桂戰爭,李宗仁桂軍實力雄厚,為何卻敗於一書生之手?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各方軍閥勢力為擴張勢力範圍而展開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桂係為奪取湖南而發動兵變,強行驅逐湖南主官魯滌平,從而引發了蔣桂戰爭。湖南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勃然大怒,宣稱李宗仁擅自撤換民國政府任命的重要官員形同造反,然而李宗仁卻因暗中聯合馮玉祥共同反蔣而有恃無恐。
  • 民國初年編遣會議,蔣介石稱最大得利者,為何卻令其舉世皆敵?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開軍隊編遣會議,宣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準備將現有北伐軍各部隊去粗取精,縮編為五十個師,老弱病殘一律裁撤。實際上蔣介石執意推行部隊編遣,是為了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勢力的軍事實力,為此蔣介石還特意許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 民國初年軍閥紛爭,馮玉祥實力最強,蔣介石為何卻認為最易對付?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以縮減民國政府軍費支出為由,提出編遣計劃要求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派系縮減麾下部隊數量。然而蔣介石的咄咄逼人卻引起了李宗仁、馮玉祥等人的牴觸,除了閻錫山因北伐戰爭後地盤劃分大賺一筆而不願意再起紛爭外,各地方系首腦開始聯合反蔣。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 那麼張發奎後來為什麼會反對蔣介石呢?這就得從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一事說起了。1927年,為了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拉來胡漢民當國民政府主席。張發奎不同意蔣介石這一計劃,公然打出了要討伐蔣介石的旗幟。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1925年,出身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擊敗陸榮廷的殘餘部隊,佔有了廣西。陸榮廷兵敗後,流放上海,於1928年病死於上海。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徹底告別了民國的歷史,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新桂系誕生後,主動服從孫中山的廣州國民政府。新桂系的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
  • 民國初年隆中之對,助蔣介石獨攬大權,為何卻拉開中原大戰序幕?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初年其實也有一場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隆中對的君臣之會,蔣介石因此一舉奪得民國政府軍政大權。1928年7月,民國北伐戰爭已經結束,張學良也同意儘快完成東北宣布易幟,蔣介石開始著手整頓民國內部矛盾,準備削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勢力。
  • 蔣介石刺殺李宗仁始末,手槍裡裝著毒彈頭,千鈞一髮之際為何又臨時...
    當天下午我正準備去見毛人鳳時,他卻先到誠廬找我,只簡單說明這次是由蔣介石指定叫我到南京主持刺殺李宗仁的工作。這個工作原來毛人鳳是叫保密局主管暗殺等類工作的行動處處長葉翔之來主持,並進行了一些布置,後來蔣介石知道葉翔之是個文人出身,一向主持內勤工作,連手槍都不會用,便決定調我這個專幹這類殺人有經驗的劊子手去擔任這一項任務。
  • 抗日戰爭重光堂密約,汪精衛精心策劃投敵,為何卻淪為孤家寡人?
    汪精衛是民國元老之一,曾是孫中山麾下的四大助手,論資歷與胡漢民、廖仲愷等人不相上下,但是因手中沒有兵權,而導致被蔣介石所取代。不過蔣介石和汪精衛二人的關係一直十分微妙,北伐戰爭時期二人曾一度聯合對付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令二人徹底決裂的實際上是西安事變。
  • 踢館 | 蔣介石李宗仁都曾下野留洋,他們的部隊為何不會被吃掉
    民國時期,很多大頭都有被逼「出國考察」的經歷,比如常凱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在他們「出國考察」期間,他們的部隊是如何維繫凝聚力,而不至於散架甚至被人吃掉的,有什麼內在的凝聚力?所謂軍閥,本身就是要建立在一定的依附性關係上。
  • 中原大戰蔣介石謀略,桂系淪為犧牲品,馮玉祥為何卻作繭自縛?
    1929年4月,蔣桂戰爭基本結束,在蔣介石的收買拉攏之下桂系將領紛紛倒戈相向,桂系麾下兩大重鎮武漢和北平均被蔣介石兵不血刃而攻佔。此時曾用兵十萬之眾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徹底淪為光杆司令,整個桂系可戰之兵只剩下跟隨黃紹竑留守廣西的三個師。
  • 寧粵分裂:蔣介石的下野終至張學良放棄東北
    2.寧粵分裂1931年初,蔣介石因政見分歧,軟禁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引起國民黨分裂。5月,汪精衛、孫科等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立。一旦內部有問題,外敵就容易趁虛而入。而日軍正是趁著寧粵對峙的時候,發動918事變之後的事情我就不用多說了,張學良給於榮臻指示:「絕對不抵抗」,而且,還有一句:「盡任日軍所為」日軍攻陷瀋陽以後,張學良命令所有突圍部隊向錦州集結。1931年12月底,日軍在準備進攻錦州前心理一點底都沒有。理由有1.人和,東北軍不但數量遠多餘日軍20萬比2-3萬,裝備也勝過日軍,裝備大量捷克輕機槍。
  • 真實版「中國戰神」:日本人懼他三分,蔣介石視他如虎
    在北伐戰爭中,白崇禧的足智多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運用與回報。他應蔣介石之邀出任北伐軍副參謀總長,代理參謀總長之職。1926年11月初,在攻取南昌之際,他指揮2個師、1個旅於滁槎附近追殲孫傳芳三個軍1.5萬餘人。1927年1月,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3月初,進攻淞滬,進駐上海。8月,果斷參與指揮並擊敗佔領南京城郊龍潭車站的孫傳芳軍,穩定北伐戰局。
  • 韓復渠拱手把濟南城讓給日本人,造成極大憤慨,蔣介石決定處決他
    李宗仁這會兒也打個電話給韓復渠,要求他堅守濟南。他對李宗仁說,中央軍的百萬大軍丟了,南京首都都沒人追問,我丟個小小的濟南城算什麼?李宗仁氣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奈之下,李宗仁就向蔣介石發電報告急了。一天之後,也就是1937年12月24號的晚上,韓復渠乘轎車逃出濟南。拂曉到達了泰安,韓復渠在離開濟南以前,就讓自己的士兵要對濟南城堅壁清野。
  • 1949年初,「空殼」總統李宗仁為何敢跟中共要價「劃江而治」?
    正當蔣介石被前線戰事搞得焦頭爛額之際,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首領乘勢而起,以「籲和」為名,仿效古人「逼宮」。  12月24日,國民黨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給蔣介石發了一封意味深長的「亥敬」電,請求停戰以議和,同時宣稱非蔣介石下野不能和談。在南京,時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李宗仁也不失時機地發表和平主張,與白崇禧一唱一和。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李宗仁在美國接受採訪時說了一句大實話
    1929年和1930年,李宗仁和白崇禧代表的桂系與蔣介石之間大戰兩場:蔣桂戰爭與中原大戰。蔣介石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美女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打贏了這兩場戰爭,李宗仁敗退廣西。在廣西和中央對峙的幾年當中,李宗仁、白崇禧勵精圖治建設廣西。他們發展教育,懲治土豪劣紳,對行政官員進行嚴格約束,甚至規定官員只許穿灰色制服,不許穿綢袍和西裝。
  • 北伐戰爭時,蔣介石的第一軍擴編成三個軍,軍長師長都是誰
    現在我們都說,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是具有革命意義的,它畢竟打垮了腐朽的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然而,蔣介石卻很快背叛了革命,篡奪了大革命的果實。 其實,從一開始,蔣介石就沒有什麼革命性,他領導北伐戰爭,並不是為了什麼革命,而是為了搶地盤,擴充自己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