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寧粵分裂
1931年初,蔣介石因政見分歧,軟禁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引起國民黨分裂。5月,汪精衛、孫科等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立。
一旦內部有問題,外敵就容易趁虛而入。而日軍正是趁著寧粵對峙的時候,發動918事變
之後的事情我就不用多說了,張學良給於榮臻指示:「絕對不抵抗」,而且,還有一句:「盡任日軍所為」
日軍攻陷瀋陽以後,張學良命令所有突圍部隊向錦州集結。1931年12月底,日軍在準備進攻錦州前心理一點底都沒有。
理由有
1.人和,東北軍不但數量遠多餘日軍20萬比2-3萬,裝備也勝過日軍,裝備大量捷克輕機槍。此外關內還有20萬兵備用
2.地利,錦州地形複雜,遼河、大凌河、小凌河下遊水網地區和沼澤地帶均是易守難攻的地形。且東北軍熟悉地形
3.天時,此時的日軍軍事並不強大。日本政府並不希望擴大事件,打算見好就收,怕在強力抵抗下得不償失。下令關東軍撤軍。蘇聯也不會希望日軍佔有東北。同時馬佔山舉起抗日旗幟。國內將領如宋哲元,張發奎等通電錶示出兵東北。
然而1月2日日軍進去錦州之後發現完全沒有抵抗。這是怎麼回事呢?
1931年月12月8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
第二天,蔣又派出航空一隊前去助戰。
然而1931年11月18日至12月5日在廣州召開反蔣大會,會議譴責蔣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喪失東北地區的罪行,並表示寧、粵雙方合作必須以蔣的辭職為先決條件,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為避免國家分裂,只能讓步。在眾多政敵的圍攻下,蔣介石當天宣布下野。
沒想到粵系嫌蔣介石在日軍入侵問題搞不好,自己親手後,反而更糟糕
蔣介石是張學良的軍政上的盟友。看到蔣介石下野以後,張學良立刻部署撤退。
19日,汪、宋會晤張學良,動員張在山海關地區與日軍「小加抗戰」,但是,仍然遭到張學良的堅決拒絕。
而新的南京政府,命令張學良積極抵抗,死守錦州。
顧維鈞宋子文致電張學良:現日人進兵東北,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浴血防禦!
然而張學良並不理會,27號開始,東北軍從錦州陸續撤退。
之後連續再發出兩個命令張學良抵抗。然而張學良並不信任新的粵系南京政府。始終懷疑粵系南京預謀借日軍之手除掉東北軍。並沒有理會新國府的抵抗命令。
至此總有絕對優勢的東北軍徹底退出東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