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粵分裂:蔣介石的下野終至張學良放棄東北

2021-01-17 騰訊網

2.寧粵分裂

1931年初,蔣介石因政見分歧,軟禁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引起國民黨分裂。5月,汪精衛、孫科等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立。

一旦內部有問題,外敵就容易趁虛而入。而日軍正是趁著寧粵對峙的時候,發動918事變

之後的事情我就不用多說了,張學良給於榮臻指示:「絕對不抵抗」,而且,還有一句:「盡任日軍所為」

日軍攻陷瀋陽以後,張學良命令所有突圍部隊向錦州集結。1931年12月底,日軍在準備進攻錦州前心理一點底都沒有。

理由有

1.人和,東北軍不但數量遠多餘日軍20萬比2-3萬,裝備也勝過日軍,裝備大量捷克輕機槍。此外關內還有20萬兵備用

2.地利,錦州地形複雜,遼河、大凌河、小凌河下遊水網地區和沼澤地帶均是易守難攻的地形。且東北軍熟悉地形

3.天時,此時的日軍軍事並不強大。日本政府並不希望擴大事件,打算見好就收,怕在強力抵抗下得不償失。下令關東軍撤軍。蘇聯也不會希望日軍佔有東北。同時馬佔山舉起抗日旗幟。國內將領如宋哲元,張發奎等通電錶示出兵東北。

然而1月2日日軍進去錦州之後發現完全沒有抵抗。這是怎麼回事呢?

1931年月12月8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

第二天,蔣又派出航空一隊前去助戰。

然而1931年11月18日至12月5日在廣州召開反蔣大會,會議譴責蔣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喪失東北地區的罪行,並表示寧、粵雙方合作必須以蔣的辭職為先決條件,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為避免國家分裂,只能讓步。在眾多政敵的圍攻下,蔣介石當天宣布下野。

沒想到粵系嫌蔣介石在日軍入侵問題搞不好,自己親手後,反而更糟糕

蔣介石是張學良的軍政上的盟友。看到蔣介石下野以後,張學良立刻部署撤退。

19日,汪、宋會晤張學良,動員張在山海關地區與日軍「小加抗戰」,但是,仍然遭到張學良的堅決拒絕。

而新的南京政府,命令張學良積極抵抗,死守錦州。

顧維鈞宋子文致電張學良:現日人進兵東北,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浴血防禦!

然而張學良並不理會,27號開始,東北軍從錦州陸續撤退。

之後連續再發出兩個命令張學良抵抗。然而張學良並不信任新的粵系南京政府。始終懷疑粵系南京預謀借日軍之手除掉東北軍。並沒有理會新國府的抵抗命令。

至此總有絕對優勢的東北軍徹底退出東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張學良送16字輓聯至蔣介石靈堂,公開兩人恩怨情仇!
    在張學良的「武力調停」下,馮閻結成的聯軍徹底瓦解,隨即馮閻二人同時宣布下野。可以這麼說,張學良這次對於中原大戰調停的介入,是幫助蔣介石鞏固和確立了在國民黨中的領導地位。在當時看來,這對於蔣介石應該算是一份很大恩情,而張學良本人同時也是因此水漲船高。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後來在馮玉祥的調停之下,雙方同意寧漢合流,但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汪精衛都是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寄人籬下,寧漢合流有名無實。準備反攻的北洋軍北伐戰爭初期,因為北伐軍由各系地方部隊整編而成,蔣介石對於粵系、桂系等地方部隊根本無法指揮,只能讓自己的嫡系部隊發揮帶頭作用。
  • 張學良晚年透露蔣介石失敗的原因,失去了一個人,留下了一個人
    說起張學良這個人,第一反應就是西安事變,作為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在他父親死後成了東北軍的最高指揮官了,在除掉了楊宇霆等反對自己勢力後,張學良東北王的位置坐穩了。隨後蔣介石北伐之際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主張全國統一,是一個頗有民族氣節的人。
  • 9月18日,蔣介石在幹啥?
    籌劃對粵、對匪策略。」「對粵」所為何事呢?原來在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與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因政見分歧而進行協商,在會談中胡出言不遜,蔣一努之下將其軟禁於湯山,這下闖了大禍,引起國民黨的分裂。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與粵系、桂系等頭面人物齊聚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立。
  • 民國初年東北易幟,張學良裂土封侯,日本關東軍為何卻痛苦不堪?
    1928年6月4日,在日本關東軍大佐河本大作的策劃之下東北王張作霖遇刺身亡,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後對日本人十分不滿,開始頻繁和民國政府聯繫。此時北伐軍雖然擊敗奉系,但是關外奉軍實力仍舊不可小覷,而且蔣介石和李宗仁等南方勢力對進攻東北毫無興趣,雙方開始進入東北易幟談判階段。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眾所眾知,蔣介石走上權利的巔峰之路,最初的兩步:一是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二是擔任了北伐軍的總司令。1927年,對於蔣介石和桂系來說,都是富有戲劇性的一年。先是野心勃勃的蔣介石,聯合新桂系,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同年的8月,新桂系落井下石,又逼迫蔣介石下野,從此「寧漢河流」。
  • 說不盡的張學良:東北易幟後的「特別行政區」
    6月4日,張作霖在返回奉天途中的皇姑屯車站被炸身亡,他的長子張學良接過了東北的軍政大權。蔣介石希望政治解決東北問題,他的主張得到各方共識,張學良也表示「愛鄉愛國,不甘後人,決無妨害統一之意」。日本非常著急,擔心自己在東北的既得利益被收回,連續向張學良發出警告,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脅。
  • 東北淪陷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短史記
    19日晚,蔣接到上海電報,獲知東北出事,隨即致電張學良,鑑於日方誣衊中國軍隊炸毀鐵路,中方對外宣傳應努力闢謠。④21日下午,蔣返回南京。2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國國民書》,宣布「已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南京方面寄望於尋求國聯的支持來處理事變,而未曾給張學良和東北軍下達過「抵抗命令」。東北軍的「不抵抗」,相當於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默認。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六十五期】為什麼張學良不做日本兒皇帝?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歷史系列第472講)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是他一生少有的對國家民族的大貢獻。自然,他之所以這樣選擇,也有自己的考慮。中國的軍閥不是天使,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小團體。就張學良來說,東北軍是他需要優先考慮的。在當時情況下,張學良投靠日本人是不可能的。
  • 熱河戰役後張學良決心改頭換面,揭秘張少帥的戒毒風雲
    在我國風雲變幻的近代史上湧現出很多風雲人物,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東北二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父子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至今人們有誇這對父子的,也有嘲諷他們的,從來沒有個定論。
  • 張學良被軟禁後,此人對蔣介石說:你敢動他,我就弄你!
    張學良作為新一代東北軍的領軍者,手下精兵強將自然很多,而霍守義就是其中一人。霍守義是東北軍的一名將領,畢業後,張學良將他送回了東北繼續學習,霍守義的博學和才智,經常得到張學良的認可和讚賞,因此,他一直記著張學良對自己的恩情。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遭到軟禁,雖然很想營救,但實力並不允許。
  • 為何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提出東北易幟,換成了青天白日旗
    1928年12月29日僅僅過去半年,接管東北軍大旗的張學良便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從此大帥府上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正式換成了代表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旗。這就是當時著名的東北易幟事件。
  • 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了一副輓聯,讀後讓人潸然淚下
    蔣介石去世時,有個人一出現就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注意,他就是張學良,這個發動了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囚禁了大半生的猛將,和蔣介石有著數不盡道不明的恩怨的人。 他為曾是兄弟、上下屬的蔣介石帶來了一副特別的輓聯,上面寫著十六個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讎仇。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1928年12月29日,身負國讎家恨的張學良對日本人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毅然決然宣布東三省易幟。東三省服從國民政府,蔣介石不費一槍一彈,使張氏父子長期穩固統治的東三省歸屬南京,結束了民國以來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首次幫助蔣介石完成了國家的「和平統一」。 1930年的中原大戰,張學良再次選擇了助蔣介石一臂之力。
  • 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古稀老人」張學良留下16個字揚長而去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衝破層層阻力,宣布東北易幟,歸順於南京政府。東北易幟標誌著北伐的結束,分崩離析的中國終於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1928年東北易幟 這是蔣介石與張學良的初次合作,雖然兩人自始至終並未謀面,但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不久蔣介石因為徐州戰敗被迫第一次下野,促成了寧漢合流,隨後在上海迎娶宋美齡。在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勢之際,張作霖、孫傳芳趁機反攻,情勢危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三人,得知蔣介石的真實意圖後,紛紛藉故逃離了編遣會議。隨著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蔣介石把目標瞄準了各據一方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準備實施他的削藩策略了,但裁軍又沒裁成。
  • 張學良說: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少帥把蔣介石置於何地?
    大家在對張學良做出評價的同時,一定要想到,如果張學良當時誓死抵抗日本關東軍侵略東北的話,那麼西安事變也許就不會發生了,沒有西安事變的話,僅僅憑藉著張學良手下幾十萬關東軍的抵擋日本軍隊,那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會提前順利形成嗎?最後的結果究竟如何?
  • 張學良吃喝x賭抽大煙,為何能活到101歲?學者:這得感謝蔣介石
    張學良簡介1901年,東北土匪突然襲擊了早在東北做保安的張作霖,土匪做了充分的準備,在雙方實力不成正比的情況下,張作霖選擇在深夜帶著家人逃亡,在路上馬車顛來顛去的情況下,張作霖的妻子趙春桂生,張作霖一看是大胖小子立馬開心了起來,後起名為張學良,字漢卿,小名有六子、喜順。
  • 今天來重新認識不一樣的張學良
    然而當時,中國正在進行剿共內戰,蔣介石喊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對日本採取不抵抗政策。面對步步緊逼的日本,負責華北政事的張學良身心俱疲,背負著「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名聲,「國人皆曰可殺」。1933年3月,辭職下野的張學良,決定清理自己,第一步就是戒毒。
  •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和張學良為何選擇不抵抗?
    張學良多年購買的三百餘架飛機也全部落入日軍之手。蔣介石和張學良,為何在「九一八」事變後選擇不抵抗?這一事件中的兩個史實甚為重要:一是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自一九三一年事變時起,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中日兩國置於戰爭狀態長達十四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