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開示丨關於靜坐的法要

2021-02-07 南海普陀山佛教

虛雲老人在《復星洲卓義成居士》中,談到關於靜坐的法要,恭錄如下,希望對大家有用。承問關於靜坐之事。雲亦是門外漢。今本同舟共濟精神。略伸管見如。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於繫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果能如斯。則更無餘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閒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四、參禪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淨土現成。萬修萬去。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慾。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



南海普陀山梵唄(合集)

佛國巡禮丨全山寺院VR全景

道慈大和尚講述普陀山佛教事業發展歷程

2018年普陀山佛教協會傳授三皈五戒法會視頻回顧

文 / 虛雲和尚  圖 / 寂戒  編輯 / 果寬   

相關焦點

  • 靜坐丨呼吸心得
    靜坐時,當調整身體坐好之後,意念守著呼吸幾乎就是靜坐的全部了。此時你會發現,呼吸越是延綿悠長,意念越是清靜平和。人的一生,呼吸的總數是一個定數。如果僅從呼吸的角度來看,經過長期鍛鍊,把單次呼吸拉長,生命的長度就必然延伸。所以,靜坐除了通經活絡、氣血暢通,還間接地延長了生命的長度。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禪修靜坐,就是或求安心,或求佛道,所謂的佛道,就是成就無上的覺悟,那就別忘了古賢聖人留下的智慧,這一點在我國史上都有相關記載。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懷讓禪師便開導他說:「如果一個人所駕的車停下來,要使車繼續行走,你是打車還是打牛?」馬祖道一聞聽後便大悟。看完以上公案,我們在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開示的記錄。壇經記錄,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國師慧安及神秀大師受邀入宮問道,兩位即極力推薦了惠能大師。太后武則天即下詔書派遣薛簡去求法。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錄 ( 501 - 520 )
    不要盡為這臭皮囊著想,心心念念要為它偷東西吃,心心念念想要把這臭皮囊莊嚴得好看一點,心心念念想叫這臭皮囊享受一點,快樂一點,這都是顛倒。506.修道不能享福。507.學佛法要拿出真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做。不像世間人,半真半假,有時說點真話,有時說點假話。修道人時時要講真話,做真事,不打妄語。508.
  •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古往今來眾多的淨土宗的祖師大德們在精修淨業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修行方法,以作為我們末法念佛行人的軌範,以下略作介紹。這個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為現代每天工作繁忙的人所立的方法。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 蔣維喬與岡田式靜坐法
    他根據自己的練功體會撰寫了《因是子靜坐法》一書,該書於191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後一紙風行。由於該書通俗易懂,開創了以科學解釋傳統功法的先河,因此很受讀書人的喜愛,當時的知識界興起了一股靜坐養生的熱潮。蔣維喬為什麼會寫《因是子靜坐法》這本書呢?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錄( 581 - 600 )
    世紀末警鐘 ( 581 - 600 )581.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當我們初學者懂了簡單的知識後,就可以開始靜坐練習。首先了解禪宗修心靜坐的最佳靜坐功夫「七支坐法。」
  • 【阿色.阿松仁波切】薈供開示2016年06月19日03
    但是一定要心裡清楚。現在末法時期就是所有上師之間也有矛盾。沒有以前那麼殊勝的。現在末法時期佛法不殊勝的原因是什麼?很多這些高僧大德之間也有一點矛盾。為什麼?所以你們一定要清楚的話。那可以。你們不用找一個佐欽的上師、噶陀的上師.那這個我覺得現在不是很殊勝。這些現在為什麼叫末法時期就是這樣的。所以呢好好地看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想過人身是很難得、沒有那麼容易(得到),浪費人身啊。 人身是容易無常的,輪迴裡面是很痛苦的。還是你們覺得輪迴裡面很痛苦,還是輪迴裡面很幸福?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祖師大德如何講的呢?
    祖師大德如何講的呢?北宋.戒環大師云:「論三經大致,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藉《般若》發明,次由《楞嚴》修證,終至《法華》印可,然後盡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則,導達禪乘決擇正見,莫尚《楞嚴》矣。」——《新續高僧傳.卷三》。明朝憨山大師:「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悲心。不讀《楞嚴》,不知眾生迷悟之關鍵。」
  • 為什麼一定要讀《地藏經》?四位高僧大德這樣說
    這可不是我說的,這是多位高僧大德說的。為什麼佛教高僧會說,學佛之人一定要讀誦《地藏經》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印光大師:對《地藏經》的開示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但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眾生沒有智慧,不能覺悟,又沒有善知識的開導。
  • 關於打卦、圓鏡佔卜要特別注意的幾點
    (一)普巴扎西RBQ關於打卦:行於世間的修行者,難免會遇到一些需要抉擇的世間事,有者就想到請高僧大德打卦。對此,普巴扎西RBQ開示如下:末法時代眾生業力如此沉重就連綠度母親自授記,都無法實現 有這樣一個故事:往昔某位大成就者聲名顯赫,可以直接與本尊對話。當時有一個人因為殺人逃走,整天東躲西藏,其父親就拜見大成就者問:「繼續躲藏好?還是自首好?」
  • 靜坐丨最好的狀態
    近日,和一個朋友聊天,說起靜坐時,他善意提醒小編靜坐不當可能導致身體出現問題,還開玩笑地說,注意不要走火入魔。除了感謝朋友的關心之外,小編特別想和靜坐的初學者分享一個關於靜坐的基本認知。靜坐,不是索取,不是生活欲望的延伸,更不執著於為了達到某種玄而又玄的境界;靜坐,是生命的實踐活動,是認知自我的一個過程。通過調整身體的坐姿,以數息、觀呼吸等方式,持續強化自我的覺知能力,不斷培養專注力,從而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同時自律和自信也得到提升。靜坐,是對人體身心的一種鍛鍊方法。
  •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關於頗瓦法的最新開示
    得到頗瓦法的傳承後,一方面現在就可以自己修,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到將來臨終時該怎麼修,希望大家能夠重視對此法的修持。實修頗瓦法時,一般來說要先祈禱上師,再念誦外前行、內前行及上師瑜伽儀軌,然後再進入正行修頗瓦法。有條件的話,這樣去修最好。
  • 通告 | 聖喜長老 法句經開示下載
    賢友們好:聖喜長老幾年來每周精彩的法句經開示,現已開示至〈二十一、雜品〉302偈,涓涓法流,娓娓道來,智慧精華,使聞者心開意解,滿心歡喜
  • 你來問,高僧答丨龍泉寺賢滿法師妙筆機智回網友:做個明白的好人行不行?
    ——法明▼丨關於家庭丨@船長:有家庭會對從事弘法工作帶來影響嗎?滿師開示——總之是要學呀。做個明白的好人行不?——法明@樹和小鳥:在家居士不可以讀「戒」,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嗎? 滿師開示————法明▼丨關於欲望丨@Punny:如何正確看待欲望?滿師開示——
  • 靜坐丨身體感知時間
    對於部分靜坐的初學者而言,在靜坐時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那就是關於靜坐的時間如何把握。從剛開始的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乃至幾十分鐘,在不影響靜坐效果的前提下,怎麼知道自己靜坐了多長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覺通法師三年密食圓滿慶典法會的開場開示
    阿彌陀佛,昨天為大家更新了師父第一次密食三年圓滿慶典法會中各位居士的賀詞,今天為大家更新師父在開場的時候為大家的開示,如果有沒有看過昨天發布內容的師兄可以點擊這裡查看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大樹都有鬼神住 ​陰陽二路
    【佛教心理學】以禪調心 解剖自心的法寶 學會滅除內毒的法藥 省察自心 常思己過 恢復本來的清淨https://mp.weixin.qq.com/s/Snnm6Ki8P-8VlyEhzM68dw【佛教心理學】稀有法寶 以禪療心 佛法教您如何對治負面情緒及煩惱https://mp.weixin.qq.com
  • 你在聽誰的講經說法和開示?一個學佛人觸目驚心的生死成就問題
    你在聽誰的講經說法和開示?一個學佛人觸目驚心的生死成就問題許多學佛人,在學習社會中名氣大,弟子多的法師、堪布的講經說法和開示,寺院中的流通處,網絡中的博客、論壇,貼吧及各個平臺的群都在宣傳這些講經說法和開示。
  • 靜坐丨「七證」修養功夫
    178年前,曾國藩給弟弟的一份家書中附了一張自己的課程表,其中關於「靜坐」說:「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今天,當我們以同樣的方式靜坐時,其實,已經進入到了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