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大象王sir。從今天起想開闢一個專欄談一談我對世界電影的看法與感受,也想從其他國家的影片中體會電影藝術的百花齊放與欣欣向榮,透過不同地域文化聊一聊對中國電影粗淺的啟發與思考,在探討中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從有這個想法開始,我就不斷構思先從哪個國家入手,思來想去決定從相對熟悉的韓國電影開始。2019年恰逢韓國電影百年,也是其無比輝煌的一年,一路走來韓國電影留給我們太多值得品味的瞬間,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漫談一下。
01 嚴苛的電影人培養模式
說到韓國電影導演,我想近段時間最火的莫過於奉俊昊,一部《寄生蟲》成為了世界電影人談論的話題。此片先是奪得了72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後又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成為了奧斯卡有史以來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為什麼韓國導演總能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拋開影片題材、市場環境等客觀因素,在韓國學習導演是一件需要付出極大心血與耐力的事兒。曾經看過一篇關於韓國培養導演的報導,只能用「殘酷」這兩個字來形容,韓國高校在培養電影人才方面將實踐做到了極致,尤其是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中央大學導演系等名校,學習期間學生除了要拍攝四部短片之外,所拍的影片還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一個,才有畢業的資格。
1、至少有一部短片入圍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2、至少有一部短片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上獲獎;3、能夠拍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長片。
這樣的神仙操作,我簡直不敢想像,但大浪淘沙後堅持下來的一定會在這個行業裡大放異彩。畢業對於韓國導演而言是結束也是磨練的開始,能大展拳腳靠實力也得有運氣,很多人在副導演的位置上苦苦掙扎了一輩子,即使已經功成名就的導演也不敢掉以輕心,萬一影片失利可能會面臨無戲可拍的境地。正是這種近乎嚴苛的模式為韓國電影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02韓國電影從「至暗時刻」走向「高光時刻」
如今的韓國電影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著世界,無論是合拍、翻拍還是「一本多拍」,韓國電影在吸收世界文化精粹的同時也對外輸出著本土文化的價值。可以想到今天韓國電影能在國際上取得輝煌的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曾經也經歷過跌宕起伏的「至暗時刻」。21世紀初,韓國政府通過了縮減電影配製的試行令改進案。將原先146天國產電影的銀幕配額縮減到73天,剩下的時間用來放映以好萊塢為主的外國電影。此令一出導致了韓國電影產業長期停滯不前,直到2011年經過電影人不斷地努力才扭轉了頹勢,走出了陰霾,之後又發生了著名的「《潛水鐘》事件」和「文化藝術黑名單事件」。
《潛水鐘》事件,是李尚浩導演根據世越號沉沒事件拍攝的紀錄片,計劃在2015年釜山電影節展映,但釜山市政府以可能引發政治爭議為由,要求取消展映,但電影節方面堅持放映。電影節後,釜山市政府大幅度的縮減了資助資金,越演越烈的局勢激起了電影人對釜山電影節的抵制,最終此事件以雙方的妥協退讓而平息。
文化藝術黑名單事件,一份涉及9473位韓國文化與藝術工作者的黑名單,從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曝光出來,名單中不乏知名導演、國民影帝,資深演員等。總統府要求相關部門不得向名單上的人士提供資金援助,並對其拍攝申請加以限制。最終黑名單事件以前總統被彈劾並展開一列調查而逐漸平息。
但電影的魅力就在於牽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在逆境與夾縫中發展壯大,再加上電影法案及扶持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業內持續推進「擠泡沫」工程,使得電影產業逐漸趨於合理化,步入了正常的軌道,出現了多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記錄。
03 我最喜歡的韓國電影類型——「社會派電影」
說到電影類型,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喜劇、愛情、科幻、劇情、警匪等等,但今天我想聊的是一個大的類型範疇,叫「社會派電影」。此類影片是指:「通過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關注弱勢群體,揭露不法行為,弘揚社會正氣,並以積極改善現狀為目的製作的電影。」說到這你可能就會恍然大悟,像我們熟悉的《素媛》、《辯護人》、《熔爐》都是此類影片中的經典。尤其是《熔爐》更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電影」,影片上映後不僅引發了轟動,更促成了「熔爐法」的成功立法,推動了社會與法制的進步。這類影片最大的特徵是在文藝的基礎上融入了商業的元素,以好萊塢商業片的故事結構和呈現方式講述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激發觀眾的社會意識,調動觀眾的情感共鳴。近些年在咱們國內也出現了多部優秀的「社會派電影」,其中就有大獲好評的《我不是藥神》。
一則新聞、一段發生在身邊的真實經歷,都是「社會派電影」的素材,除了改編具有價值的真人真事外,還可根據現實生活虛構一個故事來傳遞思想,在亦真亦幻間來回穿梭,通過隱喻來讓觀眾尋找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我相信這次「新冠」疫情過去後,中韓兩國的電影人都會拍攝與之相關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我們拭目以待。最後如果你也喜歡此類題材的影片,我再為大家推薦幾部——《斷劍》(根據2007年轟動一時的石弓傷人事件改編)、《鳴梁海戰》(以少勝多的抗倭戰役改編)、《那時候那些人》(根據前總統樸正熙槍擊事件改編)。要是你還有什麼好的「社會派電影」也歡迎分享給我!
韓國作為中國的鄰邦,在電影產業領域無論是對人才培養還是在全球化探索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電影也將會在國際舞臺上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END——
喜歡我的分享記得點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