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現野生大熊貓母子
1月16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布一段野生大熊貓母子影像,這也是2020年全球首次公布的野生熊貓母子畫面。在臥龍老鴉山海拔2800米左右, 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玩耍爬樹的畫面被紅外相機記錄下來。
拍攝的三段影像中,熊貓媽媽在一顆樹下時而愜意地撓痒痒,時而愉快地蹭蹭嗅味樹。它猛地想起什麼,貼著大樹打望一眼娃,繼續自顧自地抱頭揉耳玩耍。半歲左右的熊貓寶寶,像一顆糯米糰子粘在不遠處的樹幹上,搖著小腦袋左看看右看看,也許是確認安全了,扭著圓鼓鼓的屁股,伸開短短的四肢小心冀冀地向上挪動,用時2分半,終於爬出了影像畫面。
據四川臥龍木江坪保護站站長施小剛分析,熊貓幼崽可能剛喝完奶,母親也剛採食結束,幼崽正準備爬上樹休息。
那這裡會不會是野生大熊貓的「家」?
施小剛分析,野生大熊貓幼崽成長到3個月左右,其母就會把它帶離樹洞,開始尋找一片食物豐富的區域,在此停留一段時間,直到這裡竹子差不多被吃完,便尋找下一個食物豐富的地方,就這樣過著類似』遊牧』的生活。影像裡那片豐茂的冷箭竹應該是這對大熊貓母子的暫居所,它們會在這裡採食,安逸地度過一段時光。
那為什麼熊貓幼崽是呆在樹上?
施小剛說,熊貓是天生會爬樹。一般野生大熊貓媽媽生活在樹下的竹林裡,幼崽為了躲避可能發生的危險,大部分時間都會呆在樹梢上,只有吃奶時才下樹。一天一般是哺乳兩次,也有研究人員觀察到2天才下樹喝奶的幼崽。
世界最大圈養熊貓種群
2019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繁育成活32隻大熊貓幼仔。隨著這32隻圈養大熊貓幼仔的誕生,使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超過300隻。
經過近10年的苦心鑽研,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先後攻克了大熊貓發情難、配種難、育幼難的「三難」問題。同時,為了增加圈養大熊貓遺傳多樣性,提升圈養大熊貓種群活力,熊貓中心從2016年率先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工作,野外引種試驗已連續三年取得階段性成功,對進一步改善圈養大熊貓遺傳結構,提高大熊貓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李果介紹,截至2019年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圈養大熊貓種群已經達到了313隻,佔全球大熊貓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的50%以上,形成了數量最多,遺傳結構最合理,最具活力的種群。
與此同時,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還與世界上14個國家的16個動物園,開展了大熊貓國際合作。先後有30餘只大熊貓赴海外參與大熊貓國際科研合作,並在海外繁育成活大熊貓幼仔21隻,搭建了重要的大熊貓國際合作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