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都江堰龍池保護站首次在野外拍到母子大熊貓影像

2020-12-27 紅星新聞

4月13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自然保護區龍池保護站獲悉,4月10日,保護站工作人員對龍池片區紅外線相機進行數據採集,通過整理發現,保護區首次在同一時間段拍攝到大熊貓吃喝拉撒等豐富的所有生活行為影像資料。更為難得的是,此次還拍攝到了一段成年母熊貓帶著幼體熊貓的鏡頭,這也是保護區首次在野外拍攝到母子大熊貓的影像。

↑大熊貓吃竹子 視頻截圖

龍池保護站站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4月10日,龍池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對龍池片區的紅外線相機進行數據採集。

通過整理發現,安放在龍池小草坡區域海拔2500米—2800米的多臺相機,在2019年10月—2020年3月這個時間段內,多次拍攝到野大熊貓的活動影像。包括:大熊貓吃竹子、喝水、拉糞便、撒尿、標記領地、嗅氣味、雪地找水等所有生活日常。

這是保護區第一次在同一時間段拍到大熊貓吃、喝、拉、撒等如此豐富的所有生活行為的影像資料。

↑大熊貓喝水 視頻截圖

更為可喜的是,有一臺相機拍攝到一段成年母熊貓帶幼體熊貓一起散步的鏡頭,雖然時間很短,但這是保護區第一次在野外拍攝到母子熊貓的影像。這充分說明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顯著,大熊貓棲息地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在穩步增加。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視頻由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自然保護區龍池保護站提供

編輯 於曼歌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相關焦點

  • 今年首次,四川臥龍公布野生大熊貓母子畫面
    四川出現野生大熊貓母子 1月16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布一段野生大熊貓母子影像,這也是2020年全球首次公布的野生熊貓母子畫面。在臥龍老鴉山海拔2800米左右, 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玩耍爬樹的畫面被紅外相機記錄下來。
  • 四川八月林自然保護區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影像
    新華社成都5月9日電(記者張超群)記者9日從四川樂山金口河區八月林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影像。  發現大熊貓影像的巡護員萬境紅告訴記者,4月8日,他和其他兩名巡護員在海拔1800米的區域發現了新鮮的大熊貓糞便,隨後他們在保護區範圍內多次開展野外調查。  「當時特別期待紅外相機能夠捕捉到野生大熊貓的畫面。我們檢查了野外多臺紅外相機後,終於在一臺相機裡發現拍攝到一隻大熊貓。」萬境紅說。
  • 德陽首次拍到活體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
    這是綿竹首次拍攝到活體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也是德陽首次拍攝到活體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視頻中,只見大熊貓屁股肥碩身材健壯,在竹林中悠然「散步」,行至半途又停下腳步左右觀察,或「欣賞」林間美景,或「品嘗」竹子美味,其憨態可掬的模樣惹人憐愛。「這是綿竹首次拍攝到活體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也是德陽首次拍攝到活體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說明該區域大熊貓生存狀態良好,保護區內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都得到明顯改善。」
  • 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次在生態廊道內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影像
    &nbsp&nbsp&nbsp&nbsp紅外監測相機拍攝到的大熊貓影像。這是2002年啟動全國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以來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實體。&nbsp&nbsp&nbsp&nbsp紅外監測相機拍攝到的大熊貓影像。
  • 體重從145克到180公斤 探尋都江堰大熊貓成長「密碼」
    都江堰的大熊貓(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供圖)國際在線四川頻道消息(劉世光):一群活潑可愛的大熊貓,無憂無慮地「穿梭」於青山綠水之間,嬉戲玩耍,是都江堰給外界最直觀的印象。2017年,四川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神樹坪基地出生了四隻幼崽,現居住在都江堰,大熊貓從出生到成年,會有怎樣不同的成長經歷?近日,國際在線四川頻道來到都江堰,一探大熊貓成長的「密碼」。
  • 四川: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毛髮變金色 已「自立門戶」
    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線相機在2020年2月又有兩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非常珍貴。  畫面中的白色大熊貓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
  • 武漢大熊貓遭虐待 飼養員餵食帶螞蟻的蘋果
    18時36分,武漢市動物園管理處再發通報稱,考慮到老館條件確實較差,新館全面開工也會有幹擾,動物園正在與相關部門商議,儘快將偉偉送回中國大熊貓保護中心休養。同時整頓內部管理,加快新館建設,力爭早日展現全新面貌。延伸閱讀:四川都江堰發現野生大熊貓夜間活動蹤跡
  • 四川平武福壽保護地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
    1月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平武縣委宣傳部獲悉,近日,平武縣高村鄉福壽保護地工作人員在收集最新的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有相機點位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這是福壽保護地首次拍到大熊貓的身影。據了解,福壽保護地緊鄰平武縣高村鄉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和青川縣唐家河自然保護區。
  • 去成都,為什麼要去都江堰?
    在這裡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或流入湖泊(龍池,位於龍池國家森林公園,攝影師@陳和勇)▼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獼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獼猴,攝影師@肖樹清)▼
  • 「中國之聲·連線」四川臥龍:白色大熊貓毛髮變金白色 已「自立...
    主持人: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昨日(15日)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畫面顯示,白色大熊貓毛四肢的毛髮還顯出淡淡的金色,並推測其已「自立門戶」。詳情連線總臺央廣記者賈宜超來了解一下:主持人:來介紹一下紅外線相機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具體情況?
  • 這隻大熊貓全球唯一!
    前天(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在去年2月份有2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
  • 為什麼埋頭吃竹子是陝西大熊貓,叫春的卻是四川大熊貓?
    今天,陝西有全球唯一圈養棕色大熊貓,有種群密度最大棲息地,有最珍稀野生大熊貓,四川熊貓更像熊,陝西熊貓更像可愛的貓…然而,埋頭吃竹子是陝西大熊貓,叫春的卻是四川大熊貓?四川叫響了!無論到哪提起熊貓就是四川,熊貓產業、品牌上,陝西徹底輸給鄰居四川,連底褲都不剩。6歲小孩在成西高鐵開通後喊:「能去成都看熊貓了。」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貓已「自立門戶」
    這是2020年2月19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白色大熊貓。新華社發(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新華社成都1月15日電(記者餘裡)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
  • 被嚴重低估的都江堰,又出「王炸」!
    作為阿壩進出門戶的都江堰青城大橋預計月底啟動改建,今年年底完工!這個一到周末節假日就人多到打堆堆的地方交通快速升級不僅是當地人的福音更是全成都乃至全四川人的期待!空無一人的寧靜湖水和沼澤、宛如仙本那的清涼碧水、隨處可見的猴子……洗肺養眼的龍池,讓人真正忘卻塵囂、肆意撒歡兒。交通:直接導航都江堰龍池。這個地方現在更適合有戶外經驗的小夥伴,山路不好走,非當地人只能徒步上山,如果有本地人帶路可開車(越野)。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
    還記得四川臥龍那隻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貓嗎?據新華社報導,昨天,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這隻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線相機在2020年2月又有兩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非常珍貴。
  • 陝西再次拍攝到秦嶺大熊貓母子「天倫之樂」影像
    4月27日,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回收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再次發現秦嶺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照片和視頻。畫面中秦嶺大熊貓媽媽和1歲多的秦嶺大熊貓幼崽嬉戲、打滾,好一番「天倫之樂」景象,讓每個看到的人都欣喜不已。
  • 愛熊貓創造社: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長大了!
    2021年0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換了「馬甲」照樣被認出!
    大熊貓作為國寶一直被大家喜愛黑耳、黑背、煙燻妝這是大家對「滾滾」的傳統印象然而卸了妝的「滾滾」究竟什麼樣?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在去年2月份有2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四川臥龍的白色大熊貓已經「自立門戶」啦》央視頻號:央視新聞畫面中,白色大熊貓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緊貼著安裝紅外線相機的大樹坐下,全程背對相機,像個文靜的「小姑娘」若有所思了3分多鐘。
  • 大熊貓的春天來了
    三位作者張志忠、張和民、王永躍都是早年到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任職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一線工作人員,有著長期野外勘查的真切體驗和真實經歷,作者全面記錄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四十年的工作與實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人與大熊貓的動人故事,讓這部厚重的紀實文學充滿情感溫度。大熊貓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與世界交流溝通的使者。
  • 紅外相機在秦嶺拍到8月大野生熊貓向媽媽撒嬌、求乳、吸乳
    紅外相機在秦嶺拍到8月大野生熊貓向媽媽撒嬌、求乳、吸乳 2018-04-04 2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