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場交通事故讓家住南海的鄭阿姨右膝蓋受重傷,4組重要韌帶中僅有1組保留功能,這場交通事故差點讓她再也站不起來。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海醫院(即原平洲醫院,以下簡稱省醫南海醫院)骨科微創團隊用LARS人工韌帶為鄭阿姨修復、重建韌帶,據骨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宋玉成介紹,「患者的病情確實很棘手,而且這種類型的手術一般要求一次成功。幸運的是,手術非常成功,術後第二天患者就已經開始做功能康復訓練。」
醫生在為患者調整支具,並指導患者做功能恢復訓練。 楊韻儀攝
韌帶損傷容易被漏診
發生交通事故後,鄭阿姨被送到了省醫南海醫院急診室,據悉,病人出現這種交通意外之後,腿、膝蓋等腫脹,疼痛特別嚴重,但這類的傷,沒有骨折,或者是很小的撕脫骨折,單純從CT片是難以判斷的,韌帶損傷的「蛛絲馬跡」極難被發現,宋玉成介紹「從片子上看,患者被撕下了一塊小小的骨片,不是什麼大問題,如果不是骨科醫生、或是專科醫生,很容易被判斷為患者的膝蓋沒有大問題,尤其是在合併其他傷的時候。」
鄭阿姨的情況比較特殊,右膝蓋四組韌帶,除外側韌帶相對損傷沒有那麼嚴重,保留了一定的功能外,其餘三組韌帶全都斷了,確實很棘手,而且這種類型的手術一般要求一次成功。此外,更棘手的是,準備為鄭阿姨行微創手術的地方,有一塊皮膚在交通意外中破損了,而且深達皮下組織。骨科微創團隊隨即決定,先等鄭阿姨的皮外損傷癒合好,才進一步行韌帶修復手術,因為「微創」切口也是切口,而且是通關節的,一旦發生感染,就前功盡棄了。
微創關節鏡下重建韌帶
這類傷有個特點,韌帶斷了之後,不能癒合,只能做重建。假如只斷了一根韌帶,常規有經典的醫學方式,用自體骨骼肌腱取肌腱來做韌帶,通俗底地說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醫生會拆掉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兩根韌帶來編織、重新修復損傷的韌帶。而鄭阿姨右膝蓋最重要的四根韌帶,僅一根韌帶保留了一定功能,於是,骨科微創團隊反覆商量後決定,用LARS人工材料為鄭阿姨重建膝蓋裡的韌帶。
LARS人工韌帶是國際上比較通行的人工材料,在國際上已經用了將近30年。LARS人工韌帶不用考慮排異反應,也不用考慮材料會降解,宋玉成介紹,「外觀就像一根白色鞋帶,抗拉力300牛頓,纖維非常細,像蜘蛛絲一樣。」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用人工韌帶重建韌帶,病人康復後,不但能走路,還能恢復到傷前的狀態。
通訊員供圖。
針對鄭阿姨的多發性韌帶損傷,省醫南海醫院骨科微創團隊用了關節鏡技術。在膝蓋正面切口,繞道膝蓋後面的膕窩處,期間還要避開膝蓋後的重要血管和神經,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打骨道、固定韌帶等進行韌帶修復、重建。
其中,術前定位尤為重要。據了解,骨道的位置與角度需要接近生理狀態,關節是動的,韌帶曲伸時,延伸帶的拉力不同,要求在曲伸狀態下,拉力最接近生理狀態。因此,骨道的術前定位允許的誤差都是以毫米計,「1-2毫米,兩顆芝麻那麼大,技術難度非常高,但是我們的團隊非常給力,患者的手術很成功。」宋玉成介紹到。
術後的第二天,鄭阿姨已經可以開始做功能康復訓練,如果經過一系列檢查後,情況好的話,就可以出院了。出院後,完全癒合需要3個月,3個月內鄭阿姨需要佩戴卡盤支具,扶拐杖走路,3個月後就可以脫拐走路。而不久後,鄭阿姨便可以達到《運動醫學》上講的「完全恢復」。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