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我不是衝著獎去寫作,《萬物有靈》:寫盡孤獨,從容自在

2020-12-24 值得易讀

小時候因為父母加晚班,所以我是害怕一個人的黑夜,經常會鑽進被窩裡躲避這些「未知的恐懼」,蜷縮在被窩裡,暖暖的才覺得安全。尤其是在母親離世以後,內心裸露的不安感更明顯了。曾經努力嘗試改變這種孤獨的感覺,但我的內心卻無法消散歲月留給我的悲傷。直到有一天我捧起了賈平凹的散文精選《萬物有靈》,我才把這份孤獨丟進深淵,真誠面對人生。

關於生命思索的《萬物有靈》

我們內心藏著一封寶貴的信件,需要會讀的人才能拆開,我把這封信的名字叫做情懷

賈平凹

賈平凹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是一位智者,他給成千上萬的讀者寄過這封叫做情懷的信。他的性格雖然很犟,但值得尊重,因為他愛文字,所以會把平淡、柔情的文字隱藏的很好,適時的時候讓他們展現絢爛之美。所以賈平凹每個作品都讓我們感到驚訝,平淡中有節奏、樸素中見深情。

賈平凹知道我們需要什麼,他說小說中沒法跳出來單獨寫自己創作的感受,所以他就會在散文中真誠地表現。他的散文直接、真誠、智慧,能把每個字都刻進我們的內心深處。

賈平凹的四十年散文創作全新精選《萬物有靈》,裡面有在長篇小說《秦腔》、《高興》、《古爐》的撰寫間隙創作的,這些散文成為了小說創作的靈魂補充。還有一些是他對萬物生靈的感悟。如果你想了解他創作小說時候的心情與感悟,請閱讀《萬物有靈》,這裡蘊含著他豐富的個人情感,就如賈平凹曾經說過:

「我以前研讀別人的小說,總要讀他小說之外的文章,希望從中尋到一些關於他的規律性東西,我現在編散文,又這麼說,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

生活的真性情,不需要技巧、不需要花言巧語,只要表現真誠即可。賈平凹寫《廢都》的時候年少氣盛,敢於用刀尖刺向自己,表現作家最真的價值。到了他的散文,則表現更明顯的真誠,唯萬物有靈孕育真情。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在《萬物有靈》中,當我讀到了《寫給母親》這一篇的時候,便打開我心中那封寫給母親的「信」。

情感是個紐帶,牽連著我,同時它也是激勵,觸動著我。

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用身體感悟思念,賈平凹把每一次打噴嚏都關聯著母親關心的話;走到屋裡每個角落都有母親停留的影音;可現實告訴他母親是離開了,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想一下自己,每一次洗衣服的時候,都會想起母親的話:「兒子,衣服要泡一泡才洗得乾淨。」事業失敗的時候,只要想到母親,我就幻想變成了孩童模樣,坐在母親自行車後座無憂無慮的望著天空。

《寫給母親》敢於靈魂對話,寫盡孤獨與悲傷,所以才能解開憂傷背後的溫暖。

我在閱讀中感悟自身的不安感,不斷地剝開偽裝,原來我的悲傷與無助原因是自我太想隱藏,所以才走向孤獨。當閱讀《寫給母親》與我內心共鳴的時候,我真實地感受到人間真情的溫暖之處,那就是被母親的情感喚醒的「心靈之光」,那道光告訴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人作為萬物之中最有靈氣的生物,懂得用思想去關聯情感,用草木、魚蟲、鳥獸繪畫夢想。所以最後我知道任何時間我都不再會失去母親了,萬物都是我的母親,我在書中、石頭、桃樹、自行車上都能找到她。

《萬物有靈》讓我明白髮生在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情感在其中作用,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天意就在心中。當我們開始關注萬物的時候,才明白我們的這一輩子都與它們有關係。

我們需要新生、良緣、傳承的力量

當新生的《醜石》有了價值,我們才明白心靈之美;當《對月》預示著良緣,我們才明白天地間的長久;當《一顆小桃樹》有了傳承的意志,我們才明白生存的意義。我想挑選《萬物有靈》中的這三篇,用它來關聯你的情感與人生。

①新生

《醜石》講述一塊不如漢白玉細膩,不如大青石光滑的大石頭。這塊石頭沒有槐蔭庇覆,連花兒也不長在它身邊。被孤立的時候慢慢地長滿了綠苔與黑斑,大家都開始討厭嫌棄它。

可是有一天村裡來了天文學家,一眼看出來這是一塊隕石。這塊又醜又怪的石頭,原來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這塊石頭的新生讓「我」感到自己的無知,也感到醜石的偉大,怨恨醜石這麼多年忍受一切的羞辱,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人的新生總是充滿著希望,但這份希望則由愛的程度來決定。產房門口,在焦急等待的腳步與孕婦的撕心裂肺的呼喊中,「希望」誕生了。我們都知道人的價值不可能被衡量的,但當一個女孩誕生在擁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家庭裡,長輩會通過外表判斷其價值。

這個新生女孩子的隔壁床今天也生產了,同樣是個女孩子,但因為新生的媽媽身患重病,拼了命才生下了她。她生下來就成為了全家的寶貝,讓在座的每一位家人都倍感珍惜,臉上充滿著幸福的表情。

所以通過《醜石》我們明白不同的家庭擁有著不同的命運,愛決定這份命運的走向。當我們以外表去判斷的時候,一定是忽略她美到讓全家幸福的一面。所以新生兒是一面鏡子,在孩子悄無聲息的成長中你能看到愛、恨、美、醜的樣子。

②良緣

《對月》是人與月亮的對視,人間煙火燻不髒它;夜夜出來,幾天就圓了,幾天又虧了;

從古至今多少人把悲、歡、離、合,歸結於天命;而月本身就是圓的,明明白白,光光亮亮的。它的存在本身就展示圓的完成。如果你的人生還是半圓,你要對著月把另一半走完,走成圓。

有些人生下來身體就是殘疾的,有一對新人他們是聾啞人。外人看待他們都用異樣的眼光,但他們既然能夠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成長,並通過努力學習手語融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主導自己的人生,他們就在走自己的圓。

聾啞人渴望的婚姻幸福簡單但絕對不容易,說簡單是因為只需要彼此依靠;說不容易因為在人群找到自己的摯愛如此之難。就這樣這條路才走的艱辛,而結合的時候才更圓滿。

兩位聾啞人衝破重重阻礙,在微信聊天中認識,用視頻交流手語,在無聲的世界裡,他們期待著擁抱與被愛。而很少評論彼此,因為大家都知道從半圓走到圓的不易。

所以通過《對月》我們才知道經歷困難才讓我們懂得珍惜,發掘自身缺憾後再去彌補,費盡心思走完的緣分才能天長地久。

③傳承

《一顆小桃樹》是兒時心中的希望與夢想。奶奶從集市帶來的仙桃,含著做夢就可以幸福一生。而這一生也是桃子從發芽,在夾縫中成長,並被寄予了夢想的一生。

無論是「我」的離開,奶奶的去世,桃樹都在默默的生長。在春雨中桃樹被吹走了一片片桃花,但是哪怕被壓著抬不起腰的桃樹,竟還保留著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像風浪裡指示燈一樣。桃樹承載著夢想與自身的傳承意志而活下來,繼續開花結果。

我們的地域文化中有很多需要傳承的精神之作,舞獅就是其中的一類,雖然看起來像是習武之人的修煉,其實它承載著我們文化的變遷,從古代闢邪、祭祀到現代的慶典、表演舞獅給我們帶來了喜悅、熱鬧,帶來了吉祥與幸福。

舞獅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沒有間斷過,就是因為它擁有著傳承的意志,包含習武強身、教學育人。當我們看到有幅度、耐力、速度融合的智慧動作的時候,也從中感受到他們舞獅之人代代相傳的「獅子」靈氣:勇氣、自信、樂觀

所以我們的很多文化項目就像《一顆小桃樹》一樣,帶著夢想與意志存活下來,只要其中有一個綻放光彩,就會點亮自身照亮和指引其它的文化成長。

【總結】生活在喧囂城市的我們,每天承受著工作、生活的壓力,卻不曾靜下來感悟過身邊的萬物,你所不知道,這些萬物具有的靈氣可以讓你綻放最美的幸福。賈平凹《萬物有靈》就是這樣的一本指引之書,當我們不為一個獎而去寫作的時候,才能感受這本書所說的從容自在。

人的生命經驗之畫卷——感應思維

我曾經在《廢都》的書中體會到賈平凹的感應思維,讀到從隱喻與象徵的手法表現出人物的性格與五味雜陳的人生。從一隻會說話的牛身上找到了「上帝無言」的無奈。

而今天請您來感應的是《萬物有靈》的靈氣,是通過對落葉、醜石、砂礫、雲雀的美來感應人的情感,體會到真正的從容自在、堅持不懈、勇敢面對、不計較。

作家的一生都在以「生命經驗」來繪製幸福人生的畫卷。他們有的敘述窮苦、有的歌唱幸福、有的記錄真實,而賈平凹在我心中則是更特殊的一位,他寫作不為得獎,而是:活得有趣,取悅自己,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自在獨行,萬物有靈
    繼《自在獨行》後,時隔三年,賈平凹又推出最新散文集《萬物有靈》,書中收錄了賈平凹自1981年至2019年近四十年的創作隨筆,共66篇。其中《六十歲後觀我記》《女兒婚禮上的講話》《人家》三篇散文,是首次被收錄進其作品集。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賈平凹: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都只是餓了
    平凹曾說過:「人生就是一場暫坐,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暫坐」,這正是他的新小說的書名《暫坐》,本書情節曲折,寫盡現代都市人的辛酸百態,用賈平凹在書中的話來說:「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都只是餓了。」而這句話,也是賈平凹先生對愛情、對世間人情的認知,雖然很聽上去很不那麼讓人滿意,但說的卻是現實,字字璣珠。賈平凹對人生看得很透,人情世故,經歷了太多,經歷了離異,經歷了病痛,他看透了人性中最真實的那一部分。他覺得,凡是太顯山露水的,都不足怕,越不是藝術家的人,其做派越更像藝術家。
  • 賈平凹《自在獨行》:我的啟蒙老師,因為她,我學會了寫作
    插圖:賈平凹作品簡介賈平凹四十年的散文選集,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第一章第二篇《我的小學》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 《自在獨行》|生命本是一場修行,你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自在獨行》賈平凹 著這本書是賈平凹先生四十年的散文精選。作者素來喜靜,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而這部散文集也給人這樣的安靜的感覺。本書分為五章,分別是孤獨地走向未來,默默看世界,獨自走一走,獨處的安寧,自在的禪意。
  • 賈平凹: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很多路需要一個人孤獨地走,每個人都應該有獨行的態度,以及獨行的勇氣。《自在獨行》是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書名禪意濃濃,猶有「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醍醐灌頂之力。不過,住在高樓裡悟禪,遠沒有走在山澗裡悟禪那麼來得輕巧和灑脫。而賈平凹是在哪裡悟禪?他要麼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麼隱居在自己的書房。
  • 萬物皆有靈,機器人也行?
    我們的情緒不區分對象,我們還可以很輕易地銘印那些能減少孤獨的事物。但是,為了理解我們與科技的關係,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值得考慮。電子設備的發展確實放大了擬人論的論調。我們正在與機件、算法、以及界面生出一種去人性化的「人造親暱」,而許多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認為這是一個全新而危險的現象。我對此保留意見。
  • 賈平凹《自在獨行》:走向孤獨的人是不需要憐憫和同情的
    筆尖下的那些事兒,一位真誠寫作者,願我能用一份真誠送你一世溫暖。作品簡介賈平凹四十年的散文選集,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對於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這部文集只是用來附庸風雅的玩物。但這本書卻要寫給生命的行者。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告訴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01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賈平凹在剛上初中的時候,迫於生計,他輟學回到家中務農。但是他沒有放棄學習,在拼命掙工分、上山砍柴的同時,依然堅持自學,讀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 賈平凹:我想讓「賈平凹」消失,重新開始
    賈平凹感到焦慮和緊迫,甚至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最極端的想法,就是「換個名字出來」,讓賈平凹這個名字消失,自己變成一個新人再去寫作。「現在這個社會,就是不停地衝擊,不停地創新。」因為有衝擊,所以要創新,賈平凹覺得這兩者在這個時代是結合在一起的,現實在發生劇烈的變化,逼著每一個寫作者必須做出改變。
  • 讀《自在獨行》,你是孤獨的行路人嗎?
    習慣於獨行的人看到這個名字就感到了一種親切感,封面上印著賈平凹的獨行世界,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人既然如螞蟻一樣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該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心如蓮花不著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 賈平凹河邊撿石頭,意外撿到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
    除此之外,賈平凹曾經在自己的散文《殘佛》中,記錄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親身經歷。賈平凹河邊撿石頭, 意外撿到一尊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根據《殘佛》中的回憶,有一次賈平凹去河邊採風,期間去河裡撿石頭,但是無意間卻撿到一尊罕見的佛像,為什麼說他罕見?
  • 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圖)
    如此豐富的情節和如此離奇的結局,讓賈平凹心情起伏很大:「曾經是那樣激憤,又曾經是那樣悲哀。但我寫下了十頁、百頁、數百頁的文字後,我寫不下去,覺得不自在。我還是不了解我的角色和處境呀,我怎麼能寫得得心應手?拿碗在瀑布下接水,能接到嗎?我知道我的秉性是雙筷子,什麼都想嘗嘗,我也知道我敏感,我的屋子裡一旦有人來過,我就能聞出來,就像螞蟻能聞見糖的所在。
  • 書法一字萬元被批不正經的賈平凹:沒錢寫作,我要什麼文人風骨?
    賈平凹對於路遙的死深有感悟,作為一個文人,如果沒有物質作為支撐,是堅持不下去的。 吸取了路遙的教訓,賈平凹的寫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從鄉村轉到了都市,在這種情況下,《廢都》出場了。
  • 賈平凹前妻的做法絕了!
    懷著對這位文壇「鬼才」的敬意與好奇,我開始走進賈平凹的人生,都說自古文人多風流,在了解了賈平凹的感情史以後,我倒也不怎麼反對這句話了。我情不自禁地就會將《廢都》的情節和人物和賈平凹的生活去對應比照,雖不能等同起來,但也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至少在主角莊之蝶身上我找到了一些賈平凹的影子。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又說:「我出生在一個二十三口人的大家庭裡,自幼便沒得到什麼寵愛。長大體質差,在家幹活不行,遭大人唾罵,在學校上體育,搶不到藍球。所以便孤獨了,喜歡躲開人,到一個幽靜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視;愈不被人重視,愈是躲人;惡性循環,如此而已。懦弱阻礙了我,懦弱又幫助了我。」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在《醬豆》後記中,賈平凹如是說,「我曾在很長時間裡疑惑我是屬於知識分子之列嗎?如果不是,那麼多的知識分子的遭際和行狀,應該讓我如何讀懂中國的歷史和歷史上的那些仁人先賢?如果還算是,我是在什麼位置,又充當的哪一類角色?   我是太熱愛寫作了,如鬼附體,如渴飲鴆。一方面為寫作受苦受挫受毀,一方面又以排洩苦楚、驚恐、委屈而寫作,如此循環,沉之浮之。
  • 《變身特工》萬物皆有靈
    沒看配音表,只是看了一眼特工蘭斯就覺得:這不是威爾·史密斯嗎?果不其然是他配音的。人物形象也是極其相似,嚴重懷疑創作方是用他做原型的。立刻聯想起李安前不久的電影《雙子殺手》,世界上最棒的特工,沒有之一。荷蘭弟這次一樣軟萌,與劇中的沃爾特極其神似。1、電影開場的一段熟悉的特工剪線路的場景,非常熟悉,很多特工相關的特工電影中都會出現。這種製造熟悉感讓大家一下子進入到狀態。
  • 賈平凹父女扯掉的,不僅僅是詩歌的底褲
    文人閒著也是閒著,唾沫四濺地搞搞「文化活動」圖的就是一個人脈,人家請你去難道是為了聽你說真話?真話那得偷聽才行,出了會場,有的是往垃圾桶裡扔各種精裝本,說「去他媽的,真沉!」 就我所見,這時代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研討會純屬扯淡,但還必須認認真真地扯,扯出「與時代接軌」的這精神那品質來。
  • 賈平凹《暫坐》:女人獲得經濟獨立就能自由?這其實是一個謊言
    曾幾何時,這句「你給我愛情就好,麵包我自己買」十分流行,女人們以此作為經濟獨立的宣言,只要不手心朝上,那麼就是自己的女王,就能自由無羈。果真如此麼?通過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新書《暫坐》,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