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自在獨行》:走向孤獨的人是不需要憐憫和同情的

2020-12-23 筆尖下的那些事兒

筆尖下的那些事兒,一位真誠寫作者,願我能用一份真誠送你一世溫暖。

作品簡介

賈平凹四十年的散文選集,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對於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這部文集只是用來附庸風雅的玩物。但這本書卻要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

第一章第九篇《孤獨的走向未來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平凹先生在書中寫道: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

其實平凹先生說的很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就猶如我們這一生,從落地那一天開始,我們不帶任何東西孤零零的來到這個世上,至此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就像流水的兵一樣,陪伴我們的只是人生的一段距離。

從生下來到二十多歲是一個人的獨處時間,就算結了婚,有了愛人的陪伴,但到最後年老的時候,兩個人根本不可能同時離開這個世界。

所以從生到死,每一個人本來就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但因為要生存下去,而生存就逃脫不了與人交往,自然也就有了不少的人戴著偽善的面具去視人,有利益關係的、也有好色動機,總之就是目的不純,所以他們在這層偽善的面具下,那個真實的自己依然是孤獨的。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在精神或者思想層面的孤獨,也就和開篇平凹先生所寫的一樣。

有些人就是喜歡獨處的感覺,可能是他的性格孤僻,也可能是他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因為人這一生來說,是悲苦的,要把生老病死統統都讓你經歷一遍,老天才肯定放過你,讓你一個人孤獨的長眠於地下。

從廣義上來講,走向孤獨的人是不需要憐憫和同情的,因為同住地球村的千千萬萬個人,所經歷的大都是一個人出去打拼,當時所受的罪、吃的苦,一個人也都扛下來了;當你失戀了一個出去喝悶酒又或者深夜裡偷偷躲在被窩裡大哭,這都是一個人的孤獨,而這一切也都是人人都會經歷的,所以誰也不用去憐憫誰、誰也更不用去同情誰。

那麼在精神和思想層面,有三種人是孤獨的,這三個人都是不需要憐憫和同情的,第一個孤獨的人反而同情的是芸芸眾生。

站在時代最頂端的人是孤獨的

這些人就是我們俗稱的那些巨商賈富或者在某一個行業處於頂端的人,這部分人佔人類總數的20%,其餘80%的人就是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而這20%的頂端人卻掌握著世界80%的財富。

世界上財富越是多的人,精神層面越是孤獨寂寞的,因為他們這半輩子已經實現了千千萬萬個人一輩子所實現不了的目標。

自然這些人身邊肯定是不缺人的,更不缺的是朋友,但想盡辦法靠近他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都是帶有利益色彩的,沒有一個人真正願意去走進這些巨富們的心裡。

就算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兄弟,這個時候對他們也都不會真心,也是想利用血緣關係,在他們身上給自己搜刮一點油水。

自己最親的人都這樣想,那麼還能指望其他人成為自己的親朋摯友嗎?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些人身邊沒有一個真心對待他的人,那麼這些巨富們值得我們同情和憐憫嗎?別鬧了,一個連自己一日三餐都解決不了的人,還去同情和憐憫那些巨商賈富們,可能我們真的沒有什麼資格。

我只想說的是,能力和所擁有的是同等,當然他們一生就得到了別人幾輩子甚至幾十輩子都得不到財富,那麼他們所承擔孤獨和壓力也肯定是常人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他們精神是孤獨,但不需要憐憫和同情,因為如果有得選擇,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巨商賈富們的生活。

從小就喜歡孤僻的人是孤獨的

這些人代表了許多那些因先天性的而自閉的人,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同時也感知不到外面世界的繁華,所以他們是孤獨的。

在他們的思想裡,可能沒有意識自己是個患有自閉症的人,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和常人無差別。

什麼事都知道,也都懂得,但就是不願意說出來,他們害怕你問他問題,害怕許多人都盯著他看,所以他們難以接受別人的憐憫和同情。

他們知道這是別人對他的愛,但他們又在想:這些愛,為什麼不給別人而是給了自己,那麼自己在別人的眼裡肯定是一個異類。

但這正是他們心裡不想要的,不想讓有心幫助他們的人把他與這些人區分開來對待,所以從他們內心的最初的意識裡,是反感別人的同情和憐憫的。

他們的孤僻性格從小到大都是不愛交流和說話的,外界的一切事情他們都知道,但就是不願打開自己的心門,擁抱外面或者讓外人走進他心裡去。

所以我們遇見這些人,可以給予適當的關懷,但不要有針對性,因為他們的心靈是特別敏感的,也相信總有一天,這些帶有先天性自閉的人,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溫暖,不再孤獨。

在這個時代最底層的人是孤獨的

這個時代最底層的人,也就是建設起一座座城市的農民工人,他們為了一家老小要吃要喝,跋山涉水來到一個未知的地方,背著蛇皮布袋裡面裝著棉被鍋碗瓢盆。

整天風吹日曬,沒有節假日,幹的是最累的活卻拿的是最少的工資,別人都是拿錢換命而他們是拿命還錢。

他們一離家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他們不想家嗎?想,但比起窮,他們更願意去吃不盡的苦,讓自己家裡的生活條件不再去吃村裡低保,這就是他們的目標。

農民工人是孤獨的,有家不能回,當被拖欠工資時他們就孤零零的坐在項目部門口,卻還總是被保安人員驅散和推搡;費盡了好大的周折,他們終於要到了工資,在回家的路上全身上下卻沒有一件整潔的衣服,在地鐵裡,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可以坐,但卻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怕弄髒了靠椅所以他們只能孤獨站著,背上依舊背的是潮溼且夾雜著泥土味的棉被,還有一口已經壞了的鍋就這麼默默地站著,沒有一個人讓其坐下。

但作為他們本身,也害怕被人叫住讓坐下,因為知道自身髒怕弄髒了靠椅,後上來的人就沒法坐了,他們不想給這座參與建設的城市製造麻煩。

這只是一個原因,而他們害怕別人叫自己,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本身的那一顆自尊心受到了來自城市裡的人太多的攻擊和嫌棄,因為覺得我自己有腿有腳,我站著可能是我不想坐的原因,而你非要讓我坐,可能在你心裡是在可憐我和同情我,所以我的自尊心是接受不了的,當然也就特別害怕被這些人的關懷了。

孤獨人在不同程度上,是不接受被同情和憐憫的,就像平凹先生書中寫的這樣:

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誹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你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幹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

而前一句說的是就像那些天生是孤僻性格的人,還有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工人,正是因為受了太多羞辱或者異樣的眼光,所以才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和憐憫,因為有些人表面是乾淨的內心卻是骯髒的;

而後者那一句則說的是,站在社會頂端的人,他們已經脫穎而出,眾生也無法趕超了,所以面對崇拜和虛偽的人,巨富們是孤獨的,但同樣的他們也是不需要同情和憐憫,因為我們大部分人生活過的都比較艱難,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還去同情比他強百倍的人?

END

今日話題:

你曾經認為最孤獨的那一段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歡迎留言,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讀《自在獨行》,你是孤獨的行路人嗎?
    習慣於獨行的人看到這個名字就感到了一種親切感,封面上印著賈平凹的獨行世界,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人既然如螞蟻一樣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該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心如蓮花不著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 《自在獨行》|生命本是一場修行,你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自在獨行》賈平凹 著這本書是賈平凹先生四十年的散文精選。作者素來喜靜,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而這部散文集也給人這樣的安靜的感覺。本書分為五章,分別是孤獨地走向未來,默默看世界,獨自走一走,獨處的安寧,自在的禪意。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過:「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可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孤獨,總是不斷地尋找群體,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試圖掩飾和逃避內心的孤獨,所以才有人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但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假裝不孤獨才可怕。只有當你不再害怕孤獨,學會與孤獨相處相伴,才能成就最大的自由。
  • 《自在獨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賈平凹,當代文壇聲名顯赫的文學大師,極具叛逆又不失純樸本色。長篇小說代表作有《秦腔》《古爐》《帶燈》《極花》《山本》等。他不僅小說創作成績斐然,還是一位散文大家,代表作有《自在獨行》等。領導不再讓他一遍遍交一些無聊繁雜的報告,那些長舌婦和長舌男也不用嘴湊在他的耳朵上嚼些是是非非了。請為你的生活保留一份「任性」可能很多人說如果非常任性,不考慮別人,會引起身邊人反感,你也不會融入這個社會。
  • 賈平凹: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千與千尋》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了我們會擁有也會失去,會遇到許多有趣的人,也終會與他們告別,總有這麼一段路,你要告別他人,自己去闖一闖。很多路需要一個人孤獨地走,每個人都應該有獨行的態度,以及獨行的勇氣。《自在獨行》是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
  • 「好書推薦」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
    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好書推薦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 「我抒我讀」投稿|自在獨行,萬物有靈
    繼《自在獨行》後,時隔三年,賈平凹又推出最新散文集《萬物有靈》,書中收錄了賈平凹自1981年至2019年近四十年的創作隨筆,共66篇。其中《六十歲後觀我記》《女兒婚禮上的講話》《人家》三篇散文,是首次被收錄進其作品集。
  • 賈平凹 | 人過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賈平凹《自在獨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 賈平凹河邊撿石頭,意外撿到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
    人們生活中缺少什麼,就會向佛祈禱什麼,缺錢的人祈禱早日發財,沒有地位的人祈禱早日官運亨通,顯然,他們把佛當成了一種走向成功的捷徑。這就是《殘佛》中記錄的賈平凹和殘佛的奇緣。其實,很多時候,緣分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的佛都在自己心中,只不過大多數人被世俗蒙蔽,漸漸的失去了本心。
  • 賈平凹:我不是衝著獎去寫作,《萬物有靈》:寫盡孤獨,從容自在
    曾經努力嘗試改變這種孤獨的感覺,但我的內心卻無法消散歲月留給我的悲傷。直到有一天我捧起了賈平凹的散文精選《萬物有靈》,我才把這份孤獨丟進深淵,真誠面對人生。關於生命思索的《萬物有靈》我們內心藏著一封寶貴的信件,需要會讀的人才能拆開,我把這封信的名字叫做情懷。
  • 賈平凹被指「精神出軌」,拿稿費回家像做賊,前妻個性太強不自豪
    奈何兩個人成分不同,賈平凹不敢「越界」,再次見面時,已是老鄉聚會上,賈平凹終於大膽表白,而韓俊芳也被默默無名的賈平凹打動了,兩顆年輕的心,真誠的相愛了。自在獨行,願你我都能好好生活或許是在婚姻生活中受了太多束縛,離婚後的賈平凹自在了許多,他在《自在獨行》中寫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自在獨行·喝酒》: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
    賈平凹還曾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以及茅盾文學獎等等。今天我則要給粉絲和讀者分享和解讀的作品是,賈平凹的《自在獨行》,這本書有俗世的智慧、生活的趣味,也有諸多勾起我們內心美好回憶的篇章。對於匆匆的路人而言,這部作品只是附庸風雅的玩物,對於獨行俠而言,則是領會孤獨的真義,願獨行俠在生活裡能夠多一些從容和瀟灑。
  • 賈平凹: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該自在就自在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賈平凹《自在獨行》是2016年賈平凹寫出版的書籍,這本書相對於之前賈平凹的作品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們也看到了一位作家漸漸老去,他的心靈和精神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 男人「精神出軌」該不該原諒?賈平凹前妻的做法絕了!
    很難不佩服賈平凹旺盛的創作力,年近70高齡的他,最近帶著他的新書《暫坐》又和讀者朋友們見面了,20多萬字的小說寫了整整2年,前後4次易稿,就論這份毅力,也足以讓如今的後輩們自愧不如。而現實生活中,賈平凹的原配妻子韓俊芬的境遇其實和牛月清有幾分相似,韓俊芬文化程度不高,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事務上,賈平凹對此多少有些意見。賈平凹常常覺得韓俊芬是一個沒有精神追求的人,多次勸說她去學畫畫或者樂器,哪怕學個裁縫都好,結果韓俊芬卻無動於衷,認為學這些東西沒有一點用處。
  • 《自在獨行》讀書感悟(2)你我皆凡人,何必迷戀仙
    文/種花家兔子先生「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自在獨行》的第二章,賈平凹先生以自己的視角,寫出了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即便他有一定的文學造詣,也不過描繪了人世間的冰山一角,讀者要做的便是以小見大。01放眼窗外,路上有些什麼人呢?有男人,有女人;有閒人,有忙人;有我們愛的,也有我們恨的。這些都是看得見的,還有看不見的。
  • 賈平凹《自在獨行》:我的啟蒙老師,因為她,我學會了寫作
    插圖:賈平凹作品簡介賈平凹四十年的散文選集,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第一章第二篇《我的小學》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 不需要同情和憐憫 蟻族:現在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
    在百度新聞中輸入關鍵字「蟻族」,可以找到新聞報導22000篇,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報導被轉載的數量。由此可見媒體對「蟻族」這一現象的報導熱度。  「向下的青春」、「青春的方向在哪裡?」……很多報導大篇幅地描述「蟻族」居住條件的惡劣、生活的艱苦和對未來的迷茫。  可處於聚光燈下的他們卻對媒體密集的關注有些不太適應。「我們到底是在受關注還是在被炒作?」
  • 《自在獨行》:給生命的行者,願皆得灑脫
    我是燕子,您是不是很久沒看書了,或是忙於工作之不能,亦或是不知道看什麼,那關注我吧!我們一起讀好書。平凹先生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先生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
  • 自在獨行,何懼風雨
    自在獨行,何懼風雨最近有個欄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立意就很好,人生總會有風雨,面對生命中不可迴避的風雨,要乘風破浪,勇敢前行,人生總會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刻,在最艱難的時刻,一定要拿出一份勇氣在風雨中,唯有珍愛自己的人,才能自在獨行,溫暖、浪漫和詩意都要靠自己去爭取,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要為自己活一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這本書的作者靜聽風,是一位詩意女子,擁有浪漫情懷,期盼在時光中如花盛開,認為愛自己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當你真正認可和接納自己時,所有的美好都將會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