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懟航班延誤事件持續發酵。航班延誤、乘客焦慮本就很受關注,加上大V、維權等敏感詞,更讓公眾陷入爭論:馮瑋教授的行為到底屬於有理監督,還是無理取鬧?
先來還原事情經過:7月1日,馮瑋在微博發布他親身經歷的一起航班延誤事件:6月30日晚,他從某省會城市搭乘飛機返滬,因飛機輪胎磨損存在安全隱患需要更換更換,但馮瑋發現,在更換輪胎的流程中,光報領導審批,就足足耽誤了2個小時,因此公開發博聲討。
用馮瑋自己的話說,事情的經過可以概括為:「我一說要發微博,機場分管領導來了。二說要發微博,航司的人來了。三說要發微博,輪胎馬上到了。」從上述表達看,馮瑋發現航空公司存在管理問題,並公開表達希望對方改進。然而,這一順理成章的願望,卻因其做法中的細節引發了網友爭論。
網友大致分為兩派,有人認為他「幹得好」,但也有人指出,他是想「按鬧分配」。
認為馮瑋屬於「有理監督」的網友說,馮瑋懟的是制度,他揭露航空公司審批流程過於繁複無可厚非,航空公司應該檢討內部程序,提高服務質量。而認為馮瑋屬於無理取鬧的則說,航空公司把飛行安全放在首位無需質疑,耽誤時間也是無奈之舉,不值得教授用大V的影響力鬧上微博。
但筆者認為,如果馮瑋所說的是事實並且是事實的全部,那肯定談不上是為了「按鬧分配」。
一來,他並未要求賠償,為自身謀利。二來,他始終堅稱普通航司、機場工作人員無辜,而是注重聲討審批流程上的問題。三來,他代表乘客發聲,態度冷靜,客觀上避免了其他乘客因情緒過激與機場、航司人員產生進一步衝突。作為乘客中間的一份子,馮瑋藉助個人力量,推動事件在不影響大局,不給社會添亂的前提下儘快解決,並無不妥。並且馮瑋教授是在事後發布的微博,可見其主觀願望是推動航空公司反思與進步。
話又說回來,「按鬧分配「本身就是社會弊病,只有制度存在漏洞,或者本身就不合理,才會給人以「鬧」的空間。比如「奔馳女車主」維權,誰更無奈?一目了然。在本事件中,如果航空公司的流程本身就已經高效嚴密、無懈可擊,就算馮瑋再怎麼以大V的身份施壓,恐怕也難以得償所願吧……
當然,這麼說並非是提倡大家遇到事情就去「鬧」,走正規途徑、冷靜理智維權仍然應該是我們的正確選擇。
該事件發酵至今,唯一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馮瑋並未具體指出航空公司名稱,因此,至今沒有航空公司和航空管理部門予以回應。公眾無從知曉「執飛航班更換輪胎」的正常流程到底如何。但在航班延誤頻發的背景下,針對輿論熱度,航空官司也應該認真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