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我能給靈魂的都給了

2020-12-25 澎湃新聞

榮格:我能給靈魂的都給了

2020-08-06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如果你說,這靈魂之處不是,那它就不是。

但如果你說它是,那它就是。

留心古人在圖像裡說什麼,那就是創造。

在我向你所講的那些年中,我一直在追尋內在的意象,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因為其他的一切皆源自這裡。它始於彼時,隨後具體發生的事情幾乎已經不再重要。我整個一生都在詳盡闡述那些從無意識中迸發的內容,它們就像一條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湧而來,幾乎將我摧毀,這些內容完全超出我一生所能理解的範圍。後來的一切僅僅是進行外在的分類、科學的詳盡闡述和將它們整合進生命中,而那個神聖的起點,卻已包含一切。

一 榮格(C. G. Jung), 1957

(譯:周黨偉)

配圖:愛德華·蒙克作品

《病孩I》 蒙克 1896

石版畫, 以黑、 灰、 黃、

紅四色用四塊石頭印製

432毫米×573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當我用慣常的印象主義勾勒病孩形象遇到困難時,我嘗試了表現主義。在重畫了大約二十次之後,畫仍未完成(好在日後經常重返,我自覺已經絕望只好放棄追求的地方),這是我最終離開了印象主義或寫實主義的標誌。」

——蒙克

榮格在《黑書2》中這樣寫:

我這樣問我自己,「我正在做的是什麼呢?它顯然不是科學,那它到底是什麼呢?」突然有一個聲音告訴我,「 那是藝術。」我感到這個聲音非常詭異,因為我認為我所寫的內容根本不是藝術。因此我有了一個結論,「或許我的無意識正在形成一個不同於意識性的我的人格,而這個人格現在一定要出來表現。」我不知道確切原因,但是我很確信那個說我的作品是藝術的聲音來自一位女性......我很明確地告訴那個聲音說我正在創作的不是藝術,而且我感到自己內部對這個聲音產生了巨大的阻抗。但是從此之後這個聲音不再出現了,我便繼續寫下去。這一次我將她抓住,並且告訴她,「不,這不是藝術。」,之後我感覺我們好像是在進行辯論。

榮格認為這個聲音是「原始意義上的靈魂」。

(譯:周黨偉)

在《紅書》的第四章裡,他寫的是:

沙漠

第六夜。我的靈魂帶我到這沙漠,我這個自我的沙漠。

我沒想過我的靈魂是個沙漠,一個乾燥炎熱、塵埃滾滾又無處喝水的沙漠。旅程拖著緩慢的步伐,目標又遙不可及,但憑希望越過炎熱的黃沙。這詩歌多可怕啊!我覺得這路所往之處離人類太遠了。我慢慢走著這條路,而我不知道這旅程要維持多久。

為什麼我的自我是片沙漠?我活在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太投入?我為什麼要避開自我?我跟自己不親密嗎?但我避開了我靈魂的所在。

《夏夜:聲音》蒙克 1894

開口蝕刻、 銅版畫, 手工著色

250毫米×325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我不再是其他事和人以後,我就是自己的思維。但我不是自我,跟我的思維對抗著。我應當越過思維,爬升到自我去。那是我旅程所往之處,所以它才從人和事通往孤寂。跟自己在一起是否就是孤寂?當自我是片沙漠才算孤寂。我該在這沙漠中建座花園嗎?我該讓人住進這荒地嗎?我該讓這芬芳的魔幻花園開在沙漠裡嗎?是什麼領我到這沙漠?我又該做什麼?是否有什麼陰謀,我不能再相信我的想法?只有生命是真實的,也只有生命將我領到沙漠,確實不是我的想法,它想回到思維、其他人、其他事那裡去,因為它在沙漠裡感到離奇怪誕。

我的靈魂,我在這兒該做什麼?我的靈魂卻對我說:「慢著。」我聽到了這讓人難受的話。痛苦是屬於沙漠的。

《火車煙》蒙克

1900年

布面油畫

845毫米×1090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我能給靈魂的都給了。我來到靈魂的處所,發現這裡是片炎熱的沙漠,既荒涼又貧瘠。任何精神文化都不足以在你的靈魂中建造花園。我照料過我的精神——我內在的時代精神,不是那轉向靈魂之事、靈魂世界的深層精神。靈魂有其本身獨特的世界。這個世界只有自我,或是完全成為自我的人才能夠踏進,這人不會停留於事情,不停留於人,或是他的思維。我挪開對事和人的追求,我就把自我從事和人那裡挪開了。正因如此,我更容易成為思維的獵物。對,我完全成了我的思維。

我也要挪開我對思維的追求,好讓我從我的思維中抽離。而我立刻注意到,我的自我成了沙漠,只有躁動的烈日在燃燒。我被這沙漠無盡的貧瘠徵服了。這裡或許有什麼生長,卻還是不見創造力的渴望。凡是有這創造力的渴望的土地,那裡就會有種子從地裡長出。但忘記等待。難道你沒看見,若你把創造力轉到世界中去,那些死去的怎樣在她之間、在她底下移動,它們怎樣生長繁衍,而你的思維又如何在富饒的河流奔湧?現在若你的創造力轉到靈魂那裡,你就會看到,你的靈魂怎樣青蔥翠綠,它的田野如何果實纍纍。

《 與圖拉﹒拉爾森的自畫像》蒙克

1905年

布面油畫

640毫米×455毫米

620毫米×330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沒有人能免於等待,而大多數人都不能承受這等待,他們帶著貪婪,轉而投向事、人和思維,成了它們的奴隸。因為這樣就會證明,這人無力抵抗事、人和思維,它們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為他不能欠缺這些,不能等到靈魂成為果實果累之地的那一刻。那靈魂是座花園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維,但他是它們的朋友,不是它們的奴隸。

所有未來之事都已成圖像:要找尋靈魂,古人會進入沙漠。古人活在圖像裡,因為世界對他們面言還未成真實,所以他們走進孤寂的沙漠,好教導我們,靈魂那處就是孤寂的沙漠。就在那裡,他們找到了豐富的視野、沙漠的果實、罕世難逢的靈魂之花。努力想想這些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圖像,它們是來者之路的嚮導。回想那些富強不再的、繁盛後又死去的以及沙漠與修道院,這些就是來者之圖像。一切都有預言,誰又懂得說明它呢?

如果你說,這靈魂之處不是,那它就不是。但如果你說它是,那它就是。留心古人在圖像裡說什麼,那就是創造。古人說:太初有道。認真考慮這點,徹底思索。

這些在非理和超理間搖擺的話是最古老、最真實的。

來源:榮格《紅書》

此部分翻譯不詳。

Towards the Forest II, 1897/1915 by Edvard Munch. Photograph: ©Munch Museum, Oslo

我內心深處有一汪永恆的熱流,就像溫泉的底部,我一直希望來一次一勞永逸的噴發,於是我就能變成一個不同的人。

——蒙克

原標題:《我能給靈魂的都給了丨榮格》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榮格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榮格為何能成為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看完他寫的這些我終於懂了
    若你找不到靈魂,你將陷入空虛的恐懼,而這恐懼將揮舞長鞭,驅使你絕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你將受無盡的渴求愚弄,在心靈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著靈魂。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一條尋找已久、達致圓滿的路,我們稱為神的境界。」——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以上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其著作《紅書》中寫下的話,由此,可見他對人性及人的靈魂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 榮格與瑜伽
    本質上,婆羅門被視為世界的根基、造物主、統一的宇宙原理、所有生命,一切形式都來自該統一宇宙原理,所有形式以交戰的,痛苦對立的形式出現,然後必須通過尋求與婆羅門重聚克服這些分歧。這似乎與榮格的力比多觀念十分吻合:「很明顯.......婆羅門概念憑藉其所有屬性和符號,與動態性或創造性原理相吻合,我稱之為力比多(CW6.336)。與大多數西方思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特曼的靈魂最終被認為與婆羅門完全相同。
  • 看到身邊很多人都紛紛加入榮格了,榮格好做嗎?真的能賺到錢嗎?
    問:今年人人都在說榮格,我身邊的朋友親戚,越來越多的人都做榮格了,為什麼他們都不顧一切
  • (理論)傑西卡-榮格與佔星
    川普的政策和英國脫歐都反映出這種同步性。我不認為川普或時任首相卡梅倫或任何政黨有意計劃了這些,只是因為世界在經歷土星射手座周期,這種同步性就起了作用。佔星是與我們同步的。 我們要感謝卡爾·榮格給這種現象命名,並對它足夠認真,對其進行了嚴謹測試,上世紀很多最出名的科學家也參與到這個課題中。
  • 閱讀《榮格自傳》之「大學時代」
    榮格對自己抱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從第一人格眼裡看自己是個不合群,心比天高的年輕人。第二人格是集出生、死亡,集一切於一體,無所不包的整體。榮格說「第一人格是濃厚的,陰暗的媒介」,我能理解這話的意思,一如相機是通往攝影美學的媒介,也是人類找尋同類的媒介;一如美酒是陶醉在飄飄欲仙中或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媒介等等,世上各種媒介數不勝數。
  • 危險方法,佛洛依德和榮格的對決
    可惜,靈魂並不具備一個精緻的軀體。因此醫學對任何心理性質的東西產生了強烈的厭惡——要麼軀體有病,要麼根本沒有任何病。▼《精神分析與靈魂治療》榮格最近在課堂上,老師推薦了一個跟心理學相關的電影《危險方法》。
  • 榮格:積極想像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他給自己寫了一小段話來鼓勵自己,每晚跑到一個叫做Mulholland Drive的地方,然後在他的車裡仰望星空,把那段鼓勵自己的話說給自己聽,然後想像他所描述的一切都成為現實,並把這些想像變成他的記憶。而且他會一直想像,直到自己能感覺到他已經成為了那個他想像的人,才會回家。
  • 你真的應該認識他:心理學史上的巨人——榮格
    很多人和我一樣,非常敬仰榮格,很想探索他那深奧艱澀的心理學理論,諸如原型、集體無意識、情結、阿尼瑪、阿尼姆斯等等。榮格還發表論文,題目為《心理學與超自然》(On 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後來,兩人的見解有所差異,榮格的想法和弗洛伊德漸行漸遠。跟弗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他的學說也遭了嚴厲的批評,後來,他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探索自己的潛意識。
  • 榮格:偉大與謙卑
    榮格不僅僅有忠實的追隨者,許多都成為了出色的心理分析家,而且,像黑塞(Hermann Hesse,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利(Wolfgang Pauli,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等,也都曾是榮格心理分析的「病人」。
  • 榮格:你們要對這殘廢的世界保持耐性
    榮格在小時候性格頗孤僻,經常在幻想裡跟自己玩遊戲。中年後,他將一些夢和幻象記錄下來,形成私密之作《紅書》。榮格生前拒絕出版,直到其去世後近五十年,此書方得見天日。 一般的自傳都是吧啦吧啦吧告訴別人,我是如何成為成功人士的;你要是讀過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自傳,你會發現,他講的是,我是如何成為一個「人」的。
  • 弗洛伊德與榮格:從親密到陌路
    榮格將弗洛伊德視為他遇見的第一個真正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上下求索,最終找到了可以依賴的父親、良師和精神嚮導。同樣,弗洛伊德也被榮格深深觸動。榮格完美無缺,是傳遞衣缽的不二人選,能在他辭世之後領導心理分析運動,而在此之前,他從未奢望能夠發現這樣的人。苦苦尋找,弗洛伊德最終找到了一個將會仰慕他、肯定他、可以依賴的順從的孩子。
  • 榮格的《紅書》
    1913年,榮格與弗洛伊德決裂,開始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於崩潰。榮格身陷中年危機,重新審視生活,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正是這時候榮格的藝術天賦開始迸發!形成私密之作《紅書》。《紅書》是榮格日後寫作的主要靈感,由此生發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此書的出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理解榮格著作的窗口。
  • 榮格:我與弗洛伊德的三個不同
    關於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的故事,今天依舊不停被人轉述。人們有多驚詫於他們第一次見面時情同父子的長達13小時的連續談話,就有多驚詫於他們友誼破裂時的那句:「榮格正式不再信仰弗洛伊德。」他們在學術觀點上到底有何不同,從而造成了這種破裂呢?
  • 榮格與薩賓娜的瘋狂之愛
    薩賓娜的病情越穩定,榮格越喜歡和她呆在一起。不像艾瑪,薩賓娜談到的她的夢想和無意識似乎能和榮格自己的融匯貫通起來,這使他興奮不已。這種共鳴部分地源於他們都來自篤信宗教的家庭———她的祖父是一個猶太教教士,而榮格雙親的家裡都出過路德派的牧師。像他一樣,薩賓娜相信無意識有預言的力量。從精神分裂症的經驗中,他們兩個人———她在他的幫助之下,都得到了新的拓展。
  • 瑞士心理學家 榮格名言
    ——榮格 《Carl Jung》"2、 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榮格3、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榮格4、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榮格5、 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 榮格的人格面具
    榮格出生在瑞士的凱斯威爾。他有兩個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在他六個月大的時候他的家從凱斯威爾搬到了洛封城堡,住進了一所牧師宅邸。在這些記憶片段中,榮格都是很孤獨的。第四個片段出現了母親,但他的關注點仍然是湖邊的美景。而美好的記憶來自父親,他生病了,父親抱著他,唱歌給他聽。由此可見,榮格小時候的主導面具是孤獨者面具。他孤獨而憂鬱,總是一個人玩,喜歡幻想,經常做白日夢。孤獨者面具是棄嬰面具的變體。出生就是被拋棄。所以每個人都有棄嬰面具。
  • 讀書筆記 | 狄爾泰·尼採·弗洛伊德·榮格
    叔本華因而斷言:「對世界上一切形而下的來說,音樂表現著那形而上的。」音樂具有涵蓋一切的普遍意義,……誰要是完全沉浸在音樂裡,就能窺見生命的所有進程。「一個和在這裡一樣把耳朵仿佛靠在世界意志的心室上的人,一個感受到對存在的狂暴渴求化為隆隆洪流和纖柔無比的涓涓細流的小溪從這兒注入世界的所有血管的人,他不會猝然毀滅嗎?」
  • 榮格分析心理學——夢的講座
    在《夢的解析》的啟發下,年輕的精神病學家榮格得以闡明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從思維形態到夢形態的症狀理解的轉變。從這個最初的起點,夢逐漸成為榮格心理分析工作和心靈探索的重心,因為他認為夢是無意識對意識傳送的最為重要的信息。此外,榮格生命中大量重要的事件都曾經在他的夢中被預見。在榮格對夢的思考的成形過程中,他指出那些「大夢」和「個人的夢」的不同,前者被他稱為原型的夢。這兩種夢都會在此次講座中具體介紹。
  • 摘錄 ‖ 《紅書》榮格 3
    2/1/2021《紅書》榮格當思維走到了不可思考,那麼就是回到儉樸生活的時候了。
  • 榮格:「陰影」議題語錄
    試試只做自己,兩邊都不怒,剛剛好。(「他」= 聖靈 = 個體靈魂)由這些語錄我們會發現,榮格和史坦納一樣,都是從應該戒慎對待的魔考角度,去看待心中的陰影議題,例如恐懼、怨恨、佔有、羨妒、低價值、自卑自大、罪惡感、自欺欺人、自甘墮落擺爛、懶散依賴無生命力、歸咎於他人合理化自己、無感冷酷、搬弄是非加說謊等等,而這些負能量的背後,依他們兩位的洞見來看,都不僅僅是原型心理議題,而是有更隱微的力量在背後影響和操控著人類的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