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如果你說,這靈魂之處不是,那它就不是。
但如果你說它是,那它就是。
留心古人在圖像裡說什麼,那就是創造。
在我向你所講的那些年中,我一直在追尋內在的意象,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因為其他的一切皆源自這裡。它始於彼時,隨後具體發生的事情幾乎已經不再重要。我整個一生都在詳盡闡述那些從無意識中迸發的內容,它們就像一條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湧而來,幾乎將我摧毀,這些內容完全超出我一生所能理解的範圍。後來的一切僅僅是進行外在的分類、科學的詳盡闡述和將它們整合進生命中,而那個神聖的起點,卻已包含一切。
一 榮格(C. G. Jung), 1957
(譯:周黨偉)
配圖:愛德華·蒙克作品
《病孩I》 蒙克 1896
石版畫, 以黑、 灰、 黃、
紅四色用四塊石頭印製
432毫米×573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當我用慣常的印象主義勾勒病孩形象遇到困難時,我嘗試了表現主義。在重畫了大約二十次之後,畫仍未完成(好在日後經常重返,我自覺已經絕望只好放棄追求的地方),這是我最終離開了印象主義或寫實主義的標誌。」
——蒙克
榮格在《黑書2》中這樣寫:
我這樣問我自己,「我正在做的是什麼呢?它顯然不是科學,那它到底是什麼呢?」突然有一個聲音告訴我,「 那是藝術。」我感到這個聲音非常詭異,因為我認為我所寫的內容根本不是藝術。因此我有了一個結論,「或許我的無意識正在形成一個不同於意識性的我的人格,而這個人格現在一定要出來表現。」我不知道確切原因,但是我很確信那個說我的作品是藝術的聲音來自一位女性......我很明確地告訴那個聲音說我正在創作的不是藝術,而且我感到自己內部對這個聲音產生了巨大的阻抗。但是從此之後這個聲音不再出現了,我便繼續寫下去。這一次我將她抓住,並且告訴她,「不,這不是藝術。」,之後我感覺我們好像是在進行辯論。
榮格認為這個聲音是「原始意義上的靈魂」。
(譯:周黨偉)
在《紅書》的第四章裡,他寫的是:
沙漠
第六夜。我的靈魂帶我到這沙漠,我這個自我的沙漠。
我沒想過我的靈魂是個沙漠,一個乾燥炎熱、塵埃滾滾又無處喝水的沙漠。旅程拖著緩慢的步伐,目標又遙不可及,但憑希望越過炎熱的黃沙。這詩歌多可怕啊!我覺得這路所往之處離人類太遠了。我慢慢走著這條路,而我不知道這旅程要維持多久。
為什麼我的自我是片沙漠?我活在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太投入?我為什麼要避開自我?我跟自己不親密嗎?但我避開了我靈魂的所在。
《夏夜:聲音》蒙克 1894
開口蝕刻、 銅版畫, 手工著色
250毫米×325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我不再是其他事和人以後,我就是自己的思維。但我不是自我,跟我的思維對抗著。我應當越過思維,爬升到自我去。那是我旅程所往之處,所以它才從人和事通往孤寂。跟自己在一起是否就是孤寂?當自我是片沙漠才算孤寂。我該在這沙漠中建座花園嗎?我該讓人住進這荒地嗎?我該讓這芬芳的魔幻花園開在沙漠裡嗎?是什麼領我到這沙漠?我又該做什麼?是否有什麼陰謀,我不能再相信我的想法?只有生命是真實的,也只有生命將我領到沙漠,確實不是我的想法,它想回到思維、其他人、其他事那裡去,因為它在沙漠裡感到離奇怪誕。
我的靈魂,我在這兒該做什麼?我的靈魂卻對我說:「慢著。」我聽到了這讓人難受的話。痛苦是屬於沙漠的。
《火車煙》蒙克
1900年
布面油畫
845毫米×1090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我能給靈魂的都給了。我來到靈魂的處所,發現這裡是片炎熱的沙漠,既荒涼又貧瘠。任何精神文化都不足以在你的靈魂中建造花園。我照料過我的精神——我內在的時代精神,不是那轉向靈魂之事、靈魂世界的深層精神。靈魂有其本身獨特的世界。這個世界只有自我,或是完全成為自我的人才能夠踏進,這人不會停留於事情,不停留於人,或是他的思維。我挪開對事和人的追求,我就把自我從事和人那裡挪開了。正因如此,我更容易成為思維的獵物。對,我完全成了我的思維。
我也要挪開我對思維的追求,好讓我從我的思維中抽離。而我立刻注意到,我的自我成了沙漠,只有躁動的烈日在燃燒。我被這沙漠無盡的貧瘠徵服了。這裡或許有什麼生長,卻還是不見創造力的渴望。凡是有這創造力的渴望的土地,那裡就會有種子從地裡長出。但忘記等待。難道你沒看見,若你把創造力轉到世界中去,那些死去的怎樣在她之間、在她底下移動,它們怎樣生長繁衍,而你的思維又如何在富饒的河流奔湧?現在若你的創造力轉到靈魂那裡,你就會看到,你的靈魂怎樣青蔥翠綠,它的田野如何果實纍纍。
《 與圖拉﹒拉爾森的自畫像》蒙克
1905年
布面油畫
640毫米×455毫米
620毫米×330毫米
蒙克博物館, 奧斯陸
沒有人能免於等待,而大多數人都不能承受這等待,他們帶著貪婪,轉而投向事、人和思維,成了它們的奴隸。因為這樣就會證明,這人無力抵抗事、人和思維,它們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為他不能欠缺這些,不能等到靈魂成為果實果累之地的那一刻。那靈魂是座花園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維,但他是它們的朋友,不是它們的奴隸。
所有未來之事都已成圖像:要找尋靈魂,古人會進入沙漠。古人活在圖像裡,因為世界對他們面言還未成真實,所以他們走進孤寂的沙漠,好教導我們,靈魂那處就是孤寂的沙漠。就在那裡,他們找到了豐富的視野、沙漠的果實、罕世難逢的靈魂之花。努力想想這些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圖像,它們是來者之路的嚮導。回想那些富強不再的、繁盛後又死去的以及沙漠與修道院,這些就是來者之圖像。一切都有預言,誰又懂得說明它呢?
如果你說,這靈魂之處不是,那它就不是。但如果你說它是,那它就是。留心古人在圖像裡說什麼,那就是創造。古人說:太初有道。認真考慮這點,徹底思索。
這些在非理和超理間搖擺的話是最古老、最真實的。
來源:榮格《紅書》
此部分翻譯不詳。
Towards the Forest II, 1897/1915 by Edvard Munch. Photograph: ©Munch Museum, Oslo
我內心深處有一汪永恆的熱流,就像溫泉的底部,我一直希望來一次一勞永逸的噴發,於是我就能變成一個不同的人。
——蒙克
原標題:《我能給靈魂的都給了丨榮格》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榮格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