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建設一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劃分很多個功能區。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空間功能布局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如何利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打造自然生態環境?如何將植物更好地融入建築空間?
本周,「星期廣播科學匯·科技與人文對話」帶來「與自然的約定」系列第二篇——
《讓城市閒置地,變身生態空間》
主講嘉賓
陳靜,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講師、碩士生導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上海生態學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城市生態學、城市創意農業和城市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01
大家好,我是來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的陳靜老師。今天從上海落葉不掃這個主題,我想給大家談一談生態城市的建設。
上海城市落葉不掃,它其實是一個非常生態的一種做法。所謂的生態,就是說人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不去過多地幹擾。城市它是一個高密度的人居環境,截止到2014年,全球已經有5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城市這樣的高密度人居環境裡面,我們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做「城市是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 所謂的人工生態系統,就是強烈地受到人類行為的幹擾,是不同於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就是山水林田湖草。那麼城市這個人工生態系統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對城市的生態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城市綠地。
02
城市綠地,它有很重要的生態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其中生態功能是什麼?就老百姓為什麼夏天都喜歡去公園裡呆著,因為公園裡非常涼快,這就是城市綠地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此外,城市綠地還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空氣品質,提高人的一個審美價值,讓老百姓感到很愉悅。
那麼在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怎麼樣去改善綠地?很多城市都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優化空間布局。如何做到優化空間布局?在這個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增加它的面積?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城市閒置地。
03
我們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沒有開發的、暫時的閒置地。城市閒置地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個空間資源,為什麼這麼說?一般來說,城市閒置地給人的感覺就是髒亂差,很是荒涼的一個地方,所以說它的負面印象就造成人們對於閒置地的一種嫌棄,非常地瞧不上。
上海目前比較常規的做法是,把閒置地改成臨時的停車場。比如說一年之後,這個閒置地再開發,那麼這一年期間就變成停車場在使用。 但是研究發現,閒置地裡面其實有很多自發生長的植物,它能夠為螞蟻、蝴蝶、鳥類等等提供棲息地。甚至在一些居民區的閒置地、荒地裡面,還發現過烏龜和刺蝟,甚至大閘蟹等等,這可能是從居民家裡逃逸出來的。
04
閒置地的資源我們是可以把它給利用起來的,這就需要在綠地規劃的時候,我們要正視它的這種可以利用的價值。
國外的一種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可食地景。一種臨時的社區花園,不就地種植,而採用一些種植箱,種植箱裡面種植一些蔬菜瓜果,讓周邊的社區居民可以參與。這種臨時社區花園在國外是閒置地開發利用的一種比較好的案例或者方式。
那麼對於城市社區花園或者說都市農園的話,其實上海2014年以來,已經陸陸續續在一些地方進行了一些運作。比如我們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劉悅來老師,他在上海創智天地,兩個居住區之間有一塊閒置地,改成社區花園。
2014年以來,這塊閒置地做得非常好,周邊的居民參與度非常高,已經成了一個黨建示範基地,是我們五角場街道的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就是說閒置地變成社區花園,這是一種做法。
05
還有在上海做得比較好的,就是口袋公園。上海在十三五期間,截止到2019年底的時候,已經有151個口袋公園。什麼是口袋公園?就是面積非常小的一種小小的公園,它的面積可能就幾百平米。
最早的口袋公園是1967年美國的佩雷公園,羅伯特澤恩設計了第一個袖珍公園,也叫口袋公園,它就只有390平米,小小的口袋公園就成了一個街區非常活力的一個場地。
我們上海也是在逐步地推進做口袋公園的建設。口袋公園它就是泛指一種微綠地、小綠地,分散、點狀的、斑塊狀散落在各個區域內,但是它靠近周邊的居民區,老百姓非常喜歡,15分鐘步行圈之內完全能夠達到的這種口袋公園。
每個地方的口袋公園都有它的特色。 我舉個例子,有些口袋公園結合海綿城市的建設,它裡面會有一些生物滯留池,用來蓄積雨水,完全跟海綿城市的建設對接。
06
那麼第三個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就是我們2018年,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濱水空間的開放。因為上海的公園有時候晚上不開放,雖然延遲開放到九點,但有時候有些人晚上可能想去跑步,那麼社區的綠道就完全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可以在晚上鍛鍊身體。
這個的話,有很多國外的優秀案例,我們其實也是在緊緊地追隨著紐約、波特蘭等等這些大城市的綠道的建設。上海的濱水綠道已經完全是走向世界級的一個濱水綠道,做得非常好。
07
就是希望通過這些點狀的街心公園、線狀的綠道的結合,能夠把城市生態系統建得更加完善、更加網絡化,能夠更大地發揮它的生態效益,提高它的生態功能,改善空間的生態品質。
最後就是希望,有更多這樣接地氣的措施、創新的措施,能夠讓老百姓切身地參與進來,對於上海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建設和維護來說,是非常有有意義的。
主講嘉賓:上海農科院園藝研究所高級農藝師 馬坤
分享題目:《如何在都市,擁有一片菜地》
星期廣播科學匯
科技與人文對話
「科技與人文對話」是上海市社聯2014年創建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對話平臺,目的是增進科學家與人文學者之間的溝通,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良性互動。2020年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策劃「科技與人文對話」系列節目,打造「星期廣播科學匯 · 科技與人文對話」活動品牌。
往期主題
編輯:葉欣辰
監製:袁林、龍敏
新聞工匠,打造最有品質的內容
【來源:上海新聞廣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