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院戰疫故事:陳薇過生日當天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27 澎湃新聞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姜濤作報告。熊壘 攝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7月16日下午,在新的軍事科學院調整組建3周年之際,該院舉辦了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由該院抽組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7名成員代表,將驚心動魄的百天戰「疫」故事娓娓道來,在場觀眾無不感到軍科人的擔當和奉獻、使命和榮光。

逆行!逆行!

到疫情防控一線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軍令如山,衝鋒向前。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工程師張宗興作報告。熊壘 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作為全軍軍事科學研究的拳頭力量,軍事科學院黨委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重要決策指示,充分發揮突擊隊和主力軍作用,堅決護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集結,從除夕前夜開始。軍事科學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聯防聯控應急小組,生物工程、藥物研發、微生物研究、衛勤保障、防化安全、大數據分析、工程設計等各領域骨幹力量,聞令即動、攥指成拳、拼搏奮戰。

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對於軍事醫學專家組的成員來說,出徵的離別依然歷歷在目。

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河北保定。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某所工程師張宗興接到所長祁建城緊急電話,當天便返回所裡整理裝備,又立即動身隨所長飛往武漢。

臨行前,臥病在床的母親、還在雪地裡玩耍的兒子讓他有些不舍。路上,他撥通妻子的電話,妻子哽咽地說:「你一定要毫髮無損地回來!」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11時,該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員遲象陽被陳薇院士一個電話叫走。凌晨兩點,遲象陽一到家就問她的愛人李亮:「我們要去武漢,隨時出發,這一去我也不知道要多久,你一個人看孩子行不行?」

身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工程師李亮當即表示沒問題。

相同的場景不斷出現。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該研究院某所研究員姜濤等人還在布置當天的樣本檢測工作。從接到命令到出發只有3個小時,非常緊張。他們顧不上吃飯,在實驗室「瘋狂」打包。到了中午,各類裝備和試劑40多箱整裝待發,確保了前出武漢第一時間就能展開科研工作。

……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夢瑤作報告。熊壘 攝

當時的武漢已經封城。正當許多人琢磨怎麼才能離開武漢時,來自軍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卻奉命組成軍事醫學專家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逆行進入武漢。

「沒有看過武漢最急迫的樣子,就無法體會武漢人民對疫苗的渴望。」陳薇說。

由於當地檢測能力緊張,武漢市衛健委向軍事醫學專家組提出了核酸檢測的援助請求。

救人,必須爭分奪秒。姜濤等人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中搭建起檢測平臺。疫情初期,醫療機構送來的很多樣本上只有手寫的名字和編號,專家組首先要對照名單,把幾百個樣本辨認清楚,進行排列、編號。

樣本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美滿的家庭,專家組將用自己的檢測結果告訴他們,誰是安全的,誰需要接受治療。

在核酸檢測小組姜濤、張曉鵬兩位組長的帶領下,軍事醫學專家組不斷優化工作流程,迅速將帳篷實驗室的日檢測能力從300多人份提高到500多人份,後期甚至達到1000人份。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文職人員張章作報告。熊壘 攝

考慮到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檢測時間相對固定,檢測人員便輪流上、連軸轉、不間斷,等到最終確認檢測結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點鐘。他們習慣了凌晨在檢測報告上簽字確認,習慣了武漢星光下的街道,習慣了踏著晨光回到賓館小憩。

張曉鵬副研究員在任務早期敏銳地注意到單純的核酸檢測,無法判定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問題。為了給臨床治療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他帶領隊員搭建了病毒抗體和多重病原感染檢測平臺,可以同時檢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6-22種呼吸道病原。

曾有兩例危重患者,醫院運用多種治療方案,效果都不理想,臨床希望能夠對患者進行更細緻的檢測。接到醫院需求後,專家組採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種體液標本進行綜合檢測。檢驗結果顯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併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標本中存在肺支原體感染。這些檢測指導臨床實施了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從「提速」,到「全面升級」,這一進化到「3.0」版本的精準診斷平臺,幫武漢一線的臨床救治解決了許多關鍵性問題,受到廣大醫護人員的點讚。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遲象陽愛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程師李亮作報告。邵龍飛 攝

衝鋒!衝鋒!

每個鏖戰的夜晚都託起英雄的黎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武漢一線,人人都必須堅守好自己的抗疫戰位。

難以忘記,專家組曹誠研究員、張珂副研究員進泰康醫院紅區取樣的身影;難以忘記,助理研究員楊益隆從早上八點到凌晨三點,一天之內數次出入泰康、光谷、火神山、中部戰區總醫院;難以忘記,研究人員遲象陽、董韻竹、張夢瑤一起在帳篷實驗室裡鏖戰數個日夜,「三朵金花」都熬成了「國寶大熊貓」;難以忘記,原本負責宣傳的戰地記者邵龍飛、張振威,全程做好專家組的科研任務攝影、錄像工作,到醫院、闖「紅區」、入實驗室,近距離拍攝病患,留下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一直與SARS、伊波拉等各類病毒作戰的陳薇院士把一切看在眼裡,她誓與疫情抗爭到底:「做最壞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

圍繞疫苗和抗體研製、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快速檢測試劑研究和應用等,專家組實行「三班倒」、「白加黑」攻關,依靠成功研發伊波拉疫苗的實戰經驗分秒必爭,只為拯救每一位患病的武漢人民,讓這座江城重新按下「啟動鍵」。

與時間賽跑,和病魔較量。專家組全體成員創新如炬、戰績如虹,把「忠誠、研戰、創新、求實、情懷」的新軍科精神貫徹體現到疫情防控最前沿,先後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以最優設計、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拿出了「中國苗」「爭氣苗」「定心苗」,展現了中國戰「疫」的硬核實力,交出了科技戰「疫」的優異答卷。

7.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俊傑作報告。熊壘 攝

在武漢,陳薇院士度過了她的生日。那天,也是個特別的日子。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評價、P3動物有效性評價和國家第三方質量覆核正式啟動,通過了嚴格檢測,證實工藝穩定、質量符合預期標準。軍事醫學研究院領導給院士發去了生日祝福,院士回覆:「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短短8周時間,團隊完成了一種全新疫苗的藥學、藥效學、藥理毒理等研究;完成了疫苗設計、重組毒種構建和GMP條件下生產製備,開展Ⅰ期臨床試驗,這是一個世界紀錄。

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疫苗臨床Ⅰ期第一天結束的那個夜晚,陳薇院士團隊一行人凌晨三點坐車回駐地,一路高唱《我和我的祖國》。心境恰如歌詞那樣:「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

那一刻,夜雖然是黑暗的,他們的心卻是明亮的;眼睛雖然充滿了血絲,卻掩蓋不了對勝利的渴望。

報告會現場。熊壘 攝

傳承!傳承!

這裡不生產童話,只生產力挽狂瀾的超級英雄!

在這場戰「疫」中,軍事醫學專家組的廣大黨員心底無私,鬥志昂揚,用汗水、堅韌與奉獻,匯集成海一般的磅礴力量,無愧於共產黨員的稱號。

一天,專家組曹務春研究員照例在方艙醫院公共廁所進行表面擦拭物採樣。當他脫掉防護服換上軍裝時,方艙醫院的護士們驚呼:「大家快看!剛才在廁所採樣的是個將軍!」曹務春研究員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老黨員,在一線我更要帶好頭,髒點累點又算得了什麼。」

研究員黎浩、助理研究員張夢瑤深受感召。2月14日,在實驗方艙內,兩人懷著激動的心情,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了最真實的感受和最迫切的願望。

同樣畢業於軍事醫學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張章,去年光榮地成為該研究院的文職人員。他一直盼望著能像身邊的現役軍人一樣,在生物防控的戰場上,以「戰士」的身份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

張章說:「在文職人員宣誓的誓詞中,『珍惜軍隊榮譽,獻身國防事業』令我印象深刻。在這次任務中,我感悟到,軍隊榮譽一定包括『不辱使命』,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決心,更是一種作風、是實際行動!」

同樣為武漢人民不分晝夜捨身忘我工作的,還有侯利華研究員帶隊的後方同志。

年近60歲的付玲高級實驗師,連續幾十天、每天在P3實驗室進行10餘個小時的病毒檢測任務。每次她脫下厚重的防護服,都會累到虛脫,癱倒在辦公室裡。防護鏡的印記深深地刻在臉上,那是疼痛卻光榮的勳章。

前輩耐勞苦,後輩當自強。一天夜裡,助理研究員王步森對做了整天實驗的研究生趙拯浩說:「你先回去睡吧,我等會也走。」已經撐到將近凌晨兩點的趙拯浩只回去睡了三個小時,由於惦記著實驗,他凌晨五點再次返回實驗室,卻驚訝地發現王步森還在這裡。原來,王步森根本沒走。

報告會現場。熊壘 攝

趙拯浩說:「都一整夜了你趕緊回去睡會兒吧,這兒有我呢。」王步森卻說:「不行,你一個人我不太放心。」趙拯浩又說:「那你接著做,我給你打下手。」王步森搖了搖頭:「我熬了太久,手已經發抖了,不能做實驗。你來做,我在旁邊看著,給你指導。」

軍事醫學專家組的傾情付出,得到了武漢人民的認可。在駐地賓館的青年民警,通過監控發現三位女博士總是工作到半夜才回到房間,感動之餘,自己買了一些武漢特色的食品送給她們當夜宵;一名武漢計程車司機,當得知車上坐的是疫苗團隊時,一開始堅決不肯收下車費;一期、兩期臨床試驗在招募志願者時,大批武漢市民踴躍報名,他們說:「我們相信解放軍,相信陳薇院士!」

軍事醫學專家組組長、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院士現場聆聽報告。熊壘 攝

6月1日,軍事科學院為專家組舉辦了隆重而溫馨的歸建儀式,邀請了很多家屬參加。遲象陽3歲的孩子負責給她獻花。在武漢出任務時,有人問她孩子:「你媽媽去哪裡了?」孩子會說:「我媽媽去幫助別人了,因為外面有病毒,有人生病了。」孩子很堅強,輕易不會哭,可她給媽媽獻花時卻緊緊抱著媽媽大哭起來,生怕媽媽再次離開。現在她愛說的話是:「我也要當解放軍!」

一幕幕動人的戰「疫」場景,一個個鮮活的戰「疫」故事,展現了鐵心向黨的赤膽忠誠,反映了敢打必勝的過硬作風,彰顯了厚積薄發的科研實力,樹立了學習追趕的先鋒榜樣。

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在現場聆聽了報告。熊壘 攝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聆聽完報告會後,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範晶激動說:「集結在新軍科調整組建3周年的嶄新起點上,行進在建設高水平軍事科研機構的偉大徵程中,作為新時代的軍科人,我們要牢記初心使命,弘揚戰『疫』精神,卯足幹勁,奮發進取,努力為強國復興、強軍勝戰、強院興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陳薇委員:爭分奪秒,讓疫苗捍衛生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爭分奪秒,讓疫苗捍衛生命■解放軍報記者 邵龍飛 特約記者 張振威陳薇在抗疫一線。
  • 中國軍隊成功研製重組新冠疫苗!戰狼原型女將軍陳薇的硬核抗疫路...
    這個新冠疫苗研製的領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少將。 2月29日,疫苗注射進陳薇院士和團隊的身體,以身試藥。 3月16日,第一批美國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在美國西雅圖接受注射。 同一天,陳薇院士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也獲批啟動臨床試驗!
  • 吉林衛視:「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的故事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與「毒」賽跑研製新冠疫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聞令即動,陳薇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奔赴武漢,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臺搭建,並利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製的試劑盒
  • 陳薇院士回浙大啦!回到母校的她,向師生們回憶了打新冠疫苗第一針...
    11月27日,浙江大學化工系1988屆校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少將回到浙大,參加將軍報告會系列活動並作專題講演。校黨委書記任少波會見陳薇校友,並向她贈送本科期間成績單作為紀念。
  • 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浙籍科學家屠呦呦陳薇上榜
    2015年12月10日,浙江寧波的女兒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接過了2015年諾貝爾獎章。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展開抗瘧新藥研製工作,39歲的屠呦呦參與其中。
  • 時代楷模|人民英雄陳薇
    「人活在一世總要幹點事情」這已不是陳薇第一次哽咽落淚。在早些時候,陳薇接受採訪談及自己的團隊時,就曾動容落淚。她說,團隊這幾十年基本沒有歇過,「感到很愧疚,真的很辛苦,但我覺得很高興。」陳薇母親:「變老了,以前頭髮沒有一根白的」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陳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當天,陳薇父母在電視機前見證了女兒獲頒崇高榮譽的重要時刻。
  • 致敬抗疫英雄 | 最美「疫」中人陳薇
    ——陳薇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武漢抗疫,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總有人問她,「怎麼總喜歡搞些魔鬼性的課題研究」? 陳薇回答說:「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我願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 陳薇院士:從溫柔美少女到「硬核」抗疫女將軍
    那一天,導師讓她前往軍事醫學科學院去幫忙取一份實驗用的抗體,這原本只是個跑腿的小任務,但陳薇卻深深地被那裡的實驗環境吸引。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的軍事醫學研究機構,而陳薇有顆壯志凌雲的心,當即決定要不惜代價毀約參軍,進入這家殿堂級別的研究所。儘管家人朋友那時並不理解、甚至想要阻攔,但陳薇是個堅持自我的人。
  • 陳薇:「無形戰場」拼死搏殺
    身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帶頭人,陳薇長期從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聞令即動,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 新華社發大年初二,1月26日,集合號吹響!陳薇奉命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飛赴武漢。
  •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將軍
    「人活在一世總要幹點事情」這已不是陳薇第一次落淚。在早些時候,陳薇接受採訪談及自己的團隊時,就曾動容落淚。她說,團隊這幾十年基本沒有歇過,「感到很愧疚,真的很辛苦,但我覺得很高興。」當天,陳薇父母在電視機前見證了女兒獲頒崇高榮譽的重要時刻。
  • 陳薇院士哭了
    9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母親看電視時,發現女兒頭髮白了。關於新冠疫苗,陳薇帶來最新消息 據新華社報導,在近日對陳薇院士的採訪中,她還透露了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消息。由軍事科學院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有哪些特點?
  • 身在抗疫一線,陳薇心頭記掛著兩件事……
    9月15日下午,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動情地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左二)在參加會議前,陳薇剛跟隨全國政協「堅定『四個自信』,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視察團從武漢歸來,時隔一百多天再回武漢這個「戰場」,她引發了一場「追星」潮——對於這位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人民英雄,當地人民給予了最熱情的歡迎
  •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9:陳薇,站在鍾南山等大咖背後的女將軍-人民...
    我國首席生化武器防禦專家 中國工程院女院士 軍事科學院少將研究員及軍事醫學 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 是站在鍾南山、李蘭娟等大咖背後的 後起之秀、 抱著巾幗不讓鬚眉的家國情懷 毅然投筆從戎到了軍隊科研單位 如今鬥志昂揚、意氣風發 從大年初二開始 就一直戰鬥在武漢抗「疫」一線 只為研發國家和人民的「生物盾牌」 她領銜緊急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 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 大大縮短了核酸檢測時間 加快了確診速度,成為近期重要成果
  • 中國和美國在疫苗領域,誰是王者,誰是一哥?
    特別是今年的病毒侵襲,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的全國上下,目前全球各國都在共同戰疫,攜手同行,眾志成城,我們翹首以待的首批「疫苗」——病毒的剋星,但是,在全球 疫苗研製大軍中,中國和美國最為搶眼,那麼,他們的疫苗實力如何?中醫大國,大國的風範首先來看看我們中國!
  • 是什麼打動了陳薇父母
    陳薇,這朵綻放在戰疫一線的「薔薇」,正一如既往迸發頑強的力量,「雨晴香拂醉人頭」。  「謝謝你們!生了一個好女兒」  陳薇父母入住的蘭谿市康體中心,環境優雅,設施齊全。三室一廳的家中,井井有條,一塵不染,客廳正中掛著「君子若蘭」的書法作品,左右牆上醒目的位置,則分別掛著2015年9月30日,由習近平總書記親筆籤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晉升軍銜命令:批准陳薇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軍區頒發的「將軍之家」獎牌。     「謝謝你們!生了一個好女兒。只要一發陳薇院士的新聞,手機就刷屏。」
  • 新皇冠疫苗研發中國發力!這位醫學界的女將軍就是戰爭狼的原型!
    1990年12月,她的導師把她送到軍事醫學科學院,讓她找回實驗所需的抗體。當時陳薇並不知道它是一個如此神秘、特殊和極其重要的地方。這是周總理親自籤署命令成立的科學院,對化學武器和化學及生物武器進行特別和重大的研究。從那裡回來後,陳薇似乎找到了我心中的方向:我要為國家做貢獻!於是,她滿懷熱情,決定投身於國家的研究。
  • 2020時事政治——近期重要人物事跡說明
    2020時事政治——近期重要人物事跡說明 為了隆重表彰在抗擊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弘揚他們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決定,授予下列人士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一、
  • 青春無悔,大愛無疆—記抗疫第二戰線英雄,陳薇院士
    而陳薇院士就是這樣默默奉獻的人,在金錢、榮譽和自我價值實現面前,她毅然選擇了後者。1966年,陳薇出生在浙江蘭溪。1984年,陳薇從蘭溪一中畢業,1988年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1991年於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畢業,2002年被破格評為教授。2015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