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小時候還是挺討康熙老爹喜歡的,不為其他,就因為胤禩儘管生母良妃在後宮地位並不如其他兄弟們,但是他很爭氣,稱其年少有為也不為過。或許很早他就有了必須要努力的意識,儘管看似他這一生註定與皇位無緣,但是他還是沒讓自己頹廢,儘管年紀輕輕,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被眾大臣看在眼裡,只要是見過胤禩的,基本上都給他一致好評,能夠被眾人一致稱讚賢能,確實證明胤禩不是吃素的。
往往槍打出頭鳥,也就是這個道理,捧得越高,摔得越慘更不是空穴來風,接下來的故事就有點令人痛心疾首了!
還記得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嗎,但是皇宮之中就是如此殘忍且現實,要不就是足夠強大,把競爭者拿捏得死死的,否則,那就是被別人拿捏得死死的,或許按照普通百姓的想法,都已經是皇子了,誰當皇帝不都一樣麼,為什麼要打的死去活來呢,都是兄弟,和和氣氣,大不了皇位換著坐,嘿嘿,想起來確實也沒多大的事,但是只要在那個體制內,就如同那一圈繞著花盆邊緣轉到餓死的毛毛蟲,沒有能夠倖免,要麼大家一起餓死, 要麼就被擠下去,別無他法。
胤禩這一生還是挺勵志的,能夠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17歲的時候,就被父皇冊封為貝勒,這等殊榮,確實令人羨慕,確實在封爵記錄中再創新高,只不過當時胤禩並沒有過分的胡思亂想,畢竟太子爺還在那裡,也輪不到他造次,只能乖乖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接下來就比較有意思了,這件事不僅給了胤禩無限期望,而且也從此將他推上無盡的欲望深淵。
太子被廢,剩下的皇子們基本上只要稍微有點實力的都蠢蠢欲動,此時的胤禩也鬼使神差般的加入競選大軍,但是一不小心用力過度了,那就是關鍵時刻,胤禩犯了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居然找人相面,為自己立嗣,可能現在很多人不明白立嗣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古代男子在沒有子孫後代的情況下,主要是指繼承人,就找輩分差不多的侄子當嗣子,後來恰恰就是因為這件事,讓康熙皇帝自此耿耿於懷。
當然這個時候的胤禩就顯得逐漸喪失理智,沒有大局觀了,此時也不禁有人懷疑,當年年輕有為的胤禩不會是裝出來的吧,何況這個世界本就很現實,看到胤禩奪位希望不大了,所以很多擁護胤禩的勢力也逐漸臨陣倒戈,慢慢見自己大勢已去,不甘心的胤禩,決心幫助自己養母的兒子胤褆,只可惜最後誰都沒有想到,康熙駕崩之後,繼位的確實老四胤禛,深知大事不妙的胤禩,此時後悔也沒有用了。
畢竟當時對皇位有多渴求,做事的時候就有多極端,自然胤禛上臺之後,首先就是清理當年苦苦相逼的兄弟們,直接給八阿哥胤禩改了名兒,這個確實有點屈辱了,相當於直接降級了,我們也知道,古代對於門第看的還是挺重要的,皇帝高興了,可以賜給你國姓,就如同當年的鄭成功一樣,但要是皇帝不高興了,什麼事也做得出來,先是給胤禩改名為允禩,其實也不是雍正一上臺就這麼極端的,還是給了彼此一個緩衝期的,只不過雍正位子坐穩首先就是從改名這件事做起的,當然雍正也不可能就這麼便宜了胤禩等人哦,接下來才是更狠的。
不知道大家知道阿其那和賽斯黑以及菩薩保分別是什麼意思嗎,前兩個根據主流解釋,就是不要臉,狗和豬的意思,後邊菩薩保儘管沒有特別侮辱性的意思,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開弘字輩,但是沒想到,當年父親胤禩的良苦用心還是有用的,最後儘管他也遭受各種折磨,但是相比之下,他比較幸運,最終等來了乾隆皇帝給他平反的那一天。
雍正四年,僅僅45歲的胤禩,就那樣一命嗚呼了,所幸的是,乾隆上位,並不希望帶上父親留下的恩怨,都給他們一一恢復了宗室名號。
至於當年胤禩究竟在臨死前接受了怎樣非人的折磨呢,不得不說雍正確實有手段,對胤禩身邊的人先下手,九阿哥被發配充軍,十阿哥被圈禁,十四阿哥被發配,剩下的胤禩也就不過是強弩之末了,此時胤禩的苦日子真正來了,不僅被列舉幾大罪狀,而且沒有商量的餘地,很快就被囚禁了,幾個月的時間,胤禩活生生被折磨致死。
#雍正#